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园林景观设计中景点命名原则

2018-03-29曲虹运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8年6期
关键词:平仄命名景点

曲虹运

(山东建筑大学 建筑城规学院,山东 济南250100)

景点的名称是景观设计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简称“景名”。景名作为人们对于景观设计的第一印象[1],既可以区别不同的景点,又可以起到求名解景的作用,就像孟兆祯先生提出的“立意涵问名,问名心晓,意在名中”[2]。但由于项目周期短,设计队伍往往会压缩推敲景名的时间来完成其他部分的设计,容易导致景名表达太过直白,削弱意境美,同时还存在命名人专业知识尚未成熟难以把握景点的命名方向和准确性等问题,这些都限制了景名语义的表达以及景观意境的营造。对于此,文章总结归纳了景点命名中的一些规律和原则,旨在为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的景点命名作参考。

1 景点命名存在的问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中的园林景观设计也不断增多,而设计师对景名的随意表达也屡见不鲜,这不仅影响使用者对景观的理解,还会导致景观命名系统的混乱,目前景点命名存在以下4个问题。

1.1 混淆概念,张冠李戴

部分景名忽视了名称内专有名词本身的意思,出现了指向性错误。比如在传统园林景观设计中的一处亭子,在命名时却称为“宜春阁”,这就混淆了事物的定义。“亭”面积较小,大多只有顶,没有墙,而“阁”与楼近似,但较小巧,多为两层建筑,有墙,四面开窗。“亭”和“阁”作为中国传统园林建筑,二者有相似之处却非同一事物,所以景点在命名时要留意相似事物间的区别,精准定位,才不会出现指向性错误。

1.2 为求效果,故意夸大

景名作为景观设计的一种表达方式,要具备一定的感召力[1],也要基于一定的事实。然而现今越来越多的人只为吸引眼球,把平庸无奇的景点设计称为“第一”[2],随便一处置石便是“第一峰”,随手的一股泉眼便是“第一泉”。有的则是称几块山石堆砌的简单跌水为“夹道飞瀑”,“瀑”从字典考证得知是水流从悬崖陡坡倾泻下来所形成的景观,所以这种景点命名的确言过其实。

1.3 忽视现状、凭空捏造

景名是对景观的据实反映,景点的命名要做到实事求是,切不可随心所欲、以次充好。比如现今很多人受古人崇尚山水之德的影响,喜欢在景点命名时把山和水结合在一起,无论设计中是无山有水还是有山无水,他们都称之为“山高水长”“山光水色”“山明水秀”等等,这种含有凭空捏造元素的景名很容易误导使用者,给其带来极差的景观体验感。还有的设计,没有竹子却称“翠竹苑”,没有荷却是“风荷苑”,没有闻香植物却称“暗香园”等等。这种现象屡见不鲜,归其原因,往往是因设计者忽视了景观设计的元素,毫无根据地联想造成的。

1.4 流于表面,缺乏内涵

景名缺乏内涵是另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景点的命名直接关系到景观的品质,比如在雅致氛围下的自然景观里突然出现“生财石”这样的景名,这不仅与周围景观格格不入,同时还会拉低景观品质使整个设计变得俗气。因此优秀的景观设计需要文化支撑,其中景点的命名更要彰显其打造的文化氛围和意境美。

2 景点命名的原则

为了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景名应该有一定的命名原则,使整个设计中的景名形成系统,同时尽可能满足不同使用者的理解和文化需求,这样才是园林景观设计中多样统一特征的体现。

2.1 突出景观设计特点

在一个景观设计项目中,往往会有多个景观节点,而景名作为人们对景观设计的第一印象就显得尤为重要,所以景名要突出设计的重点,让游人可以一眼就清楚景观设计的精华,从而形成欣赏的动机[4]。比如,颐和园中有一桥尤为出名,它全长150米,横亘于昆明湖之上,每每凭湖远观都有千亩碧波尽收眼底的壮阔之感,又因其桥洞之多,达17个,故名“十七孔桥”。同时景名在阐述特点时也需要读来琅琅上口,简洁方便记忆,有利于景名的传播。就像西湖八景中的“平湖秋月”,其突出表现了西湖如诗如画的秋季湖光山色,又因孙锐的那句“白苹红蓼西风裹,一色湖光万顷秋”广为人知。

从园林景观的作用上看,它是贴近自然的,并且通过它的内涵表达,可以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同时它又有一定的空间形态,较为独立而且可以从人们生活的背景中抽离出来、提供一种休息的空间。因此,园林景观的景点命名也需要营造一种别样的氛围,与生活的领域相区别、带来一种别样的体验。比如“夹镜鸣琴”作为圆明园四十景之一,以两水相夹的重檐四坡攒尖顶桥亭为主体,人于亭中静坐,近有山坡瀑布激石的自鸣,远是湖山在望的壮景。又像是被誉为“西湖第一胜境”的“三潭印月”,它作为西湖中最大的一个岛,三面湖光,四围山色,营造了一种“湖中湖”“岛中岛”“园中园”的空间氛围,又因其间有三个腹部中空的石塔,在月明之夜塔中燃着灯火而倒映出的洞形光影与真月倒影真假难分,夜景迷人,故得名“三潭印月”。这些场景都是日常生活中所见不到的。又如突出表达寒冬过后苏堤报春曼妙之景的“苏堤春晓”(杭州西湖)以及以冬雪时远观桥面若隐若现于湖面而著称的“断桥残雪”(杭州西湖)。这些景名都是一语道破其特色,同时对景点活灵活现的描述方式也引发了观赏者的共鸣。

2.2 满足语言词汇要求

2.2.1 人文景观的景名结构搭配

人文景观大多落脚于专有名词,像以“亭”“台”“楼”“阁”等建筑名词作宾语,前面加之其他表特征的词作搭配。在实际命名中,人文景观又以三字景名最为常见,比如“松涛亭”“牡丹台”“见山楼”和“浮翠阁”。这类景观命名,应结合历史文学的特点描述当前建筑,并且推敲出的词汇能与其他同类建筑区别即可,例如“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通常情况下,因为人文景观包含园林建筑,而园林建筑大都拥有久远的历史,追溯性强,所以这类景名的用词也具有浓厚的古代文学色彩,读来显得十分文雅有趣。例如乾隆当年御笔写下的“真趣亭”,传说是他当时游玩狮子林,因石山重重叠叠、峰回路转、奇妙至极,故起了兴致题名“真有趣”,状元黄熙恐显俗气见机求乾隆赐“有”字,这才促成了如今的“真趣亭”。

2.2.2 自然景观的景名结构搭配

为保证易于记忆、推广,景点名称大都“短小精悍”,一般以四字为限。在自然景观的命名上又常见一字景名、二字景名和四字景名。一字景名强调文字的高度概括性,像是若以“变”为景名就要求景观设计中处处尽显“变”的设计理念。二字景名多强调景名的统一性,比如说由柳宗元的《愚溪诗序》转译的“愚溪”“愚丘”和“愚岛”等。

源于中国人长久对偶数的一种尊崇以及使用成语潜移默化的影响,四字景名是最多的一种。若把四字景名写为“ABCD”,则“AB”往往为景点主体,像是风景实体或者住所名称。“CD”常是描写叙述类的词汇,主要是指出主体的美展现在何处。在“ABCD”结构中,“AB”与“CD”的词汇组成常用的分为以下3类,此处以“济南八景”为例。

(1)主谓关系

主谓关系的词汇中,“AB”仍是提出景点主体,而“CD”则是对“AB”主体加以陈述充当其中的谓语,像是济南八景之首的“锦屏春晓”,其中“锦屏”是指济南龙洞山上的“锦屏岩”,而“春晓”意思是“春日黎明”。景点的释义就是春天黎明时刻的锦屏岩,相传是每年立春时刻,春风吹到锦屏岩上就会升起白雾同时伴有悦耳的响声,由此得名。

(2)主从关系

此时,“AB”是一个外延范围较大的词汇,而“CD”的外延范围则被包含其中。比如同为济南八景的“鹊华烟雨”,“鹊”“华”作为景名的主体,是位于济南北区的两座山,而“烟雨”这一美景就发生在主体所描述的范围内,具体是指山间围有一片鹊山湖,在阴云时节,湖面烟云缭绕,两山时隐时现、若即若离,故称其名为“鹊华烟雨”。

(3)主动宾关系

主动宾的关系比较好辨别,在“AB”作为景点主体的基础上,“CD”则分别表示词汇的动词和宾语,像是“明湖泛舟”,“明湖”指代济南的大明湖,“泛”为动词,使之漂浮的意思,而“舟”就是指代大明湖中的小船,“泛舟”即为船在水上漂浮。

2.2.3 生活类景名

这类景名灵感来源于生活,常与日常的活动习惯息息相关。景名的字数多为四字以上,且没有什么逻辑可循,往往是靠浓厚的生活氛围让人眼前一亮。表达较好的景名有苏州留园的“林泉耆硕馆”,其“林泉”喻隐居之地,“耆”指年老,“硕”指有名望的人,景名连起来则指出这是德高望重的社会名流用来聚会的场所。这就区别于现代由“Salon”直译过来的“沙龙”,同是表达名流聚会之地,但“林泉耆硕馆”简短几字却有强烈的画面感,似犹抱琵琶半遮面般地表达了这一生活场景的美感。

颐和园的景点“湖光山色共一楼”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左思在《三都赋》里登高畅怀写出“八极可围于寸眸,万物可齐于一朝”,可见高处之景滋味大有不同。而现实里人们在休闲时偏爱登高望远以放怀抒情,其实这些人都是执着于那高处才可见的“仙境”——崇山峻岭间一片烟波浩瀚、云雾缭绕里又见粼粼湖光。而“湖光山色共一楼”这个景名正是抓住人们的这一心理,开门见山,将“登这楼便赏湖水山峦的曼妙之境”展现出来,引人入胜、独具匠心。

2.3 注重音韵平仄协调

中国园林的景名为四字时多讲究音律和对偶,在自然形成的过程中,人们发音时不自觉的会把词中的字读作平仄谐和,所以字才有五声之别。在声调上,景名讲究“音韵协调、平仄相间”,这样景名在读出来时才会有抑扬顿挫、高低起伏的节奏感,从而形成音律美。而“平仄相间”则是指四字中相邻的音节需要有不同的声调,反应到景名上就是第一个字和第三个字平仄均可,第二字和第四字要有平仄的区分。较为典型的有济南的“明湖泛舟”和北京圆明园的“鱼跃鸢飞”。

比如“鱼跃鸢飞”,首先“鱼跃”“鸢飞”这是四个音节的两两并列,同时两个音节为一顿,其突出体现了四字词语的音律匀称、和谐的特点[6];其次,两个音节中都会呈现左轻右重的重音变化,达到声音铿锵、富有韵律的音乐感;最后,“跃”(仄)、“飞”(平)二字平仄相对,整个四字词语连起来平仄交替就不会出现相同音节相连的情况,读来形成音律的抑扬顿挫之感。

2.4 兼顾历史文化底蕴

中国的园林是以文学为基础,尤其强调诗意的思维,而文化底蕴在其中向来是灵魂一样的存在,无论是神话传说、宗教还是诗词歌赋,兼顾历史文化底蕴的景名才会被更多人理解进而认同。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随宫室的建造,就出现了以植物命名的景点[7],如吴王宫苑中的“梧桐园”,秦汉时期有“韭园”“蒹葭洲”,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结合景观特色的“望秋观”,随国力日益强盛,隋唐代时期更有“紫云楼”“彩霞亭”“芙蓉园”等大批园林景名的出现,宋代时文人墨客也不甘寂寞,出现了展示写意园林艺术的“探春亭”“岸老堂”等景点的美称。由此可见,景名是一步步随历史发展起来并不断充盈的,而文化则使其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

谈到那些具有历史内涵的景名,它们在用词上会直接切地、切事、切人,像是解州的“关帝庙”,其描述的就是祭拜关羽的庙宇。而以文化内涵为首的景名,更多的就会去贴合神话传说、宗教和文学,像是北京的“京西大卧佛”,因地处莲花山一带,灰色连绵的山峰恰似一座仰面而卧的睡佛,每个部位又都栩栩如生,所以当地人认为这就是流传此地、以“福运、财禄、康寿、智慈、子嗣”五个愿望为人们祈福的“五愿佛”的化身,“京西大卧佛”由此便成为当地人的宗教信仰。而北宋的“沧浪亭”则是取自于《楚辞》中“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之句,表达了超脱世俗名利的潇洒与眼下这可遇而不可求的清风明月才谓为珍贵之意,“沧浪亭”故而有了别样的精神文化寄托。在这样的历史文化背景之下,景名才会是一种精神的追求,才会达到与景名作者的共鸣,体会到物我同一的妙意。

3 结语

景点的命名工作是在园林景观的整体设计中最容易被忽略的部分,没有经过推敲的景名虽说也不是不能用,但是想要提高景观设计的品质就不能不重视景点的命名,好的景名文雅别致、以景引情,才是景观设计中的点睛之笔。

猜你喜欢

平仄命名景点
命名——助力有机化学的学习
平仄谱:阅读格律诗的一把金钥匙
打卡名校景点——那些必去朝圣的大学景点
有一种男人以“暖”命名
为一条河命名——在白河源
英格兰十大怪异景点
春天的马蹄声
滇风诗说
没有景点 只是生活
景点个股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