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社共建模式下的高职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研究
2018-03-29王婷婷马骁驰
王婷婷,马骁驰
(潍坊职业学院,山东潍坊 261000)
1 校社共建模式的含义及特点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和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是高校广大青年学生丰富理论知识,锻炼实践操作能力的重要途径。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技能,同时具备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和管理能力。高职院校应针对新时期学生特点,创新社会实践教育模式,搭建展示学生个性的平台,促进学生成长成才。街道、社区与企事业单位有着密切联系,蕴含着高职学生开展社会服务的重要资源,因此,学校与社区共同搭建校社联动的社会实践资源平台,即“校社共建”模式应运而生。
1.1 校社共建模式的含义
基于校社共建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是在高职院校与社区之间具有相同的目标与合作愿景下,相互达成一个长期互信的、稳定的、可持续的互助合作伙伴关系,并在社区建立大学生社会工作站或社会实践基地。高职院校通过组织青年学生志愿者团队定期或不定期的深入社区之中开展科技、文化、卫生服务,结合重大事件、历史纪念日、有积极影响的社会热点问题,开展主题教育,服务社区。社区发挥社会组织、社工专业优势,利用图书馆、敬老院等资源,引导学生在社区活动中接触社会,拓展知识,实现学校优势反哺社区营造,社会教育助力学校教育。
1.2 校社共建模式的特点
1.2.1 资源整合,共享互补
高职院校和社区通过共同参与大学生社会实践可以整合利用彼此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学校教师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通过指导大学生社会实践,为社区进行法律知识、互联网知识、卫生保健知识等培训,丰富了社区资源。社区充分利用场地资源,与当地民政局、教育局、文明办、团委等部门联系,并聘请社会工作领域专家对实践项目指导,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1.2.2 同创共建,互惠双赢
校社合作共建社会实践模式,一方面有利于引导学生走进社区,接触社会,拓宽知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另一方面推进了和谐社区建设。
1.2.3 全面发展,提升学生综合能力
高职院校学生深入社区坚持长期、稳定地开展实践活动,可以从思想上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从生活上丰富学生的生活技能,从专业方面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最终提升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
2 高职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现状分析
2.1 高职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存在的问题
2.1.1 精英化组织形式,时间集中,内容单一
目前高职院校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主要是由上级主管部门根据当年社会需求和工作重心,结合大学生成长需要,每年确定一个社会实践主题,学校围绕主题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参与者以学团干部、学生骨干为主,普通学生往往缺乏固定统一组织,无法获得实践锻炼机会。同时,高职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倾向于集中专门时段,如节假日、主题活动日,特别是寒暑假,重形式,轻效果,实践活动质量和学生知识有效积累难以保证。由于高职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参加人员片面、时间集中,使得社会实践内容比较单一,活动主要通过走进大中型企业、偏远地区农村、历史文化遗址等地区开展社会调查或支农支教,并以实践报告的形式形成活动结果。
2.1.2 社会实践缺乏稳定、固定场所
与地方企业、社区合作,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站或实践教育基地,可以有效解决社会实践场所、规模、形式等问题,因此各高校也加快与企业、社区合作的步伐,但成效甚微。在实际合作联系中,学校和地方往往片面考虑自身利益,地方企业、社区忽视学校可以利用专业性知识为企业解决管理、销售、生产等遇到的难题;学校单纯把企业和社区看作实践活动的场所,双方缺乏互利互惠的基础,实践教育基地名存实亡,功能难以发挥。
2.1.3 社会实践组织分散、活动体系不健全
由于很多单位对高职学生能力认识存在偏差,加之高职院校学生本身专业基础的局限性,使得高职院校把组织社会实践看成一种任务,缺乏认真规划,在具体开展过程中大多采用实践小分队形式集中部分学生开展针对性的主题活动,其他学生自行联系实践单位,所从事的工作大多与专业无关,有的同学甚至并没有参加实践,事后也没有组织学生对社会实践进行认真总结、点评和指导。社会实践管理松懈,目的性不强,实践效果大打折扣。
2.1.4 社会实践内容专业关联度低
高职院校大学生所学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操作性,强调知识和技能的引用,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重要作用在于运用所学到的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实践中发现所掌握知识与现实需要的差距,为将来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但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开展的社会实践以方便、安全为出发点,与专业需求无法做到紧密结合。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缺乏对专业知识技能的理解掌握,自身价值得不到体现,学习兴趣不足。
2.2 高职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存在上述问题的原因
2.2.1 相关主体对社会实践重要性认识不够
高职院校、学生、社区、企业、学生家长是社会是实践活动的主要参与者。高职院校一贯把培养学生职业技能水平放在首位,忽视社会实践对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更没有对作为第二课堂的社会实践活动提出明确要求。学生在实践中流于形式,为了完成任务伪造实习材料,没有真正投入实践。社区、企业不愿意安排高职大学生社会实践,往往把高职学生社会实践当作廉价劳动力,更不会进行指导和帮助。父母怕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吃苦、受骗,对参加社会实践不支持。认识不到位,重视程度低是高职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产生诸多问题的重要原因。
2.2.2 实践资源有限,学生社会实践受益不明显
高职院校在组织社会实践时更重视组织学生深入农村进行科技支农、爱心支教,服务农村建设,社会实践场所和资源具有很大局限性,学生接受的实践锻炼停留在思想教育层面。实际上组织学生深入社区开展与专业相关的文体、科技、法律、卫生等活动,对学生的就业与职业发展具有很大帮助。
2.2.3 实践活动监督检查机制缺失
社会实践活动质量评价标准不健全,监督检查和考评流于形式,考核内容浮浅,也是导致目前高职院校社会实践活动效果不佳的原因。
3 高职院校探索校社共建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的意义
学校和社区合作,共同建设社会实践育人平台对于完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体系,提高学生专业实践技能,建设和谐社区都具有重要意义。
3.1 大学生以社区为基础,参与社会实践,可以获得更全面实际的锻炼机会
社区单位众多、居民需求多样化,可以为高职院校学生提供给更多贴近专业的锻炼机会。根据对潍坊市社区教育的调查,居民的需求主要集中在卫生保健、互联网知识、法律援助、外语、职业技能等方面,社区工作者的专业无法满足居民的需要。高职院校学生具备不同的专业素质,实际解决问题能力强,可以在实践中检验所学知识和技能,将实践活动和职业发展紧密结合,不仅提高实践活动的效果,又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进行职业规划。
3.2 校社共建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能够产生积极的社会效应
高职院校大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志愿服务形式参与社区社会实践,可以充分利用学校专业化的资源和专业优势为社区的建设发展建言献策,既能够解决社区在开展教育和文化活动中人力资源不足问题,又能够减少社区的资金投入。广大青年大学生通过自己的奉献与付出,可以对社区居民起到积极的示范引导作用,将爱与被爱的社会正能量广泛传播,促进友好和谐的社会关系和人际环境的形成,有助于社区和谐与社区稳定的保持。
3.3 校社合作,有利于发挥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职能,提高学生培养质量
城市社区众多,临近学校,学生可以利用地域上的距离优势选择节假日、课下时间随时开展社会实践。校社合作,一方面可以为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提供大量场所,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实践的机会,促进实践活动的规范化、经常化;另一方面可以促进高职院校的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紧密结合,针对学生实践中的问题,改革教学模式。
4 校社共建模式下高职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机制建设途径
4.1 强化宣传,转变认识,调动高校和社区的共同积极性
高职院校、社区、学生个人、家长对社会实践活动的认识存在很多偏差,在探索校社共建,完善社会实践育人机制的过程中,作为建设主体的学校和社区要在所在区域对相关人员和单位进行广泛宣传,强化对高职院校大学生参与社区社会实践重要性的认识。其中,作为育人主体的高职院校既要充分认识社会实践不仅要有形式,更离不开丰富的贴近学生专业的内容,要经常性开展“四进社区”活动并形成体系,重点设计,精心组织;又要认识到社区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社区可以为学生提供大量和专业契合、培养学生服务意识的资源,在节约学校投入的同时提高活动成效。作为育人载体的社区,要认识到高职院校学生利用所学技能深入社区服务对社区建设发展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对他们的社会实践提供便利条件。
4.2 建立以社区工作站为依托、志愿服务为中心、专业实训为目的的社会实践模式
高职院校和社区共同搭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平台,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为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开辟绿色通道,但实际工作中,很多学校和社区的合作热情并不能坚持持久,开始的时候活动轰轰烈烈,如火如荼,时间长了校社共建成了一种形式,双方无事可做。总结社会实践活动经验,笔者认为校社双方还应该继续探索以社区工作站为依托,以志愿服务为中心,以专业实训为目的的社会实践活动方式,夯实校社合作基础。首先,由高职院校出资、社区提供活动资源,在各社区居委会成立社区志愿服务工作站,并指定一名指导教师和两名志愿者,负责与社区进行活动对接,根据情况随时安排学生到工作站实践锻炼,确保校社共建模式的长效运行。其次,高职院校应继续秉承社会实践的公益性,经常性组织大学生志愿者利用自己的专业技能在社区进行卫生知识普及、环境保护、法律宣讲、网络知识培训、维修服务等活动,让志愿服务精神常驻社区。
4.3 发挥高职院校在校社共建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机制中的核心作用,促进实践育人一体化
高职院校是全面培育广大学生专业技能、身心素质的主要阵地,在校社共建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机制中对对接社区企业单位、融合社区文化需求、确保社会实践活动与技能同步实训相结合发挥着核心作用。为更好地发挥高职院校在校社共建中的功能,高职院校应积极进行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将社会实践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规定实践学时学分,制订教学计划,编写社会实践教材,并由相关专业教研室老师协助辅导员班主任负责社会实践的组织实施和教学管理,进而明确社会实践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打造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育人格局,促进实践育人一体化。
4.4 建立社区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基地,保障实践活动稳定开展
建立社区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基地,实现社会实践活动的规范、稳定,是校社共建社会实践育人机制的重要工作。在社会实践基地的建立的过程中,高职院校要转变传统教育观念,充分激发广大师生共同参与社会实践的热情,精心组织实施,如在社区进行卫生保健、园艺维修、生活技巧、电脑知识、英语等培训,提高社会实践对社区的实用性,让社区对高职院校大学生的服务能力更加认可,愿意为社会实践提供条件并成为社会实践基地。社区应拿出自己的优势资源,对校社共建的合作项目与学校优势互补,避免推诿、敷衍。
4.5 丰富社区社会实践服务形式,确保校社共建模式的长期性、固定性
为保障高职院校和社区共建社会实践育人模式的长期、稳固运行,双方要积极对社会实践具体活动进行指导,创新活动形式,丰富活动内容,改变以往社会实践的形式化、表面化。如将参与社区的志愿服务与参与社区管理相结合;思想教育实践活动、文体活动与专业技能训练实践活动相结合;普遍咨询与个别培训相结合;集中实践与日常服务相结合,使高职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既能满足社区居民多样化需求,又能促进自身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锻炼提高。
5 结语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学生综合技能的提升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完善的社会实践运行模式。在这一模式建立的过程中,高职院校应和社区加强合作,互增互益,共同发展,形成新时期校社共建的社会实践育人机制,既使学生广泛参与实践锻炼,又促进社区的建设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