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谷文昌生态治理高效动员方法及现实启示

2018-09-04

关键词:风沙东山文昌

阮 李 全 王 泳 力

(重庆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401331)

党的十九大报告把生态文明提到了空前高度和突出地位,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绿色发展理念为生态文明建设注入新的动力与活力,我国的经济、政治生活将围绕着生态文明建设的轴心而展开,整个国家已经步入生态文明的新时代。习总书记 “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 的论断,就是建设“美丽中国”的一面旗帜,就是动员干部群众生态建设、绿色发展的冲锋号。全球生态危机日益严峻,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寻求应对生态环境恶化、自然资源破坏等生态环境问题的方法。目前,生态治理依然十分紧迫和严峻,由于过度采伐和开垦,森林资源日益减少,土壤流失与土地沙漠化、盐碱化加剧。要实现“青山绿水”,须举全国之力、全民之力进行长期、艰苦的奋斗,需要广泛动员群众、依靠群众,才能汇聚形成强大的生态建设合力,才能打赢生态环境治理的攻坚战。上个世纪50、60年代涌现出的生态治理楷模——谷文昌,在东山树立了一座不朽的绿色丰碑。他的生态治理高效动员方法是我们今天生态文明建设、落实绿色发展理念的重要利器,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和发扬光大。

一、生态治理的必要性其及动员方法的涵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生态文明建设高度重视,随着生态实践的深入,执政党的生态文明思想得到不断的丰富和发展,及时有效地开展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实行“史上最严”的环境保护制度,已初显成效。但建设“绿水青山”的“美丽中国”,仍在路上,任重而道远。

(一)我国生态治理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党中央把生态文明纳入“五位一体”总布局,凸显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和支撑性的功效。生态文明,是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更高层次的文明形态,不同于农业文明的劈山开河、围湖造地,也不同于工业文明的资源以过度消耗、环境严重污染为代价。“文明之所以会在孕育了这些文明的故乡衰落,主要是由于人们糟蹋或毁坏了帮助人类发展文明的环境。”[1]5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文明得以繁衍延续的基础,一旦失去了这一生态屏障,人类生存的“保护层”必将破坏殆尽[2]9,灿烂的文明也终将被摧毁,留下的只能是荒漠和废墟,如玛雅文明等。生态文明正是在审视人类文明发展中的这些血泪教训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融,追求绿色发展、健康发展,注重保护子孙后代的利益。生态治理必须建立在生态文明的基础之上,以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和引领。

目前,我国生态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根本扭转,我国的森林覆盖率依然偏低,水土流失严重,沙尘暴、旱涝灾害频繁,沙漠化、盐碱化仍在扩大。过去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已经不可持续。必须改变和转换文明形态,建设生态文明,“牢固树立生态红线的观念,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上,不能越雷池一步”[3]。习近平高瞻远瞩地指出:“我们在生态环境方面欠账太多了,如果不从现在起就把这项工作紧紧抓起来,将来付出的代价会更大。”[4]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生态治理的紧迫性和艰巨性,生态治理、生态建设是一个长期浩大的基础工程,并非一朝一夕,仅凭一己之力,更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必须发动群众,群策群力,走群众路线,“一年接着一年干、一代接着一代干”,没有终点,需要炎黄子孙代代接力,才能确保中华民族永久生存和永续发展。

(二)生态治理动员方法的基本涵义

“生态”和“治理”两个词语本身内涵十分丰富,在不同学科涵义不同,很难形成清晰明确界定,因此“生态治理”亦是如此。生态治理概念必然伴随着环境问题而来,生态治理是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之后的补救措施。从管理学角度看,生态治理是指在政府主导下多元参与主体以遵循自然规律和客观实际为前提,以促进生态修复、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生态环境为宗旨,采取科学方法,运用公共权力对国家和社会资源进行有效调配,最终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协调和谐的管理过程。生态治理是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现代化的主要内容,也是政府的重要职责。生态治理是一种新的治理模式,是一种节约资源、恢复和保持生态系统健康可持续性的治理,是一种以政府为核心的多元参与、良性互动的治理[5],也是一种在遵循自然生态规律前提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治理。

“动员”一词主要用于军事领域,它作为一种工作方法,逐渐被广泛运用到政治、经济、社会等领域。一般认为,动员是指为了实现特定目标而进行的宣传、号召、发动和组织工作[6],是组织和调动社会大众共同参与集体行动或者为集体行动提供支持的过程。动员的实质就是在短时间内汇聚人心争取支持、聚集资源展开行动。“动员方法”则是行为主体为了发动群众,调动群众积极性,借助群众的力量来共同完成某项重大任务所运用的各种手段。生态治理关乎国计民生和公共利益,需要政府的介入和主导。因此,对于生态治理动员方法的定义,可以界定为:政府为了发动社会组织和公众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完成生态修复、环境保护目标所运用的各种手段。生态治理动员方法旨在如何广泛有效地发动群众持续参与到生态治理中去,谷文昌的生态治理动员方法就是其中成功的典范。

二、谷文昌生态治理高效动员方法的形成背景

从1981年邓小平同志倡导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以来,三十多年植树造林,国土绿化和生态环境得到显著的改善。但群众义务植树的责任感不强,参与生态治理的积极性也不高,这是一个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然而,在半个世纪前,福建东山县谷文昌书记的生态治理高效动员方法值得我们学习和探讨。

(一)谷文昌生态治理高效动员方法形成的历史背景

东山岛历史悠久,在远古时代已有先民活动,繁衍生息。东山岛属于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地区,长年风大,据有关记载:东山一年中六级以上大风长达半年。东山地质构造为变质岩、火山岩,其表层以海积层、风积层和坡积层为主,土质为砂砾粘土混杂,砂砾石偏多,不利于岛内植被的生长繁殖,原生植被稀少。据东山地方志《铜山志》记载:“揭榜山与川陵相接,状如列榜,故俗呼为列榜山,为飞沙走石所埋,几没其脊,望之如山碛,其下有湖水焉。”[7]2可见东山自古以来就是风沙肆虐之地。自秦王嬴政建郡以来,中原汉人大举南迁,迁徙至东山岛。随着人类活动的频繁以及植被的破坏,东山原始森林不断缩减,环境愈发险恶。东山岛人口密度稀疏,解放前夕东山岛内人口六万余人。“狂风,贫瘠,荒凉,万亩荒沙”就是对过去东山岛的真实写照。从东山岛的发展历史和自然条件来看,其风沙治理难度超乎任何人的想象,数千年尚无成功的先例,并非凡人所能及。

(二)谷文昌生态治理高效动员方法形成的政治背景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1950年5月东山岛解放,土豪劣绅、地主恶霸被铲除,国民党残余被肃清,东山人民从此翻身做主人,干劲十足,建设家园,百废待兴。随军南下干部谷文昌走马上任收拾当时的战争残局。首先成立了东山县委县政府,建立了人民政权,实现了县委和县政府对东山各项事业的领导和管理,掌握了东山人力、物力和财力等资源的调配权。1958年9月,成立东山县人民公社,划为城关、西埔、康美、杏陈、陈城五个人民公社,进行集体生产劳动,为发动群众、集中力量开展生态治理,奠定了良好的政治基础。谷文昌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忠实践行者和传播者,怀着“不带私心干革命、一心一意为人民”的信念,遵循共产党执政为民的宗旨、实事求是的作风、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坚定响应党中央毛主席的“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的伟大号召,把治理风沙作为县委的工作重点和政治任务来抓,切实解决东山百姓疾苦,树立起共产党的威信。

(三)谷文昌生态治理高效动员方法形成的经济背景

解放前东山岛交通闭塞,工业匮乏,农业是东山的主要产业。但东山耕地大多被地主富农占据,广大农民群众占有量很少,主要租种地主富农的土地或当雇工。然而,东山岛森林覆盖率极低,仅为0.12%,严重的风沙给东山人民带来了严重的经济困难,有田无法种,种了无收成,常被风沙所埋,一年到头农民缺粮少柴,大量的农田、村庄被毁,生活极其艰苦。由于东山灾害频发,农民只能向富户借高利贷,深受盘剥。解放后,东山县委和政府领导农民开展减租减息和土地改革,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翻身解放后的农民,生产积极性高涨,掀起了社会主义建设高潮。随后相继成立了农业生产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互助组、合作社的建立促进了生产的发展,1952年,粮食比上年增产三成多,推动了渔业、工商业的进一步发展。通过互帮互助、集体生产,东山人民得以渡过困境,为谷文昌生态治理提供了相应的物质基础。

(四)谷文昌生态治理高效动员方法形成的社会背景

由于东山地处沿海,东山世代主要以农业渔业为生,锻就了东山人民敢于跟大自然搏斗的大无畏的抗争精神。自明代以来,倭寇多次进犯,葡萄牙、荷兰、日本等列强屡次侵略,东山军民英勇顽强,不畏强暴,抗击敌寇,东山人民骨子里就有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然而,对于风沙灾害,却一筹莫展,无能为力。当地百姓也深信传说罗隐“日风飞沙,夜鬼点灯”的谶语,社会上流传着这样的民谣:“春夏苦旱灾,秋冬风沙害。一年四季里,季季都有灾。”“微风三寸土,风大石头飞。”[8]30解放前东山老百姓都因生存环境恶劣而流离失所、背井离乡,认为东山风沙老天注定,“神仙难治”。由于东山外患内乱不断,当地官府无暇顾及百姓福祉。解放后,随着共产党的到来,东山人民在谷文昌的带领下,以敢叫日月换新颜的干劲和勇气,重新焕发了东山人民的坚强斗志,体现了东山生态治理良好的人文传统和社会基础。

三、谷文昌生态治理高效动员方法的主要内容

在唯物史观看来,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谷文昌动员广大人民群众治理生态,是践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硕果。他在生态治理中形成了自己高效独特的动员方法,对当下我国生态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谷文昌生态治理起初的动员方法

千百年来,东山生态环境恶劣,令百姓苦不堪言。初来东山的谷文昌很快就意识到,只有治沙种树才能改变自然环境和东山现状。世世代代生长在东山的百姓,压根不相信这样的荒岛能种树。谷文昌顶着百姓怀疑、反对的压力,辩证地看待人民群众所遇到的问题,进行了客观科学的分析,采取了初步的动员措施。

第一,深入基层,掌握情况。“谷文昌随解放军南下后来到东山县的第一件事,就是和当地老百姓交流,了解情况。走到哪里就和群众一起劳动,一起生活。”[9]正是因为这样深入基层,了解疾苦,他才意识到“挖掉东山穷根,必先制服风沙!”真正能够解决东山岛问题的就只有治沙种树。于是,谷文昌成立“沙荒调研队”,自任队长,踏上了斗沙治灾的征程,辗转于测沙丘、探风口之间。

第二,一心为民,心系群众。面对受风沙之苦的东山群众,谷文昌寝食难安,自问道:“群众希望共产党给他们带来幸福,如果我们不为民造福,要我们到这里来干什么?”“不解除群众疾苦,我们心里有愧啊!”[8]45他认为,没治好风沙,就是共产党员的失职,要想调动群众治沙积极性,必须真心实意为群众谋福利。谷文昌真情为民、忠心为民的工作作风是广大干部群众治理风沙的坚定力量。

第三,团结群众,坚定信念。谷文昌清楚地知道要真正战胜风沙,仅凭他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他认为要想得到群众拥护,就得和群众在一起,就得发动群众积极性,就得关心群众痛痒,就得真心实意为群众谋利益。他与群众促膝长谈,鼓励动员群众一起植树造林。他下定决心向风沙宣战,立下誓言:“不制服风沙,就让风沙把我埋掉!”[8]49即使面对重重困难和阻力,他也毫不退缩。

第四,亲力亲为,身先士卒。谷文昌动员方法表现了实践的本质,面对干部群众的质疑和反对,1953年谷文昌决定自己先带头种树,先行先试。“他每次下乡总要带上一把剪刀、一把铁铲,看见歪倒的树便亲手扶起,看到该剪的枝杈便随手剪除。”[10]12无论是田间地头,还是工地现场,都有谷文昌的身影,与群众同劳动,这种以身作则、务实肯干、勇于担当的精神深深感化了东山的干部群众。

(二)谷文昌生态治理挫折过程中的动员方法

东山百姓在谷文昌的带领下,实施治沙种树计划,但是无情的风沙摧垮了护堤,播下的草籽、种下的树苗也夭折在黄沙下。1954年到1955年,八次大规模植树,均以失败告终。是坚持还是放弃?如何动员群众坚持?这是摆在谷文昌面前的难题。面对挫折,谷文昌采取了更深入有效的动员方法。

首先,加强党的领导,统一干部群众思想。当治理风沙中遇到了种种挫折,为了寻求干部群众的继续支持、凝聚人心,促成全民参与治沙,谷文昌通过召开县委工作会议,教育和团结党员干部,加强各个公社、合作社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积极耐心向老百姓讲解治沙的目的以及治沙与百姓的关系,使东山干部群众统一思想、齐心协力,贡献一切力量。1958年县委发出“上战秃头山,下战飞沙滩,绿化全海岛,建设新东山”的号召”[8]109,吹响了治理风沙的集结号和冲锋号,东山人民众志成城,掀起了绿化造林的新高潮。

其次,实行经济激励,敢于政策创新。为了激发群众治沙的积极性和持续性,谷文昌大胆地实行“谁种谁有,谁管谁收”[8]59的激励政策。在当时的“一大二公”背景下,需要巨大的政治勇气和责任担当,践行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精髓和品格。他推行 “按劳付酬,多劳多得,林业投工和农业投工一样参加当年分配,同工同酬”的分配政策。在林权归属上,明确了“国造国有、社造社有、队造队有,房前屋后植树归个人所有”的分配政策。事实上,这种经济政策极大地激发和调动群众种树的积极性,使得种树规模迅速铺开,成效显著。

最后,积极开展文化宣传,争取社会各界支持。为了动员东山干部群众种树治沙,扩大影响,鼓舞士气,调动群众植树热情,在谷文昌主导下创刊发行了《东山报》,“与树共舞”,成为动员东山民众植树造林、宣传风沙治理的平台和阵地。发表了许多提振士气和推广种树经验的文章,如《绿化歌》《治沙是百年大计》《昔日飞沙滩,今天绿衣盖满山》《今天的飞沙滩,明天的金银滩》等等。同时积极开展对外宣传和交流,获得党中央和福建省的大力支持和高度肯定,外援不断增多,谷文昌生态治理得以持续和成功。

(三)谷文昌生态治理高效动员方法的特点及成效

谷文昌的风沙治理成功破解了东山发展的千年难题,民生福祉荫及东山子孙后代。谷文昌生态治理大获成功离不开他的高效动员方法,而这种动员方法有其自身的特点。

1.谷文昌生态治理高效动员方法的特点

综观谷文昌东山生态治理的过程,其动员方法有着突出鲜明的特点:(1)大众化。谷文昌生态治理动员走群众路线,不是单打独斗,紧紧依靠群众,让广大群众知晓、理解和接受党的号召和意图,团结和带领人民群众,充分调动其积极性。(2)多样化。谷文昌动员方式和层次多种多样,从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全方位进行动员,尤其是宣传动员形式多样,包括报刊、广播、歌舞、文学等形式,动员治理的领域涵盖农业、林业、渔业、工业等多种产业。(3)科学化。谷文昌生态治理尊重科学,尊重规律,不盲目,组织和动员科学研究部门和专家、工程技术人员,调动和借助从事风沙治理、植树造林所需一切科学技术力量,为生态治理提供科技保障,攻坚克难。(4)高效化。谷文昌生态治理动员效率非常高,是一种高度组织化的、社会协同化的群众运动,仅在1958年春季就动员10万干部群众种下40万株木麻黄,仅仅用了14年时间就彻底根治风沙、改善了生态。(5)榜样化。谷文昌作为治沙造林的楷模,总是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走在干部群众的最前面,岗位工作的最前沿。他一心为民,信仰坚定,散发出强大的人格魅力,他的言行举止就是旗帜、就是冲锋号、就是动员令,引领时代前行,干部群众以先进为榜样化精神为动力。

2.谷文昌生态治理高效动员方法的成效

习近平曾称赞谷文昌说:“福建东山县的县委书记谷文昌之所以一直受到广大干部群众的敬仰,是因为他在任时不追求轰轰烈烈的‘显绩’,而是默默无闻地奉献,带领当地干部群众通过十几年的努力,在沿海建成了一道惠及子孙后代的防护林,在老百姓心中树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11]25在民间流传着“先祭谷公,后祭祖宗”的习俗。谷文昌生态治理高效动员方法,保障了东山生态治理的顺利进行,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如下表所示),使东山发生了沧桑巨变:从解放前的风沙肆虐,灾害频繁,民生凋敝到解放后经过短短十余年生态治理,变成了人民安居、生机盎然、绿油油的美丽海岛。即使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整个东山岛低山森林地带风险值较低,长期生态建设使得东山岛整体生态环境和抗灾能力较好[12]。如今,东山岛的森林总面积达11万余亩,森林覆盖率达36%,绿化率达96%,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国家级生态县”和“全国最美小岛”[13]。

表1 1950-1964年谷文昌担任东山县委书记期间的生态治理成效表

四、谷文昌生态治理高效动员方法的现实启示

生态治理、保护环境是维护和改善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根本途径,也是人民群众安身立命的基本前提。东山曾经饱受风沙灾害之苦,正是在谷文昌领导下,县委县政府广泛动员干部群众与风沙抗争,使东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把凄凉的荒沙岛变成了美丽的生态岛谷。当前,我国生态形势依然严峻,生态治理动员如何深入人心?如何提高全民生态治理的积极性和参与性?我们可以从谷文昌生态治理高效动员方法中获得重要启示。

(一)生态治理动员需要强有力的领导核心

谷文昌生态治理动员的实践证明,生态治理成功离不开强大的领导核心。解放前东山环境恶劣,风沙肆虐,灾害不断,官府百姓都无能为力。解放后,共产党的到来,从根本上改变了东山的面貌。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中形成和确立了领导地位,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空前团结,组织动员起来,战胜重重困难,取得了革命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又一个胜利。习近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14]22“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是党的十九大深刻总结党的执政经验教训基础上确立的重大原则。因此,生态治理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才能将绿色发展理念落实到实践层面。当前某些地方党组织对生态治理领导不力,舍本逐末,片面追求GDP绝对值的增长和个人政绩,违背党性宗旨,在生态治理过程中组织涣散,缺乏作为和担当,严重影响干部群众生态治理的积极性,成效甚微。强有力的领导核心能够调动干部群众生态治理的干劲和热情,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生态治理动员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凝聚人心,集聚力量,形成政府推动、部门联动、政策调动、层层发动的工作合力,才能实现生态治理的高效动员。

(二)生态治理需要动员全民积极参与

生态文明建设被誉为“千年大计”,生态治理是一项浩大工程,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重要事业。谷文昌发动和带领东山十万干部群众经过十几年的不懈努力,根治了风沙,修复了生态,取得了生态治理的全面胜利。遵循“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唯物史观,坚持党的群众路线,这是党在长期革命和建设中制胜的法宝,要在新时代生态治理中继续发扬光大。生态治理的目标是为了人民,生态治理的动力源自人民。生态治理不仅是政府的责任,也是全社会的责任,更需要人民群众的内在认同与积极参与[15]。政府生态治理力量单薄,必须全民动员、全民参与,绝不是单打独斗、英雄主义就可以完成的,需要人人尽力,共同治理,充分调动每一个社会成员的积极性,形成全社会协同效应,不断强化全民生态治理主体的自觉性和能动性,增强生态治理的责任感、危机感和使命感,发挥生态治理过程中人民主体的基础性作用。目前,在河道、湖泊、雾霾、风沙等生态环境治理过程中,尽管政府生态治理颇有成效,但仍不能遏制和扭转生态恶化的势头,形成了“破环——治理——再破坏——再治理”的恶性循环,主要原因归于政府没有发动全民参与,缺乏生态治理动员的长效机制,全民参与率、尽责率普遍偏低。这种生态治理脱离了群众,远离了人民,是不可能取得实质性成功的。

(三)生态治理动员需要领导干部带头垂范

古人云:“行之以躬,不言而引。”谷文昌作为共产党领导干部的楷模,治理生态过程中,他始终坚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引领着广大干部群众。开展治理生态动员,决不能是高高在上、纸上谈兵、坐而论道,而是需要深入基层,身先士卒,永远走在第一线,亲自指挥、具体指导,跟群众同劳动共奋斗,发挥领导干部先锋模范作用。生态治理动员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工作,而领导干部作为生态治理工作的推动者和先行者,生态治理动员效果如何关键看领导的“第一推动力”作用的发挥程度,正所谓“教者,效也,上为之,下效之”。领导干部作为“关键少数”,其一言一行具有重要的示范导向作用,对生态治理既可能是推力,也可能是阻力。“以身教者从,以言教者讼”,谷文昌在生态治理过程中身体力行、带头先干、表率示范,以自身的实际行动为老百姓做榜样,而不是树立别人为榜样,诠释了一个共产党人对人民的全部忠诚。当前,我国生态治理进展缓慢,动员效果不佳,主要是没有做到领导带头、以上率下、层层示范、层层带动,缺乏上行下效整体联动的机制效应。领导干部带头垂范是我党的优良传统作风,也是推动工作的基本方法和重要经验。因此,在生态治理动员过程中必须牢记身教重于言传,率先以自身的模范行动感召、引导和带动干部群众,形成生态治理的合力。

(四)生态治理动员需要有效激励机制

马克思曾经说过:“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16]82从现实来看,人的行为背后往往有利益的驱使。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将来,人的需要和利益都是行为的驱动力。谷文昌动员群众参与生态治理,建立了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极大地激发了群众的热情,为生态治理的成功提供了物质保障。这种激励机制的目的在于持续激发和调动社会大众参与生态治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正确地诱导群众的工作动机,使群众在实现生态治理目标的同时满足了自身的需要,从而使他们的干劲和热情得到继续保持和发扬,一定程度上说激励机制是决定生态治理成败的重要因素。森林树木是生态的自然屏障,也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生命线,动员植树造林、改善生态,必须改革林权制度,林权归属政策是农民群众参与治理生态和爱护林木的风向标,进一步明晰林木所有权和林地使用权,建立规范有序的林权流转的机制,促进农民增收,激发农民植树造林的积极性。此外,还需全面推进生态补偿机制,合理调节生态环境,保护各方的利益关系,实行“受益者付费”“破坏者付费”“污染者付费”的原则。从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核心利益出发,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才能真正动员群众投身到生态治理和生态建设中去,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和谐统一。

(五)生态治理动员需要加强宣传教育

生态治理动员旨在鼓动、说服、诱导广大群众自愿、自觉、持续地参与到生态环境治理中来。人的行为动机受到其自身思想观念的影响和制约,只有通过文化宣传教育才能影响和改变人的思想观念,进而改变人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谷文昌在当时物质极其匮乏的情况下,在生态治理动员过程中仍高度重视对干部群众的宣传教育,创办《东山报》,为广大干部群众治理风沙、改善生态、提振士气、凝聚人心发挥了巨大作用。毛泽东指出:“我们的政策,不光要使领导者知道,干部知道,还要使广大的群众知道。”[17]1317重视宣传教育是党的传统工作作风,作为党和人民喉舌的宣传工作,是党的生命组成部分。特别是在信息化高度发达的今天,“蝴蝶效应”显著,加强宣传教育对生态治理动员来说极端重要。“全民生态治理的自觉行动,在历史上几乎没有发生过,相反,全民放任破坏生态的行为,在历史长河中俯拾皆是。”[18]生态治理需要全民教化,政府需要加强生态治理的宣传教育引导,广泛发动群众,增强全民生态环保的认知认同。据2014年环保部公布的《全国生态文明意识调查研究报告》表明,有70.7%的受访者认为生态治理是政府和环保部门的主要责任,当下民众对政府依赖性较高。因此,要加强媒体宣传力度,除传统媒体外,新媒体应成为生态治理宣传教育的重要阵地,让生态治理深入人心。

猜你喜欢

风沙东山文昌
雪后晚晴四山皆青惟东山全白赋最爱东山晴后雪二绝句
东山果事
文昌发射场暮色
核雕收藏有什么窍门
何来胜《李白忆东山(其一)》
藤县挂榜岭和东山的史事
神像与游走:文昌出巡非遗口述史系列之十一
风沙地区公路路基防护措施初探
时间的年轮
东明县风沙化土地监测与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