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视野下中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比较研究

2018-03-29毕亚琴李卫东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大学生文化教育

毕亚琴,李卫东

(1.安徽工程大学 电气工程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2.安徽工程大学 创业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浪潮下,我国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已迫在眉睫。美国是创新创业教育实施最早的国家之一,对其进行相关比较研究,有利于促进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和完善。

一、批判继承:中国文化中影响创新创业教育的因素

中国文化对创新创业教育既有促进之处,也有抑制之处。儒家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和主流,儒家“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强调在教育的过程中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区别施教。这种注重学生个性培养和发展的教育理念,起到了保护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作用,有利于创新创业教育。儒家“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的“和谐共生”思想让中华文化对外来文化有很强的兼容力和凝聚力[1]。这种开放和包容的姿态有利于博采众长,将更多优秀的理念、人才和技术吸引到中国创新创业文化中来。但是,几千年农耕文化中“重农抑商”和“知足常乐”的思想,让人们将手中的资金大多用来购置土地和房产以寻求安全感,而非富有冒险精神地去扩大再生产或进行投资[2]。儒家“学而优则仕”的“重仕轻商”的思想以及“安贫乐道”和“中庸之道”的求稳思想不利于年轻人的开拓创新。

二、他山之石:美国文化中影响创新创业教育的因素

美国是典型的移民国家。清教徒是美国的第一批移民,富有开放冒险和开拓创新的创业精神,被称为创业精神的代言人,主张“拼命地挣钱、拼命地省钱、拼命地捐钱”,将获得的财富用于投资和扩大再生产,有着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信奉“人人生而平等”的个人主义,认为在机会面前人人平等,只要通过个人的努力和自我设计,最终就能获得成功,实现个人的自我价值。因此,美国十分推崇个性化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鼓励公平竞争、独立思考和勇于质疑。清教徒还认为,人们只有以务实的精神,才能获得财富,成为“上帝的选民”。这为美国的“实用主义”文化的产生奠定了宗教基础[3]。在实用主义的理念下,美国民众刻苦务实、注重实效,认为高校不应仅仅从事教学、科研工作,还应注重实践和与社会的联系,积极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服务[4]。美国文化中的“清教文化”、“移民文化”、“个人主义”、“实用主义”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活力和动力,使得“美国高校的创业教育是真实而自然发生的”。

三、较长絜短:中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之比较

(一)创新创业教育文化环境之比较

美国文化中鼓励开拓创新的创业精神,使社会形成了重视和支持创新创业的文化氛围。创新之路无坦途,创新创业需要宽容失败。美国有着鼓励冒险、宽容失败的创业文化环境。因而,美国高校有良好的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文化环境,

由于中国传统文化中“求稳”以及“学而优则仕”思想的影响,社会对大学生创新创业存在着不少的质疑甚至是反对的声音,使创新创业教育缺乏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目前,大部分高校还处于“创业是因为就业不好的情况下不得已而为之”的认知中,使创新创业教育简单地停留在针对大学毕业生创业的政策、技巧的指导上,认为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就是指导学生设立公司,导致高校缺乏浓郁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

(二)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置之比较

美国高校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到高校育人体系中且贯穿全程,有较为完善系统的教学计划以及课程体系。以百森商学院为例,在一、二年级开设创新创业教育必修课,主要为新生管理体验课和加速创业课程。三、四年级开设创新创业教育选修课程,主要有关创新创业精神的培育、创业体验、创意的产生技术、企业成长战略以及创业投资财务等相关的课程。通过开办创新创业课程,提倡体验学习和应用学习的途径促进学生的创新创业,从而有效地保证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落实和目标的实现[5]。

中国高校的创新创业课程处于探索阶段,大多数高校还处于“打游击”的状态,如指导个别学生参加创业计划大赛、举办几场创业沙龙、开办创业实训班,为想创业的学生提供政策解读、创业指导等服务,并没有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到人才培养的目标和体系中。从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设置来看,由于受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的影响,只有少数高校开设了与创业相关的理论选修课,缺乏实践性和系统性。

(三)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之比较

美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已历经70载,师资队伍专业化程度高且数量充足。美国商务部在2013年正式发布的《创新与创业型大学:聚焦高等教育创新和创业》报告,明确高校创新创业中的五大核心活动领域,即促进学生创新和创业、鼓励教师创新和创业、支持大学科技成果转换、促进校企合作、参与区域与地方经济发展。可见,在开放的文化下,美国高校十分提倡教师进行创业,鼓励校企合作。学校也常邀请有学术背景的成功企业人士从事兼职教学和研究、以短期讲学的方式参与高校的创业教育项目[6]。这些做法让师资队伍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践经验,可以更好地指导学生进行创新创业。

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还处于试点阶段,并没有专业的创新创业教师队伍。目前,师资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从事就业指导课的教师,一是进行经济管理类教学的教师。从数量上看,他们无法满足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的需求。从质量上看,由于专业化程度不够、缺乏创新创业的实践经验,他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常常会觉得“心有余,而力不足”,纸上谈兵的多,实修实证的少。

(四)创新创业教育社会支持系统之比较

美国政府主要从政策保障和资金支持两个方面给予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支撑,如减免税收、提供补贴、营造宽松的政策法律环境等。美国政府还设立专门的创新创业教育基金,如美国小企业创新研究计划(SBIR),鼓励有创新能力的小企业参与联邦政府的研究与开发工作,入选企业可获2.5万~75万美元的资助。SBIR成功地解决了小企业在进行技术创新时遇到的资金短缺问题[7]。美国社会各界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企业、社会团体、行业协会等在提供创新创业实训基地、免费咨询服务、融资贷款的渠道、创新创业活动的开展等方面都给予了极大的支持。美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已形成了一个完善的社会支撑系统。

与美国相比,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社会支持显得薄弱。政府大力支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出台了很多相关的优惠政策。但是,由于全社会的支持力度不够,政策的导向作用与预期效果相去甚远。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不足,实习实训基地缺乏,融资渠道困难,创新创意转化为实际成果艰难,无不显示政府、社会、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还未形成有效的合力。

四、蜕变再生:文化视野下对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思考

(一)政府:引导支持培育开放、包容的创新创业文化土壤

《201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大学生自主创业比例从2013届的2.3%上升到2015届的3.0%,大学生创业比例的增高无疑是其借助了政府和高校的支持政策。《2015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毕业半年后自主创业的应届本科毕业生中3年后有超过半数的人退出创业。有数据指出,即使在浙江等创业环境较好的省份,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也只有5%左右。而美国大学生的创业比率高达20%~23%,成功率也高达20%,世界大学生平均的创业成功率为10%。面对“大学生应不应该创业”的质疑以及创业的困难,政府应该积极引导支持培育开放、包容的创新创业文化土壤:一是提供完善的制度保障,加大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政策和法律支持,拓宽融资渠道;二是提高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给予更多财政方面的支持,并积极引导、鼓励和组织社会力量投资有潜力的优秀的大学生创业项目;三是尽快形成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环境,引导社会理性认识“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低”的现象。

钱学森说过,“正确的结果,是从大量错误中得出来的,没有大量错误做台阶,就登不上最后正确结果的高峰”。只有厚植开放、包容的创新创业文化土壤,才能不断增强大学生的创业创新意识,培育大学生“敢为人先、追求创新、百折不挠”的创业精神。

(二)高校: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大学生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

1.营造敢于冒险、乐于创新、勇于实践的校园创新创业文化氛围

应试教育背景下的“填鸭式”教育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力。加之受到中国传统文化中“中庸之道”“安分守成”等观念的影响,很多大学生缺乏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想要改变这种现状,高校必须营造敢于冒险、乐于创新、勇于实践的校园创新创业文化氛围,给予学生更多的主动权,积极开展各种创新创业竞赛,如“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各种创新创意大赛等,引导和鼓励师生进行创业实践锻炼,保护和激发师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培养和提升师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让创新创业真正成为大学生的价值和行为导向。

2.打造贯穿全程、开放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目前,大多数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主要以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课程、短期模拟实训课程、参加组织创新创业竞赛的形式进行,没有形成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缺乏连贯性和系统性。由于传统的应试教育注重知识的灌输,创新创业教育仍侧重于理论的传授,缺乏实践的训练。

完善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应该包括学科理论课程、实践实训课程和竞赛活动课程[8]。理论课程应该必修和选修相结合,重点在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品质和精神以及创新创业必备的知识。高校应搭建好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和实训平台,让大学生将理论运用于实践中。同时,应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活动,多方位地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

3.壮大师资队伍,丰富教学方法,注重因材施教

中国是最早提出“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并加以实施的国家。但是,在现代教育实践过程中因学生众多、教师数量相对较少,“因材施教”更多地变成口号而失去实际的意义。而美国课堂普遍人数较少,师资充足,教育环节的实施更能体现个别针对性。

创新创业教育需要“因材施教”。《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指出,必须以“面向全体、分类施教”的全新观念为指导,更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基本结构。为做到“因材施教”,一方面要壮大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数量,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教育引导。另一方面,要提升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质量,给创新创业教师创造更多外出培训的机会以及搭建实践的平台,提升创新创业教育能力[9]。只有保障师资的数量和质量,方能真正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差异化,丰富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教学。

(三)社会:以中华文化的开放精神,凝心聚力构建创新创业教育支撑体系

创新创业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和获取,更需要习得者在实践中运用知识,将知识成果转化为实际价值,并在实践的过程中进行锻炼和检验,最终提高创新创业能力。因此,创新创业教育要理论联系实际,并需要社会的支持和参与[10]。只有整合丰富的社会资源,才能让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落地生根、获得实效。与美国相比,我们的社会参与度并不高。这就需要以中华文化的开放精神,让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走出高校的“象牙塔”,寻求更多的社会资源,建立多方合作的教育模式。同时,社会尤其是企业应该以更主动的姿态参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提供资金支持、智力支持和实践平台的支持。企业既是创新创业活动的重要载体及参与者,也是创新创业活动的受益者。企业的发展离不开高校的人才支持。唯有凝心聚力,构建以政府为主导、高校为主体、社会高度参与的创新创业教育支撑体系,方能实现政府、高校、社会多方共赢[11]。

综上所述,我们应本着文化自觉的态度,在充分了解我国文化的基础上,进行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发扬文化中的积极因素,摒弃不利因素。同时,借鉴外来的创新创业文化,“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12],进行创新创业文化的自我创建,以此来培育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让大学生在创新创业的过程中实现人生的价值,体味人生的乐趣。

[1]孙正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究述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9):106-109.

[2]王学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研究30年[J].中州学刊,2014(4):91-97.

[3]周颂.实用主义文化影响下的美国高校创业教育类型分析及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08(4):42-45,79.

[4]王玲.新实用主义知识观作用下的美国大学本科教学改革新趋势[J].外国教育研究,2007(3):42-47.

[5]汤建,张晶.美国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经验与启示—以百森商学院为例[J].集美大学学报,2016(4):21-26.

[6]应中正.美国高校的实践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考察[J].思想教育研究,2015(12):93-95.

[7]余国宇,徐德平.中美大学生创业教育支撑体系比较分析及启示[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5(1):94-96.

[8]郝杰、吴爱华、侯永峰.美国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建设与启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2):7-12.

[9]王占元.高校全面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争论与反思[J].教育发展研究,2015(Z1):113-119.

[10]董世洪,龚山平.社会参与:构建开放性的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模式[J].中国高教研究,2010(2):64-65.

[11]喻怡. 文化视野下的中美创业教育比较研究[D].武汉:中南民族大学,2012.

[12]费孝通.文化自觉的思想来源与现实意义[J].文史哲,2003(3):15-16,23.

猜你喜欢

大学生文化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题解教育『三问』
年味里的“虎文化”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谁远谁近?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大学生之歌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