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路径探析
2018-03-29汪传佳
汪传佳
(重庆邮电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400065)
“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关键期、攻坚期和窗口期的特殊节点。”[1]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5月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所作出的重要定位与分析,由此引发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思考与共鸣。当前,我国正处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时代,随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发展,高校秉持“因势而新”的思想政治工作理念,必然高度重视开展对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积极探究提升新时代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实效性的方法路径。
1 立题:解析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在意蕴
新时代,党和国家适时提出“五位一体”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布局,以及确立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目标。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站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上,思考如何解决“生态文明建设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制约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一社会矛盾,如何解答“生态文明建设任务依然艰巨繁重”这一时代课题,如何致力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一历史使命,从而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上进行新拓展,让绿色发展的时代理念更富有创造力与生命力[2]。
自“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国家“五位一体”总布局之后,学术界高度关切这一研究领域,致使“生态文明教育”一词的使用频率与日俱增。生态文明教育是一种新型德育观,是一种关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它不同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当中涉及人际德育的范畴,而是把长期以来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中所形成的思想观念、道德准则、行为规范科学运用至人与自然的关系当中[3]。当然,我们在正确理解生态文明教育的时候,首先必须承认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中“关于人与自然是客观存在的关系”的科学论述,这是我们理性认识生态文明教育概念的出发点。
人来源于自然,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的产生、生存、发展都离不开自然,所以破坏自然环境就是破坏人类自身的生存发展环境,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己的生命。人类不应该也不可能成为自然的主宰者,而应该成为尊重与顺应自然的保护者。牵“生态”一发而动“人与社会”全身,建设生态文明就是造福我们人类自己,重视生态文明教育就是重视维护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2 破题: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三重挑战
平心而论,虽然我国环境教育于上个世纪70年代初已经起步,但目前在此基础上逐步提升的生态文明教育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当代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质亟待提高,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工作亟待完善,这需要在我们高校师生以及社会各界的齐心协力下,共同应对新时代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存在的挑战。
2.1 教育客体在生态文明“知”与“行”上存在缺失
从整体上讲,当代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主流是积极与稳定的,但在信息爆炸的社会环境背景中,以及其他诸多因素共同作用与影响之下,部分学生难免沉溺于不良思潮中而无法自拔,逐步导致他们被一些消极腐朽的思想蒙蔽,从而使他们在生态文明意识、生态文明认知、生态文明行为等方面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缺失。归根结底,这是大学生的自我识别力和自我判断力较差所致。不可否认,当代青年学生的生态文明素质是不太乐观的,在宏观层面,如全球气候变暖、土地沙漠化以及空气、水质、土壤污染这样的环境灾难在一些青年心目中被漠然处之。他们多数在意的是与自身直接相关的个人利益,而对与人类命运休戚与共的生态问题视若无睹。在微观层面,如校园里乱丢垃圾、践踏草坪、浪费粮食、订购外卖或打包而使用一次性碗筷,以及学生宿舍、自习室、实训室的脏乱差等非生态文明现象时有所见。他们自行其是地把维护公共环境的责任与自己剥离开来,显而易见,这样的生态文明素质与行为是存在问题的。
2.2 教育内容在生态文明“问题意识”与“情感认知”上存在局限
尽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材有涉及到生态文明的内容,但总体来讲内容还不够全面深入、比重较少、没有形成统一连贯的体系,未从问题导向、问题意识、生态价值观、生态权利观角度对教材进行阐释编写。此外,还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不能仅仅为灌输生态文明理论而进行教育,一定要坚持授学生“生态问题意识”之“渔”,以激发引导他们在学习和践行生态文明活动中的自觉性与主动性。我们可以尝试在教育内容上旁征博引一些生态环境具体案例,使大学生清醒意识到当前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以及生态维护工作的紧迫性。长期以来,我国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秉持的是以人为本的“人类中心主义”,主要集中在教育学生要学会尊重他人,善待他人,要明确对他人及社会的责任意识,却相对忽视了引导学生要树立对自然的敬畏之情,要勇于承担对其他生命体及人类未来的责任。另一方面,一些涉及生态环境专业理论课程则偏向于环保科学知识,注重“理性工具主义”,为掌握具体科学理论知识而着力。这样一来没有较好地体现人对自然、人对生命在“感性共情”层面上的热爱和尊重,没能实现生态价值取向认同、情感参与的一致性,不能充分激发学生接受教育、自主学习生态文明思想的积极性。这不仅是对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脱离,也是对学生生态价值观心理需求的脱节。
2.3 教育实践在生态文明“锻炼行动力”方面存在忽视
实践锻炼法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当中的基本要素,同时也是高校培养新时代实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4]。但就现状而言,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在实践锻炼法的运用上面临着严峻挑战,多数情况下偏注于理论教育而忽视了实践环节。部分高校受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影响,教育主体在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偏注于对学生的理论教育,采取单项灌输“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而把实践部分仅作为课堂教育的非重要补充。显然,这种教育模式易使大学生在面临生态文明相关问题之际,陷入只懂片面理论不懂实际解决方式的困惑。再者,从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成效来讲,当前青年学生没能够积极参与到实践活动中,仅依靠一些素质讲座、主题班会、知识竞赛、标语横幅等“形式性”“短暂性”且零碎老化的活动,无法真正亲临自然,造成了他们缺乏生态环保的实践技能、实践场所,不能够设身处地认识到当前生态破坏的恶劣程度,以及维护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紧迫性与艰巨性;没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自身的生态责任意识和自觉参与意识。因此,也就无法有效塑造、提高自己维护“美丽校园”、建设“美丽中国”的“锻炼行动力”。
3 解题:加强新时代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应对之策
如何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落实到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工作的各个环节,如何以实际行动推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理所应当地成为我们研究的当务之急。本文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对策思考。
3.1 着力深化生态文明教育队伍建设
只有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队伍建设,进而形成科学的教育工作体系,才能牢牢把握高校生态文明教育阵地的主动权。
从思政任课教师的角度来讲,要不断丰富自身的生态文明理论素养,自觉用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来武装头脑,有机结合生态环境知识,注重在授课方式和授课内容上对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坚持培育学生“生态问题意识”,强调“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必须敢想敢为、敢作敢当”的重要性,以激发引导他们在学习和践行生态文明活动中的自觉性与主动性。教师可以尝试在教育内容上旁征博引一些生态环境具体案例,利用文字、数据、视频、图片等信息,生动形象地呈现相关内容,使学生清醒地意识到当前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性,以及生态维护工作的紧迫性。
从高校辅导员的角度来讲,要不断更新生态文明教育方式,提高日常教育的实效性。辅导员是大学生在校期间最直接的教育管理者,可以充分把握与学生接触的机会,在不同场合开展生态文明教育,例如教室、报告厅、办公室、学生寝室以及利用网络多媒体等。不论是在开学、期末、日常工作中集中进行专题教育,还是利用走访学生宿舍、参与社团活动、班会、团组织生活进行宣讲动员,还是在与学生面谈、在网上引导沟通,都可以充分抓住这些契机适时地实施生态文明教育,大力倡导绿色低碳的学习生活,鼓励大家积极参与保护环境志愿服务活动。
从教育管理者的角度来讲,要与时俱进转换生态文明教育的工作思路,提升职能部门的协作力。要更好地促进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发挥“立德树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和教育作用,这离不开高校党委、团委、教学部门、学生工作处等职能部门的重视与协作。学校党政领导要高度贯彻执行党和政府关于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大政方针,在决策部署上做好生态文明教育工作,从科学构建校内建筑景观的生态布局、生态文明校风、生态文明规章制度等层面着手。学校团委要切实利用一切积极条件,举办不同形式、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以推进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开展,发挥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党建带团建”的组织育人作用。学校宣传部要根据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以及学校本身的教育工作情况,积极宣传推广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制度和先进事迹。教学部门要认真负责地制定实施科学合理的生态文明考评体系,维护、规范教师的生态文明素养。
3.2 坚持引导教育对象的主体性
绿色文明高校的最大受益者是广大的青年学生,因此,教育工作者要尊重并引导青年学生的教育主体性地位,进一步促使他们在生态文明教育过程中实现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一方面,教育工作者在坚持自身教育主体地位的同时,要充分尊重并发挥青年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性。当前,高校面临的教育对象是一批个性独立与思想解放的群体,过去那套简单粗暴的灌输教育模式早已对他们不管用。随着时代变迁、社会进步,这要求我们应当真切关注教育对象在网上网下的生态文明状况,充分发挥他们在生态文明领域学习实践的主观能动性,采取翻转课堂、情景模拟、志愿服务、社会调研、参观实践教学基地等形式,使学生在参与教育的过程中吸收消化所学知识,真切感受到“学以致用”的成就与乐趣。另外,高校可以通过网络媒体、移动端媒体来注入生态文明的课程、文章、话题讨论、比赛活动,让青年学生自由参与到网上的生态文明学习交流中,自觉地进行反思教育,体现自我价值与内在需求。
另一方面,教育工作者要及时开展对青年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工作,塑造教育对象的主体人格,强化大学生的自我约束与自我管理能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正确地引导青年学生自觉培养生态文明意识以及遵守生态文明行为准则,倡导运用自我奖惩、自我监督的举措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求生态文明的自律性。青年学生只有从意识层面上做到自我规范与完善,树立国家“主人翁”的生态责任意识,才会产生行之有效的生态文明自我教育,自觉抵御不良因素的侵扰,主动规避非生态理性的思想与行为,保持生态文明“知”与“行”的同一性。
3.3 提升创新教育工作的方式方法
我们寻求提升生态文明教育实效性的对策,在坚守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的基础上,要充分挖掘生态文明教育“第二课堂”的潜力。
一方面,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要与课堂教学平台紧密结合。其一,思政课作为公共基础课,要坚持运用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先进理论去引领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工作,去占领高校思想阵地,要从“五位一体”总布局的战略高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态维度,把生态文明作为新时代大学生德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把绿色发展精神、生态文明哲学观、生态文明价值观、生态消费观等方面纳入教育内容里。其二,高校通识教育作为必修环节,依据不同专业、不同阶段的学生有针对性地增设生态文明教育相关课程,有机融合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特点,树立培养学生良好生态环境的科学精神与人文关怀。简言之,要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耳濡目染,润物无声,不断增强青年学生的生态文明知识和文化修养。
另一方面,我们要充分运用各种形式的教育资源,加强校园生态文化建设,活跃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氛围,就很有必要去挖掘出“第二课堂”所蕴藏的巨大潜力。譬如,在校园宣传栏、教室黑板报、寝室文化墙、食堂宣传语、花坛草坪旁的警示牌上展开督促大学生进行爱护环境、节约资源的生态文明教育。在学校及学院制定的学生手册、班级文化制度、寝室文明公约上倡导人性化的生态文明学习生活理念。在团委、学生会、社团、班级、课程小组活动中,以及“植树节”“世界环境日”“世界粮食日”等时间节点,开展丰富多彩的生态文明情景剧、征文、演讲、绘画、摄影、知识竞答等比赛活动,激励大学生对生态文明充分关注与思考。以个人义务劳动、集体劳动、勤工俭学等形式,提倡“光盘行动”“垃圾分类”“高效利用与回收资源”,将自愿参与和统一安排相结合,把理论知识转化为锻炼行动力,体现生态文明教育“立德树人”的效果。
总而言之,积极深入开展新时代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崇高且长久的教育事业。高校应当与时俱进地把党的十九大关于“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美丽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神,全面落实在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各个环节当中。我们要坚持学习生态文明理念,做生态文明事,当生态文明人,“不忘初心”,坚定不移地秉持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时代高校生态文明教育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