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国社会福音运动产生的历史根源

2018-03-29任晓龙宁晓静施志艳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新教福音基督

任晓龙,宁晓静,施志艳

(北华航天工业学院 外语系,河北 廊坊 065000)

1865-1915年间,美国社会经历了一场独具特色且影响深远的宗教改革运动——社会福音运动。与进步主义运动几近同步且相辅相成,此次运动在当时美国的宗教和社会领域掀起了一波轰轰烈烈的改革浪潮。对社会福音运动的社会影响和历史意义,众人褒贬不一。支持者认为它是美国为基督教思想做出的最独特贡献[1],美国新教社会关怀史中最引人注目的篇章之一。[2]批评者则认为,社会福音运动并没有什么独特之处,只不过是一场寻求神学根源的教派内部运动[3],其目的在于彰显新教对美国道德和公共价值观自以为是的统治力[4]。来自不同社会背景的评判者通过不同视角对社会福音运动进行的解读自然是见仁见智。可以肯定的是,产生于特定历史环境中的这场运动对当时及日后的美国宗教和社会思想产生了很大影响。那么,是什么催生了这样一场宗教改革运动呢?探究其历史根源是社会福音运动相关研究的基础和前提。本文试从基本内涵、思想渊源和社会背景三方面进行阐述。

一、基本内涵

社会福音运动本质上是一场宗教改革运动。有别于美国历史上的其他宗教运动,它拓展了美国新教改革的范畴,在一段时期内扭转了宗教发展的走势。此前的美国新教并非不注重社会改革,只是以个人灵魂救赎为核心。社会福音运动更加注重宗教与社会的关联,推崇宗教对社会整体的救赎意识和责任。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定义这样一场运动呢?

为此,我们不妨参考两位社会福音运动研究专家的解读。芝加哥大学神学院教授席勒·马修斯认为,“将基督的教导和基督教救赎的全部福音运用到社会、经济生活以及包括国家、家庭和个人在内的社会组织当中去”[5],是社会福音运动的核心内容。他的定义简单明了、一语中的,后人在研究社会福音运动时参考较多。克里斯多夫·埃文斯在《美国宗教中的社会福音》中指出:“社会福音是神学自由主义的衍生物,旨在运用进步主义神学思想参与美国社会、政治和经济结构改革。根植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美国新教历史神学发展传统,社会福音融合了福音派和自由神学思想脉络,提倡在美国社会组织中进行系统的机构改革。该对此运动,研究者们有着不同的理解和阐释。大多数学者都有以下几点共识:它是发生在美国新教内部的一场自我革新运动;上帝的福音指向的不仅是个人救赎,更在于对社会整体救赎;上帝内在于整个世俗社会,基督教教会目标是以基督的教导为核心,通过道德说教和社会机制改革等渐进的方式协助基督在世俗社会建立上帝之国。

运动对二十世纪美国宗教和社会产生了广泛影响,尤其以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民权运动为代表。”[6]2-3显然,这一解释更加全面,关照的是社会福音运动发展的全貌。

社会福音运动是美国新教内部改革历史中的大事件,也是社会改革历史中的大事件。社会福音运动的产生并非偶然,诸多因素造就了这场运动。其中,有内在的思想渊源,如福音主义、自由主义及现代社会科学思想等;也有外部社会因素的刺激作用,主要是工业运动、城市化和移民潮所带来的诸多社会问题。二者碰撞之下,社会福音运动应运而生。

二、思想渊源

每场社会运动的兴起都要有鲜明的思想作为指引,社会福音运动也不例外。1907年沃尔特·饶申布什《社会福音神学》的出版代表该运动完成了思想体系的建构。在此过程中,对福音主义、自由主义和现代社会科学等不同思想的吸收和演化为社会福音运动的产生提供了必要条件。

(一)福音主义奠定的思想基石

18世纪70年代起源于英国的福音主义(Evangelicalism)是新教神学中影响最大的派别。在不同历史时期,“福音神学”经常被立场更为开放的自由神学或新神学作为比较对象。故而,在基督教近代史中,福音派神学被等同于信仰上的保守主义。福音神学的四个核心信条是:个人归信基督;积极传播福音;强调圣经权威;注重基督学说和上帝之国。

社会福音运动产生之前,美国社会经历了第一次和第二次大觉醒运动。18世纪的第一次觉醒运动唤醒了人们的宗教信仰和热情。19世纪初的第二次大觉醒运动更加强调信仰的精神回归。从思想上来讲,二者都属于福音派。应此趋势,19世纪的美国新教中占据主导地位的依然是福音派思想。福音主义有着强烈的千禧年色彩,坚信基督再临之前信徒们应该努力使社会变得更加公正。受此思想影响,福音派努力参与各种社会改革,如经济改革、妇女权利运动、废奴运动等。美国内战的爆发和最终结果离不开宗教力量的参与。19世纪末,救世军组织开展的一系列社会活动很好地诠释了福音派参与社会改革的热情。社会福音运动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将基督福音应用到社会改革中去。在此层面上,二者一脉相承。不同的是,传统福音主义强调个人归信,而社会福音更加关注社会整体归化。社会福音人士认为:“教会要想完全归化就必须摆脱思想独立的状态。获取救赎的方式在于教会之外‘上帝之国’的建立,即人类社会的完满生活方式。”[7]

“上帝之国”理念是传统福音派和社会福音派共有的核心信条,也是二者共同的目标。对上帝之国的实现方式,传统福音派坚守的是后千禧年思想,即基督再临之前信仰、公正、和平与繁荣会出现在俗世,人类个体和社会整体都会进入一个接近完满的生活状态。然而,在19世纪70年代初,新教内部出现了不同的声音,即前千禧年论。有些福音派人士认为,基督再临之前人类社会将变得更加腐败。持此观点的福音主义者对社会的进步和改革漠不关心。社会福音派则传承了传统福音派的后千禧年思想。“虽然社会福音人士并不迷恋基督的再临,但是他们相信基督教的核心目标是在俗世创建类似上帝之国的正义社会。”[6]5

可见,社会福音并没有超出福音派的大范畴。社会福音运动延续了福音派参与社会改革的热情,坚守着福音派的理想。二者初衷相同、目标一致,只是方式不同而已。

(二)自由主义赋予的思想灵魂

自由主义是一种很宽泛的哲学思想。扎根于启蒙运动的自由主义在现代社会被广泛应用于多个领域,其中最常见的是政治、经济、文化领域。各种自由主义的内涵有所差异,但其核心理念不外乎古典自由主义的“金三条”:追求发展、人性本善、个人自治。神学自由主义也不例外。

美国自由主义的根源可追溯到18世纪,但直到19世纪初神学自由主义思潮才初现端倪。自由主义神学的核心思想是“所有真理必须以理性和经验为基础,而不是求助于外在权威。”[8]以神位一体论(Unitarianism)为代表的自由主义对早期社会福音影响较大。神位一体论者认为对圣经的解读应该以人类理性为基础,否认三位一体和基督神性,肯认上帝是唯一的神,基督言行是人类生活的典范。“他们努力围绕耶稣·基督构建神学系统。”[9]这也是社会福音神学思想非常强调上帝内在于世俗社会的原因之一。在他们看来,基督在世俗社会建立教会的目的就是社会改革。理想的教会应该是人与人之间友爱的象征。正如社会福音运动之父华盛顿·格拉登所说:“社会中的人与人之间并不是契约关系,而是有机的结合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没有人能够在脱离同伴的情况下获得完满或幸福。生或死都不是为了自己。”[10]对神位一体论者而言,上帝之国的到来意味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改良。神位一体论的代表人物贺拉斯·布什奈尔指出:“信仰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持续发展和成长的过程。”[6]25这一观点对社会福音运动的影响贯穿始终。

自由主义思想对社会福音运动的深刻影响让它成为美国神学自由主义的代言人。二者虽然不能完全对等,但却经常被人同时提及。社会福音运动发展到中、后期,其自由主义色彩更加浓重。虽然常被人诟病,但自由主义思想在社会福音运动中扮演的核心角色是毋庸置疑的。

(三)社会科学给予的思想羽翼

受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思潮的影响,西方社会宗教色彩逐渐淡化,人文气息日益浓重。现代科学的发展提升了人类统治社会的信心。受此影响,基督教内部思想产生了很大转变,对人性本善和基督教道德归化力的信仰者越来越多。19世纪下半叶,内战刚刚结束的美国经历了一段经济高速发展期。然而,其间伴生的社会问题让人们始料未及。为解决这些问题,新教内部产生了不同意见。社会福音思想即产生于此时。对其产生较大影响的社会科学理论主要是社会达尔文主义和现代伦理思想。

社会达尔文主义思想是对达尔文自然选择理论的演化,进而应用于社会科学领域。最早提出这一思想的是英国哲学家赫伯特·斯宾塞。社会达尔文主义者认为,社会发展如同自然进化,适者生存、自然淘汰的现象不可避免。这一思想在19世纪下半叶的美国受到极大欢迎。依据社会达尔文主义思想理念,很多社会学家认为当时美国社会存在的诸多不公和贫富差距等问题是正常的社会发展现象。新教内部也有很多人士附庸此说。“财富福音”就是在此历史背景中产生的一种现象。他们认为:“穷人在我们中间始终存在,基督徒应该感恩的是有人把他身上沉重的负担卸去了一些。”[11]54“感谢上帝能让一些人从社会的底层升至顶层。我十分同情那些贫穷无知,努力为自由和富有奋斗的人。”[11]71此类声音在当时甚嚣一时。社会达尔文主义为美国的自由市场经济和财富福音提供了沃土,也为早期的社会福音改革派提供了启示。社会福音运动的先驱约书亚·斯特朗曾号召新教团体:“为了能让教会更有效的解决社会问题,我们应该运用新生的社会科学理论”。[6]31这一思想对后来社会福音运动的领袖们产生了很大影响。格拉登、伊莱和饶申布什三位在社会福音运动不同阶段扮演领袖角色的人物都采纳了这一观点。

现代社会科学对美国新教产生的另一重大影响是道德伦理思想的注入。19世纪中后期,现代人文思想发展迅猛。人类理性的觉醒给宗教统治地位带来了很大挑战。为应对这一挑战,宗教思想作出了相应调整和改革。此间,美国新教在应对过程中作出的思想改革对福音运动的形成影响深远。其中,布什奈尔的学说尤为典型。他十分强调基督受难给人类带来的道德示范作用。这一观点对格拉登和后来的社会福音者来说是个很大的启发。将基督视作言行楷模,依照基督的道德标准生活成为社会福音派开展运动的核心理论依据之一。他们认为:“必须视基督的法则为所有生活的法则。”[12]“作为关爱穷人和不幸者的公共机构,教会的责任在于贯彻基督的法则。”[13]

如果将社会福音思想比作一棵茁壮成长的大树,传统福音主义当为其根,自由主义乃其干,现代社会科学是其枝。三者在社会福音运动产生过程中扮演了不同角色,但其影响却是贯穿始终。对不同流派思想进行融会贯通为社会福音运动的产生奠定了思想基础,充斥在美国社会中的诸多问题则加速了社会福音运动的形成。

三、社会背景

在美国社会发展史上,社会福音运动产生之时正值内战结束、经济快速发展、社会急需转型的时期。相比经济的飞驰,政治和社会体制发展相对滞后。这导致一些人通过投机和不道德的手段获取大量财富,贫富差距突然拉大,社会问题骤然增多。正是在这种社会背景的刺激下,新教内部进行了深刻反思。致力于将基督伦理应用于社会改革的社会福音运动顺势而生。

(一)工业化导致的社会不公

18世纪中后期至19世纪初在欧洲大陆首先掀起了工业革命的浪潮。美国内战结束后,第二次工业革命悄然在北美大陆蔓延。工业化无疑会大大提升社会的经济水平,然而它所引发的社会问题也不容小觑,其中经济体制、劳资关系、工作时间、工作环境、工人权利和福利等方面的问题尤为显著。自由市场经济体制和劳资关系是早期社会福音派关注的焦点。

对于市场经济,早期社会福音派人士认为毫无约束的自由竞争是对基督教伦理的一种悖逆。市场经济的卫道士已然将亚当·斯密的理论取代了圣经。也就是说,政治和经济的体制已经走向世俗化的极端。在社会福音人士看来,缺乏基督教伦理指导的经济体制是十分危险的。首先,它会导致私欲膨胀。没有宗教伦理约束的经济体制必然会变成个人中饱私囊的温室,为进一步的私有化提供土壤。对此,社会福音的提倡者乔治·波曼讽刺道:“如果追逐私利是对社会最好的贡献,那么大规模、全面的追逐私利就是公共慈善。”[14]这对社会进步显然是有百害而无一利。其次,它会促使阶级分化。为了获取利益最大化,生产者会不顾一切加大生产。这样一来,“不负责任的统治阶级不会理解也不会为了大众的需求而生产。”[15]格拉登对此指出,在伦理和道德范畴之外讨论经济问题似乎是大错特错,这超出了人类的控制范围。他将基督教爱的律法与经济供需法则进行对照后提出以基督教伦理为原则对经济行为进行规范和约束的思想为社会福音思想定下了基调。

工业化导致的另一个问题是劳资冲突,这一问题自始至终从未脱离社会福音派的视野。在基督教伦理审视之下,资本家和劳动者之间的关系显然是对“友爱”的亵渎。对此,社会福音派认为劳资斗争是一个行为问题,一个关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问题,一个需要用基督教伦理进行定义和规范的关系问题。他们相信可以用基督律法解决这些问题。因为,“基督律法包含生活中的一切关系,因此应该用来解决人与人之间的所有事情。”[16]

一味地借助基督教伦理试图解决工业化所带来的社会问题使社会福音运动早期思想不可避免地带有理想主义色彩。值得肯定的是,他们服务社会的觉醒意识和努力解决问题的热情和行为为此后轰轰烈烈的社会福音运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城市化滋生的社会腐败

工业化和城市化从来都是相生相随,伴随工业化发展的是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张,随之而来的是城市化滋生的各种腐败现象,贫穷、犯罪、酗酒、卖淫等城市恶疾肆意泛滥。在不同城市进行布道的早期社会福音者对这些社会乱象并不陌生。他们认为:“这是对文明发展的诅咒。城市就像是瘟疫的中心一样,在这里道德必将死去。”[17]内心的不安和泣血的良知促使这些上帝的选民开始采取行动救赎整个社会。

贫穷和犯罪问题占据了早期社会福音主义者的视野。斯特朗在《我们的国家》中对这些城市问题是这样描述的:“城市是文明的神经中枢,也是风暴的中心。”[18]怀特则认为,城市是财富堆积的地方,富人更富,穷人更穷;城市越大,富人的财富越多,穷人的生活越悲惨[19]。对于贫穷问题,谢尔登、里斯、斯泰德和伊利等社会福音的支持者都投以关注并积极探讨如何以宗教的方式解决。谢尔登给出的答案是追随基督的脚步,斯泰德以芝加哥为例对城市的贫穷和腐败现象进行了深刻揭露,里斯则更多地关注纽约城市中贫富差距的问题。对于犯罪,新教内部所进行的探讨大多出现在各大教派的杂志上。《圣经宝库和普林斯顿评论》、《卫理公会季刊》、浸礼宗《标准报》和格拉登负责编辑的《周日下午杂志》等都对城市犯罪问题进行了大量报道、分析和讨论。有些人建议改善民众生活以降低犯罪,有些人建议改善监狱条件,也有的人认为应该丰富城市娱乐从而遏制犯罪。总之,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探讨成为当时新教各派的共识和共性。

尽管对城市化所带来的问题缺少有效解决方法,这些社会福音的先驱们投以的关注和付出的努力依然为日后社会福音运动的发展积蓄了必要力量,也为社会福音运动的开展找到了目标。后人对斯特朗的赞誉也是对这些人最好的评价。“他的成功在于80年代之后如此众多的新教领袖试图沿着他的路线,试图将基督教信仰应用到社会改革问题中去。”[6]32沿着前辈们的脚印,社会福音者在参与社会改革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三)移民潮带来的社会失衡

美国内战后,工业化程度的加深大幅增加了对劳动力的需求。对当时的美国而言,移民是补充劳动力的主要途径之一。1890年左右,每年移民到美国的人口约50万[20-21]。大批外来人口的涌入在提升生产力的同时,也带来了社会的失衡。这种失衡主要有两方面:生活上,移民给美国当地人带来了资源和机遇的竞争,原有的生活状态被打破;心理上,大量非新教移民给新教一家独大的主导地位带来了冲击,原有的乐观、自信受挫。对社会福音而言,后者是其产生的主要原因。

在诸多移民者当中,罗马天主教徒对新教冲击尤为严重。此前,天主教徒在美国并不是没有,只是散居在美国东北部和东海岸一带。从19世纪20年代开始,大量天主教徒开始移民美国。内战前,天主教移民大多来自爱尔兰和德国。内战后,天主教移民大多来自东欧和南欧。19世纪70年代初,罗马天主教徒成为了美国最大的宗教群体。此后的二十年间,天主教徒的人数由原来的350万增加到了700万[22]。对此,很多新教领袖们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胁和不安。他们甚至视天主教为美国民主传统的敌人。“人为教会而活的思想是一种教会专制。但是,在共和主义和新教思想领导的美国,教会和国家为人而生,并为人所治。”[6]30为了巩固自己在美国民众间的主导地位,赢得更多人的支持和认可,很多新教教会领导者开始关注人民大众面临的社会问题。他们希望能够借此赢得与天主教的竞争,并在心理上得以安慰。

移民问题,尤其是天主教移民,看似间接导致了社会福音运动的产生。事实上,新教领袖们的改革思想对社会福音运动先驱们的思想影响很大。正如埃文斯所言:“此时,新教领袖们提出了一个对社会福音派很重要的思想:保持新教与美国民主政治间一贯的密切联系。”[6]30

工业化、城市化和移民潮所带来的种种社会问题深深刺痛了新教领袖们的内心,也激发了他们的良知。宗教力量积极参与社会改革,努力改善社会现状的呼声越来越高。社会福音运动就是在这种社会背景中渐自成形。

四、结语

社会福音运动是美国特定历史背景下产生的一场宗教社会改革运动,其目的在于将基督的精神和思想运用到社会改革中去,从而完成对社会整体的救赎,进而实现在俗世建立接近于上帝之国的理想社会。不同于以往新教注重个人救赎和圣经至上思想,社会福音运动将社会整体救赎视为核心目标,同时强调信仰过程中理性和经验的重要性,肯认人类性本善,通过道德劝说和思想教育人类可以不断完善、进步。社会福音运动的产生有其复杂的历史背景,其中传统福音派思想对社会问题的关注给社会福音提供了源动力,自由主义神学成为了社会福音的思想灵魂,而现代社会科学则为社会福音在解决社会问题上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思想武器。此外,内战之后美国经历的工业化、城市化和移民潮等社会变革及其衍生的社会问题为社会福音运动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土壤。二者交织之下促生了这场运动。此后,社会福音运动的发展和延续都离不开这些思想支撑。同时,如何以基督教伦理为标杆解决社会问题成为社会福音运动始终坚守的宗旨和目标。现代社会中,宗教世俗化程度日益加深。新时期,宗教应该如何参与社会并为社会进步贡献力量是宗教团体亟需考虑的问题。社会福音思想继承者马丁·路德·金的话或许可以提供启发:“任何一种宗教如果只关注人类个体的灵魂而不关注给灵魂带来创伤的社会问题,它必定在精神上濒临垂死。”[23]这也是社会福音运动留给当代社会最大的一笔思想遗产。

[1]Charles H Hopkins. The Rise of the Social Gospel in American Protestanism[M].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 1961:1.

[2]Robert T Handy. The Social Gospel in America[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6:1.

[3]Sidney E Mead.The Lively Experiment: The Shaping of Christianity in America[M].New York: Harper and Row Publishers, 1963:178.

[4]Christopher H Evans. The Social Gospel Today[M].Louisville:John Knox Press,2001:2-3.

[5]G B Smith. A Dictionary of Religion and Ethics[M].New York: Macmillan,1921:416-417.

[6]Christopher H Evans. The Social Gospel in American Religion[M].New York: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2017.

[7]Walter Rauschenbusch. Christianizing the Social Order[M].New York:The Macmillan Company, 1915:464.

[8]Garry Dorrien.The Making of American Liberal Theology: Idealism, Realism & Modernity, 1900-1950[M].Louisville: Westminster Knox Press, 2003:1.

[9]Kenneth Cauthen. The Impact of American Religious Liebralism[M].New York:Harper and Row,Publishers,1962:26.

[10]Washington Gladden.Ruling Ideas of Present Age[M].Boston and New York: Hughton, Mifflin and Company, 1895:285.

[11]Henry May.Protestant Churches and Industrial America[M].New York: Harper and Row Publishers,1967.

[12]Robert T Handy. The Social Gospel in America[M].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6:115.

[13]Washington Gladden.The Christian Pastor and the Working Church[M].Whitefish: Kessinger Publishing, 1989:462.

[14]George N Boardman. Political Economy and the Christian Ministry[J].Bibliotheca Sacra,1866(25):98.

[15]John Bascom. Labor and Capital[J].Bibliotheca Sacra,1868(25):686.

[16]Washington Gladden. Recollections[M].New York: Hughton Mufflin Company, 1909:252.

[17]Washburn. Christian Truth and Modern Opinion[M].New York: Thomas Whittaker,1874:89-90.

[18]Josiah Strong. Our Country[M].New York: Forgotten Books, 2017:89.

[19]Ronald C White Jr, C Howard Hopkins. The Social Gospel: Religion and Reform in Changing America[M].Philadelphia: Temple University Press,1976:57-58.

[20]Noll. The Old Religion in a New World[M].Erdmans: William B. Publishing, 2009:124.

[21]Evans. The Kingdom Is Always but Coming[M].Erdmans: William B. Publishing, 2004:51.

[22]Christopher H. Evans. Histories of American Christianity[M].Waco: Baylor University Press, 2010:202.

[23]Mrtin Luther King Jr. Stride toward Freedom[M].New York: Harper and Row Publishers, 1958:91.

猜你喜欢

新教福音基督
盲人的福音——仿生眼
让传言变福音
浅析米开朗琪罗《哀悼基督》
葡萄牙西班牙保教权探源
为施政和立法之依据:近代中国政府基督宗教调查研究
“新生儿版”基督诞生
从基督绅士到职业俗人——美国高等教育的转型与启示
H.265:网络视频的福音
德意志新教与扬森主义
百年福音文化的时代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