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代音乐景象与《三国演义》中的“汉代音乐”

2018-03-29李建武高书伦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乐府三国演义三国

李建武,丁 鹏,高书伦

(广东培正学院,广东 广州 510830)

迄今为止,学术界还没有人将《三国演义》(以下简称《三国》)中的音乐描写与汉代的音乐联系起来做对比研究,故笔者尝试从这方面做一些探索。《三国》作为一部反映军事斗争的战争题材小说,有没有音乐描写?答案是肯定的。但音乐描写是不是大量的?答案则是否定的。总的来说,《三国》前80回写到的音乐很多都反映了汉代音乐的概貌,或者说放在汉末这个时代背景下出现,是属实的。

一、汉代音乐盛况

在中国古代很早就有了音乐,其中还诞生了《乐经》。战国末年秦国李斯著的《谏逐客书》中还提到“郑卫之音”“异国之乐也”,而秦国本地音乐只是如“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那汉代音乐如何呢?

(一)汉代的音乐盛况

山东沂南北寨村1954年出土的东汉“将军冢”乐舞百戏画像石[1]刻画出了50余人的乐舞场面。在乐队中可见击钟、击鼓、编铙、编竽、编笳、摇鼗鼓、击筑、鼓瑟、吹笙、吹排箫、吹竽、吹埙、吹笳等。

西汉景帝六年改秦时音乐机构“奉常”之名为“太常”,设太乐署管理音乐大事(《汉书·百官公卿表》)。汉武帝于公元前112年,建立了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音乐专业机构“乐府”,设立“协律都尉”,并由当时著名的音乐家李延年担任,[2]还聘请了一些音乐家、文学家及上千人的乐工、鼓师等,在民间收集、整理和改编了大量的音乐作品。这些音乐作品在庙会、祭祀等场合进行表演,产生了空前的影响。班固的《汉书》记载,西汉乐府中的鼓员、乐工多有510人,到汉哀帝撤销乐府时,仍保留了原有鼓员、乐工的半数约300人。[3]“乐府”的建立,对汉代乐舞、百戏繁荣及后来音乐的发展,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到了东汉时期,虽然并未恢复西汉的乐府机构,但分设太予乐与承华两署,置署官承华令等,分管音乐。东汉时期乐如《唐六典》卷十四所说:“后汉少府属官有承华令,典黄门鼓吹百三十五人,百戏师二十七人。”张衡在《西京赋》中细致地描写了东汉百戏的演出实况,提到了瑟、篪等乐器,歌唱:“白虎鼓瑟、苍龙吹篪。女娥坐而长歌,声清畅而蜲蛇,……。”可以说,汉代以笙、笛、节、琴、瑟、琵琶、筝七种乐器为伴奏的乐队形式,为其后歌舞性相和大曲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汉代很多人爱好音乐,他们喜欢唱歌、擅长乐器。据《史记·高祖本纪》记载:“高祖(刘邦)击筑,自为歌诗。”明帝(刘庄)“南巡狩,幸南阳……又祠田宅,礼毕,召校官子弟作雅乐,奏《鹿鸣》。”《后汉书·孝桓帝纪》记载:“桓帝(刘志)好音乐,善琴笙。”汉灵帝更是“好胡服、胡帐、胡牀、胡坐、胡饭、胡箜篌、胡笛、胡舞,京都贵戚皆竞为之。”(《后汉书·五行志》)唱歌是皇帝后妃们的日常行为。[4]汉武帝建昆明池时,“常令宫女泛舟池中,……作棹歌,杂以鼓吹”,[5](P253)汉昭帝“时命水嬉,游宴永日。……使宫人歌”。[6](P128)不仅白天如此,到了夜晚仍不停歇,班固的《汉书·礼乐志》中谓武帝立乐府以“采诗夜诵”,[7](P1045)张衡《七辩》中谓“于是乐中日晚,移即昏庭,美人妖服,变曲为清,改赋新词,转歌流声”。[8](P491)

汉元帝“善史书、鼓琴瑟、吹洞箫”(《汉书·元帝纪》);汉赋大家司马相如擅长古琴,有高超琴艺,曾“以琴心挑之”,赢得卓文君芳心而两人私奔(《史记·司马相如传》)。东汉桓谭善弹琴,著有《新论·琴道篇》。[9]东汉马融擅长鼓乐和琴乐:“(马)融才高博洽……善鼓琴、好吹笛……常坐高堂,施绛纱帐。前授生徒,后列女乐。”(《后汉书·马融传》)。汉末年著名文人蔡邕与其女蔡文姬均擅长弹古琴。

从理论层面和著录方面来看,有成书于西汉宣帝时的《礼记·乐记》(《汉书·艺文志》录有《乐记》23篇),其道:“乐者,乐也。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10](P582)司马迁《史记》里的《乐书》录有《乐记》11篇,刘向《别录》中录有《乐记》其他12篇篇名,蔡邕曾作《琴操》《琴赋》等。

(二)汉代音乐分为声乐歌曲和器乐

1.汉代有很多民谣声乐

汉朝正式确立了民间俗乐的发展地位,设置了政府管理机构专门管理音乐事务,如《汉书·艺文志》说:“太乐令丞所职,雅乐也;乐府所职,俗乐也。”汉武帝时期李延年、司马相如等创制“新雅乐”《郊祀歌》十九章等时,广采民间歌谣,其音乐曲调“颇杂讴谣,非全雅什”(《隋书·音乐志》)。《汉书·礼乐志》记载了汉武帝时期政府通过乐府机构搜集民间音乐,提到“自孝武立乐府而采歌谣,于是有赵代之讴、秦楚之风”。这里的讴是指徒歌(无伴奏)歌唱,即今天所谓的“清唱”,代表了民间简单的、朴素的音乐歌唱形式。

据《汉书·艺文志·诗赋略》卷三十可知,汉武帝时乐府所采集的民歌有:《吴楚汝南歌诗》15首、《周谣歌诗》75首、《周谣歌诗声曲折》75首等。如那时有吴楚民歌《江南可采莲》:“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2.汉代有知名人物的声乐与器乐歌曲

汉之初,项羽因时局窘困,即兴创作了悲慨歌曲《霸王别姬》:“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这首歌闻名遐迩。刘邦创作了《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并“令沛中歌儿百二十人皆和习之”(《史记·高祖本纪》)。这首歌也很出名。蔡邕著有琴曲《游春》《渌水》《幽居》《坐愁》《秋思》等。蔡文姬创作了《胡笳十八拍》琴曲与歌词。

3.汉代盛行鼓吹乐

鼓吹乐是器乐,它是由鼓和吹管乐器组成的乐队,鼓为主奏,其他的吹管乐器有竽、笙、笳、角、排箫、埙等。[3]郭茂倩所编《乐府诗集》记载:“马上奏之,盖军中之乐也。有箫、笳者为《鼓吹》。”用于大型宴会、军队行进或各种赏赐活动等,声音铿锵有力,气势威武雄壮。西汉刘歆《西京杂记》记载:“汉大驾祠甘泉、汾阴,备千乘万骑,有黄门前、后部鼓吹。”这就是汉代著名的“黄门鼓吹乐”,它是以鼓为主的大型乐队,用于皇帝出行。还有一些鼓吹乐用于庙会、社戏、祭祀、校猎场等场合。

以上可见,汉代的音乐是丰富而较有成就的。

二、《三国演义》中的“汉代音乐”

《三国》前80回是反映汉末故事,后40回则是反映魏、蜀、吴三国故事了。故《三国》中汉代部分的音乐自然要从前80回进行选择,而这表现在声乐和器乐两个方面。

(一)《三国演义》中的汉末声乐

1.帝妃高官声乐

《三国》第4回董卓派李儒来毒害汉少帝(弘农王)及唐妃,少帝在无可奈何之际,大恸而唱歌:“天地易兮日月翻,弃万乘兮退守藩。为臣逼兮命不久,大势去兮空泪潸。”唐妃也怀着悲痛的心情唱歌:“皇天将崩兮后土颓,身为帝姬兮恨不随。生死异路兮从此毕,奈何茕速兮心中悲!”少帝和唐妃所吟唱的悲歌,在范晔《后汉书·皇后纪》中就有记载:“王悲歌曰:‘天道易兮我何艰!弃万乘兮退守蕃。逆臣见迫兮命不延,逝将去汝兮适幽玄。’因令唐姬起舞,姬抗袖而歌曰:‘皇天崩兮后土颓,身为帝兮命夭摧。死生路异兮从此乖,奈我茕独兮心中哀。’因泣下呜咽,坐者皆歔欷。”[11](P451)这说明它们的确是汉代歌曲。而且,他们这些声乐歌曲也折射出汉代音乐重“悲”的特点,[12]非常符合《三国》描写战乱、汉末末世景象下的各种悲悯现象。第48回作为丞相的曹操即兴慷慨高歌《短歌行》,说“吾当作歌,汝等和之”,“歌曰:‘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无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萍。我有嘉宾,鼓瑟吹笙。皎皎如月,何时可辍?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2.童谣

童谣是民间歌谣形式的音乐,但往往由小孩独唱或齐唱。《三国》第6回写到民谣:“近日街市童谣曰:‘西头一个汉,东头一个汉。鹿走入长安,方可无斯难。’”第9回提到夜里“有十数小儿于郊外作歌,风吹歌声入帐。歌曰:‘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歌声悲切”。第35回司马徽提到荆州襄阳一带的童谣:“八九年间始欲衰,至十三年无孑遗。到头天命有所归,泥中蟠龙向天飞。”第63回提及一童谣:“一凤并一龙,相将到蜀中。才到半路里,凤死落坡东。”第65回写到童谣,“一载之前,小儿谣云:‘若要吃新饭,须待先主来。’”这些童谣是汉代民谣的一种折射。

3.隐士声乐

《三国》第35回有徐庶的歌唱:他“长歌而来。歌曰:‘天地反覆兮火欲殂,大厦将崩兮一木难扶。山谷有贤兮欲投明主,明主求贤兮却不知吾。’”第37回农夫所唱“苍天如圆盖,陆地如棋局;世人黑白分,往来争荣辱;荣者自安安,辱者定碌碌。南阳有隐居,高眠卧不足”的歌词是诸葛亮所写。该回石广元唱歌道:“壮士功名尚未成,呜呼久不遇阳春!君不见:东海老叟辞荆榛,后车遂与文王亲。……二人功迹尚如此,至今谁肯论英雄?”孟公威也歌唱道:“吾皇提剑清寰海,创业垂基四百载;桓灵季业火德衰,奸臣贼子调鼎鼐。……独善其身尽日安,何须千古名不朽!”诸葛均唱歌道:“凤翱翔于千仞兮,非梧不栖;士伏处于一方兮,非主不依。乐躬耕于陇亩兮,吾爱吾庐;聊寄傲于琴书兮,以待天时”。这些隐士声乐歌曲是汉代文人音乐的一种反映。

(二)《三国演义》中的汉末器乐

1.笛乐

《三国》第35回写刘备在逃亡途中,“正行之间,见一牧童跨于牛背上,口吹短笛而来。玄德叹曰:‘吾不如也!’遂立马观之。牧童亦停牛罢笛,熟视玄德”。

2.琴乐

《三国》第35回刘备跟随牧童前去拜见司马徽,出现了悠扬清幽又高亢的琴乐:“入至中门,忽闻琴声甚美。……琴声忽住而不弹。一人笑而出曰:‘琴韵清幽,音中忽起高抗之调,必有英雄窃听。’”

3.檀板乐

《三国》第8回王允“命貂蝉执檀板,低讴一曲”,貂蝉歌唱道:“一点樱桃启绛唇,两行碎玉喷《阳春》。丁香舌吐衠钢剑,要斩奸邪乱国臣。”

4.合奏器乐(杂乐)

《三国》第55回提到刘备与孙权妹一起“居住。又增女乐数十余人”。此处“女乐”是演奏各种器乐的众多女子。第56回写曹操庆赏铜雀台、大宴文官武将时,“乐声竞奏,水陆并陈”,映带出曹操讲究奢华生活的特点。第78回写曹操“命诸妾多居于铜雀台中,每日设祭,必令女伎奏乐上食”。曹操所摆宴乐是指在吃喝赏玩时,由众多女子合奏各种器乐而做成的大型音乐盛宴。

5.鼓乐、金乐、锣乐、号角等军乐

《三国》多次提到军乐。当然,这其中大多数是军队打仗、冲锋陷阵时鼓舞士气、号召前进、进攻的军鼓乐,如第30回说曹操“传令军将鼓噪而进”(此是指擂鼓喧哗)。第45回提到周瑜“下令鸣金”(金就是古代乐器钲,形似钟而狭长,上有柄,用铜制成。鸣金一般表达“收兵”之意),又“命收拾楼船一只,带着鼓乐”前进,后又“命下了碇石,楼船上鼓乐齐奏”;第46回诸葛亮下令“就船上擂鼓呐喊”,曹操营寨则听到“擂鼓呐喊”;第48回周瑜“听得鼓声喧震”,又闻“鼓声震天”,知悉曹操军营在操练水军;第51回提到周瑜军与曹洪军“对阵鼓声响处”;第56回铜雀群英宴会武官比赛场上,“金鼓齐鸣,众皆喝彩”,“金鼓乱鸣”,“一箭射去,正在四箭当中,金鼓齐鸣”;第59回马超“集大军鸣鼓而进”;第61回“忽一声鼓响”,曹操军突然遭遇孙权吴军;第63回“只听鼓响”,“一齐擂鼓”,“背后一声锣响”,“四下里锣声大震”,“料道严颜击鼓为号,张飞却教鸣金为号:金响诸军齐到”;第65回“鼓声大震,马超兵到”;第68回甘宁“令百人皆击鼓吹笛”(此处击鼓吹笛表示军人欢乐喜庆);第71回“金鼓不鸣”“鼓角齐鸣”。

以上所引几乎是《三国》前80回涉及音乐描写的全部内容。显然,对比正文45万字左右的《三国》来看,其关于汉代音乐的描写文字很少,所占比重极低。然而,尽管《三国》里的音乐描写极少,但符合历史文献、文物对汉代音乐的记载或呈现。故《三国》从文学角度,也多少反映出汉代音乐在声乐、器乐方面的一些概貌,这说明“文乐互证”是可行的。

参考文献:

[1]曾昭燏,等.山东沂南北寨村汉画像石墓发掘报告[R].北京:文化部文物管理局,1956.

[2]刘旭青,李昌集.汉代乐府的音乐活动与歌诗[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2):48―52.

[3]赵娴.简论汉代音乐的发展[J].史学月刊,2002,(7):125―127.

[4]赵敏俐.汉代社会歌舞娱乐盛况及从艺人员构成情况的文献考察[J].中国诗歌研究,2002,(1):99―116,324―325.

[5]何清谷.三辅黄图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2005.

[6](晋)王嘉撰;(梁)萧绮录;齐治平校注.拾遗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1.

[7](汉)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8]费振刚,等辑校.全汉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9]何军.汉代文人的社会音乐生活与创作考略[J].音乐创作,2016,(6):88―90.

[10](清)朱彬.礼记训纂[M].北京:中华书局,1996.

[11](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

[12]宗亦耘.论汉代“以悲为美”的音乐欣赏观念[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51―55.

猜你喜欢

乐府三国演义三国
《乐府新声》2021年(第39卷)总目录
《三国演义》骗了你多少年
品读乐府
三国乱谈(1)
《乐府三首》
《传奇汇考》《乐府考略》述考
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
版三国之回到过去教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