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人才供给侧改革视域下高校创业教育发展
2018-03-29周颖
周 颖
(湖州师范学院 工学院,浙江 湖州 313000)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国家战略实施以来,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发展迅速,但仍存在政策、资源、平台等方面的制约性因素,教育供给难以完全满足社会需求。因此,强化人才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高校创业教育,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应成为当前推进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1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及与大学生创业的联系
2015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首次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概念[1]。习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率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2]。李克强总理在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着力培育壮大新动能,经济结构加快优化升级[3]。很多高校教育者亦认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仅是经济“良方”,也与人才供给和高校创业教育发展密切相关,对高校教育发展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
高校创业教育必须在人才供给侧改革背景指导下才能科学、有序、长远地发展。供给侧有劳动力、土地、资本、创新四大要素[4]。大学生创业活动中包含该四大要素。
首先,创业需要劳动力。大学生创业活动的劳动力主体由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以及熟悉市场、敢于创新、具有团队精神的创业团队组成。其次,创业需要土地。大学生创业尤其需要低成本的场地和环境。为减少他们创业过程中的困难,需要政府、学校、社会给他们提供场地空间上的支持和帮助。再次,创业需要资金。刚毕业的大学生开始创业,经常面临资金短缺的问题。因此,政府、社会、企业应优化资金配置,加大对大学生创业活动的经费投入和支持。最后,创业需要不断创新。大学生创业活动就是要发挥创新精神,发展高新技术,生产创新产品。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为他们将来创业或者就业打下基础。
2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大学生创业的现状
现今社会,随着中国教育的发展,不少大学生加入创业大潮。大学应届毕业生面临较大的就业压力,有的一时没有找到理想工作,因而选择创业。此外,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很多高校也正在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意识引导,在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同时,以创业促进就业。但由于创业教育还处在起步阶段,受教育理念、课程教学体系、师资队伍、相关扶持举措等因素制约,大学生创业活动的现状还与国家、社会的期待存在一定差距。
2.1 高校创业教育理念滞后
当前,一些高校仍然存在滞后的创业教育理念。一是将创业教育的作用等同于“第二课堂”。一些高校简单地将大学生创业教育限制在“第一课堂”以外的学生会、社团实践活动层面,或直接等同于学科竞赛或专业技能训练,创新创业的学分占比较少,不受师生重视。二是创业教育的目的有“功利化”倾向。一些高校倡导创业教育,只是希望产生创业典型或者获得如“挑战杯”“互联网+”等创业类学科竞赛奖项,从而立竿见影地体现创业教育的价值。上述理念均不利于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发展。
2.2 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有待完善
首先,不少高校目前没有设置专业的创业课程,就业指导老师只是在《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上引入一些创业理念,缺乏系统学习创业理论知识的课程。其次,创业课程缺乏系统设置,即使一些高校开设了创业课程,也基本为上选修课,且没有统一权威的教材,内容由老师自行编制或参考其他高校教材,并未形成规范系统的课程体系。最后,创业课程只注重理论知识的教授,缺少创业实践课程的引入,课下实践活动的开展过于形式化和简单化。
2.3 缺乏专业的创业师资队伍
首先,专业创业师资队伍的“供给”和“需求”没有得到平衡。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者多为学生工作辅导员或招生就业处教师兼任,平常从事事务性学生工作为主,对创业教育的理论知识和逻辑框架缺乏系统了解,加上自身缺乏创业和企业工作经验,造成大学生创业教育的不专业和不规范。其次,由于受政策、环境、经费等因素影响,一些大学生创业导师授课只是照搬课本或课件内容,缺乏引入创业过程的场景实训,导致学生的理论学习与企业实际生产运营和发展脱节,最终限制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发展。最后,许多高校的大学生创业教育指导课不能根据学生的专业特长、个性特征进行分类指导和开展个性化教育,加上缺乏明确的考核制度,导致部分大学生的创业教育成效得不到检验。
2.4 创业扶持举措力度不足
首先,高校对学生创业的扶持集中在为学生提供“硬件”支持,如创业孵化园、产业园、实验室等训练场所,但缺乏相应的“软件”支持,如创业活动的激励政策和考核机制,未组建起专业的创业导师团队,没有成立创业辅导工作室和创建创业训练平台。很少邀请专家对大学生在创业项目选择、团队组建、财务管理、风险投资等方面进行详细辅导。其次,政府没有设立专业机构和组织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启动资金,帮助大学生解决资金短缺问题。学生初步创业需要各项开支,在没有取得稳定的盈利之前,资金的短缺会限制创业活动的进一步开展。最后,我国高校大学生创业训练平台和创业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尚不完善,缺乏相应的配套设施,严重制约了大学生创业活动的开展。
3 人才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推进高校创业教育发展的建议
3.1 更新创业教育思想观念,做好创业教育顶层设计
当前,立德树人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要认识到创业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个人实现自我价值的共同要求,并不仅仅是就业的替代品[5]。首先,要把大学生创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内在要求。创业教育提倡和培育的是敢于尝试的创新意识以及对未知领域的探索精神和勇气,要及时转变功利化的理念误区和认识偏差,把创业教育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以及提升大学生创业意识与能力的有效途径。其次,要把大学生创业教育作为大学生培养科学的价值观、就业观和创业观的重要渠道。要引导大学生端正个人创业动机,坚持诚实守信,接受创业中的得失成败。最后,要将大学生创业教育与时代创新精神融合起来。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创造能力、创业精神符合当前的时代发展特征和社会发展趋势,高校要积极响应党和国家“双创”的号召,要在思想上为高校创业教育的有效开展提供有效保证。
3.2 优化创业教学过程,完善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首先,以课程设置为抓手,根据学生特点建立分类别、分层次的创业课程体系。要明确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和基本课程标准,制定详细的教学大纲与教学目标,统一教材,组织专业人员统一备课,增加创新创业课程学分,不断完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要围绕创业精神、创业理论与知识、创业实践等模块,针对不同年级、专业,分类别设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针对大学一、二年级学生,开设简单的通识类创业教育课程,引导学生了解创业知识和培养创业意识;针对大学三、四年级学生,开设个性化的创业专业指导和实训课程,鼓励学生实践创业,实现梦想。其次,以创业实践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方法改革。实施以学生为主的小班化、重互动、活考核的课堂教学模式,采取案例教学、创意设计、企业创建模拟训练等形式,利用创业孵化器、众创空间等实践平台,以大学生创业项目为依托,将创业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最后,优化师资结构,强化专业创业师资队伍建设。鼓励授课教师通过参加创业导师培训、前往企业挂职锻炼等方式提升自身素质;同时,聘请优秀企业家等作为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客座教授、兼职讲师,传授创业实战经验,建设专兼结合的创业导师队伍,帮助大学生提升创业实战能力。
3.3 出台创业保障政策,营造大学生创业教育良好氛围
首先,高校要以政策为基本保障,将大学生创业教育相关制度列入学校基本教学制度中。在建立相关管理制度时,要求教务处、学生处、招生就业处和创业学院及各二级学院协同参与,完善相关考核评价体系,确保创业教育一系列制度的有效贯彻落实。其次,要把创业理念、创业文化、创业价值融入到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中,组织创业文化节、创业讲座论坛等校园文化活动,提升大学生创业热情,使创业教育贯穿高校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最后,要搭建多样平台,拓宽大学生获取创业知识、经验和信息的渠道;加强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引导和扶持,要鼓励学生申报国家级、省级、市级、校级创业项目,参加全国大学生“挑战杯”“互联网+”等特色创业大赛,扩大创业教育的影响力和覆盖面。
3.4 加强产学研合作,调动各方力量促进创业教育发展
产学研合作是高校创业教育的重要手段,也是主要途径[6]。高校开展创业教育,自身首先要积极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还要集政府、社会、企业、研究所等力量,共同建立创业协同服务机制,引导大学生参与到创业实践中。通过发挥产学研各方在教学资源和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促进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紧密结合,不断优化创业合作教育模式,完善创业教育体系,鼓励高校、研究所和企业中各类高层次人才、行业专家、学者,通过专职、兼职形式展开合作教育,共同制定创业人才培养方案,充分发挥政产学研各方的优势和潜力。高校要积极拓宽校企合作空间,邀请企业以各种形式参与和投入,如组建大学生创客小镇、创业园、孵化园等创业平台。同时,与企业共建校外实习实践基地,鼓励学生在专业岗位上学习,增强社会阅历,展现人才培育特色。
4 结语
人才是创新创业发展最关键的因素,作为人才培育基地的高校,理应利用自身丰富的资源,积极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和发展创业教育。在人才供给侧改革背景下,高校需要在政府的指导下,不断更新创业教育思想观念,完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出台创业保障政策。同时,要加强产学研合作,调动各方力量,推进人才培养与产业结构调整相适应,最终促进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和高校创业教育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