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世界华文文学”教学改革探析

2018-03-29计红芳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18年3期
关键词:比较文学华文文学

计红芳

(常熟理工学院人文学院,江苏 常熟 215500)

2017年“世界华文文学”研究领域好事甚多,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获得了大丰收,其中重点项目1项,一般项目7项,青年项目2项,西部项目1项;另外,比较文学领域的华裔文学研究获得了4项!虽说是“世界华文文学”方向,但选题涵盖中国现当代文学和比较文学领域,如:两岸新生代作家比较,中国当代文学中的抗日叙事和民族创伤记忆研究,21世纪华裔美国文学中的中国形象研究,等等。从这些新的动向可以看出当今国家层面的学术平台对世界华文文学研究领域的高度重视以及他们宏阔的视野。不仅如此,这一领域国家基金项目的大丰收给一直在教学和研究第一线的笔者极大的鼓舞,更加坚定了在学校中文师范专业开设“世界华文文学”这门课程的信心。但是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教学空间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对于任何一个教师来说都是一个挑战。

一、自觉开放的学科意识和宏阔视野

所谓“世界华文文学”,一般来说是指台港澳暨海外的华人作家、以汉语作为书写表达工具而创作出来的文学。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华文文学研究经过了近40年的发展,经历了命名的探讨、对学科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的确定、世界各地区华文文学发展历史和区域性特征的探索、海外华文作家文化身份的建构、对如何编撰世界华文文学史的研讨,乃至对“世界华文文学”学科历史的描述和学科理论的建设,取得了累累硕果。世界华文文学的教学和研究基本同步,成绩也不凡,可是和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等二级学科相比,“世界华文文学”还是一门新兴的学科。但也正因为“新”,一方面招致“大家”的质疑和不待见,另一方面它却具有越来越旺盛的生命力和无限发展的可能性。

长期以来,“世界华文文学”(也即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一直是包含在二级学科“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世界华文文学”硕士、博士招生也只是其中的一个方向。有感于“世界华文文学”的蓬勃发展和巨大的学术研究潜力,2003年2月,南京大学的中青年学者刘俊教授代表专业和学科,向南京大学学位委员会申报和陈述,申请设置“台港暨海外华文文学”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学科点,顺利获得通过,这是国内第一个“台港暨海外华文文学”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意义非凡!从此,在南京大学“世界华文文学”不再附属于中国现当代文学而成为独立的二级学科了。南京大学在“世界华文文学”研究方面虽然没有暨南大学、汕头大学、厦门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等南方高校起步早,但是在二级学科学位授予点上走在了前列,从2003年至今,该二级学科博士点已经培养了数量颇为可观的博士生,他们如今在各大高校或科研机构逐步成为世界华文文学研究的新生力量。2012年9月,该学科点开始培养“台港暨海外华文文学”研究方向的博士后。2013年5月,“南京大学台港暨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中心”正式挂牌并开始运作,至今已经举办了很多重要的学术活动,影响深远。这些都说明了全国范围内的世界华文文学二级学科的建立为期不远了。

再者,世界华文文学的跨区域、跨文化特点越来越受到比较文学学科的关注。1996 年,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会长乐黛云教授在“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第五届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 的总结发言中曾预言,海外华文文学是比较文学将要去拓展的新领域。时隔3年,在1999 年的“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第六届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海外华人文学的研讨成为会议的一个热点,之后历届年会都十分重视海外华人文学的研究。2011年在上海召开的“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第十届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比较文学学科的高层不仅把“世界华文文学”纳入他们的视野,设置了“流散文学与海外华人文学”等议题,而且还邀请了大量“世界华文文学”领域的专家学者与会共同探讨这一议题,笔者有幸受邀参加,印象深刻。他们的这一行为本身不仅说明了“世界华文文学”具有跨学科、跨文化的重要特点,它能拓展比较文学的新领域,而且也证明了“世界华文文学”越来越受到具有国际化视野的专家学者的高度重视。

其实,不仅是比较文学领域,中国现当代文学领域也有很多学者自觉地把严歌苓、虹影、张翎等海外文学大家列入研究和教学观照的范围,甚至有些学者认为,不仅是台港澳文学,海外华文文学也是中国当代文学的一部分。陈思和在2016年第一届海外华文文学上海论坛上的总结发言中明确表达了他的观点,他说:“我认为新移民文学就是中国文学的一部分,中国一部分作家由于各种原因出国了,他们的创作仍然是中国当代文学的一部分,就像当年郁达夫、郭沫若他们的创作一样。”①在陈思和的学术框架中,世界华文文学就是中国当代文学或者比较文学的一部分。当今为数不少的学者认同陈思和的看法,笔者也特别赞同他的观点,这是一个有胆识、有远见、有视野的大学者经过对中国新文学(某种意义上也即中国现当代文学)长期深入研究思考得出的结论。在当今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课堂教学中,许地山描写印度生活风情的《缀网劳蛛》、白先勇描写美国留学生生活的《芝加哥之死》、严歌苓描写大陆战争年代弱者生存的《小姨多鹤》等等大多进入主讲老师的授课范围,我们有什么理由壁垒分明地把现当代文学和世界华文文学区别开来,各自划定势力范围,有时甚至进行非善意的学术争论呢?更何况,像严歌苓、张翎、虹影等在海外新移民文学领域影响巨大的作家,他们的一半时间在大陆,很多创作题材也是关于大陆的,我们如何把她们的创作和传统意义上的中国当代文学区别开来呢?

延伸到“世界华文文学”在大学中文师范教育的课程设置,我们应该逐渐摈弃把它看作可有可无的选修课的做法,而应该像中山大学、暨南大学等高校那样把它作为和中国现当代文学同一级别的必修课来设置。这门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通过老师传授和学生自学讨论,了解世界华文文学在台湾、香港、澳门各地区以及海外各地的生存状态,掌握完整、立体的世界华文文学版图,培养学生对全球范围内的“世界华文文学”的审美鉴赏能力、宏观和微观的综合考察和比较的研究能力,来共同传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如果我们有了自觉开放的学科意识,那么目标的实现就为期不远了。

二、讲授研讨与小组汇报相结合的授课方式

“世界华文文学”学科的发展虽然只有近40年,但教学内容极其丰富,涵盖了台港澳地区的新文学以及海外华文文学。内容如此庞大的“世界华文文学”要在一个学期32课时的课程设置中完成有相当大的难度。教师必须对教学内容进行有选择性的讲授,其余靠学生自学,并且要在网络教学平台上进行师生互动探讨。课堂讲授方面,笔者所采取的方案是面与点的结合:“面”就是世界华文文学几大文学板块的史的梳理,如台港澳华文文学的发展概况、东南亚华文文学的发展概况、欧美澳华文文学的发展概况等;“点”就是对代表性作家作品的专题教学,如设置乡土小说的旗手——陈映真,现代派小说的代表——白先勇,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余光中,意识流小说的先驱——刘以鬯,迷墙内的抒情圣手——陶然,诡异言情小说家——李碧华,马来西亚微型小说代表——朵拉,泰国“小诗磨坊”的召集人——曾心,新移民文学三驾马车——严歌苓、张翎、虹影等教学专题。

在实际讲授过程中,一般采取讲授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世界华文文学”到目前为止是针对中文师范专业高年级的选修课,学生们已经有了比较坚实的理论功底和现当代文学专业知识,学习世界华文文学就不再满足于老师在课堂上侃侃而谈,而是希望能与老师在同一平台上对话,这对老师来说是个极大的挑战。开学之初,笔者就会把要讲授的专题作家告诉学生,让他们按照教学进度提前1~2周做好准备,参与课堂教学讨论。其次,给学生分组,采用自选和老师最后审定相结合的办法,设置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和作家进行小组PPT课堂汇报,一方面锻炼学生制作PPT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技巧,同时也作为本门课程的考核内容。比如:学生们开展了郑愁予、席慕蓉、李昂、琼瑶、金庸、赵淑侠、谭恩美、曹桂林、严歌苓、张翎、虹影、余泽民等作家作品的小组合作汇报展示,经过多次实践,笔者发现这样的课堂教学效果相当不错,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研究兴趣,也能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合作能力。长此以往,就会有一批又一批挚爱世界华文文学的学生,毕业后他们或做教师,或进一步深造,或在其他岗位工作,他们再以自己的兴趣和行动影响别人,如此一来,世界华文文学研究肯定后继有人。

三、图像时代多媒体手段的综合运用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日新月异,教学中运用各种多媒体手段已经成为教师的必备技能,但是真正能熟练并得心应手运用的恐怕还不多。一方面是教师自身多媒体课件制作学习与更新的能力不足,另一方面与学校自身的软硬件设备跟不上以及和学生自身的素质也有极大关系。未来教室、虚拟学校等等在目前以及将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的常熟理工学院很难实现,我们可以做的是把相关的音视频教学资料、参考资料等放到毕博网络教学平台,供学生预习、复习、测试,并提供师生课外互动平台、小组讨论空间等以弥补课堂教学课时有限所造成的内容含量的不足。

另外,中文师范专业是在应用型本科院校框架中仅存的几个师范专业之一,属于本二层次,学生不可能有像“985”或者“211”高校学生那样拥有较高素质和旺盛的求知欲,教师的教学目标也不是培养学术性研究人才,而主要是培养中小学教师。因此,认清楚这个目标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设置与安排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教师不能像作学术报告那样只展示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看法,而必须师生互动,共同探讨。然而,在当今浮躁的读图时代,已经很少有人甘坐冷板凳去研读一部部文学作品,特别是那些长篇巨作,而由作品改编的电影、电视剧等由于能够带给观众感性、直接的视觉形象冲击却很受学生喜欢,《北京人在纽约》《少女小渔》《小姨多鹤》《喜福会》《金陵十三钗》《上海王》《刮痧》《推手》《唐山大地震》等等由于其丰厚的跨文化内涵、激烈的文化冲突、对人性的思考、对终极价值的追寻等等吸引着学生的眼球,有些甚至促使学生去寻找相关文学作品作进一步深度阅读和思考,从而使得影像的文化性、视觉性和文学作品的审美性、文学性有机结合,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这些教学过程中的点滴经验激发笔者在文学作品的教学过程中,常常配以精彩的影视片段进行辅助教学,这样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在指导学生做小组专题汇报的时候,也要求他们图文并茂,配合音视频材料。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选择影视材料片段的时候,要注意文学经典、社会热点和学生兴趣的结合。对于那些作品改编成影视剧较多的作家,在选择重点影视材料片段进行教学的时候,可以运用一些编辑软件比如“爱剪辑”等进行重新编辑处理,使课堂教学紧凑而又有活力。

正如艾尔雅维茨所说,“无论我们喜欢与否,我们自身在当今都已处于视觉成为现实主导形式的社会”②。因此,运用必要的影视手段进行多媒体教学,能够给“世界华文文学”教学增添光彩。

但是必须牢记的是,文学的教学以文本欣赏为主,影视片段只是辅助手段,而且两者本身不属于一个范畴,前者是文学范畴,后者则属于艺术范畴,为了获得好的市场效果,很多影视作品会对原著进行改编和删减,两者往往会有很大的不同,因此教师在插入影像资料进行辅助教学的时候,一定要回到原著本身进行审美范畴的欣赏与品味,这样才能实现文本与影像的互补提升。

总之,“世界华文文学”的教学任重道远,课堂教学的改革需要教师具有自觉开放的学科意识和宏阔视野,pan>摆脱把课堂当作学术讲座的教学模式,采取讲授研讨与小组汇报相结合的授课方式,并在可能的情况下综合运用图像化的多媒体手段,以保证课堂教学的高质量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注释:

①陈思和:《华文文学流转的空间——2016海外华文文学上海论坛总结发言》, http://mp.weixin.qq.com/s/3SEjTFNDMB1lL_XaguWO_g ,2017-03-02。

② 阿莱斯·艾尔雅维茨:《图像时代》,胡菊兰、张云鹏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5页。

猜你喜欢

比较文学华文文学
中国比较文学概论类教材编写与话语创新
“和而不同”的华文教育
我们需要文学
比较文学视阈下高校英语专业美国文学课混合式教学探讨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介绍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华文教育中的汉字文化教育
华文智慧教学探索
我与文学三十年
杭州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