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 不断创新和提高社会治理水平
2018-03-29郑红渠重庆市渝中区委党校
郑红渠 重庆市渝中区委党校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建立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着力开展社会心理疏导,不断完善社会心理疏导服务和危机干预机制,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重要途径,是维护人民身心健康的重要内容,也是创新社会治理的必然要求。
一、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重大意义
社会心理是指在特定时期内弥漫在社会群体中的社会心理状态,是整个社会的情绪基调、共识和价值取向的总和。社会心理服务是指应用各种心理学理论及方法,对个人、家庭、团体或组织提供服务,促进个体心理健康和自我发展,促进家庭幸福,提升整个社会心理满意度与幸福感。完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是创新社会治理、提高社会治理水平,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新格局的重要内容。
(一)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是化解当前社会矛盾和问题的迫切需要
社会心理健康水平体现了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是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民生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当前,我国正处于增长速度换档期、改革进入深水区、社会矛盾凸显期,随着竞争压力的加剧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因人们个体心理问题和异常行为所引发的社会矛盾和问题日益突出。主要表现在:一些常见的精神障碍和心理疾病患者逐年增多,少数严重者有自残甚至自杀倾向;因个体情绪失控或严重心理问题导致的极端行为,所引发的恶性事件时有发生;某些社会病态心理导致特定群体聚众滋事,成为危害公共安全和影响社会稳定的重大危险源。与此不相适应的是,社会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不完善,政策法规不健全,心理疏导机制尚未建立,服务和管理能力亟待加强,远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及追求幸福的需求,加快建设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显得尤为重要而紧迫。
(二)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是创新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
随着全面改革进入深水区,社会矛盾愈加凸现,加之人们的思想观念、维权意识发生了深刻变化,社会治理中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比如:有时经济利益诉求附带政治利益诉求,有时历史遗留问题与现实矛盾问题相互交织,有时合理性要求却采取不合法手段和方式,社会公平、社会稳定不断受到挑战,从而使得社会治理工作的难度越来越大,要求越来越高。综合运用心理疏导、心理干预等社会心理服务手段,可有效实现理顺社会情绪、平和社会心态、引领价值取向、规范社会行为、化解社会矛盾、防控社会风险、促进公平正义的目的,从而构筑社会心理防线,有力维护社会稳定。
(三)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理念的重大服务民生工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保障群众基本生活,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形成有效的社会治理、良好的社会秩序。”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主体是人,只有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社会才会安定、才会有序。通过运用多元化社会心理服务,可以广泛深入地了解、分析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现象,解决社会现实生活中的一系列实际问题,比如在教育、管理、医疗、宣传、文化、舆论等方面的问题,形成良好的社会心态。
二、创新社会治理工程中的社会心理服务需求
社会治理是政府及社会组织以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为目标,通过合作、对话、协商、沟通等方式和机制,依法对社会组织、社会事务和社会生活进行合理引导和科学规范的过程。社会治理与社会管理的有很多不同:治理目的不同,社会管理侧重于解决社会问题,而社会治理注重消解社会矛盾;参与主体不同,社会管理较忽略服务对象的积极主动参与,而社会治理倡导参与主体多元化;治理方式不同,社会管理一味强调以上率下,而社会治理则采取民主协商渠道。这些特点的共同指向是人,而人的心理和思想是复杂多变的,因此在推进社会治理过程中,必然离不开健全有效的社会心理服务。
第一,在社会治理主体方面产生的社会心理服务需求。在社会问题处理的过程中要求治理主体多元化,仅靠过去那种“保姆式”政府包揽是行不通的,而个体、单位或团体的广泛参与,因其利益诉求不同彼此间往往难以互信。实践证明,社会治理中很多问题诸如医患纠纷、拆迁“钉子户”等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相互不信任导致矛盾扩大或激化的。为此,在完善制度进行合理引导的同时,通过积极心理干预,增强主体间良性互动,建立或重建互信关系,从而夯实多元主体共治中的心理基础。
第二,在社会治理方式方面产生的社会心理服务需求。社会治理注重平等沟通和民主协商,强调彼此间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支持,这就要求协商主体不仅要考虑自身利益,而要更多地换位思考,尽可能兼顾和平衡其他参与群体的利益,从而求同存异、解决分歧、化解矛盾。社会心理服务机构可从当事各方的心理根源出发,全面分析和把握不同主体的心理社会需求结构,及时了解和把控协商主体在对话过程中的思想、情绪和行为,针对性地采取有效的心理机制与干预策略,形成整套积极稳妥、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尽可能地避免扩大分歧和出现极端意见,从而把矛盾消解于萌芽状态。
第三,在社会治理目的方面产生的社会心理服务需求。社会治理强调以预防与消解社会矛盾为主攻方向,而一些地方政府在处理问题时不能正确认识矛盾,片面强调“摆平就是水平、搞定就是稳定、没事就是本事”的思维模式,甚至采取强硬压制等不当方式,导致社会矛盾扩大化。这就要求政府有关部门既要健全民意表达机制,畅通民意表达渠道,又强调要加大对社会心态及其影响因素、作用机制和干预策略的研究力度,全方位加强社会心理服务,提升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
三、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有效途径
造成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诸多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认识不足等主观原因,又有投入不足等客观因素,需要方方面面共同努力,共建共享社会心理服务体系。
(一)切实扩大宣传,提高社会心理服务的认知度和接受度
各级政府及其部门要把人民群众心理健康基础知识、心理卫生基本常识、心理服务基本技能作为广泛宣传和教育普及的重中之重,不断增强人们对心理健康重要性的认识。制作具有丰富内涵、简单易接收的心理健康服务公益广告,利用新闻媒体和中介,加强宣传,不断提高群众对心理健康及社会心理知识的知晓率和接受度。
(二)强化协同配合,不断完善社会心理服务网络
国家卫计委等22 部委在《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中提出,“到2020 年,服务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心理健康服务纳入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重点人群心理健康问题得到关注和及时疏导,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初步建成”。要实现这个目标,各部门各行业必须增加社会心理服务所需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投入,加强协作、通力配合,从而建立健全“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覆盖城乡的社会心理健康服务网络体系。
(三)完善法律法规,促进社会心理服务制度化规范化
相较西方发达国家,我国心理健康服务相关法律法规缺乏,需花大力气研究和探索。重点是把心理健康从业人员、资格认证、执业水准认定、专业机构核准等纳入法制化轨道,进行规范化管理,为规范有序开展社会心理服务提供强有力的法制保障。
(四)加强队伍建设,打造专业化的社会心理服务人才队伍
社会心理服务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动员各方力量,整合各方资源,打造责任心强、专业精湛、德才兼备的人才队伍。既要充分挖掘和利用现有心理健康服务人才,加强培训和培养,着力提高专业素养;又要通过建立专门院校,开设专门课程,进行系统性培养和教育,促进心理健康服务人才有序发展。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7.
[2]俞国良.社会转型:社会心理服务与社会心理建设[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7,15(4):433-439.
[3]辛自强.社会治理中的心理学问题[J].心理科学进展,2018,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