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校园流行语的“萌性”与“虐性”

2018-03-29

关键词:流行语中学生校园

陈 发 明

(重庆师范大学 文学院,重庆 401331)

现代信息环境和独特的校园文化生活催生了中学校园流行语“萌性”与“虐性”时代的到来,这些流行语活跃于中学生口语交际中,其鲜明的价值取向、多样的人生态度、众多的语言构造方式有助于深化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

一、 “虐性”与“萌性”释义

“萌”,在日本的一些动漫和现行流行语中,常取其幼小,稚嫩、童真之意。“萌”的流行源于“萝莉”一词,其思维及言语率真幼稚,相对成人、成规而言,无疑是其魅力所在。

2013年,徐良的《虐心》以直白的叙述与线条清晰的“爱与痛”的吟唱,迎合了无数少男少女“爱不找虐不叫年轻”的青春叛逆。这种非主流的情感诉说,唯有年少才愿聆听的音乐,很快就被校园内青春少年所接受与喜爱。从此,“虐”“虐心”等一系列流行语在校园内流行。

二、“萌性”与“虐性”的语汇构成

流行语中“萌性”与“虐性”的语汇,从构词形态上可分为单音词与合成词;从词的表意指向看,有称呼类、表情类、评价类、动词类;从语汇构词机理或原理来看,主要有词的重组、词的转移、词的仿写、巧用修辞等语言陌生化的方式。

(一)词的构成

校园流行语中,“萌性”与“虐性”词汇很多。在“萌性”与“虐性”中,“萌性”又比“虐性”词汇多。

1.“萌性”与“虐性”的单音节词

“萌性”单音节词: 爷、佛、俺、藕、表、闪、粉、汗、晕、冒、亲、跪、醉。

“虐性”单音节词:屌、撸、残、戳、猿、憨、腐。

2. “萌性”与“虐性”的合成词

由于双音词和多音词的独立表达功能不受语境限制,因而在校园十分流行。

“萌性”合成词:妹纸、小样、情剩、骚年、臣妾、蓝颜、直男、学霸、达人、御姐、女汉子、乡非、亲耐滴、软妹子、霸气侧漏、累觉不爱。

“虐性”合成词:白骨精、矮冬瓜、色蝎女、小腹婆、碧池、孔雀女、凤凰男、蛋白质、冷无缺、杀马特。

(二)词的类别

具有“萌性”与“虐性”特征的校园流行语汇一般多体现在称呼、评价、表情、动作等词汇上,其用法新奇,崇尚时尚,追逐陌生感。

1.称谓类

称谓词,即称呼别人和自己的词,称呼反映一定文化背景下交际语境中的人际关系和人文内涵。在中国,称谓要体现“礼”与“情”。“礼”就是要体现“差序识别”[1]29的“长幼有差”“贵贱有等”“贫富有称”[2]392的交往规矩。

在中学校园非主流的交际中,称谓多半不是来自同学的姓甚名谁,更多是来自“萌性”与“虐性”的称谓,以表示他们的友情。

“萌性”称谓类:爷、哥、姐、俺、藕、侬、拉、老大、臣妾、小盆友、小正太、茄子们、骚年。

“虐性”称谓类:宅、屌、宅女、腐女、霉女、情剩、村富帅、面瘫君、心机婊、权限狗。

2.表情类

中学校园流行语的表情符号丰富,扩大了汉语原有的表情符号的范围,给一些以前非表情功能的词汇赋予了表情功能。相对其他词汇而言,表情词汇主要集中在少量的单字和双字上。

“萌性”表情词:天、冒、汗、囧、槑、雷、爽、牛 、萌、罩、亲、酷、醉、弱、倒、寒。

“虐性”表情词:嘈、翔、衰、爆。

3.评价类

评价是对他者和自我的情感的好恶、价值的评判。中学在大众影视文化的影响下,流行着一套评价语词,传递着一种时尚的评价情绪。

肯定类:如素、强、粉、赞、捧、顶、帝、拉风、醉了、跪了、文艺青年、4b青年、给力、逆天、正能量。

否定类:切、屌、宅、水、叼 、鸟、毛、残、完败、完爆、楼以歪、没品、装逼、捐嫩、装橡皮、很黄很暴力。

4 .动作类

中学同学间在非主流交往中,一般用一些“萌性”的动作词汇表示自己的行为方式,带有很强的嬉戏搞笑的情感色彩。比如:路过、飘过、闪、潜水、灌水、抛砖、拍砖、蜗居、笑抽了、笑尿了,笑瞎了、戳我笑点 、戳我泪点、点赞、正解、挖坟、求真相、吐槽、亮黑、掐指一算、秒懂、互粉、互黑、火钳、穿越、填坑等。

(三)构词机理

“萌性”与“虐性”流行语中,少数采用词的重组、词义转移,多数采用词的仿写,以及语言的陌生化等修辞组合方式。

1.词的重组

中学生为了翻新娱乐,将一些常见的字通过重新组合而赋予新的意义,如:绿茶婊、手机党、新生党、微博控、果断粉、短发萝莉、村富帅 、爆寒、米国时光、男默女泪等。

2.词义转移

这类词的组合是让词的能指与所指发生很大差距,甚至毫无关系,从而产生喜剧效果,如:稀饭(稀罕)、斑竹(版主)、板斧(版副)、卤煮(楼主)、蛋白质(笨蛋+白痴+弱智)、地中海(脑秃顶)、特困生(特别犯困的学生)。

3.词的仿写

流行语语言编码的一个主要形式就是旧词仿写,即对人们耳熟能详的名词、广告、影视名段进行换词、换字、换句型,改变其原有的语境意并赋予校园气息,或讽喻校园生活,或评论社会时事,或标榜自己三观,表现出中学生特立独行的议事风格。比如:

“昨夜星辰昨夜风,半夜偶遇女房东。”(仿李商隐《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

“醉酒不知归路,误进校园深处,呕吐、呕吐,惊起鸳鸯无数。”(仿李清照《如梦令》)

“你的双手,柔弱的颤抖。”(仿崔健《一无所有》)

“队太慢长,挤成了两行。”(仿周杰伦《菊花台》)

“春花秋月何时了, 往事知多少。教室昨夜又用功, 考试不堪回首课堂中。”(仿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路见不平一声吼,吼完继续往前走。”(仿电影《水浒传》主题曲)

“黑夜给了我一双黑色的眼睛,可我却用它来翻白眼。”(仿顾城《一代人》)

4.巧用修辞

流行语常常巧用比喻、拟物、对偶、双关、用典、借代、翻新等修辞方法,使表现的对象生动形象。比如:

这个人一路向前挣扎的时候,脑子里就是这样想的。他不仅苦苦地拼着体力,也同样苦苦地绞着脑汁,他尽力想着比尔并没有抛弃他,想着比尔一定会在藏东西的地方等他。

比喻:“鼻屎的离去,是拇指的追求,还是鼻孔的不挽留。”

夸张:“XX是玉树临风、风流倜傥、举世无双、风华绝代、才高八斗、正义与智慧的化身。”

双关:“你刷牙的时候就是整个人生啦,左手悲剧,右手喜剧。”

三、“萌性”流行语的“萌点”

结合日本ACGN文化中“萝莉”的“萌性”与流行语所洋溢的“萌性”,我们把流行语的“萌性”分为“姿态卖萌型”“忧伤抚慰型”“幻想自恋型”“年少老成型”“天真呆萌型”“幽默搞笑型”“时尚卖萌型”七类,它们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中学生对校园生活、对学习、对考试、对男女情爱、对梦想、对人生等的看法与评价,无不洋溢着中学生达观豪爽的青春气质和讽喻嬉戏的娱乐精神。

(一)姿态卖萌型

意气风发的青少年抒发的是一种青春豪情,呈现的是一种高昂的姿态。“做明媚的女子,不倾国,不倾城,以优雅姿态摸爬滚打;做丰盈的男子,不虚化,不浮躁,以先锋之姿奋斗拼搏。”他们还没毕业就开始“纪念那些年我们翻垮过的围墙”,他们逢人便说“做人要低调”“好男人就是我”“我是个纯洁的孩子”“我的智商那可不是盖的”。

中学生在炫耀高昂之姿时,又开始低姿态自我抚慰或示弱卖萌。“我喜欢低调,我喜欢慢慢地渗透,我喜欢一点一点地征服,我要你一天一天地记取我的名字,我是糖衣炮弹。”或者“弱弱问一下”“月考阵亡,有来电祝贺的么?”

(二)忧伤抚慰型

青春是一抹明媚的忧伤,“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他们把伤悲化作美丽的忧伤,浅唱低吟。比如:“高三是注定孤独的战士”“孤单是一个人的狂欢,狂欢是一群人的孤单”。他们“上半年憧憬下半年,下半年怀念上半年”,周而往复,“再牛的肖邦,也弹不出老子的悲伤”。有了忧伤,他们直言“压力山大,伤不起啊,只好卖萌,我hold不住”。有了忧伤,他们会相互劝慰,“跌倒了,爬起来再哭”“你若安好,便是晴天”。

(三)幻想自恋型

中学生最经典的一个幻想就是2012年校园流行的“杜甫很忙”。2012年3月,适逢诗圣杜甫诞辰1300周年,中学生把自己能想象的或者该有的很帅的“英雄”壮举与美好憧憬都涂鸦在杜甫身上,让杜甫复活。一时“杜甫很忙”红遍网络,也红遍校园。也有不少人认为,这是中学生叛逆心理的一种文化仪式,是一种无知浅薄的表现,要教育学生学会尊重文化、尊重他人,引导他们正确认知真善美。[3]笔者认为,“杜甫很忙”的背后是中学生的狂想曲,是中学生理想帅气的“英雄”壮举或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狂想,通过借“课本”“图片”“名人”“涂鸦”让杜甫复活,实质是让自己燃烧,让校内的“自己”冲破“围墙”而放飞“校外”。“杜甫很忙”后来继续发酵,于是“辛弃疾很忙”“李白很忙”“牛仔很忙”“我很忙”等,一时间大家都很忙很热闹,都在幻想中放飞理想,卖萌寻开心。

(四)年少老成型

青少年受各种媒介文化的影响,尤其在信息时代全流通的信息环境里,获得讯息十分快捷、丰富与多元,他们对世界、对人生、对学习、对人事、对情感、对自我都有独到的体认,而这些体认经过语言的“清洗”与“格言化”,成了他们挂在嘴上的可以卖萌、可以对人说教的名言至理,以示他们读懂了社会,读懂了人生,可谓年少轻狂卖老成。

他们懂得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才是王道”,否则,“不好好学习的人只有两种下场,逛不完的菜市场,穿不完的地摊货。”而“王者”之道来自于“天空飘来五个字,那都不是事儿”的淡定心态,来自于对待考试成绩的“科学”态度,以及“学海无涯回头是岸”的终极关怀。

(五)天真呆萌型

我不想长大,我可以撒撒娇,在发呆的世界里,我可以自由与快乐。卖傻卖天真,这是中学生“萌性”的一大亮点。他们自我感觉良好,“今天没吃药,感觉自己萌萌哒。”“我乃大明湖畔的夏雨荷。”“我们都是好孩子”;他们天真自娱,“好基友,手牵手,革命道上一起走”;他们发呆向往,“真想有个步步高打火机,拿着教科书,哪里不会点哪里。”

(六)幽默搞笑型

幽默与搞笑是青少年生活的部分,卖萌笑点(包袱)也是他们“萌性”的追求。“小时候家里穷。买不起自行车,所以每天打车去学校。”“老师说过早恋是不好的,我们很听话,只会暗恋。”“别死,咱出家。”“我念书少,不要唬我。”“很简单嘛,这道题做错比做对还难啊。”

中学生除了抖包袱,卖萌笑点外,在语言上也致力幽默与搞笑。“天王盖地虎,包子一块五。”“大家都是人类,不必相互夸。”

(七)时尚卖萌型

中学生天生好奇,卖萌时尚,以展示自己新的话语和身份认同。主要表现为三个热点的追逐:

一是追逐当下外来文化的一些新潮热点,把自己融入世界文化的语境中,实现对世界文化的认同和自身文化身份的转型,我们称之为“卖洋气”,如Style、粉丝(Fans)、instant kill (秒杀) 、思密达(韩语中的敬语语气词)、小正太(日语12周岁以下帅气可爱的小男孩)等。

二是张扬地方文化,以地方方言标识自身的本土文化身份,这也是世界文化大融合趋势下的民族文化的自觉、自尊与自傲,我们称之为“卖土”,如湖南湖北的“勺婊子”“堂客们”;云贵川的“憨包”“弯酸”“闷墩”;福建地区的“酱紫”“拉轰”;北京地区的“歇菜”“友友”;上海的“眼乌子”“伐开心”;广东的“拍拖”“出猫”;东北等地的“知本家”“嘚瑟”(显摆)。

三是跟随社会与校园热点,把自己融入当今的时代之中,做时代的参与者、评论者,而不是只读书的边缘人,我们称之为卖热点。比如,2012年的“元芳,你怎么看”“人也别太甄志丹”“舌尖上的中国”;2014年的“肾重”“且行且珍惜”;2015年的“宝宝”“脑洞大开”“剁手党”;2016年的“洪荒之力”“吃瓜群众”“友谊的小船”“葛优躺”“蓝瘦香菇”;2017年的“打call”“微公益”“微商”“新四大发明”。

四、“虐性”流行语的“虐点”

校园“虐性”流行语的“虐点”有自虐的,如:“暗恋就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心甘情愿的犯贱。”“你让我滚,我滚了;你让我回来,对不起,滚远了”;有他虐的,如:“保护自己,爱护他人,请不要半夜出来吓人”;有虐身体的,如:“我不打你,你就不知道我文武双全”;有虐尊严的,如:“对你微笑,纯属礼貌”;有虐心情的,如:“你有什么不开心的事?说出来让大家开心一下”;有虐伪装的,如:“别以为有件高贵的衣服,就觉得人也变得高贵了”;有虐智商的,如:“内存不够,硬盘太小”;有虐情商的,如:“不要和地球人一般见识 。”“脑残儿童欢乐多,神经病人思路广”等。

五、流行语的“萌性”与“虐性”的文化透视

(一)“萝莉风”的独生子女情结

作为中国家庭金字塔上的明珠,“90后”“00后”的一些独生子女习惯被宠被呵护被安排的生活,他们将自己定位为“萝莉阶段”,宁愿呆萌在自己的世界里发傻发呆,也不愿或者拒绝进入成人社会,逃避社会与家庭责任。因此,我不想长大,我可以撒撒娇,在发呆的世界里,我可以自由与快乐,就成了他们“萌性”的追求。

(二)中学生个性的张扬

意气风发的青少年抒发的是一种青春豪情,呈现的是一种高昂的姿态,他们力图借用或创造新奇甚至反叛的话语符号,构筑新的话语体系和话语秩序,表达他们的情绪情感、态度与欲说、人生观与价值观,张扬他们鲜明的个性。

他们卖嫩卖傻卖天真,老成持重秀逗人生经验;他们高姿炫酷霸气侧漏,低姿抚慰卖萌忧伤;他们幻想让自己燃烧,幽默搞笑自娱自乐。他们爱憎分明,虐他虐己,虐身虐心,既可点化旧词,也可生造词语,标新立异。

(三)寻找自我认同

青少年正处于“自我认识与迷乱”的阶段,一方面他们往往拥有童真与梦想,需要寻找自我,以“不羁”和“野性”挑战传统,期望得到别人的关注、了解、认同、接纳。另一方面,在从众趋同心理的影响下,青少年又常常将流行语作为群体标签和共识性的社会符号,期望获得一种身份认证的归属感、认同感。

总之,中学校园流行语是当今中学生独特的有生命活力的一种文化形态,它一方面弥补和填充了校园主流文化的非丰富性和成人化,另一方面又是学生自觉丰富自己的文化生活,彰显自己的审美形式、审美情趣、审美价值,讴歌校园青春旋律和多样人生的表现。与此同时,消极低俗的话语形式和颓废的灰色的价值观也悄悄地腐蚀着学生的心灵,因此加强以校园流行语为代表的校园文化建设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必须关注的问题。

猜你喜欢

流行语中学生校园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征稿啦
流行语大盘点
看古人如何玩转流行语
大学流行语考察
巧借 流行语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我与《中学生》的初相遇
我来“晒晒”《中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