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苏高校社科联服务功能的探索与思考

2018-03-29许悦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18年3期
关键词:社科联社科服务

许悦

(江苏理工学院社会科学处,江苏 常州 213001)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群团工作。2015年2月,中央出台了《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群团工作的意见》,强调群团事业是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2015年7月,中央召开了我党历史上首次群团工作会议,习近平总书记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高度,对新形势下党的群团工作作出了明确定位并提出了总体要求,指明了新时期党的群团工作的前进方向,给社科联不断组织强化自身建设、发挥独特价值以有力引领[1]。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要保持和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新形势下党的群团工作只能改进提高、不断加强,不能削弱也不能停滞不前。2015年9月,江苏省委专门召开了党的群团工作会议,并出台了相关文件,全面部署我省新形势下的群团工作。因此,加快我省高校社科联建设步伐,积极探索高校社科联的服务功能是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群团工作,在更多领域、更大范围、更高程度上服务高校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

一、高校社科联服务功能及其优势

高校社科联,即高校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这是高校党委领导下的联合高校全体社会科学研究工作者的学术性、群众性团体组织。作为高校党政联系学校社科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高校社科联汇聚了学校社会科学领域的学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是高校整合社会科学研究者开展社科研究与教学工作的重要力量,更是高校实现社会科学成果转化、服务社会的驱动者。

高校社科联的服务功能,具体来说就是对内整合高校社科研究资源,培养优秀科研人才,培育科技创新团队,提高高校社科研究水平和研究实力;对外加强专业及学术的合作与交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加强科研服务政府、行业企业和社会的能力,不断提高高校的学术地位和综合实力,加大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力度[2]。

作为社科信息传输、处理、反馈的中转站,高校社科联以汇聚社科力量、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服务学校和社会发展为己任,在省、市社科联及其他上级部门的业务指导下,协同当地部门、高校、党校、科研院所、学术社团,联合高校社科工作者及社会人士共同参与或支持社科研究、发展等相关工作[3]。基于此,高校社科联的服务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围绕学校科研与教学工作,积极推动学术交流

高校社科联必须充分利用高校学科与专业设置上的优势,紧密围绕学校教学和科研建设中的问题,如某些专业的发展前景、教学水平的提升、高层次项目的申报等组织开展一定规模的研究。同时为促进学校教学、科研的发展,营造学术氛围,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学术论坛、学术研讨会、学术交流会,构筑多学科、高层次的学术文化交流平台,调动广大社科工作者、高校学生的科研主动性和积极性,支持不同学术流派、不同学科、不同理论观点的碰撞与讨论,推动学术交流与学术创新。

(二)培育社科人才,促进科研成果转化

高校社科联应该成为优秀社科人才成长与展示的平台。高校社科联要增强对人才的凝聚力,倾听社科工作者的意见和要求,注重培养一批爱好社会科学研究的学术带头人和专家学者,建立一支具有多学科研究背景,富有灵活性、创新力、创造力的社科研究队伍。通过汇聚优秀社科人才的研究力量,建立多学科参与的项目培育机制,鼓励和支持全校社科工作者围绕新形势下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系列问题深入开展社会科学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转化成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高质量研究成果。

(三)开展社科普及,推动社科工作发展

高校社科联是宣传、普及哲学社会科学知识的重要生力军。一方面高校社科联要组织专家学者为高校教师阐释党的理论、宣传中央的战略方针、解读公共政策、研讨社会舆情、引导社会热点[4]。另一方面高校社科联要面向社会,发挥社会科学工作者在社科普及中的引领作用,参加地方社科普及活动,共建社科普及基地,组织编写科普读物,开展咨询服务,为广大公众传播主流思想,疏导公众情绪,凝聚社会共识,大力推动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社科工作发展。

(四)服务社会,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高校社科联以服务社会经济发展为导向,围绕地方产业如何转型升级,提升当地经济实力,如何发挥特色资源优势,搞好旅游业,如何推进文化繁荣发展,如何更好地改善民生,化解社会矛盾等一些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依托学校的学科和人才优势,组织研究人员开展对策性研究,合作建立专业智库,为政府、企业科学决策提供理论依据和智力支持,推动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

二、江苏高校社科联组织及服务功能存在的问题

江苏高校社科联成立时间不长,数量不多,在实际工作中尚无经验可循。全省首家高校社科联——东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于2015年4月成立,其后,各高校开始积极跟进,纷纷筹备成立高校社科联。目前全省共成立了23家高校社科联,但也仅占全省高校总数的14%。成立之后的各高校社科联,其运行及服务功能的发挥均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由于没有高校常规组织所具备的组织架构及行政权力,高校社科联日常运行基本处于维持状态,服务功能相应地呈虚化弱化状态,严重阻碍了高校社科联的建设进程,致使其难以真正发挥学术性团体的纽带作用。

(一)社会认知度不高,工作主动性不强

虽然我国高校社科联发展已有20多年的历史,但是各省的普及度较低,社会公众对高校社科联的认知度并不高,就连一些社科工作者对其职能与作用也认识不足。对江苏省已经成立的23家高校社科联的调查发现,由于认识不清、定位不明,在实际工作中,有接近半数的高校社科组织日常工作处于停滞状态,以高校社科联名义开展的活动较少,仅仅完成一些省、市社科联等上级部门下达的社科普及等硬性任务。即使是开展活动的高校社科联组织,其活动也以学术讲座或学术研讨会居多,形式较为单一,主动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意识还不够强,成功举办大型理论研讨会、发展论坛的太少,甚至没有。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高校社科联服务功能的发挥,影响了高校社科联的社会认知度、社会影响力和社会地位。

(二)组织结构不完备,权利行使不健全

从理论上讲,一个完善的高校社科联组织应该包含完整顺畅的上下级组织体系,即既有校级层面的社科联领导机构,又有分院、分系设立的社科联分会。然而,目前江苏省高校社科联一般都只在高校内部举办成立大会,选举出领导机构或理事会,即宣告成立。社科联成立后,其领导机构或是挂靠在某个职能部门,或是与校内某个部门合署办公,如江苏理工学院社科联挂靠在社会科学处,南京医科大学社科联挂靠在党委宣传部。其下属组织机构也不健全,没有相应的、可操作性较强的机构职能,影响了整体工作的正常运转。从其他省份来看,只有少部分高校社科联建立下级社科联分会,如广西师范大学高校社科联。其他多数高校社科联一般只成立了领导机构,并未继续筹建下级的社科联分会组织,致使部分社科专家学者及其优秀的社科研究成果比较分散。高校社科联组织体系的不完善,加大了社科联工作的难度,诸多事项均由校级领导机构直接面对全校社科工作者,尤其是在筹备大型活动时,增加了工作量,降低了运转效率[5]135。

(三)体制机制不完善,系统性思考不足

完善的制度是高校社科联运行的依据。江苏高校社科联成立时间不长,目前正处于新生期和探索期,重点工作尚在上一级社科联的指导下开展推进,仍需要较多的行政资源支持其建设发展。江苏高校社科联运行的依据是各高校制定的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章程。章程中仅仅对高校社科联的任务、职能、机构、经费作出总体界定,而对高校社科联自身的定位、组织架构的拓展、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等方面缺乏系统性思考。高校社科联在联系、协调、整合校内外社科力量方面缺少有效载体和有力抓手,在高校学术交流、课题研究、人才培养、促进成果转化、开展地方合作等方面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在开展相关社会服务活动时缺乏必要的制度依据。

(四)专职人员不够,开展工作难度大

江苏省高校社科联在人员的配备和资源的支持方面,无法达到省市级社科联那样完善的组织程度,缺乏专业化的工作队伍,一般通过挂靠或合署办公的方式进行运作。大多数高校没有赋予高校社科联相应的行政级别,也没有独立设置工作机构。社科联业务大多与挂靠部门相近或重合,部分高校社科联在挂靠部门安排一名专职人员负责社科联的日常工作,部分高校社科联日常工作由挂靠部门工作人员完成。高校社科联主席一般由高校党委书记、校(院)长兼任,也有的由分管科研工作的校领导兼任;副主席一般由分管科研工作的校领导及科研部门的正职领导兼任;秘书长一般也由科研部门或日常挂靠部门的正职领导兼任[5]136。如南通大学、南京财经大学等高校多由部门工作人员兼职开展工作。这些兼任的领导和工作人员都有各自的行政职务和行政事务,无法全身心地投入社科联工作,这不利于高校社科联正常有效地开展工作。

(五)专项经费不足,社会服务职能有待开拓

充裕的专项资金是高校社科联发展的重要保障。江苏高校社科联尚未形成规模,没有稳定的经费来源,高校自身一般不给校内社科联核拨经费,如果有需要则在挂靠部门的经费内列支,许多活动因此受限,无法正常开展。只有在一些专题活动或重点合作课题中,省、市社科联才会给予一定的经费资助。因此,一些高校社科联在组织学术论坛、跨地区交流、项目调研、决策咨询等活动时都遇到了或多或少的困难,尤其在开拓社会服务功能方面,如大型智库建设、协同创新中心的建立、校地合作、整合社科研究资源服务地方经济等方面,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制约。这显然很不利于高校社科联的发展壮大。

三、提升江苏高校社科联服务水平的几点思考

(一)建立健全高校社科联组织架构

在高校社科联成立之初,明确高校社科联的机构设置、实体级别、人员编制等问题,提升高校教师对社科联的认知度,为高校社科联的正常运行提供保障。如建议在高校内部对高校社科联独立设置,定为正处级单位,核定相应编制等。同时,各高校社科联按照各自的实际情况,在各二级单位推动成立学校的社科联分会组织,或按照学科、专业成立校级学会,通过社科联组织的健全完善、发展壮大、深入基层,加深普通教师对高校社科联日常工作的认识,这有利于社科联密切联系广大教师,保证工作的正常开展。

(二)深化高校社科联工作机制改革

要促进江苏高校社科联发展,必须加强制度建设。要根据省市社科联要求、学校章程和学科发展的实际需要,创新管理理念,不断深化高校社科联工作机制的改革,提高工作的科学化水平。坚持学术创新导向与服务重大需求导向相结合、团队合作与个人探索相结合、开放协同与彰显特色相结合、激发活力与规范管理相结合[6]。进一步优化科研生态环境,做到一手抓规范管理,一手抓繁荣发展。一是建立引导机制。高校社科联应充分利用高校社科工作者的力量,突破专业、学科的局限,着眼于跨学科交叉研究,建立科学的引导机制,创设良好的研究环境。为教师引导最新的科学研究方向和选题、引导交叉的研究方法、引导科研成果积极转化应用。通过不断强化社科研究的目标导向,社科工作者自觉规范科研行为,节约科研成本,缩短研究周期,提高科研质量和水平。同时,要引导社科研究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引导社科专家、学者研究经济社会发展中亟须解决的难点、热点问题,为政府提供咨询服务,发挥智库作用[7]。二是健全协调机制。这是高校社科联运转的“润滑剂”。一方面是高校社科联的内部协调,如与下属社科联组织之间、与校内相关职能部门之间、与科研团队之间的协调,可以实现科研资源的进一步整合,开展跨学科团队建设、跨部门平台建设,促进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共同发展。另一方面是高校社科联的外部协调,如在上级部门、兄弟院校社科联和社会外界之间的协调,为高校社科联创设良好的生存环境,以利于顺利开展交流合作,互通有无,共同发展。三是完善评价机制。这是建构有效的高校社科联工作机制的关键。坚持质量第一、学术原创、实际应用、实质性贡献评价导向与标准,实施分类评价、团队评价、多元多方评价制度,实施个人代表作、学科标志性成果、高校精品力作考核制度[6],逐步建立科学合理的科研成果认定与评价体系,这不仅能够提升学术质量,而且能促进高校社科联和学校地位的提升。

(三)稳定高校社科联经费收入

充足的经费来源是高校社科联运行的有力后盾。一方面,江苏高校社科联可申请将自身的运行经费纳入所在高校的年度预算中,获得高校财政的经费投入,同时,向省、市社科联申请专项活动经费,以补充日常公用经费的不足。另一方面,江苏高校社科联可通过实行有偿的社会服务取得一定的经费收入,还可以通过服务行业企业,提供对策咨询等,获得社会资本的资助,甚至可以尝试采取建立基金会等方式拓展高校社科联的收入渠道,以便更好地为高校和社会服务。

(四)加强高校社科联队伍建设

高校社科联的工作面广、量大,工作内容烦琐,目前江苏成立的高校社科联均以兼职人员为主,严重影响了高校社科联的实际运行质量。针对这种情况,在高校社科联成立之初,应确定人员编制,如配备1~3名专职工作人员,确保社科联的具体工作落到实处,将服务功能做大做强。

(五)提升高校社科联管理能力

根据江苏高校社科联的发展目标,应合理规划高校社科联的职能,不断加强专兼职科研管理人员队伍建设与能力建设,注重提高各高校社科联分会工作人员的综合素养、服务意识和创新能力,在为广大社科工作者的服务决策中形成优秀的研究队伍。应充分利用各级下属社科联组织的平台,提高管理人员的内在素质,掌握学术活动和科研管理的规律,培养全心全意为社科工作者服务的意识,严格管理流程,规范管理行为,提高办事效率。

猜你喜欢

社科联社科服务
社科成果展示
我校社科联第二届代表大会圆满举行
社科成果展示
社科成果展示
谈“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的英译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招行30年:从“满意服务”到“感动服务”
湖北省社科联八届四次全委会暨颁奖表彰大会在武汉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