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学风现状及建设路径探析

2018-03-29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6期
关键词:学风学生

沈 焓

(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学院 江苏无锡 214153)

学风是学习行为群体风貌的呈现,反映的是群体内部较为稳定的环境氛围。学习者的心理状态受到学风品质的极大影响。学风建设关乎德育和智育成效,是高校育人工程的基础环节。

1 高校学风问题的主要表现

1.1 学习意愿的缺失

学习意愿缺失,意味着个体关于学习的内生动机不足。具体行为呈现有:内心迷茫,没有规划,处于暂时的封闭、麻木状态;对于学习缺乏自信,可能

伴有自卑、沮丧、厌弃的情绪;心智不成熟,责任心欠缺,没有将学习视为当前的必要任务;专业学习兴趣不浓,得过且过,更愿意在非学习领域投入精力等。

1.2 学习秩序的混乱

大学阶段更为自主的学习空间、相对宽松的学习节奏,涵养着学生的自我意识和多元发展,也考验着学校的管理体系与学生的价值、行为选择。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迟到、旷课、抄袭、作弊等违纪现象时有发生,凸显现象背后淡薄的纪律观念、功利的短视心态、崩塌的诚信底线,必须要警惕与阻遏。

1.3 学习能力的不济

学习能力的不济表现为:学习方式错误或低效,自控力、约束力欠佳,注意力易分散,与他人协作、资源整合的意识不足等。能力的培育,某种程度来说,就是不良习惯的纠正与良好习惯的养成。学习能力的不济,使个体难以在学习行为中得到乐趣与满足,学习心态消极,不愿意参与正常的学习任务。

2 影响高校学风的外生因素

2.1 社会因素

社会的发展与演进,为人们带来了多样的产品选项与服务体验,尤其是信息、通信技术的日新月异,学习工具和平台都得到了丰富与拓展,为更高的学习效能提供了条件。但另一方面,面对诸多新奇的感官刺激,自制力不强的学生陷入网络成瘾的状况,无法合理管控时间分配,厌学情绪严重。与此同时,利己、拜金、享乐、浮躁的社会不正之风,误导着学生群体的价值观,容易产生不切实际的幻想,渴望成功的捷径。

2.2 家庭因素

成长环境、家庭氛围是影响学习心态和学习行为的动力、阻力、压力来源。良好的家教,能够帮助孩子树立远大的人生志向,形成健康的学习习惯。优渥的家庭经济条件下,如果过于溺爱,不善引导,则难以助力学习斗志,耐挫力、抗压性也将面临挑战。对于家庭贫困的学生而言,部分优秀者将现实的苦难作为历练成才的给养,自强不息;而另一方面,经济的重担、视野的局限,也会让很多学生通过兼职等方式进入社会,无心学业,本末倒置。

2.3 学校因素

一所大学的历史渊源、文化底蕴,展示着学校独特的气质与灵魂,置身其中的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熏染,与学校之间形成情感联结。在情感认同的基础上,学生更愿意配合学校制订的人才培养方案,更容易接受相关规范的约束。学生管理体系严谨合理、执行有效,则能为良好学风提供制度保障。反之,则会成为学风败坏的诱导因素。师风、教风直接影响学风的质量。倘若师德不正,存有私心,学生会受到深刻的心灵冲击,形成扭曲的价值观,或因为不公正的学业评价而产生愤懑、自弃情绪。教学内容是否丰富切合,教学形式是否新颖精致,意味着学生能否体会专业学习的意义与乐趣所在,从而增加自主学习的内在动力。

3 影响高校学风的内生因素

3.1 习惯依赖

个体的思维方式、行为选择,很大程度受制于过往经历累积的习惯。依循习惯是一种降低信息获取和决策输出成本的方式。习惯养成后,即使可能带来低效的产出,但仍然会成为个体的优先选项。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是学习初级阶段的重要目标,训练内容包括注意力的集中、有效信息的筛选、时间管理、学习迁移等。习惯并非一成不变,但习惯的纠正与完善需要强大的压力助推、个体的内在自觉以及足够的实践练习。

3.2 从众心理

从众是一种群体中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表现为群体成员间的行为选择互为参照、彼此影响。初入新环境的适应探索、个体寻求安全感的心理需求、相关经验阅历的缺乏、习惯使然等,都可能成为学生从众心理产生的缘由。无论是良好学风的稳固,还是学风问题的显现,都可能看到从众心理或正面或负面的作用,在学风建设的过程中,应当善于分析运用,趋利避害。

3.3 畏难情绪

畏难情绪是对自身能力的一种怀疑,不愿意跳出舒适区,触碰挑战性的领域,缺乏自信,逃避责任,习惯性拖延。畏难情绪阻碍着学习行为的主动性、创造性,被动完成心理限度的学习任务后,放弃深入探究与反思优化的过程,学习结果又进一步加深这种自我认知,形成恶性循环,较为极端的会沦为习得性无助的境况[1]。

4 高校学风建设的路径对策

4.1 第一层面:环境的形塑与感染

1)弘扬大学精神。弘扬大学精神,丰富校园文化。对于长期积淀、固化而成的办学理念、治学精神,学校应当充分挖掘、善于提炼、积极传承,努力形成本校的专属文化资源。学校也可以鼓励学生参与校园环境建设、宣传logo设计等文化创意活动,加深学校与学生之间的纽带关系,使之成为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促动因素。

2)回归传统文化。回归传统文化精粹,让优秀的中华文化深入校园。在国学讲堂中沐圣贤之风,在诗词诵读中品古韵之美,在礼仪修习中悟德行之道。传统文化基因需要被唤醒,它是民族之魂所在,是劝导青年学子摒除浮躁、修心养德、自我磨砺的精神源泉。

3)增拓实践平台。构建实践育人平台,营造创新创业氛围,帮助学生尽早树立人生目标,激发潜能。例如引入先进的企业文化,通过专业社团等形式,将企业前沿的技术力量与学校专业师资力量相融合,共同服务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强化,培养职业素养、专业精神、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

4.2 第二层面:主体的引导与互动

1)教师群体。专任教师必须秉持着清正严明的师德风范,以身作则,无差别对待学生;熟悉教学对象,做好过程管理,与班主任、辅导员之间有效联动,共同关注和帮扶常态缺勤、学业困难的学生。首先,在宿舍、班级、团学组织、社团内部营造良好秩序与健康风气,遏制违纪苗头,及时公正地处理矛盾冲突;其次,选贤用能,加强对学生干部的思想引导和能力培训,发挥学生精英的示范、同化效用;最后,需要敏锐识别、持续关注后进学生,综合运用各种资源、方式,因人制宜,高效服务。

2)学生群体。在把握学生群体心理特点的基础上,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形成勤勉学习、积极进取的内在动力。第一,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载体化,通过社会发展规律和国情形势解读,促使学生认知自身责任,将个人前途置于民族命运之中,增强荣誉感与使命感。第二,进行感恩教育,帮助学生与家人、教师、朋友间建立良善的人际关系。第三,进行榜样教育。朋辈之间有着相似的经历与共通的情感,朋辈中的成功经验有着可靠的借鉴意义。同时,通过主题班会、知识竞赛、文艺表演等形式,向学生宣讲古今中外成功者的勤学奋斗事迹,为学生提供人生榜样[2]。第四,进行专业教育,分析政策走向与就业前景,建立专业认同。帮助学生自我认知与评估,制订可行的学业与职业生涯规划方案,依据年级特征,持续而渐进地加以引导,加强过程监督,及时调整方向与修正内容。

4.3 第三层面:制度的约束与保障

1)推进教学改革。教学改革涉及面广,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到教学内容的设计,到教学形式的展开,再到教学手段的运用,应当侧重于对学生兴趣的激发、科学方法的训练、自主学习素养的提升、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2)完善考评体系。首先,抓好课堂这一最重要的学风建设基地,建立科学严谨的考勤制度,并提高出勤情况在学业成绩中的比重,尽可能压缩旷课行为的空间。其次,将班风、宿风纳入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作为奖项荣誉评定依据,以良好班风、宿风促进学风建设。其三,构建多层级的学风常态监督体系,全员参与,明确各环节责任主体,量化考核指标,与责任主体的绩效适度挂钩。其四,采用多元考核指标,统一指标与个性指标相结合,鼓励责任主体针对不同学生群体制订多样的学风建设方案[3]。

3)严格奖惩机制。其一,在评奖评优与党员发展过程中,将个体的学业成绩、学风建设贡献作为首要条件,并遵循民主、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谨慎进行资格审核。其二,开展形式多样的专业竞技、知识竞赛活动,打造品牌项目,拨予专项资金,对表现优异者进行物质与精神激励。其三,加强考风考纪教育,严肃处理弄虚作假的行为,鼓励相互监督,并将诚信品德作为学生考评的重要依据。其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对于教师群体中的违纪违法行为绝不姑息。

5 结束语

高校学风建设这一基础性系统工程,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全员参与,多方协作,形成合力,共同致力于建构信念、激发动力,形塑学习意愿;端正心态、规范纪律,整肃学习秩序;优化方式、检视习惯,提升学习能力。学风建设更需要依据高校实情与形势变化,不断研究与完善。

猜你喜欢

学风学生
快把我哥带走
辅导员视角下的“抓学风”
心理辅导促进高校学风建设探讨
《李学生》定档8月28日
赶不走的学生
学生写话
学风就是质量
地方性本科院校学风问题及其对策
学风建设——高校发展的基石
聪明的学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