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境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现状及对策
——以云南省临沧市为例
2018-03-29钱春富
钱春富,罗 青,吕 游
(1.楚雄师范学院教育学院,云南 楚雄 675000;2.云南民族大学云南省民族研究所,云南 昆明 650504;3.云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跨境民族地区(Cross-boundary nationality area)是一类相对特殊的教育发展区域,与其他地区相比,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面临更加特殊而复杂的背景及影响因素,由于跨国界、跨文化、多民族等地域性客观教育环境,跨境民族地区的教育无论从价值目标选择还是从教育模式、教育内容、教学组织形式看,都反映出鲜明的特点与个性。为深层次了解跨境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现状及主要问题,以促进跨境民族地区文化交流互动以及义务教育均衡提质提速发展,课题组以中缅边境临沧市为例进行了深入的实地考察与实证研究。
一、研究过程与设计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跨境民族(Cross-boundary nationality)是指由于长期的历史发展所形成的,紧靠边境两侧,居住地直接相连,分居于不同国家中的同一民族。跨境民族是一种特殊的民族现象,是民族生存和发展过程中的客观现实。在教育方面,起点低、规模小,教学质量水平不高与全国、全省教育水平相比存在明显差距,甚至在跨境民族地区内部之间同样存在着差距。跨境民族地区集民族地区和边境地区为一体,这一特征决定了跨境民族地区的特殊性、艰难性和复杂性。跨境民族地区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是制约跨境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发展的区位因素。我国的大部分跨境民族地区位居边境一线,交通不发达,信息闭塞,地势复杂,基础教育的发展更是迫在眉睫。对于跨境民族问题的研究,我国目前多将注意力放在了跨境民族经济发展的相关问题上,对于教育方面的研究较少。在我国,边境地区跨境民族教育作为国门教育,更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重中之重。同时关于跨境民族教育问题的研究,对于促进跨境民族的健康发展也可谓是一个必要条件,必须加以重视。
中缅两国间边境线长达2186公里,中缅边境地区居住着汉、傈僳、景颇、布朗、独龙等16个跨境民族以及尚未识别的群体克木人;其中云南段边境线就有1997公里,居住云南段中缅边境的跨境民族达13个。近年来,伴随中国国力提升及“一带一路”建设,来华就读、务工及跨境婚姻等现象持续增多,中缅边境的跨境民族文化交流及教育互动也日益广泛和深入,但随之带来的边疆稳定、文化安全、教育管理等挑战也日益上涨,如何在推进中缅跨境民族文化互动与教育发展的同时促进边疆稳定、文化安全与各民族和谐发展,已成为摆在我们眼前的重大课题。
临沧市地处云南省西南部,大部分跨境民族地区位居边境一线,交通不发达,信息闭塞,地势复杂,又是滇西南跨境民族较为集中的地区。目前,有很多缅甸籍贯学生来华就读,因此该地义务教育发展即复杂化,由于边境线上跨境子女跨境求学行为带有自发性与不确定性,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变迁,边境地区日益开放,在跨境民族子女选择就学方面,很大程度上受到了相邻国家教育政策的影响,另外我国招收境外学生的规模虽然在不断扩大,但具体政策尚不明确。
鉴于上述特殊背景及现实意义,急需深入了解并明确跨境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发展的特殊诉求及其发展过程中的具体问题,才有利于研究制定针对性强、适应性高和接地气的教育推动政策与措施。
(二)研究目的及内容
调研的主要目的是深入了解中缅边境跨境民族文化互动与边境教育发展的实际状况和主要特点、主要做法、主要问题等,并在充分采集信息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中缅跨境民族文化交流与跨境民族教育的现状、问题、对策,为边疆民族教育事业的进一步推进及发展提出针对性建议。
本次调研的主题及重点内容是中缅跨境民族地区文化互动与教育发展,调研内容围绕“跨境民族文化互动与社会发展、跨境民族文化互动与基础教育发展、跨境民族文化互动与乡村教师培养、跨境民族文化互动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四个命题展开,具体内容涉及边境教育发展与跨境民族文化互动之间的联系以及相关的发展理论、机制与适应性发展模式等。
(三)调研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量化、质性、现场”相结合的实证研究范式,综合使用访谈、问卷、座谈会、实地走访及田野调查等方法,从“影、音、图、文、量”等方面收集研究信息,对临沧市文化及教育现状进行了系统考察,并对临沧市镇康县、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沧源佤族自治县三个跨境民族文化和教育互动相对突出的县域进行了集中而深入的调研。
(四)时间、地点、对象、范围、经过
时间:2017年8月13日―19日。
地点:临沧市镇康县、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沧源佤族自治县。
范围:调研场所包括各县政府办、县志办、教育局、中小学、口岸、博物馆等。
对象:与跨境民族文化互动与教育发展活动相关的主要人群(含政府管理者、学校管理者、师生代表、跨境民族学生等)。
经过与行程:调研前召开调研组研讨会(8月12日下午四点),调研组围绕前期调研材料交流发言并提出调整意见,对不妥的地方进行调整,并明确各成员主要工作任务与调研目标。
2017年8月13日由楚雄师范学院出发至临沧,调研活动于14日―18日按“镇康→耿马→沧源”的顺序有序开展,19日由临沧市统一返回楚雄。期间共召开含政府主管领导、教育主管领导、中小学校长、师生代表、缅籍学生代表、侨办负责人、边境管理部门负责人等在内的交流座谈会3场,访谈市、县教育主管领导5人,访谈中小学校长13人,访谈一线教师112人,访谈学生131人(其中缅籍学生27人),访谈熟悉情况的村干部1人,实施问卷调查300份,并采集了大量反映跨境民族文化交流、边境教育发展以及学校教育管理等方面的图文信息。
二、临沧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现状及主要问题
(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现状
临沧市地处云南省西南部,东邻普洱市,北连大理白族自治州,西接保山市,西南与缅甸交界,地处澜沧江与怒江之间,因濒临澜沧江而得名。市政府驻地距省会昆明598千米,是昆明通往缅甸仰光的陆上捷径,有3个国家口岸和17条通道。临沧市国土面积约2.4万平方千米,国境线长290.79千米。临沧除了汉族外,还有佤、傣、布朗、傈僳、德昂等23种少数民族。由于临沧市地理位置的特殊性、经济发展的落后性以及历史文化跨越性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该地区“学校分布散、办学规模小、教师编制紧缺、资源配置不足、文化差异大、教学设置欠妥”的教育实情。截至2016年,临沧市共有教职工25343人,其中专任教师23623人。全市有幼儿园372所,在园幼儿55267人。完全中学19所,在校生33174人。小学、初中毛入学率分别为113.77%、103.48%,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2.09%,义务教育进入均衡发展新阶段。尽管义务教育建设取得新进展,但临沧市义务教育发展整体水平仍不容乐观,教育基础薄弱、教学质量低下,教师队伍建设欠缺等问题亟待解决。
(二)临沧市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主要做法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大力促进教育公平,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义务教育成为今后一段时期教育改革的重要原则。临沧市始终将教育事业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以“办人民满意教育”为目标,明确了“重配置、补短板、缩差距、建机制、提质量、促均衡”的工作思路制定出台一系列深化教育改革的措施与方针。为了实现临沧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相关部门始终强调“强化标准化建设、强化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育质量、规范学校管理”,并身体力行的去完成。目前对于推进义务教育发展也取得一定成效,一是加大资金扶持力度,致力于改善学校基础设施,新建校舍操场图书馆、解决寄宿制学校房舍安全隐患。二是全面推进信息化校园建设,完善各级学校软硬件设施,实现数字化校园。另外,不断扩充图书、教学仪器设备、音体美器材等设备。三是重视师资的专业化成长,重视加强教师专业培训、推行结对帮扶模式,控辍保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同时,在政策上实行倾斜,健全教师体制。四是实行“两免一补”政策以及免费早餐,保证学生膳食营养,提高身体素质。主要是:
第一,坚持优先发展教育。教育处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市、县(区)人民政府制定出台了《推进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工作方案》,成立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及时破解义务教育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市政府两次召开全市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专题推进会,反复动员和部署,同时,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了政策保障机制、绩效考核机制、经费保障机制、层次督查机制,从体制和机制上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第二,坚持资源配置的均衡化导向。各地区经济发展程度不一,各学校之间的教育资源分布不一,部分地区的教育资源基础薄弱。针对于此情况市县领导对农村中小学校布局进行了调整,把办好每一所学校作为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基本目标,创新实现了中小学校安工程、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县镇扩容工程等一批教育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极大地改善了农村学校和城镇薄弱学校校舍、食堂等基本办学条件,学校的校园面积、建筑规模、运动场地、实验室仪器、音体美器材、计算机数量、图书数量、远程教育及多媒体教室等都有了很大的改善和提高,特别是凤庆三中、沧源国门小学的标准化、信息化建设已达到全省一流水平。
第三,着力创新工作机制。将均衡发展目标任务规划到年度、乡(镇)、学校,采取逐校逐乡逐年达标过关的办法,以乡(镇)为单位实施办学基本条件10项“门槛”指标的达标评估验收工作,由乡(镇)人民政府负责辖区内义务教育学校的“门槛”指标达标工作,县级人民政府教育督导部门负责评估,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部门复核认定,再以县为单位组织县域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的申报工作。
第四,大力优化教师队伍。建立和完善教师补充和交流机制,近3年来,通过公开招聘特岗教师、事业单位公开招考、高校毕业生人才引进等途径,年平均补充教师816名,按照学科要求精心招聘音乐、体育、美术、英语及信息技术教师,全部充实到农村薄弱学校任教,有效缓解了农村教师不足的现象。建立城乡中小学校长和教师定期交流制度,有序推进城乡、校际教师合理流动,对义务教育阶段选派支教的校长教师每学期按每人次1万元给予补助,认真落实乡村教师生活补贴,全市980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乡村教师人均每月500元生活补贴实现全覆盖。
注重教师继续教育,将教师培训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各县(区)都制定了教师培训计划,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组织教师参加了国家、省、市及县各类培训,有效提升了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第五,深化体质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市、县(区)从规范办学行为着手,对义务教育学校办学行为做出详细规定,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计划方案,按规定开齐课程,开足课时,义务教育学校不分重点校、重点班,杜绝和克服“择师热”、“择校热”和“择班热”等社会问题,保障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在阳光下运行。坚持依法治教,切实加强对《义务教育法》等法律法规的贯彻落实,并制定出台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控辍保学系列文件,采取有效措施严防学生流失,学生入学率、巩固率均达到省定标准。实施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切实保障农民工随迁子女、留守儿童和特殊儿童受教育权利。通过课程提升、督导评估等途径,引导中小学争创特色学校,丰富学校发展内涵。以校园文化建设为抓手,大力实现快乐校园和特色学校创建工程,精心组织开展大课间和阳光体育活动,努力打造特色学校。凤庆一中被国家教育部认定为“全国特色学校”,鲁史完小的音乐、体育、美术教育以及洛党完小的竹竿舞被列为“临沧市首批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加强义务教育新课标、新教材培训,通过引进和推广外地的先进课堂教学改革模式和管理经验,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有力推动了教育教学改革,促进了中小学教育内涵发展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三)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程度与现状
临沧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取得一定进展,但情况仍然相当严峻,尤其是教师专业发展、课程设置、办学条件、文化差异、信息化建设与标准还有较大差距。
第一,教师队伍建设有待加强。诸如音乐、体育、信息技术等科目教师缺乏,全科型应用人才紧缺,教师专业发展亟须改善。同时,临沧市教师编制不足,老龄化严重,学科结构不合理,整体素质有待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发展。
第二,办学条件有待改善。目前临沧市学校间基础设施差距大,例如校舍、操场、信息化设备更新不完全,图书数目不达标。同时,寄宿制学校无法满足学生需求量,学校在桌椅、食堂等设施配备上均不完善。
第三,教学设置有待转换。基于临沧市特殊的地理位置,大部分学习对外接受缅籍学生,但由于学生间的文化背景差异,缅籍学生流动性较大,生源不稳定,降低学校的巩固率,不利于学校控辍保学的实施与开展。部分缅籍学生家长对教育的认识不足,管理上存在一定问题。
(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与挑战
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反映在:
第一,教育发展资金短缺,资源配置的合理性不够。教育资金是义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的重要物质保障,是实现教育教学质量和教育管理水平提升的先决条件。近几年随着国家教育政策对西部边远地区的大力倾斜,边远贫困地区的义务教育得到了改善,但是与达到教育均衡发展和实现优质教育目标还有一定的距离。临沧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面临的最主要问题就是教育资金短缺问题,地区经济发展落后、自然环境恶劣,教育经费主要依赖于国家教育拨款,地方政府分配的教育经费有限,达不到教育实际需要。临沧市的部分县域更是集“边、山、少、穷”的国家级贫困县,其中镇康县就是其中之一,全县山区面积达到98%,贫困人口比重大,贫困程度较深,教育发展起步晚,仅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在这种条件下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困难更是加大。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分配是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重要保障,然而在实际发展中资源配置不合理问题十分严重,在实际调研临沧市时,发现县域间、城乡间、校际间资源分配不均现象普遍存在,城镇中小学在教学环境、教师质量、住宿生活质量等方面都优于农村学校和校点学校。
第二,城乡办学条件及水平差异性大。在调研走访中小学校中发现,城乡中小学的办学条件存在很大差距,城镇学校的教学楼宽敞明亮,教学实验器材设施齐全,运动场地足够学校学生运动健身,学生住宿生活环境良好,而在走访调研的乡村中小学校中发现,教学应用的教室不足,有较小的一块操场甚至有的学校没有运动场地,教学应用的教学设备更是不足师生开展教学,由于大部分学生都是住在山上的寨子上,学校80%的学生都是住宿,在农村学校住宿环境较差,学校没有专门的生活老师管理。城镇学校的办学条件水平远远高于农村学校,造成农村生源部分选择进入城镇学校就读,部分教师也选择考试等方式想要调到城镇学校教学,这样更是拉大了学校间的差距造成更大不均衡。
第三,教育质量和学校管理水平急需提升。学校教育发展的根本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在实地调研中发现中小学校的教育教学存在许多问题,学科课程开设不全,学校没有音体美专业教师,音体美课程就不开设,即使部分学校开设但是教师也不是本专业毕业的教师,由此学生的素质教育方面得不到全面发展。学校的现代教学理念不强,学校的教学模式陈旧,教师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不强,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上还是以传统的讲授为主,多媒体设施的使用效率低。教育教学质量与发达地区存在明显差距,成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推进的阻碍。学校的管理还停留在只注重纪律管理,管理理念落后,管理方式陈旧,没有应用现代化手段进行信息化管理,对教师的考核制度和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管理都有所欠缺。对于接收跨境就读的学校管理上更是有待加强,对于外籍学生来华就读在边境县国家没有出台相关的管理政策,对于学校在管理上更是加大难度。
第四,师资资源配置不够合理。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导者,教师质量是教育教学提升的重要基础。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国家出台了许多政策,实行免费师范生、设置特岗教师和加大教师的培训的国培计划等,然而,师资配置不均衡问题在临沧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推进中仍是重要的制约问题。农村地区环境恶劣,交通不便,许多师范毕业生不愿意选择到农村学校就业。教师队伍有待加强,教师流动流失严重,教学质量较低,教师结构性紧缺,音体美专任老师少,目前只能各班主任兼带音乐课。英语教师师资不足,学校没有专业教师指导。四是学前教育资源紧缺,学前师资力量严重不足农村学校部分优秀教师通过考试等方式进入城镇学校工作,农村学校的教师数量和质量上与城镇教师的差距逐渐拉大,教育均衡发展推进难度加深。
主要困难与挑战反映在:
第一,在教育环境方面面临挑战。学校的规划布局不尽合理,学校周围的环境有待改善。全市中小学校的规划仍滞后于城镇化的步伐,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和国家全面放开二胎生育政策实施叠加效应的逐步显现,现有学校特别是小学的数量和规模将难以满足现实需要,城区学校的压力将会越来越大。城区学校受土地、规划以及现有城市空间的制约,普遍硬件设施不足,校园面积和学生活动场地远远达不到国家标准,“大班额”现象仍然存在。对义务教育规划布局的不尽合理已影响到义务教育的均衡化发展,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第二,在教育经费方面面临挑战。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仍然不足。部分义务教育学校的音、体、美、图书、实验、计算机等功能室不全,小学数学、科学教学仪器、音体美器材、小学百名学生拥有计算机台数、初中生均图书等指标达标率低,人均体育场地未达指标要求,经济落后、财力薄弱,教学设备不足,很难满足教育发展需要,例如有些学校科学实验室仅配备了36人使用的器材,但是实际每个班级有50人以上。县域义务教育校际间均衡标准差距较大。
第三,在师资队伍均衡化配置方面面临挑战。在师资力量配置不合理问题仍然存在。一是教师总量不足与空编矛盾没有很好得到解决。如有的县一方面反映出教师总量不足,另一方面空编比例达5%。二是教师队伍不稳定。尤其是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条件艰苦,导致中小学教师流失较为严重,三是师资结构性短缺矛盾依然存在。义务教育阶段教师队伍专业结构不尽合理,特别是农村学校音体美教师紧缺,卫生保健、心理咨询教师普遍缺乏。城乡校长、教师交流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偏远小学和教学点的教师老龄化严重,师资队伍建设任务还相当艰巨。
第四,在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化发展方面面临挑战。城乡学校发展不平衡。城乡学校在办学理念、管理水平、教师素质、办学条件、教育教学质量、社会实践资源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边远农村学校无论是校园设施还是师资力量、教学水平都难以和中心城区学校相比,因而学生大量地流向城区学校。
三、引起问题的原因及影响因素分析
(一)受教育机会的差异性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由于学校离家较远所以学生将大部分时间浪费在上学和放学的路上,没有更多的精力放在学业上。二是学校考虑到一些离家较远的同学,让学生从一年级开始住校,由于低年级的学生年龄较小,生活不能自理,就必须让老师除承担教学工作外还需承担保育员的工作照顾低年级学生的生活,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的教学质量,与城区学校相比加大教学质量的差异,这样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初中生源流失。三是由于小学开始住校,而且离家较远,一方面家长探望学生的成本增加,另一方面学校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家庭教育,不利于学生的成长。总之,乡镇学校之间的距离远,学校分布更少,造成与城区相比的受教育机会不均衡,给全县教育发展带来一系列不良的影响。
(二)义务教育基础设施的差异性
受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不均衡的制约,学校的撤并工作也存在与基础设施配备失衡的问题。经过撤并,学校的规模扩大,学生人数迅速上升,但基础设施建设不能及时跟上,再者是暂时留下而按规划需要撤销的中小学校,教育教学活动还必须开展,但考虑到需要撤销的问题,不再完善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
(三)义务教育师资力量的差异性
学校布局的分散性使得资源的有效配置存在诸多困难,教育师资力量的配置也难以达到均衡发展的需要,因此教师结构不均衡。教师的结构主要从年龄结构、性别结构、学科结构、学历结构等方面进行衡量。就学科结构而言,农村教师的学科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为学科教师配置不齐全,一些艺术类学科的教师严重缺乏,多由主科教师兼任。在调研中发现,中小学语文教师相对过剩,中小学音、体、美等科目的教师缺少,中学的生物、化学、政治、
历史和小学的英语等科目的专任教师均不同程度地短缺。如大部分完小没有专业的音、体、美、信息技术教师,小学英语教师仍然缺乏,初中化学教师紧缺,各个学科中都普遍存在着教师所学专业与所任学科不相符合的现象。
四、促进跨境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主要对策及措施
新时代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主题是如何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其中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重中之重。推进民族地区教育均衡发展是现阶段教育公平的焦点问题,也是民族边疆地区稳定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临沧市作为滇西南跨境民族较为集中的地区,其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制约和发展瓶颈,通过对临沧市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和制约因素分析,本研究提出如下进一步推进临沧市跨境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对策、建议及相应措施。
(一)强化义务教育统筹管理机制
针对跨境民族地区教育的特殊性和存在的问题,需有针对性的补齐短板和解决其实际困难。由于临沧跨境民族地区的财政负担大,加上部分缅籍学生跨境求学增加财政负担,自身财力难以满足其教育需求,这就需要国家和省政府加大对该地区的财政投入和统筹规划。省级政府发挥其统筹作用,针对跨境民族地区教育的特殊性,制定与其相适的义务教育政策、规划,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县政府也要发挥其管理职能,做好义务教育学校的规划、布局设置及管理,均衡配置师资力量和教育资源,组织本区域内中小学教师的培训和交流。
(二)完善教育投入保障机制,提高经费使用效益
通过“逐步建立省、州(市)、县三级人民政府按比例分担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1]省政府统一管辖本辖区内的义务教育经费,落实中央划拨的转移支付,制定辖区内教育经费实施项目,合理规划教育经费的支出明细。州(市)政府统筹、管理本辖区内的教育经费,负责与职责范围内的经费数额,并加大州(市)内义务教育学校校舍建设的投资。县政府按照省、市政府确定的经费比例,建立科学、有序、有效的经费划拨体系,合理分配各项资金到中小学并落实到位;并对中小学的财政收支进行监督核查,以提高义务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益。
1.建立规范的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学者任会兵建议,“明确中央和省级一般性财政转移支付资金中义务教育经费的比例,增加对经济落后地区的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以及建立国家级贫困县义务教育财政专项转移支付制度。”[2]临沧市位于跨境民族偏远地区,国家和省政府更需对该地区进行一般财政转移支付,增加教育资金的有效投入,以加强对偏远民族山区薄弱学校特别是教学点的建设,完善学校的软硬件设施及校舍建设,减少与发达地区的差距。
2.增加资源,实现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保障机制
“一方面继续增加投入,以边境沿线乡镇等贫困地区中小学校标准化建设,兼顾学校的软硬件设施,改善义务教育基础设施条件;另一方面,提高现有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率,切实利用好每一份资源。”[4]在临沧跨境民族地区的各中小学校,校际间的教育设施、校园建设等存在差距,政府应加大教育资金的投入力度,实现校际间的标准化建设。并且该地区中小学大部分实行寄宿制,仅镇康县,在校生30493名学生,而寄宿生17033名,占比55.86%,如此庞大数量的寄宿生需要有一套与之匹配的有效寄宿管理体系。但部分学校寄宿条件差,床位不足,食堂桌椅不配套,不能满足寄宿制学生的需求。因此,要提高跨境民族地区寄宿学生的生活补助标准,增加对校舍的财政投入,补齐校医、保安、保育员等后勤人员,提高寄宿制学校各方面条件。此外,还有学者建议,“国家层面继续加大对西部义务教育扶持力度;县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规划本地教育资源配置时,要向农村地区义务教育学校、薄弱学校倾斜。”[4]对农村留守儿童、进城务工子女、弱势儿童等增加支持力度,更有利于保证教育公平和教育发展惠及所有儿童。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针对跨境民族地区,要全面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需要从教师的准入、选拔、交流、增补、职后培训等各个方面来综合提升。
1.设置教师行业准入标准,适当放宽标准吸引乡村教师
我国坚持依法实施教师资格制度,建立教师职业准入机制,严格把关教师准入,严格审查教师资质,旨在优化教师队伍结构,选拔出优秀教师,可以从源头上提升教师队伍质量。
对于一些编制不足但紧缺的教师,如音体美等科目,一些学校因缺乏专业教师而放弃开设,导致学校无法完成国家规定的课程标准。可以适当放宽标准,允许民间艺人、文化传承人担任艺术类科目的代课教师,这样不仅可以解决编制问题,还有利于利用民间优秀的教育资源完成相关科目的教授,丰富校园文化活动,可以说是一举两得的做法。
2.建立校长、教师交流保障机制
建立系统的教师交流制度,鼓励一些骨干教师到农村薄弱地区任教,也可通过职称优先评定等优惠政策吸进骨干教师到农村任教。[6]对于跨境民族地区,更应该通过一些优惠政策促吸引优秀的骨干教师到此任教、支教,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此外,派遣校长、骨干教师到城市知名学校、一流学校进行学习交流,校长可以研修优秀学校的管理经验,“反哺”跨境民族地区学校管理,研习到优质教育资源的骨干教师,利用名师的教学经验与师师间的教学研讨,可以有效指导教育教学活动,提升跨境民族地区的义务教育质量。
针对临沧跨境民族地区特殊的教育需求,积极开展中缅双边师资交流,临沧市积极选派中国教师到缅甸果敢地区支教,开展教学培训及教学研讨,同时也邀请缅甸果敢地区骨干华文教师到镇康参加教师培训,加强中缅的文化交流和教育互动。沧源佤族自治县也努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先后选派7人分别到新加坡、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短期留学研修,有利于提升跨国教育交流。临沧市的这些举措也是在初步尝试阶段,选派到发达国家的骨干教师数量也是少之又少,今后增加青年骨干教师到发达国家进行短期研修,对于提升国际教育交流和跨境民族地区的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3.提高教师工资待遇和生活补助,稳定教师队伍
跨境民族地区、农村薄弱地区一直吸引不到优秀骨干教师的直接原因,其一是地区偏远,学校设施不齐全,教师生活条件差;其二是教师工资待遇低。自从实行“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中小学教师工资核算统一到县级政府,县级政府按照一定的核算标准,制定全县教师的工资待遇,县财政统一发放。近年来,全国大部分省份对民族地区、农村地区的教师进行双重补贴,乡村教师这种差别化的生活补助,以经济补偿的方式来提高跨境民族地区、农村偏远地区教师的工资待遇,有利于稳定教师队伍。教师的经济地位体现了其社会地位,只有切实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才会吸引高校师范毕业生、优秀青年教师到此任教。
另外,对于跨境民族地区的困难教师、双教师家庭给予住房补贴、生活补助,推进农村中小学教师住房工程建设,不断改善乡村教师的住宿、生活条件。
4.调整教师配编制度,缓解教师结构性缺编
针对跨境民族地区教师结构性短缺和年龄结构,可以利用优惠政策吸引高校毕业生、青年教师到该地区任教。依据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师生比,增加教育资金投入,补齐教师编制,尤其侧重增补紧缺学科教师。在我们所实地调研的部分学校,由于缺乏音、体、美、信息技术教师,很多课程便无法开设。因此,政府加大对教师编制的统筹、规划、核查力度,依照缺编岗位依法招聘紧缺型科目教师,补齐跨境民族地区师资和音体美相关设施设备这一短板,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5.加强教师职后教育与培训,凸显民族教育特色
教师继续教育学校、教师培训机构,应结合跨境民族地区的教育需求,采取针对性、有效性的培训内容。制定教师进修培训体系,加大对教师研修学习的资金投入,切实保障教师继续教育的顺利完成。定期对跨境民族地区的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使他们有效利用学校的信息化设备,还可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远程教学,使偏远地区的学生也能接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利于提升跨境民族地区教师的教学技能和农村义务教育质量。
加强县本培训、校本培训,将本地区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活动(舞蹈、音乐、艺术)融入到县本、校本教材,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临沧市教育局努力把民族文化融入课堂和课后活动中,体现民族共荣共生。镇康县将和缅甸果敢地区共有的阿数瑟文化融入教育中,目前进行一些初步尝试如通过邀请文化传承人在各中小学进行表演宣传,用阿数瑟音乐和舞蹈编课间操等。永和小学打造佤文化,将民族文化融入日常教学,编排具有佤族特色的民族舞蹈、校歌和课间操,并且编写有具有佤族特色和佤语的校本教材,保持跨境民族地区特有的教育特色和文化特色。这些举措对于保留和传承民族特色教育均具有重要意义。
(四)加大教育扶贫力度,强化家校联结机制
1.对家庭进行普法教育,唤醒家庭教育
在我们调研的临沧部分学校,来自离异家庭的学生不少,这些学生跟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还有一部分学生,父母外出打工,家长不重视学生学习问题,抽烟、谈恋爱等现象严重;临沧世居的佤族、傣族信仰小乘佛教,小乘佛教的思想就是随缘,这也影响了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受不浓厚的家庭教育、社会氛围影响,临沧市的学生流动、不稳定现象较多,学校的控辍保学难度大。针对此问题,学校应加大对家庭的普法教育,我国的中小学教育是义务的、强制的、基础的、免费的教育,任何侵犯学生受教育权的群体和机构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使家长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家庭及学生的监护人应加强对子女学习的关心,支持子女的成长和发展,维护子女的受教育权。
2.强化家校联结机制,增强教育合力
学生的发展受到多方面影响,教育效果的提升依赖教育合力的增强。应坚持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合力。其中学校、家庭教育对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学校、家庭应加强联系,通过家校联系机构、家校网、互动平台等方式及建设,进一步强化家校沟通机制,使家长可以及时便捷地了解到子女尤其是寄宿子女的学习和生活情况,校方、教师可随时了解学生生活上的问题及成长中的困惑,从而及时提供有效帮助,在共同努力的氛围中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慧勤,刘虹.县域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对策思考——以云南省为例[J].教育研究,2012,(6):86―90.
[2]任会兵.浅谈促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施策略[J].当代教育论坛,2009,(12):67―69.
[3]曾天山,邓友超,杨润勇等.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基石[J].当代教育论坛,2007,(1):5―16.
[4]陈纯瑾,王红.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困境及对策[J].基础教育,2010,(1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