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新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亲和力的提升路径
2018-03-29朱延君刘雪妙
朱延君,刘雪妙
(喀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新疆 喀什 84400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1]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肩负着重要的育人责任和政治使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发动者和组织者,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占据主导地位,其亲和力的构成要素,不只是教师自身的情感魅力,更在于其扎实的理论功底和高尚的品德素质。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亲和力,能够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发挥自身所具有的说服、吸引的潜在功能,从而让学生主动亲近并认同。
1 提升新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亲和力的意义
1.1 有利于增强课堂吸引力
新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能够引导各族大学生坚持正确的方向,坚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各族大学生的头脑,培养高尚的情操。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亲和力,能够通过教师扎实的理论功底、高尚的道德品行和令人悦纳的语言风格吸引大学生主动亲近和认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虽然真理是最有说服力的,科学理论本身也具有深不可测的魅力,但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汉语基础薄弱,只有通过教师具有感染力的话语风格,才能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抽象的理论形象化,使深奥的理论接地气,使各族学生易于理解并欣然接受,使各族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引发各族学生自主学习的自觉能动性。树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身正为范的政治素养和高尚的道德修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使各族学生对教师产生尊重和崇敬之情,增强对教师的认同感,吸引受教育者主动地全身心地参与到课堂中去。
1.2 有利于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1]这表明思想政治教育关系着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对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一定要取得实际效果。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教师具备亲和力,课堂反馈的实效性就高,教师不具备亲和力,课堂上反馈的实效性就低。新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反映在大学生的实际认识和日常行为中,反映在大学生正确面对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的关系中,反映在大学生坚决抵御“三股势力”渗透的言行中,反映在落实民族团结的行动中,反映在理想信念的树立上,反映在大学生大大小小的生活琐事中。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亲和力,将理论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使教学不流于形式,让大学生认识到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只是“讲大道理”,也不只是简单的意识形态灌输,更在于让大学生真正的学有所获,能够以辩证的角度看待和处理问题,能够理得清、辨得明以前模糊不清的问题,并在实际行动中自觉践行,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使受教育者做到言行合一,满足当代青年发展需求。
1.3 有利于进一步增强师生感情和维护民族团结
新疆作为与“三股势力”坚决斗争的前沿阵地,繁杂的错误思潮干扰和破坏了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比如针对新疆少数民族起源的历史虚无主义,极端思想衍生的泛清真化等,都是意在破坏民族间的和谐与团结。新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作为教育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是民族团结的坚定拥护者和实施者,勇敢地战斗在反分裂斗争的前沿阵地,在思想上积极地引导各族学生,让各族学生领会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坚定不移地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在学习上尽心地辅导各族学生,使学生真正地了解祖国的历史、新疆的历史、民族起源的历史,并且铭记历史,认识到科学文化知识对于人的促进作用;在生活中主动地与学生加强交流和沟通,热情地关心和帮助各族学生,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解决学生的实际困惑;在心理上耐心地疏导各族学生,增强各族学生的自信心,锤炼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拉近各族师生间的心理距离。新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任重而道远,只有在教育活动中发挥亲和力的作用,自觉地与学生主动沟通,才能使各族学生成为维护各民族团结的践行者、各民族团结友爱的表率。
2 新疆高校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缺乏亲和力的表现
2.1 对增强亲和力的认识不足
新疆高校十分关注大学生的政治立场问题,着重培养大学生对于党的事业的忠诚和热爱,但是有的高校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够重视,主要表现在忽视该课程师资力量的重要性,甚至会聘用非专业教师组织教学活动。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存在懈怠心理,对教学效果少有反思,更不会认识到亲和力对于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重要作用。然而,“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归根结底还在于提升教师为学为教的境界,关键在于要让教师本身具有亲和力,散发出知识魅力、人格魅力和话语魅力。”[2]
新疆高校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忽视对自身理论水平的不断提高,处在新疆复杂的社会环境下,对于热点问题却无法深入地解释和分析,归根结底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自身的理论功底不够扎实,无法通过透彻的理论讲解教育学生,无法拉近学生与思想政治理论的距离。在自身人格魅力方面,忽视以身作则的影响力。教师作为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因素,易被学生树为道德的榜样和标尺,直接影响着受教育者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底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师的职业特性决定了教师必须是道德高尚的人群。”[3]部分教师政治立场不够鲜明,道德素质不达标,公共场合吸烟、随地吐痰、随意插队、践踏草坪等现象时有发生,有时并不能起到以身作则的榜样作用,更谈不上以自身人格魅力引吸学生亲近。在话语魅力方面,语言表达也缺乏吸引力。对于当代新疆大多数少数民族大学生来说,在倡导使用国家通用语言的环境下,汉语水平仍然有待提高,对于枯燥乏味、刻板生硬的理论知识很难全面掌握,愈发深奥的理论知识更是难以理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还需不断地强化语言表达的感染力,生动形象地讲解思想政治理论,针对各族大学生的接受能力开展教育讲解活动,从而认识亲和力的重要性。
2.2 教学与实际脱节,实效性不强
提升新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教学实效性,与具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富有时代感的教学方法和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如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教学内容不与当代大学生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一味地采用灌输法的教育方式,教学形式过于单一,那么教师的亲和力就难以体现,理论教学就难以取得良好的实际效果。
新疆高校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教学内容往往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不紧密,没有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需要,很少解答学生的思想困惑,无法解决学生日常生活中面临的难点问题、热点问题和感兴趣的、关心的实际问题。教学方法注重单向灌输,难以满足大学生期望主体地位的需求,忽视大学生强烈的主体意识,不了解学生对于科学理论的理解程度,没有获得学生的学习反馈,没有使教学内容真正入脑入心。由于一些少数民族大学生本身就缺乏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如果在教学方法上只采取单一的“灌输式”教学,不强调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不主动吸引学生,就不能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也难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在教学形式上注重课堂教学,缺乏实践教学。学生始终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下参与教学活动,缺少实地调研、社会考察等活动,不能紧扣时代脉搏,没有把理论落实到实际生活中。
2.3 各族师生间缺乏有效沟通
在繁杂的社会思潮冲击下,各族大学生尚不具备清晰辨识和全面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如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提高亲和力抓住时机占领大学生意识形态的主阵地,没有积极主动地与学生加强交流和沟通,没有耐心地了解和发现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心理变化,没有及时地加以引导,学生就容易被破坏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的“三股势力”利用。新疆各族师生间迫切需要实现进一步的交流和沟通,以引导大学生培育正确的思想观念和理想信念。
新疆高校目前倡导使用国家通用语言,但是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汉语表达能力仍然亟待提高,由于汉语表达的不顺畅使少数民族学生更加倾向与本民族同学的交流,与教师沟通的积极性更低。有学者提出:“对教育对象采取尊重、关心、理解的态度并深入了解受教育者的情况,就更容易和对象建立密切的教育关系,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就会更有成效。”[4]然而新疆高校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很少关心学生在实际学习生活中是否有难以解决的问题和困难,在教学过程中常常只关心教学任务完成的进度,忽视学生对于理论的接受能力,对于学生在课堂上教学内容的吸收效果少有探究,使教师与学生之间产生隔阂。在日常生活中很少与少数民族大学生主动地加强交流,没有关心到学生在校期间的生活状况,对于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心理变化也没有很好的掌握,造成师生关系淡漠。再加上沟通媒介、渠道等方面的原因,新疆高校各族师生之间加强了解和交流的机会甚少,缺乏有效的沟通。
3 提升新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亲和力的路径
3.1 注重自身魅力的提升
“打铁还需自身硬”。要提升新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亲和力,首先,教师要具备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深厚的知识储备。新疆高校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定地拥护中国共产党,坚持和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1]其次,要不断深化自身的理论功底,通过透彻的理论讲解教育学生。同时运用具有吸引力的生动话语,使深奥难懂的科学理论接地气。理论知识往往枯燥乏味,刻板生硬,特别是在各民族聚集的新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更需做到理论讲解通俗化,以便照顾到汉语运用水平处于不同层次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并耐心地辅导各族学生更好地领会科学理论。最后,要树立以身作则的道德模范形象,养成令人心悦诚服的品格魅力。马克思指出:“如果你想感化别人,那你就必须是一个实际上能够鼓舞和推动别人前进的人。”[5]新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提升自身的品德修养和人格魅力,以高尚的德行和文明的素养影响和带动学生。
3.2 转变教学思维,亲近现实生活
新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教育内容要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解决学生的实际困惑。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并加以正确的引导,让教育内容引导和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使教育内容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真正地发挥作用。在教学方法上,灌输科学理论的同时实现教育活动中主客体位置的不断转换。单一的“灌输式”教学已经难以适应新时代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接受方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坚持与时俱进地探索和更新适合各族学生成长成才的教学方法,合理地利用学生对主体地位的期望心理,启发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提高学习的自觉能动性。只有适时地实现教育活动中主客体位置的不断转换,才能使学生主动亲近、悦纳思想政治教育。在教学形式上,可以开展实地调研、社会考察等活动,使教学活动立足于实践,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使学生真切地认识到传道解惑的教师并不是在“讲空话”,科学的、深奥的理论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3.3 搭建沟通桥梁,做大学生思想观念的指引者
加强新疆高校各族师生间的有效沟通不仅是在多民族地区间维护民族团结的需要,更是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下开展各族大学生信息渠道教育的有效途径。作为大学生思想观念的指引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抓住时机做好大学生的主要信息渠道教育,积极主动地与学生沟通,耐心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想动态,夺取思想意识形态的主阵地,坚决与“三股势力”和不良信息作斗争。充分利用“民族团结一家亲”“三进两联一交友”等活动,走进学生的日常生活,在活动中了解与倾听学生的想法,并传达真诚的友善和关爱,潜移默化地引导其态度和观念,“润物细无声”地让学生打开心扉,让学生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当做身边的亲人和朋友一样地相处。开展有利于民族团结、促进师生感情的活动,并且鼓励举办有利于学生展现自我的文艺活动,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和沟通能力。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6]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坚持“以情感人、以情育人”,用真诚的感情感化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够感知到教师的真情付出,达到学生主动亲近的效果。在课堂的互动过程中,对于学生的见解和观点,及时地给予鼓励和引导,找寻学生的闪光点,进一步实现有效地沟通。
总而言之,新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亲和力的提升引导教师不仅要做传授知识的教书匠,更要将马克思主义实现大众化,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植入人心,真心实意地关爱学生,心怀大爱,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