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农村基层党组织作用发挥研究
2018-03-29管文卫张国祥
管文卫,张国祥
(中共泰州市委党校,江苏 泰州 225300)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把包括农村在内的所有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坚持党管农村工作。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健全党管农村工作领导体制机制和党内法规,确保党在农村工作中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障。”[2]这些充分表明带领广大农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已成为新时代农村基层党组织的使命。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广大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引领农村发展进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伴随着农村在现代化和城镇化过程中的“掉队”现象,农民群众生活水平较低,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建设,农村基层党组织活力、吸引力、凝聚力以及号召力方面不强也制约了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引领农村发展中作用的发挥。因此,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应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应有的作用。
1 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自身建设,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发挥政治作用
“打铁还需自身硬”,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必须认清和克服自身不足,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坚实的组织保障和政治保障。
1.1 农村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领导地位
在农村“两委”、合作社、村集体经济组织、文化团体等各种组织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应该处于什么样的位置?在促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应区别其他组织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十九大报告强调:“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把包括农村在内的所有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3]这阐明了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领导作用。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必须进一步强化这种认知,形成各组织和群众推动战略实施的强大合力。一方面,要建立和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在重大问题、重大决策和农村重点工作中的领导和决策机制,坚决防止村级党组织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的缺位和错位,进一步体现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农村社会各个领域的政治权力和领导力[4];另一方面,农村基层党组织要主动承担起在农村经济社会各领域、各组织以及群众中的政治领导和思想领导作用,承担起统筹、沟通、协调各组织和群众的作用,领导各方力量共同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1.2 创新组织设置形式,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的覆盖面和辐射力
农村人口城镇化、人口密度的下降、人口结构老龄化以及自然村区划合并调整,对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带来了不小的挑战,同时,自然村的衰退更会带来权力的真空,从而有可能促使封建迷信反弹,客观上更需要强有力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创新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一方面要解放思想,打破单一的垂直形式,不受“一村一支部”的组织形式制约,探索将党组织设在农村企业、农业合作社、村民团体的模式,从而一定程度上解决农村基层党组织人员结构和层次的难题;另一方面,不以人口密度作为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的主要考虑因素,打破村域地理界线,在村域范围较广的地方设置村内党小组,特别是在相对偏远、落后的农村地区,也要强调党的存在性,丰富党的存在形式,实现党组织在农村的全面覆盖,从而维护农村社会政治稳定的大局,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和政治保障。
1.3 吸纳和培养农村党员,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干部队伍建设
在农村基层党组织干部队伍建设不断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诸如理想信念淡化、结构不合理、缺乏优秀后备力量、工作能力欠缺、服务群众的意识不强等也在制约农村基层党组织发展,从而限制了其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的作用发挥。这些归根结底,都属于农村基层党组织干部队伍建设范畴。如何打破这种制约,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干部队伍建设?一方面,要吸引优秀人才加入农村基层党组织行列,必须始终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加强对农村社会组织和优秀农村青年团体和群众中积极分子的培养,将其中的优秀成员吸纳为党员,提升党员队伍质量。另一方面,要做细做实党员教育培训管理工作,根据农村社会生产生活条件,针对性开展相关教育培训管理活动,建立健全党员干部能力提升机制、激励机制、监督机制和保障机制,畅通农村基层党组织中优秀党员上升渠道,从而充分调动党员干部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2 推动农村经济改革,为乡村振兴发挥基础作用
经济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农村基层党组织作为党的执政能力在基层的延伸,如何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前提下,更好地发挥自身作用,推动农村各项经济改革措施落实,引领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档升级,使发展成果惠及广大农民,至关重要。
2.1 着力“四项制度”改革,为农村经济主体多元化、类型多样化营造良好氛围
《意见》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要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激活主体、激活要素、激活市场,着力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5]在当前和今后较长一段时期,深化农村经济改革的重点是农村土地制度、农业管理制度、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和农业支持保护制度等“四项制度”改革。农村基层党组织如何承担推进“四个制度”改革的任务,从而搞活农村经济?一是推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在土地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三权分离”下,根据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及土地资源条件,引导和帮助农民以合法方式转让承包地的经营权,或者通过土地经营权入股、托管等方式,发展适度规模的土地集中规模经营、服务集中规模经营等多元多类型的经营形式[6]。二是推进农业管理体制改革,利用好组织特有的领导力和覆盖力,发挥好“桥梁”作用,帮助农户、合作社、企业等各类经营主体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实现跨区域和跨行业的合作共赢。三是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着力资源资产和经营资产两大领域,探索创新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并使得集体经济发展成果更大程度地惠及老百姓。四是推动农业支持保护制度改革,牵头组织开展诸如务工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农村劳动力素质,提高农民生产经营的能力,同时推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价格政策、金融支持政策、补贴政策、保险政策等各项支持政策的落实,从而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
2.2 转变片面城镇化思路,帮助乡村经济发展集聚优质要素资源
阻碍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主要瓶颈在于农村衰退引发的劳动力、人才、资金、技术等各种发展要素资源的匮乏。而过去一段时期,对城市化的片面理解,使得大量的优质要素资源集聚在城市,农村劳动力人口、人才大量流出,各项投资、金融、扶持资金涌向城市,这是导致乡村发展要素资源匮乏的主要因素。要扭转这一局面,农村基层党组织必须发挥积极的作用。一是要从组织层面深入研究各项惠农政策,吸引外界投资,积极推动农村道路、桥梁、网络、公厕等各项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以促进城乡一体化的新农村社会景观为基本目标,使得农村成为干净、整洁、和谐的宜居地,吸引优秀人才积极“回归”农村,从而为农村发展注入新活力。二是要着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激励和引导各项资金、技术、人才为集体经济贡献力量,在夯实农村集体经济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以集体经济典型引领各类农村生产经营主体,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高效农业、农业服务业等新兴农业的转变,以增强造血功能为主,实现乡村的繁荣。三要让农村经济发展成果更多地惠及老百姓,将经济发展各项措施与精准扶贫、社会保障等有机结合起来,如让集体经济和各类实体经济成为技术扶贫的落脚点,经济收益兜底社会保障,以经济发展成果来带动“富民”工程。
2.3 突破传统思维限制,助力构建充满活力的农村市场
实现乡村振兴,需要建立健全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体系,激活农村市场,就必须突破过去以农户分散生产经营传统农业为主的发展方式。农村基层党组织要带头突破区域、行业、主体的限制,走开放发展的道路。从供给侧讲,在土地流转、农产品生产经营、农业技术服务等方面,农村基层党组织牵头组织一些面向更广泛行业、地区的推介活动,主动发掘更多元主体参与、更多种形式经营的可能性,使得农村生产经营能跨行业、跨区域进行,如种粮大户可以跨省承包经营,具有实力的工商资本也可以流转土地或直接参与经营环节,推进农业与新兴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实现产业融合,从而建立更为科学化、现代化生产的经营体系;从需求侧讲,党组织要充分发挥其不可替代的宣传作用,帮助挖掘农产品附加值,宣传推广农产品,帮助各经营主体开展农产品生产和销售对接,与大规模电子商务接轨,发展“互联网+商贸”新模式,拓宽农产品的销售渠道。
3 增强社会治理能力,为农村社会有序发展发挥核心作用
《意见》还提出:“乡村振兴,治理有效是基础。”乡村治理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而在乡村治理体系中,农村基层党组织理应处于中心地位,发挥其核心作用,从而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7]。
3.1 建立科学化乡村治理组织体系
《意见》明确指出:“必须把夯实基层基础作为固本之策,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系,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8]如何落实这一意见?一方面,要坚持党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核心领导地位,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和协调的作用,吸引企业、社团组织以及村民等各主体共同参与乡村治理,发挥多元治理的强大协同作用,从而促进乡村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方式的现代化。另一方面,坚持法治、德治、自治“三治结合”:以法治作为基础,强化普法工作,帮助农民以法律手段维护生产经营权益和解决农村社会矛盾,规范农村市场在法律框架下运作;以德治为灵魂,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发扬乡村道德文化传统的同时加入时代元素,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潜移默化地推进农民思想道德建设;以自治为支撑,建立和完善以农村基层党组织为领导的村民自治体系,指导和帮助建立各村民自治组织,打造创新型协作互动、优势互补的农村治理组织体系,实现共治共享。
3.2 健全乡村社会治理体制机制
要提高乡村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基层党组织必须强化体制机制建设,营造积极向上的农村治理氛围。首先,要在现有的农村社会治理条块下,进一步向横向和纵向发展,形成全面覆盖的治理网络。依托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村民委员会、村委会、村民监事会等,形成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横向多层次基层协商共治格局,在农村基层党组织统一领导下,各治理主体各司其职,实现乡村社会治理向纵深发展和广度延伸。其次,要建立健全以落实主体责任机制、监督机制为核心的村务机制[9]。实行农村小微权力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清单制度,以常态化、规范化的自查和监督为主要手段,加大对落实乡村社会治理主体责任和基层小微权力腐败惩处的监督和检查,严肃惩治在落实惠农政策、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土地征收等领域侵害农民权益的行为,推进村级反腐,把乡村社会治理纳入制度化轨道。在建立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下的乡村社会治理网络和责任落实监督机制的基础上,逐步打造程序规范、制度优化的农村社会治理环境。
3.3 与时俱进创新乡村治理方式
党的工作方法是随着不同历史时期党的政治任务和条件变化而不断创新,随着农村社会发展变化和信息技术进步,利用创造性和灵活性方式推进农村治理,推动农村社会治理方式不断与时俱进。一是要建立和完善党员干部密切联系群众的工作机制,落实接待接访群众制度,了解人民的诉求,帮助群众解决问题,打通党密切联系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二是要加强信息化技术手段在农村社会治理中的应用,充分利用即时通讯软件、新媒体、网络技术等现代技术元素创新治理方法,增强时效性、便捷性和影响力。三是农村基层党组织要牵头建立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的利益争端和利益诉求解决机制,健全农村社会治理组织架构,构建系统完备的群众利益保障体系。四要探索诸如“志愿服务”等服务模式,创新服务载体,使党员和党组织能够深入群众、服务群众。
4 提升乡村文化建设水平,为乡村环境和文明层次升级发挥推动作用
4.1 传承优秀传统,振兴新时代乡村文化
乡村传统文化蕴含着长期以来农村生活方式、文化传统、农业思想和农村管理体制,其精华部分与乡村振兴战略强调的和谐、有序的理念有共通之处,同时新时代社会文化的发展也为乡村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如何对传统乡村文化“去粗取精”,并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进一步丰富乡村文化内涵?一是要对乡村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其更适合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需要。在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过程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可以将传统乡村文化的务实精神融入到实事求工作作风中,挖掘并弘扬传统乡村文化倡导孝顺、勤劳、节俭、互助等正确价值追求。二是农村基层党组织要增强对乡村文化改造升级。在做好农村优秀传统保护与发展的同时,对诸如迷信、攀比等行为要严肃纠正,将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等积极正面的文化元素转化并融入到乡村文化体系中去,助力乡村文化提档升级。三是要搞好乡村文化宣传,清楚地认识乡村文化在培育精神家园、营造文明乡风等方面的积极意义,以戏曲、画册等新颖的、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优秀乡村文化,不断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文化力量。
4.2 推动乡村文明建设进程
十九大报告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要求中即包含乡风文明,基层党组织的权威性要求其必须要发挥相应的作用,成为乡村文明建设有力的组织者、实践者和推动者。从组织者的角度来看,农村基层党组织的一项重要工作职责就是宣传和落实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宣传和贯彻党中央、上级党组织的精神,党中央有关农村文化发展及文明建设的意见建议,要依靠基层党组织来落实。从践行者角度来说,提升约束群众的整体文明水平,前提是党员干部要自觉主动约束自身行为,遵守文明公约,以榜样的示范作用带动群众将乡村文明的要求内化于心、外化于形。从推动者的角度来看,作为乡村文明建设最可信赖的力量,对于农村的一些陈规陋习,不能置之不理,而是要通过组织的奖优罚劣,如张榜公布不文明行为和封建迷信活动,宣传尊老爱幼、互帮互助典型,从而引导群众培养积极向上的文化生活方式,推动乡村文明建设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