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受众效果看戏剧人名翻译
——以英若诚的戏剧翻译作品为例

2018-03-29游玉萍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8年9期
关键词:选词音译戏剧

游玉萍

(福建商学院 外语系,福建 福州 350005)

戏剧是一门独特的艺术,对受众来说是听的艺术、视觉的艺术,对表演者来说是说的艺术、表演的艺术。所以,戏剧翻译是困难的,是涉及两种文化、结合表演和文学艺术的翻译。绝大部分译本都以成功在舞台表演、得到受众的认可为最终目的。这也就决定了戏剧翻译的重中之重在于受众和受众效果。

相较之下,西方修辞学从一开始就重视受众和受众效果。虽然修辞学家未对受众效果进行具体的定义,但可从他们的相关观点得到启示,从而将之应用到戏剧翻译研究之中。

人名在剧本中扮演重要角色,常常被作为表现人物性格、暗示人物命运的手段,有时还充当铺垫戏剧氛围、渲染叙事色彩的装饰,甚至成为解读作者意图的一把钥匙。人名承载着丰富的文化意义,蕴藏着意味深长的哲学内涵,是研究成功的戏剧译本的重要环节。

戏剧翻译家英若诚的英文非常地道、标准、流利,对英语中的美国音、澳洲音、黑人音以及许多地方的俚语都了如指掌。他极其注重戏剧的直接受众效果,力求译文忠于原著,又符合中外受众的审美习惯,故其翻译作品收到了良好的舞台效果,深受受众的喜爱。他也是优秀的演员和出色的导演,对戏剧翻译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与策略。

因此,本文尝试从修辞学的受众和受众效果角度,研究英若诚先生已被搬上舞台且受众效果极佳的剧本,分析其剧中人名翻译达到最佳受众效果的处理方法与技巧,以期为戏剧翻译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一、各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修辞学家的受众论和受众效果理论

使修辞学系统化的古希腊修辞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要有好的受众效果,应该研究发音朗读问题,用声音来表达情感,声音包括音量、音高和节奏;应多些普通字,能表现情感和性格的风格有较理想的受众效果。他强调风格应遵循不费劲就能让人有所领悟的原则,恰当的隐喻字是最好的选择。

在古罗马民主制度衰落后,修辞学经历了衰落的黑暗时期。直到十八、十九世纪,坎贝尔、惠特利和布莱尔推动修辞学突破式的发展。坎贝尔和惠特利提出了听众中心论。坎贝尔认为修辞的作用是启发理解、愉悦想象、促动情感和影响意志。为达到这一效果,应广泛使用简单、无歧义的当代语言,采用恰当的修辞学语言来愉悦受众的想象。惠特利持有相同的看法,认为表述简单、选词普通但风格恰当才是最有活力的,有时选择隐喻性、类比性的形象语言可能使受众效果更佳。

19世纪,在英国修辞学家理查兹的推动下,经历多次曲折发展的修辞学进入了新修辞学时代。理查兹提出,话语的作用应吸引受众的注意、表达情感或态度、传达说者的态度以及表达目的。为消除受众的误解,达到更好的受众效果,可以用语境和隐喻两种方式。

20世纪,伯克推动了新修辞学的兴盛,其修辞理论的核心是“戏剧五元模式”(pentad),包括“表演”(act)、“场景”(scene)、“演员”(agent)、“道具”(agency)以及“目的”(purpose),用来理解和阐释人类话语和修辞活动。前四词分别指:一切行动或行为;所有和行动或事件相关的背景、氛围等,包括情势、语境、事态等;一般意义上的行事者;为达到目的而采用的一切手段。这五个元素两两形成比配关系,如“行动/情势”、“情势/施事者”、“目的/施事者”等。伯克的核心思想是“认同论”,即“同一论”。修辞家要真正做到在“言辞、姿势、声调、语序、形象、态度、思想”等方面和受众“并无二致”,就必须和受众享有共同的话语规范和价值观念。

以上具有代表性的修辞学家关于修辞受众和受众效果的观点,对戏剧人名翻译具有极大的指导意义,英若诚先生的翻译可以见证。

二、戏剧中中英人名的特点

(一)中英人名文化的异同点

人名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具有悠久的形成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且变异纷繁。因历史文化的不同,中、英姓名有明显差异。英语国家是重名轻姓,名前姓后,供选择的姓氏众多,但人名数量却相对较少。中国文化是重姓轻名,姓氏不多,但名却五花八门。

英语文学作品中,对同一个主人公在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称呼,一会儿可能是姓,一会儿可能是正名,一会儿可能是缩称、爱称、教名。中文的人名则相对一致,较为固定。

中西方人在选名时,往往带有相同的文化心理,男性的名字往往体现威武阳刚之气,女性的名字则常常蕴含优雅秀丽之美。很多西方人信仰基督教并深受如罗马文化和古希腊文化的熏陶与影响,所以很多姓名与基督教有关,其中一些源于神话传说。

(二)戏剧中人名的特殊性

剧作家在创作时,并非随意为人物命名。大多数人名是作者深思熟虑的结果,具有某种含义:有的展示人物形象;有的昭示人物性格;有的暗示人物命运;有的隐名于音,顾音思义;有的寓意于名,顾名思义;有的体现作品的背景和主题;有的为故事情节的发展埋下伏笔。如此命名可以使人物变得活泼、栩栩如生和个性化。

戏剧在极其有限的时间内把故事、矛盾、人物性格等呈现给受众,舞台表演稍纵即逝,无法随意重复观赏。即使有宣传手册或人物介绍,受众若需要在观赏表演时翻阅查询,必定会影响其对剧目的欣赏。所以,面对出场的各色人物,其人名是否能令人耳目一新或印象深刻,对于一部受众效果上佳的戏剧而言,是十分重要的。

所以,翻译戏剧中的人名比翻译小说、新闻报道等题材中的人名更为困难,更需深思熟虑。因此,下文将利用已总结的修辞学经典的受众和受众效果理论,分析英若诚先生在其受众效果极佳的译本中是如何翻译人名的,进而总结出戏剧人名翻译的技巧与方法。

三、英若诚对戏剧人名翻译的处理

由于中英文化的不同,要把人名的暗示和寓意用少数几个汉字翻译出来几乎是不可能的,译者只能采取音译,如将Charllee译成查理,将Blakely译成勃雷克里,将觉英译成Jueying,将淑贞译成Shuzhen等。但是,这并非是唯一的选择。灵活智慧的翻译将给人名带来更多的活力和影响力,达到更好的受众效果。英若诚对人名的灵动处理极具代表性。

(一)音译+巧妙选词

Snobby Price:势利眼·泼赖斯 Bill Walker:毕尔·窝客

Queeg:魁格 Rummy Mitchens:老密

从表面上看,对这几个译名英若诚都采用了音译。但细看之下,我们可以发现其选词用字之精妙。“势利眼·泼赖斯”和“毕尔·窝客”选用了贬义词,突破了人名翻译选词应中性、不应有太多联想的常规,让受众一看一听之下即可了解这两个人物都是剧中的反面人物,并初步了解这两个人物的个性:前者是势力的无赖,后者是愚蠢的暴徒、一个窝囊废。“魁格”字面是指这是一个身材魁梧的男子,但实际上该男子却个子不高、头发稀疏,鲜明的对比能让受众有更为深刻的印象。

这样的选词让受众不费劲就能领悟,容易激发受众的想象,达到译者与受众的同一,与修辞学的受众效果理论完美契合。这也让我们对音译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正如杨莉藜所说,即使是音译,也要选择在搭配中能表达或部分表达原词含义的词。这才是有良好受众效果的语义搭配。

(二)音译+省略

老杨:Yang 刘四姐:Liu 马五爷:Master Ma

高克明:Keming 高克安:Ke’an

“老”和“姐”是中国文化中特有的称呼语。老杨和刘四姐在剧中并不是重要的人物,所以英若诚先生在翻译时直接省略,符合英语的习惯。刘四姐、马五爷的翻译也省略了包含有辈分、排行意义的“四”和“五”,使称呼简洁易懂。高克明和高克安则省略了姓氏,因为根据上下文的剧情,已经明确知道他们是高家两位少爷,省略姓氏会使他们的称呼更朗朗上口,更易给受众留下印象。这样利用语境与场景(scene)的翻译选词普通、译名简单,符合修辞学的经典受众论,创造了良好的受众效果。

(三)意译+技巧性处理

Venticello1:风言 Venticello2:风语 狗爷儿:Uncle Doggie

瑞珏:Jade 鸣凤:Phoenix 婉儿:Grace 梅小姐:Plum

以上姓名翻译主要采用了意译法,同时带有不少巧思。如“Venticello”译成中文是“风”,但英若诚却添加了“言”和“语”,让这两个人名听起来像是双胞胎,能触动受众的想象,把一个滑稽的生动形象投射在受众的脑中。“狗爷儿”是原文人物的外号,译成“Uncle Doggie”而不是“dog”,能减少人名中的贬义成分,符合原文人物的形象,让受众更好地了解人物。对后四个人名,英若诚先生保留了其隐含的意义,省略了形式上或信息不重要的字,让受众能对人物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按译文,Jade是一位样貌和心灵都纯洁的美丽姑娘;Phoenix是像凤凰般美丽的姑娘,最终会以涅槃来抗争命运以重获新生;Grace是一个温顺的好姑娘;Plum是如梅花一般美丽的姑娘。这些美丽的人物在剧中一一死去时,将给受众留下更深的触动与撞击。译名促进了作者、译者、演员、受众的同一,能更好地启发受众的理解,触动其情感,从而达到更好的受众效果。

(四)意译+音译+灵活处理

黄胖子:Tubby Huang 刘麻子:Pock-Mark Liu

唐铁嘴:Tang the Oracle 傻杨:Silly Yang

松二爷:Master Song 庞四奶奶:Madame Pang

沈处长:Director Shen 明师傅:Chef Ming

对以上所列译名的姓氏,英若诚都采用音译,其他部分则采用意译。其中,Tubby Huang、Pock-Mark Liu把人物的外貌、外型特征和姓名结合起来,Mark与麻的发音也相似;Tang the Oracle 和Silly Yang暗示前者是油嘴滑舌的角色,后者是智商不高的人物。Master Song、Madame Pang、Director Shen译出了三人的身份地位。明师傅并未按常规译成“Master Ming”,而是根据人物的职业译成“Chef Ming”。这种处理方法可以让受众更好地记住角色的形象特征与身份,启发受众的理解,符合修辞学的受众效果理论,能产生极佳的受众效果。

(五)双关语

Angelo: Go to: What quality are they of?Elbowis your name? Why dost thou not speak, Elbow?

Pompey: He cannot, sir; he’sout at elbow.

安哲罗:别胡说,他们是什么身份?你名字叫埃尔保?你怎么不说话了,埃尔保?

庞培:他说不出来了,他压根没理,连自己都保不住。

在该例中,Elbow既是人名,又在下文短语out at elbow中出现。英若诚灵巧地将“保”字放在译名中,同时把out at elbow翻译成保不住,构成了一语双关,把原文难以译出的修辞手法与诙谐的风格翻译出来。这是恰当运用修辞受众论的经典案例,有上好的受众效果。

四、结语

综上所述,戏剧人名常常是人物性格特点的延伸,或是外貌特征、命运的暗示,亦与文化紧密相连,从而导致了戏剧人名翻译的困难性。从西方修辞学的受众理论的角度,结合英若诚的翻译实例,我们可以看到,戏剧人名翻译应选取表现情感和性格的词语,不费劲就能让受众领悟;应该关注语境,有时隐喻性的语言效果更好;要能吸引受众的注意,启发受众的想象,最终达到作者、译者、演员和受众认识的同一。戏剧人名的翻译方法灵活多变,可以采用音译、音译+省略、意译+技巧性的处理、意译+音译+灵活处理等方法。即使是音译、意译法,都有灵活发挥的空间。所以,在翻译戏剧人名时,应多考虑戏剧的特殊性,结合修辞的受众效果理论,从而创造极佳的受众效果。

猜你喜欢

选词音译戏剧
有趣的戏剧课
选词写故事
清末民初音译元素名规范方案用字探析
戏剧“乌托邦”的狂欢
戏剧观赏的认知研究
选词填空好方法
夏译汉籍中的音译误字
戏剧类
读一读,选词填空
新疆地名的音译转写及英译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