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学术期刊为桥弘扬学科历史与学术文化

2018-03-29张晓雪高等教育出版社

传播力研究 2018年16期
关键词:青蒿素王家学者

张晓雪 高等教育出版社

Protein&Cell(《蛋白质与细胞》)是由高等教育出版社于2010年联合主办的英文学术期刊,以传播、交流、积累学术成果为核心使命,在创刊后的短短几年内先后进入国内外主流检索系统,获得了较高认可度。多年以来,期刊坚持多样化的栏目设置,发表的文章类型包括研究论文、综述、新闻评论等,尤其是设立了Recollection这一特色栏目,介绍中国近百年来生命科学研究领域重要的人物和事件,向全世界展示了我国特有的学术文化,受到了广泛关注。本文将重点回顾Recollection栏目的发展过程以及所取得的社会效益。一、Recollection栏目发展过程

经过百余年的发展,英文学术期刊在国际上已经发展成相对成熟的结构和功能,在国内也拥有了较为固定的形式和体系。在此基础之上,Protein&Cell创立了一种新栏目Recollection。

(一)灵光乍现,一呼百应

Recollection栏目的创立可以说非常偶然。我们在约请稿件时,找到了哈弗大学医学的王家槐教授。王家槐教授是中国科技大学1958级生物物理系学生,曾师从贝时璋、叶毓芬、梁栋材等名家,是我国成功合成牛胰岛素的骨干人员之一,后来到哈弗大学任教,在国内外声望极高。难能可贵的是,王家槐教授还拥有一份深切的人文情怀,他接到约稿后,立刻提议撰写一篇与科学有关的故事。在我们的好奇之下,一篇生动的小文章来到了: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年轻时代的王家槐作为改革开放后的早期留美学者与晶体学家Michael Rossmann初次相遇……点滴往事在王老先生行云流水般的文笔之下被还原成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我们看到文章欣喜不已,这段往事的给人带来的心灵震撼毫不亚于一篇高水平的学术论文。

(二)步履维艰,几度放弃

虽然怀有良好的初衷和理想,但Recollection接下来的路程并不平坦。首先,这并不是学术期刊的传统栏目,策划时缺乏经验和参考。其次,并不是所有的科研人员都具有丰富的人生经历和流畅飞扬的文采,很多人表示心有故事但无从下笔。此外,作为一种非学术性栏目,对于科研人员的职称评定、考核等方面缺乏实际效用,对于提升期刊的引用数据也几乎没有帮助。整个办刊团队在以解决新刊收录问题为首要任务的几年间,几度考虑放弃这一栏目。

(三)重返初心,发扬光大

在整个办刊团队的努力下,Protein &Cell取得了快速发展。我们再看到Recollection时,心中不免涌起一丝怅然。国内外拥有成百上千本期刊可以发表科研成果,但能够讲故事、尤其是讲述中国故事的英文学术期刊却寥寥可数,如果我们放弃了,国际上恐怕无从了解我国的学科历史与文化。于是,期刊开始总结经验教训,重新定位Recollection这一栏目,将约稿内容重点放在我国近现代生命科学领域的主要人物与事件,约稿对象重点锁定在学者弟子、自然科学史研究人员等。有了明确的方向,加上Protein&Cell日益提升的国内外影响力,约稿效率提升了很多,读者们又可以从每一本Protein&Cell上读到生动有趣的科学故事,在宣传海报上,我们自信的写着期刊的发文宗旨是“science,non-science and everything in between”。

二、Recollection栏目代表性文章简介

在创刊近九年的时间里,Protein&Cell共发表了七十余篇Recollection文章,讲述了大量近百年来我国生命科学研究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任务和事件,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介绍中国生命科学研究的奠基性人物

我国近代生命科学研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解放前。虽然时局动荡,但大批受到良好中西方教育的有识之士已经开始从事动物学、植物学、生态学等方面的研究,成为我国现代生命科学的奠基人,如动物学家秉志、蛋白质科学家邹承鲁、生物化学家王应睐、遗传学家李先闻、胚胎生物学创始人童第周、病毒学家汤非凡等等,介绍他们的事迹成为Recollection的主要内容。

我们在邀请作者时,重点选择老科学家们的学生或工作伙伴。例如,生物物理学奠基人贝时璋先生的弟子王谷岩,讲述了贝老作为老师的故事以及他研究了数十年的细胞重建理论。为纪念2010年12月第四届“曹天钦蛋白质科学论坛”,年过八旬的张友尚院士讲述了恩师曹天钦的故事。他们信息丰富,视角独特,情感深切,对人物的介绍生动感人,向我们还原了老一辈科学家的音容笑貌与兢兢业业。

(二)回顾中国生命科学研究史上的重要事件

除了介绍中国近现代生命科学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科学家,Recollection还关注我国生命科学研究史中的重要事件,如抗日期间我国科学家在昆明尝试批量生产青霉素、上世纪我国学者人工合成牛胰岛素、2014年中国学者到西非帮助当地人民对抗埃博拉病毒等等。

青蒿素的发现是我国现代科学的一个重要成果,代表学者屠呦呦于2015年获得了诺贝尔奖。2011年,我们找到了原青蒿素协作组成员梁丽回顾了当年的青蒿素研究。1975年,她和生物物理所李培峰负责解析青蒿素的X射线高分辨率晶体结构,由于当时计算机是稀缺资源,他们仅得到北京计算机中心提供的凌晨机时。每天晚上,梁丽和李培峰乘坐最后一班公共汽车从生物物理所来到计算机中心,早上再乘坐第一班公共汽车返回生物物理所继续收集数据,晚上接着到计算中心进行分析……经过这样不分昼夜的工作,李培峰病倒了。数月后,梁丽终于得到了青蒿素的晶体结构,一种莫名的不详预感却在心底涌起,她在第一时间赶到医院,发现李培峰几小时前离开了人世。梁丽和李培峰仅仅是数十年前青蒿素故事的一部分,当时的每个人都用自己的方式作出了贡献。我们在实践中发现,对于我国近现代生命科学的里程碑事件,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回忆和解读引发了读者们的强烈兴趣和一致好评

(三)展示近现代中外学术交流的发展历程

随着上世纪我国大门的逐渐敞开,中西方的学术交流越来越多,其中有很多很有趣的故事。1980年,年轻的王家槐作为改革开放后的首批交流学者来到美国,遇见了著名晶体学家Michael Rossmann。此时的Rossmann博士正为中国团队成功合成牛胰岛素而震撼,而王家槐碰巧是牛胰岛素团队的骨干成员之一。聊着聊着,Rossmann博士居然直接恳请王家槐立刻往中国打电话安排他访问中国!那时,整个生物物理所只有一部对外电话安放在公共走廊里,王家槐甚至从没听过大洋彼岸传来的声音。接到电话的胰岛素研究组组长梁栋材先生立刻同意了此次访问,Rossmann博士兴奋得像个孩子,完全没想到一个私人电话就能实现自己最大的愿望。在此后的几十年间,多位中国学者到Rossmann博士实验室进行交流,也有多位中国学生在那里取得了研究生学位,王家槐教授与Rossmann博士一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并成为他75岁生日宴会的贵宾。

与此相似,被称为“DNA之父”的James Watson也是最早访问中国的美国学者之一,为了促进两国学术交流,他曾亲自给美国驻中国大使写信,建议安排中国学者访问美国并提供资助。这些都是改革开放后中西方学术交流的缩影,在国际学术交流已经空前发达的今天,几十年前的点滴尝试和努力显得尤为珍贵。

三、Recollection栏目的积极社会效益

(一)令当代科研人员进一步了解学科历史

由于近年来生命科学的迅猛发展,相关专业的课程表中大多被海量的知识所填满,学科历史已经越来越不被关注。很多人向我们反映,读了期刊的Recollection,才了解到杜若甫、罗宗洛等过去一直非常陌生的名字原来是我国生物学的先驱者,了解到他们如何在过去战乱、贫穷、物资匮乏等异常艰苦的环境中坚持着科学研究,他们的名字远不如当今很多大家为人民所熟知,但正是前辈们的辛勤付出,才有了我们百花齐放的今天。我们将这些前辈的故事作为Recollection的主要策划内容,也是为了继续展示和积累学科历史,使其不被今天与未来的科研工作者所忘却。老一辈人的经历也为现代中青年学者注入了满满了正能量,更加激发了新一代人“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斗志。

(二)向全世界展示中国现代生命科学的形成与发展

作为一本被国际所认可的学术期刊,Protein&Cell不仅拥有国际化的语言,更拥有国际化的读者群、出版平台与检索平台,发表内容的可见度相比传统的中文材料大幅提升,在此平台之上的Recollection文章很容易被国外学者所获取。此外,绝大多数Recollection短小精悍但信息量丰富,并配以相关图片,阅读起来轻松有趣,更容易被国外科研工作者所接受。经过几年的积累,Recollection栏目已经成为一座展示我国学科文化的桥梁,得到了诸多国外学者的好评。

(三)增强学术期刊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如果说Recollection源于王家槐教授的灵感和Protein&Cell团队的创新,那么几年后的坚守更多的是辛勤办刊后沉淀下来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无论是从科研工作的实际需求角度,还是从我国目前的评估体系角度,学术期刊的成绩与价值几乎完全体现在影响因子上。曾任《生物物理学报》主编的何士刚教授,还主持《生物物理学报》将数篇Recollection翻译成中文再度发表,并将栏目名称Recollection翻译为更贴切、更具诗意的“朝花夕拾”,进一步增加了内容的显示度。2012年,Recollection发表了关于生化学家、营养学家吴宪的事迹,在同年举办的吴宪吴瑞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应组织者之邀进行发放;2016年,期刊又回顾了遗传学家吴瑞在DNA测序方面的杰出贡献,取得了较好反响。这些反馈不仅是对我们的认可和鼓励,更让我们感到学术期刊不仅应以传播科研成果为己任,更应承担起传播学术文化的使命,这也是我们坚持下去的动力。

四、结论

学术期刊已经拥有了上百年的历史,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形式和功能。在创办Protein&Cell期刊的过程中,办刊团队创立的新栏目Recollection,并以此为桥,为学术期刊增添了弘扬学科历史、传播学术文化的新使命,取得了较好效果。实践证明,立足社会责任和学科特点,深度挖掘已有资源和各方需求,传统学术期刊也可以拥有新的元素与活力。

猜你喜欢

青蒿素王家学者
学者介绍
学者简介
学者介绍
王家新的诗
王家湾
轻松一阅
轻松一阅
学者介绍
切莫盲信所谓的“青蒿素食品”
一种新型的倍半萜内酯
——青蒿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