APP下载

重庆秦巴山区精品农业发展研究
——以巫山脆李发展为例

2018-03-29

关键词:秦巴山区巫山精品

冉 亚 清 艾 成 姗

(重庆师范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重庆 401331)

重庆秦巴山区(包括云阳、巫山、巫溪、奉节、城口)地处渝东北三峡库区腹地,总面积1.8万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22%,人口239万。该区域5县既是国家级贫困县,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精准扶贫任务艰巨,同时又是三峡库区生态美丽之地。如果走精品农业发展道路,不仅可以将“绿水青山转变为金山银山”,而且能在新一轮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趋势中打造具有高附加值、高竞争力的农产品,实现农村美、农业强、农民富的目标。

一、重庆秦巴山区发展精品农业的有利条件

(一)从农产品供求结构看,重庆秦巴山区发展精品农业是顺应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形势的重要举措

2016年发布的中央1号文件《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中指出:“用发展新理念破解‘三农’新难题,厚植农业农村发展优势,加大创新驱动力度,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保持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2017年中央1号文件再次强调:“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上,紧紧围绕市场需求变化,以增加农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给为主要目标,以提高农业供给质量为主攻方向。”2018年中央1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再次指出:“必须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农业创新力、竞争力和全要素生产率,加快实现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变。”“深入推进农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

加快实现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变,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走质量兴农、绿色兴农之路。我国多数农产品产量稳居世界首位,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农业大国。但是,由于农产品生产成本和市场价格偏高,降低农产品价格和生产成本虽然是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的途径之一,但这不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走质量兴农道路,主要依靠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强农业竞争力,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才是实现乡村产业兴旺,从而最终实现农业强国的长远之计。绿色兴农,不仅是质量兴农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关系到农村人居环境。农业投入和资源要素等是直接影响农产品质量的重要因素。化肥农药投入不当,土壤水体有害物质超标,不仅造成农产品品质下降,而且还会提升食品安全风险。农作物秸秆和畜禽粪污只有资源化利用,才能解决农业面源污染。走农业绿色发展道路,才能实现乡村产业兴旺,建设生态宜居乡村。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表面看是从供给端入手,但实际上是为了适应需求端变化,使供给结构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质,就是通过农业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从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从解决农产品“卖难”向“卖好”转型,赋予农业及农产品高价值、绿色化、多元化、生态化特性,最终满足城乡居民的消费端需求变化,促进农民增收增效。鉴于此,重庆秦巴山区5县如果紧紧抓住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历史机遇和有利条件,走精品农业发展之路,为城乡居民提供绿色、生态、优质的高价值农产品,就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抢占先机,实现农村振兴、农业增强,农民增收。

(二)从资源禀赋看,重庆秦巴山区丰富的资源条件为走精品农业发展道路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重庆秦巴山区地处渝东北地区,以山地为主,丘陵平坝地为辅,立体地貌明显。地形十分复杂,南北高中间低,峡谷幽深,岩溶发育,山地面积占96%,丘陵平坝占4%。这里山高坡陡,地形大多呈“V”字形状态分布,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海拔最高为位于巫溪县境内的阴条岭2 796.8米,海拔最低处位于巫山县境内长江出重庆界的巫峡长江江面,其海拔高度随三峡水库的水位升降而变,最低处仅为134米(不考虑三峡库区蓄水)。该区域处于亚热带暖湿季风带上,雨水充沛,四季温差、早晚温差和地形垂直温差大。重庆秦巴山区特殊的地形地貌和气候特征孕育着丰富的生物资源,包括林草资源、野生动植物资源、野生微生物资源(食用菌类)等。这些生物资源具有丰富性、绿色有机性、市场稀缺性特点,为重庆秦巴山区发展精品农业提供了难得的资源支持。

(三)从经济社会发展看,重庆秦巴山区的人口经济社会状况倒逼着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必须走精品农业发展之路

重庆秦巴山区承担着保护三峡库区生态环境的历史任务,此区域已经被纳入限制性开发或保护性开发领域。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重庆秦巴山区已经呈现“人退林(草)进”的态势,居住在农村的居民迅速减少。据统计,重庆秦巴山区人口密度仅为149人/km2,不到重庆平均水平370人/ km2的一半[1],表明居住在农村的人口更加稀少,农村劳动力进一步萎缩,这是发展农村经济,实现乡村振兴必须要考虑的重要因素。面对一个山高坡陡,农业生产环境恶劣,农村人口急剧减少的国家级连片贫困区的现状,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大资源”观,充分认识到:资源在山上,特色在山上,优势也在山上。改变传统的以种植业为主导产业劳动密集型生产方式,利用重庆秦巴山区独特的山地资源,包括山地绿色生物资源、景观资源、气候资源、人文资源等。充分发展适合山地特色的精品农业,提供优质、有机、绿色、生态的农产品,并延伸提供乡村旅游、避暑纳凉、休闲康养等服务产品,使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打造农村田园综合体,为精品农业发展创品牌、拓市场,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利用科技创新、资本、管理等要素,既可以提升改造传统产业,又可以节省大量农业劳动力,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加产出率和农业农村综合经济效率,突破农业对劳动力要素的过度依赖瓶颈。从长远来看,发展精品农业不失为一条适应山区人口变少、耕地分散的可行之路。

二、精品农业的内涵与特征

从已有文献看,最早提出精品农业概念的,是北京市1994年关于近郊区的农业生产要走精品高效农业之路[2],但没有对此进行概念界定。在理解精品农业概念上,最有代表性并被广泛引用的是张道航的观点,他认为,精品农业具有品质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和地方特色等产品特征;竞争力高、价格高、收益高等市场特征;生产、储运、销售全程集约化的经营特征;环保、节约、可持续的发展特征[3]。然而我们认为,精品农业之所以叫“精品”,更应当偏重于从最终产品和市场表现的角度去理解,凡是农副产品具有质优价高、市场竞争力强属性的才称得上是“精品”,它不但应当是“上品”,还应当是“尚品”,具有市场口碑效应,更应当是珍品,具有市场稀缺属性。精品农业应当从“品种、品质、品相、品位、品牌”五个维度去把握它的特征。

(一)精品农业首先具有品种好、品质高、品相美的特征。首先是品种科技含量高。在品种选育、培育过程中,通过采用航天航空育种、生物技术、基因技术,使品种本身具有产量高、质量高、颜色好、口味好等特性。品种好是品质高的基础,所以必须优选品种。优选品种既要考虑品种改良,但也不一定所有品种改良的都一定是高品质,比如,传统黑毛猪由于生长周期长,氨基酸含量高,皮厚肉糯而深受消费者喜爱,而当下生猪经过改良后市场上大多充斥的白毛猪导致肉质品质下降。衡量优选品种的标准是是否有利于提高品质。品质高除了品种因素以外,还有其他因素,主要包括种养技术、管护技术、生态因素(如土壤、温度湿度、光照、水分等),大体上分为自然因素和技术水平两类。品相是外观,是吸引人们购买的卖点,品质好不一定品相好,品相基本上属于主观的审美层次。比如水果色彩鲜艳,个头大,售价就高。要有一个好的卖相,就需要施以精心的种养技术和管护技术。比如有的水果,需要给它穿上外衣,避免飞虫叮咬或阳光暴晒,或者减少果树的挂果率以使果实肥大等操作手法。以上“三品”的共同特点基本上是由科技水平和自然生态气候环境决定的,可以说是由生产过程决定的、是“先天”的。

(二)精品农业具有品位高、品牌响的特征。品位是赋予农产品以文化内涵。任何农产品都是人类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交融的结晶,我们可以赋予农产品健康、绿色、有机新理念,也可以赋予其优秀的农耕文明历史,还可以赋予特殊的食疗、养生等文化理念。赋予农产品的文化品位,不仅让农产品更具有“人味”,更可以提高市场竞争力和认知度。品牌既是精品农业品种品质、品相和品位的支撑和结果,又是保护良币驱逐劣币的有效办法,同时又能提高精品农产品的市场知名度和市场价值。为此,必须高度重视精品农产品的品牌意识,在品牌设计、注册、宣传、防伪、维权等各个环节和流程保护品牌,并利用各种媒体推广品牌。品牌既可以是产地系列产品品牌,也可以是单一产品品牌。品味和品牌是生产环节后的市场环节,可以说是“后天”的,也恰恰是提高附加值的关键环节。

(三)从精品农业的市场表现看,精品农业具有高价格、高收益特征。决定高价格和高收益的因素,一是因为农业全要素生产率高,产品品质好等内在因素,还有就是农产品市场品牌知名度高、“物以稀为贵”的稀缺性因素,并且这种高价格高收益具有可持续性,市场可替代性弱等因素决定的。因此,要想维持精品的长久性,不但要持续加大科技等生产要素的投入以维持“五品”的可持续性,还要在市场规模上维持弹性供给,并且突出农产品差异性。

三、重庆秦巴山区精品农业的成功实践

近几年来,深处重庆秦巴山区腹地的巫山县,有一种名叫“巫山脆李”的水果名扬四方,几乎与小三峡、巫山神女齐名。“巫山脆李”的种植始于唐宋时期,距今已有上千年历史。巫山县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土壤肥沃,是重庆市著名的“生态涵养区”。得益于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和生态环境,巫山脆李不仅果形端庄、质地脆嫩、汁多味香,而且富含多种氨基酸,有养颜美容、润滑肌肤之功效。2014年,巫山脆李被中国果品流通协会授予“中华名果”的称号,其产地巫山县也被授予“中国脆李之乡”称号。巫山脆李主产于巫山县曲尺乡。该乡地处长江两岸的三峡风景线上,低山村的土层较厚,湿度充足,土质酸碱性比较好,日照充分,气候暖和,无霜期286天,年均降水量1025mm,平均气温21.3℃,有效积温高于其他地区,土地和气候条件非常适宜发展李子产业。据统计,2017年产地销售价格平均30元~50元/千克,市场销售终端价在60元~100元/千克,总产值近10亿元[4]。2017年7月,由中国园艺学会李杏分会主办,重庆市农业委员会、巫山县人民政府承办,重庆市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协办的“第十六次全国李杏学术交流会暨第四次全国优质李鉴评会”,共选送全国优质李鉴评的李子品种共有50个,通过鉴评专家察看外形,品尝内质等综合评比,巫山脆李7个品种获得金奖,8个品种获得银奖,同时,巫山县还被授予“全国优质李生产基地县”[5]。巫山脆李的成功得益于以下经验:

第一,政府重视、组织和引导。县委县政府专门成立巫山脆李领导小组,统一组织协调巫山脆李的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建设,包括在资金扶持、共性技术支持、公共品牌打造与推介、市场销售秩序维护、引导农户成立合作社、引进营销主体、构建营销模式等方面体现了政府的“有所为”。

第二,拥有正规园艺培育基地,经过国家工商部门许可经营,基地拥有强大的专家队伍,完善的售后服务,标准化栽培技术,成熟的优良品种。

第三,科技服务一条龙。在种植、管护、保鲜、物流等各个环节,都体现科技服务接地气的特点。包括开展技术培训,探索科技服务社会化新模式,出台《巫山脆李生产技术规程》,旨在提升巫山脆李的品质。巫山县每年预算500万元进行技术攻关,与中国农业大学、辽宁省果树研究所、重庆市农科院果研所签订合作协议,重点开展脆李良种选育、栽培管理、果实采收、分级、保鲜等研究,逐步实现标准化生产和绿色防控。

第四,重视脆李的产品质量监管,加强脆李产品质量安全舆论宣传。由巫山县相关部门联合开展加强脆李产品质量安全宣传,包括对生产经营者的农产品安全生产知识,提倡科学施肥、合理用药,增强广大农民对脆李产品的质量安全意识,努力提高脆李质量安全管理水平。理顺监管机构职能,避免多头管理局面。农产品质量安全是一个多部门多专业领域协同合作的工作,特别在基层工作执行时更是同时涉及到很多领域,需要由政府组织协调,加强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分工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各专业和职能部门充分履行各自工作职责,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重心下移,改变无机构无人员的状态[6]。

第五,提升“巫山脆李”的文化品位,加大公共品牌建设与营销力度。在提升文化品位上,巫山脆李突出了健康有机绿色特色,赋予食疗价值,具有补中益气、养阴生津、润肠通便的功效,尤其适用于气血两亏、面黄肌瘦、心悸气短、便秘、闭经、淤血肿痛等症状的人食用。品牌营销上,2014年5月,“巫山脆李”被中国果品流通协会授予“中华名果”称号;2014年6月,重庆市巫山县被正式授予“中国脆李之乡”称号;2015年9月,巫山脆李在国家工商总局成功注册为地理标志商标;2016年6月,“李行天下——巫山脆李推介(品鉴)会”在中央电视台成功举办;同年7月,《“没熟”的李子缘何畅销》节目登陆央视每日农经栏目;2017年6月27日,在京东总部举行“李行天下”中国特产·巫山馆开馆仪式,巫山脆李亮相京东商城。

以上巫山脆李的成功实践表明,打造精品农业,一是要练好内功,在品种改良、品质提升、品相控制上多下功夫,二是注重在文化品位、品牌推广等方面进行价值链的延伸,三是注重营销模式的创新,利用“互联网+”模式进行宣传和冷链物流快送服务,提高精品农业的运行效率。

四、重庆秦巴山区发展精品农业的支撑体系

重庆秦巴山区发展精品农业,必须在考虑该区域山高坡陡沟深的地形地貌和差异化的垂直气候等因素制约的基础上,从供给要素的角度出发,需要从以下方面构建起独特的发展精品农业的支撑体系:

(一)进一步下大力气加快重庆秦巴山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降低发展精品农业生产成本。农业基础设施从硬件来看,重庆秦巴山区交通落后、地质旱涝灾害频发等因素导致农业生产条件落后,从现实来看,应当在实现公路村村通的基础上,逐步修建连户路、产业路,彻底告别农业生产“肩挑背扛”的历史,并且在打造产业路的基础上更有利于农村小型机械化的推广和使用,告别农业生产依靠“人力畜力”的历史;搞好边坡治理,防止水土流失;加快小型水库、排灌设施、通电设施建设,夯实发展精品农业的生产条件;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提高农业经营效率。这些农业基础设施的改善,既是克服重庆秦巴山区恶劣的生存环境的需要,更是解决农村劳动力急剧减少,农业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二)构建重庆秦巴山区发展精品农业的农业科技创新推广体系。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是保证精品农业质优价高的第一动力,只有保证农产品品种优、品质好、品相美、品位高、品牌响,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且具有高价值的可持续性。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并贯穿于精品农业的生产加工包装物流的全过程全产业链。自2007年以来,几乎每一年的中央1号文件都强调农业科技在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业现代化中的独特作用。2007年的文件指出“推进农业科技进村入户,继续支持重大农业技术推广,加快科技入户工程”。2008年中央1号文件中指出,加强农业科技和服务体系建设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客观需要,必须推动农业社会化服务迈出新步伐,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实现新提高;调动各方面力量参与农业技术推广,形成多元化农技推广网络;深入实施科技入户工程,加大重大技术推广支持力度,继续探索农业科技成果进村入户的有效机制和办法;切实加强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服务[7]。2018年的1号文件指出:“建立产学研融合的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加强农业绿色生态、提质增效技术研发应用。”当前,要在激发各类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主体尤其是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活力,改革和理顺科技创新与推广体制机制,加大政府农业科技人才和资金投入,连接农业科技推广“最后一公里”等方面多下功夫,让科技惠农政策落地生根,更好的支撑精品农业的发展。

(三)立足重庆秦巴山区的山地资源优势,做好产业规划,选准精品农业主导产业,做好产业组织。重庆秦巴山区既是三峡库区生态涵养区,也是生态脆弱区。受制于此,该区域并不适合大规模发展传统种植业,而应该充分利用该地区山地资源丰富的特征发展野生动植物、野生菌类的采猎、驯化产业;利用绿色生态有机资源发展畜牧、果蔬产业;利用独特的高山生态、景观资源发展乡村休闲纳凉产业。鉴于重庆秦巴山区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人口急剧减少的现实,我们在理解农业产业组织上要因地制宜地把握规模化问题。如果片面强调规模化,一是受限于耕地连片困难的制约,二是要受限于市场容量的制约。实践证明,凡是政府搞万亩产业发展的地方,既搞不出“精品”,还会出现因市场饱和产生“卖难”的困境。因此,鉴于重庆秦巴山区的实际情况,最适合的产业组织方式是“家庭农场+合作社+公共品牌”模式,家庭农场体现经营的灵活性和效率性;合作社有利于起到抱团取暖,降低生产成本,规范市场经营秩序、增强市场要价力,实现适度规模化的作用;公共品牌强化产地特色属性和质量品质属性。

(四)打造一支重庆秦巴山区支撑精品农业发展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发展精品农业,人才是关键,必须培育一支有文化、有技术、懂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新型职业农民并不是一个身份称谓,而是一个职业称谓。其主要来源包括:一是立足于包括返乡农民工和退伍军人在内的农村人口,通过农业职业技术培训,使他们成为合格的农业劳动者;二是返乡大学生,鼓励他们带着知识回乡创业;三是城市居民和科技人员,带着资金、市场信息、现代经营理念下乡承包土地从事农业经营。从事精品农业不同于一般传统农业,需要资金、知识、技术、管理、经营等综合要素的融合,对人才的要求也相对较高。

(五)加快信息体系建设,提高快速高效的精品农业发展效率。由于农村信息化水平相对落后,加之信息传播相对滞后、农产品市场供需要求较高等因素制约,导致农产品产销不对路、供求不及时、新鲜度下降等现象时有发生。这种信息不对称影响了农产品供给、质量和价格,导致农产品流通过程中交易成本的增加和农产品市场的不稳定。完善农产品信息发布,推进农产品生产和销售的市场信息系统建设,加快农产品品牌的宣传和推广,能更好地引导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因此,农村信息化建设更应该得到及时加强,这样才有助于提高发展精品农业在生产资料采购、农业技术传播、市场销售等各个环节的运行效率[8]。

(六)强化组织领导和政策资金扶持。除了农业本身的弱质性需要政府扶持以外,发展精品农业的高技术性门槛更需要政府有所作为。精品农业是现代农业,高标准、高要求、高质量,是对传统农业的飞跃,它不可能由农民自发实现,需要政府的积极引导和大力扶持。首先,政府通过重点培训与普及教育相结合的方法,把农民的思想统一到“农业要发展,必须抓精品”上来。发展精品农业是新形势下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选择。其次,政府引导发展外向型精品农业。通过研究国内外农产品市场动态,为企业、农户提供准确信息,并为精品农产品提供生产和销售信息。再次,增加对发展精品农业的投入,建立国家、集体、个人等多元投资主体,广泛吸纳社会资金。政府帮助建立精品农业的农产品储备基金、风险基金,建立以政府性金融和合作性金融为主导、商业性金融为辅助的精品农业金融支持体系[9]。

猜你喜欢

秦巴山区巫山精品
醉美巫山赏红叶
看桃花忆旧游
秦巴山区牟牛沟滑坡体治理施工技术
近16年秦巴山区TRMM降水资料的降尺度研究
心经精品
心经精品
心经精品
巫山
巫山怪石——天岩记
秦巴山区浅表层滑坡成灾规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