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师范生农村教育情怀培养策略
2018-03-29刘文英
刘文英
(湖南省怀化市中方县荆坪古村芷江师范,湖南怀化 418000)
1 问题的提出
2016年,教育部颁布了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包含“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其核心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1]。围绕核心素养,我们在农村小学教师的培养中需借鉴相关理论,重新思考如何培养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农村小学教育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于农村小学教育而言,师资短缺、补充困难、流失严重,城乡教育资源不均衡的问题长期存在。2006年,湖南省在全国率先启动了 “农村小学教师公费定向培养专项计划”[2],旨在解决湖南农村学校教师补充困难的问题。十多年来,全国很多省市陆续出台类似的农村小学教师培养计划。2012年,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大力推进农村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意见指出,要为农村学校定向培养补充“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的高素质教师[3]。
根据笔者在湘西地区的调研,服务期限届满的免费师范生基本上会继续从事教师职业,但一些免费师范生会通过城里教师公招等方式离开农村教育岗位。尤其是现在城里小学逐渐铺开小班制,小学教师缺口比较大,农村教师有更多的机会进入城里工作。这些教师在经过几年的历练后,已成长为一名有经验的教师,成为农村教育教学的骨干,此时流失对农村教育无疑是一种损失。在社会多元化的今天,这样的选择无可厚非,但从免费师范生的培养初衷而言,如何才能让教师“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以实现城乡教师均衡配置与发展,是教育工作研究者和管理者需要思考的问题。从核心素养角度而言,除了知识、能力方面的素养要过硬之外,还需要教师具有农村教育情怀。
2 小学教育专业免费师范生的农村小学教育情怀内涵
所谓农村小学教育情怀,主要是指教师对农村小学教育表现出来的关注、热爱与追求。其内涵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2.1 认同感
对农村小学教师职业的认同感是师范生认真学习的心理基础,是其保持学习热情的源泉。免费师范生如果是出于外在因素的考虑,如父母意愿、家庭经济压力、解决编制等,而选择就读,他们没有内心的认同,没有内在信念和力量的支撑,对未来的职业或会提不起兴致或很快丧失热情。调研反馈表明,如果一年级的学生对未来的职业认同感不强的话,一段时期内,在学习中表现出的是迷茫、焦虑和无所适从。如果学生一开始认同这份职业,那么学生在学习中目标更加明确,信念更加坚定,精神面貌更加积极。对于已入职的农村小学教师而言,如果职业认同感不强,易出现职业倦怠情绪,工作积极性不高。这份认同感还应包括对农村的认同,农村教师工作的地点在偏远的农村,远离热闹繁华的城市,如果对这片土地、对生活在这片土地的人们有着深厚感情,那么他也会对农村教育的质量和农村孩子的处境给予更多的关切。
2.2 责任感和使命感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4]。作为农村小学教师,工作的地理环境相对较差,获得的成长资源相对较少,教育的对象多是农村留守儿童,肩上更多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和使命。这份责任感和使命感反映了教师对职业的认知和态度,是教师扎根农村、持续奉献农村教育的内心力量的源泉,也是教师“干得好”的动力所在。正是有了这份责任感和使命感,有了信念和理想追求,师范生会自觉地更新教育理念,提升课堂教学艺术,关注农村基础教育的现状与未来,并在耕耘农村教育事业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获得自我心理认同,追寻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2.3 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
2006—2018年,湖南省各类农村小学教师免费师范生毕业生已全部按协议安排到农村小学任教,为农村学校培养补充了一大批素质较高的年轻师资。但农村基层教育工作条件艰苦,对于毕业后即分配到农村教学一线的免费师范生而言,若没有为农村教育服务的意识,扎根农村、奉献农村基层教育的话无法谈起,教师即使“下得去”,也“留不住”。陶行知先生说:“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面对教育,教师要多一些服务意识,多一些奉献精神。
2.4 关爱学生
习近平总书记说:“做好老师,要有仁爱之心。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关爱学生就要关心学生心灵成长,农村留守儿童较多,据研究,“由于缺乏倾诉的对象和家人的引导,留守儿童对外界的认识容易产生偏差,心理压力较大,性格发展不健全,存在着明显的缺陷,表现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缺乏爱心,还有的表现为胆小、自卑感严重或者任性、叛逆心理特别强等”[5]。面对留守儿童的心理状态和情感需求,教师需给予学生更多的关爱、呵护与帮助,让学生感受真善美,拥有快乐的学校生活。关爱学生就要尊重小学生的独立人格,尊重个体差异,尊重学生情感,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呵护每一位学生的自尊心。关爱学生就要对学生付出耐心和细心,叶圣陶先生曾说:“教育是农业而不是工业。”教育像农业一样需要精耕细作,需要精心呵护,需要耐心等待,它有自身的规律。小学生年龄一般处在6~12岁之间,其身心发展的跨度较大,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多些水滴石穿的耐心,多些细致入微的观察,多些对症下药的方法,“做小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6]。
3 小学教育专业免费师范生的农村教育情怀培养策略
基于以上对小学教育专业免费师范生的农村教育情怀内涵的分析,对于大湘西免费师范生的农村教育情怀的培养,我们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3.1 把控招生源头,汇聚情感认同
具有农村小学教育情怀,是师范生的核心素养之一。面对市场经济的浪潮和多元化的社会,一些学生对未来有自己坚定的想法,人各有志。学校需从招生源头上对生源进行把控。生源应以农村生源为主,他们有更多的农村生活经验,对农村有更多的情感认同,长期服务农村的可能性更大。招生过程中,学校可进行教师职业意愿问卷调查,还应让学生了解该专业未来的职业发展与就业去处,何去何从,让学生做到心中有底,有思想准备。对于严重排斥教师职业但违背自己的意愿选择就读的学生应拒之门外。
3.2 强化职业教育,明确责任使命
一是进行课程建设。根据免费师范生的未来职业的特点,调整和补充相关课程教学内容。如在小学生心理学课程中,可补充农村小学生心理特点的相关内容。培养教师在教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应深入一线,了解当前的农村基层教育,在教学中多引导学生关注和思考农村小学教育现状与发展。通过丰富课程内容及教师有意识地的引导,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等。
二是开展主题活动。包括教育主题班会活动;教育名家推介活动;邀请农村小学管理人员、一线优秀教师开设讲座,邀请优秀毕业生回校交流等。通过主题活动,让学生了解农村小学教育也大有可为,也是可以施展才华、实现梦想的舞台,建立认同感。
三是研究农村教育问题。免费师范生在学习与农村教育见习实习过程中,可研究一些农村教育领域的相关问题,例如,农村小学教育的困境与出路问题,农村小学课堂教学问题,留守儿童问题,农村与城里小学教育理念的差别问题。种种问题的调研与解决,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能力,更是在他们心里播下一颗助力农村小学教育、关爱农村孩子的种子。
3.3 建立联系纽带,沉淀信念理想
在培养过程中,可帮助学生建立与农村小学联系的纽带。一是建立免费师范生与农村教师的联系;二是建立免费师范生与学长学姐的联系;三是使免费师范生与一至两名农村小学生结成准师生关系,跟踪他们的成长轨迹。通过农村教师、学长学姐的帮扶指导、积极鼓励和榜样作用,以及观察小学生身心成长特点和规律,使免费师范生能从心理上尽早融入农村教育中去,更加坚定职业道路,并点燃对农村孩子的关爱之心。
3.4 提高待遇地位,回馈情怀初心
除了情怀的培养之外,国家还需继续改善农村教师的生存状态,切实提高农村教师的待遇和地位,给予农村教师成长与发展的舞台,只有这样,才能让农村教育情怀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
4 结语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关键在教育,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积极努力。小学教育专业免费师范生的核心素养培养至关重要,应放在教育的突出位置,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积蓄后备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