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青年下乡”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
2018-03-29白炳贵杨效泉
白炳贵,杨效泉
(温州大学,浙江 温州 325000)
1969年初,不满16岁的习近平主动申请到陕北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下乡插队,开始了他艰苦却终生获益的7年知青岁月。这段青年下乡经历,正是习近平总书记确立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它对习近平总书记一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习近平总书记能够走好人生的第一步,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与习近平总书记下乡期间一直坚持劳动、坚持自我磨炼、坚持学习是分不开的[1]。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多个场合谈到自己的知青下乡经历,并勉励当代大学生在农村实践中接受锻炼,增长才干。他在给走进延安的“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大学生的回信中提到:“帮助老区人民脱贫致富奔小康,既取得了积极成效,又受到了思想洗礼。”这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当代大学生下乡作用和价值最精准的表述和概括。为了“帮助农村脱贫致富,又使大学生受到思想洗礼”,近年来,全国各地广泛开展知识青年下乡实践,如“三支一扶”“大学生三下乡”等,其中温州、武汉、嘉兴等地开展的“新青年下乡”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活动之一。
2015年7月,浙江省温州市率先开展“新青年下乡”活动。在温州市政府“一所高校联系一个县(市、区)、一个学院(系)联系一个乡镇(街道)、一个班级联系一个村居(社区)”的规划下,温州12所高校107个院系994个班级与温州市辖的县、市、区农村进行了一对一结对共建,共同开展“新青年下乡”活动,有1千多支高校服务队奔赴农村开展送理论、送科技、送文艺、送服务等活动。2017年3月,湖北省武汉市紧随温州之后举行“新青年下乡”活动,百余支高校大学生服务队与当地村(社区)开展“理论育农、科技支农、文化乐农、爱心助农、生态兴农”的“新青年下乡”结对帮扶活动。2018年5月,浙江省嘉兴市各高校也加入“新青年下乡”的阵地,共推出“新业态下乡、新农人下乡、新风尚下乡、新生态下乡、新力量下乡”等五大内容。常态化地开展“新青年下乡”活动,不仅解决了大学生下乡专业性和针对性不强、学校和社会积极性不高、基地建设不健全等问题,而且在活动过程中将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始终,引领高校大学生、农村群众共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
1 “新青年下乡”活动的重要意义
1.1 农村成为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阵地
目前,我国高校多集中于北上广等大城市及东部沿海地区,县城(含县级市)高校数量不足6%(截至2015年4月)[3],农村高校数量更是寥寥无几,教育资源分布极不均衡。高校教育资源的分布现状导致大学生的上课教学、社会实践、核心价值观教育等各项活动都集中发生在城市里,无形中割裂了大学生与农村之间的联系。根据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的文件精神,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的全过程,要注重发挥社会实践的养成作用,加强实践育人的基地建设。在该纲领文件的指导下,许多高校纷纷将目光从城市转向农村,通过开展“三支一扶”“大学生三下乡”等活动,搭建大学生在农村开展活动的新平台,探索高校实践基地建设的新模式,在“农村”这本无字之书中对高校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养成。此外,农村蕴藏着许多优秀的风俗习惯、乡贤文化、家风家训等传统文化,它们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精神追求相一致,是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不可小觑的重要资源。例如在江汉大学的“新青年下乡”活动中,一支由农村老党员、老支书以及下乡扶贫人员组成的“思政导师团”不定期给来下乡的大学生们讲课,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将大学生思想政治课开到田间地头,身临其境地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而在温州市永嘉县,来自温州医科大学的学生们在开展“家风家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调研的过程中,不仅得到了实践锻炼,也收获了“家和”“积善”“诚信”等家风和家训的心灵启迪和精神熏陶。
1.2 大学生成为建设农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力量
2017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该战略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要求,不断促进农村在经济、教育、卫生、科技、文化、治理和生态的全面发展[4]。十九大报告还提出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各个领域,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目前,农村民情社情还比较复杂,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方面还存在力量比较薄弱、内容不够丰富、阵地建设不全等问题,是我国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较为薄弱的场所。“新青年下乡”就是要充分发挥当代大学生文化、知识、能力的突出优势,把先进文化、民主法治、文明新风带到农村去,更好地丰富农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引领农村群众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例如在温州大学商学院的“新青年下乡”活动中,他们帮助平阳县冯宅村编制十年发展规划,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挖掘优良传统文化、打造特色旅游产业等方面进行帮扶,助力冯宅村建设成为富含文化底蕴的旅游名村和全国文明村,让农民们在参与“新青年下乡”的活动中感知和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来自温州城市大学的“新青年下乡”服务队员们则充分运用自己的专业学识,创新性地注入动漫、电影等现代元素,定期在龙湾区龙锦社区文化礼堂内开展主题宣讲活动,引导前来观看的居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3 “新青年下乡”活动成为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途径
就目前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路径而言,课堂教学所占的比例依旧最大,活动范围也基本局限于大学校园内。然而传统的课堂教学对于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成效有限,重复的、古板的“说教式”教学甚至可能引起大学生的反感和抵触。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植入实践环节,不仅成为高校教师的共识,而且得到了普遍的践行[5]。正如“新青年下乡”活动,它不仅可以弥补传统课堂教学难以做到“内化于心”的不足,提供一个优良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平台,还能让大学生在为农村群众服务的劳作过程中收获诸如“同甘共苦”“无私奉献”“受益匪浅”等认知,在这些认知中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而在以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更好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到“外化于行”。温州、武汉、嘉兴等地开展的“新青年下乡”活动,很好地搭建了“高等院校+农村实践基地”的教学平台,正是一种对于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途径、新载体的有力探索。比如温州市各高校有意识地结合当地“大建大美”“五水共治”等惠民政策开展“新青年下乡”活动,着力培养“重服务,有信念”“重品行,有道德”“重感情,有担当”的大学生,在实践中磨砺出大学生爱国爱乡、勤劳勇敢、团结互助的良好品行。
2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新青年下乡”活动的建议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会、给大学生回信等不同场合多次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对于大学生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原教育部思政司司长冯刚也提出,要突出实践育人的重要功能,通过科学实验、专业实习、社会活动等,培育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6]。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高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场所从校内拓展至校外,从课堂延伸到田间,农村成为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阵地,同时大学生又是农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新力量。“新青年下乡”活动作为一项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举措,只有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才能更加具备有效性、长期性和生命力。
2.1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前期培训
“新青年下乡”活动的前期培训采取的是分级分类的原则,其中“基础培训”由团市委学校与志愿者工作部、市团校指导,以各高校团委组织为主,对“新青年下乡”活动内容提供基础知识培训;“骨干实务培训”由市“新青年下乡”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统一对各高校团委、基层团委负责人、大学生服务队负责人进行培训;“岗前实训”由市“新青年下乡”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在出征前组织下乡学生对实际工作内容、流程及相关信息开展培训、服务及现场指导。
目前看来,“新青年下乡”的培训较多涉及实务性、操作性的内容,比如怎么组织好队伍,如何与农民群众打交道等等,而理论体系的构建不够系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灌输仅仅是蜻蜓点水。有研究表明,观念越早灌输效果越好。对于“新青年下乡”活动而言,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佳时期无疑是前期的培训阶段,因此,在各级培训过程中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大学生灌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非常有必要的。一方面要做好充分的调查摸底,要加强对结对村的村情村貌、村民生活状况的调研和了解,深挖结对村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的优良文化、习俗并形成培训教材;另一方面要做好培训的教学备课,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地融入到下乡培训材料中去,将思想政治课堂灵活地搬到农村农民中来,形成易于学生接受的生动的教学案例,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不断深化大学生对“新青年下乡”活动重要意义的认识。
2.2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主题活动
在开展“新青年下乡”活动的过程中,有个重要矛盾是亟需解决的,即“新青年下乡”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与农村相对薄弱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之间的矛盾。大学生作为“新青年下乡”活动的实施主体,如何在农村这块主阵地上培育和践行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值得深思。现如今,“新青年下乡”主题活动的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比如武汉市的“五大行动”(即理论育农、科技支农、文化乐农、爱心助农、生态兴农)和温州市的“暖冬行动”(即进文化礼堂开展文艺乐民、进村民中心服务亲民、进基层农户真情暖民)。而农村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相对薄弱的地方,要在开展系列活动的基础上,有机地融入农村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的乡贤文化、孝文化等优秀传统文化,并加以调查、宣传和运用,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于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之中,同时让大学生、农民群众在各类主题活动中感悟、体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学生的心中和农村的土地上“落地生根”。
2.3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考核指标
为了考量“新青年下乡”活动的成果,推动活动规范化、常态化、制度化,各地区的“新青年下乡”考核小组都会采取各种方式对参与下乡的高校学生进行考核,如武汉市开发了专门的移动信息平台时时对“新青年下乡”活动进行督导,温州市通过严格的“新青年下乡”常态服务共青团系统月报制度进行考核。
为了更好地在“新青年下乡”活动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地融入到“新青年下乡”活动的考核指标中是非常有必要的。各地区的考核指标不尽相同,但基本包括了如活动开展次数、人员下乡次数等量化指标和“农村群众满意不满意”等非量化指标。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程度的考核也可以一分为二,同时从“量化”和“非量化”两个维度制定指标标准,以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新青年下乡”活动的全过程,引领大学生和农民两大群体共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