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提升对策
2018-03-29许小美
许小美
(泉州师范学院 福建 泉州 362000)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7.51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4.3%。”[1]同时,该报告数据显示,大学生群体上网更是频繁和普遍,网络媒介特别是受青年学生青睐的微信、微博、QQ等自媒体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成才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囿于网络信息鱼龙混杂,把关制度不够完善,加上正处于个体社会化进行中的关键阶段,大学生的信息认知能力和研判能力极其欠缺,会对其价值取向和行为判断产生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因此,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整体水平较低也愈加引人担忧,尽管,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性得到广泛认可,但如何提升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仍然是新时期高校必须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提升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必要性
“网络媒介素养”这一概念由蒋晓丽于2004年首次提出,它由英国学者leavis所提的媒介素养概念演变而来。纵观各方研究,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是指大学生操作网络的基本能力和在使用网络过程中所应具备的基本道德规范和法律意识,以及如何利用网络有效服务自身成长等综合方面的素质。作为思想最活跃的群体,大学生对未知事物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且接受新事物能力强,能快速掌握新技术和新理念,但长期待在“象牙塔”的他们社会经验不足,不易判断是非,易被错误的思想左右和误导,甚至被心怀叵测的人所利用。因此,强化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非常有必要。
(一)提升网络媒介素养是全面增强大学生素质的客观要求
人的素质是一个全面和系统的概念,新媒体在促进大学生素质教育方面具有双重的作用。“网络媒介素养作为公民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要求高校培养既有创新精神又有实践能力,既有科学素养又有人文素养的全面型和发展型人才,引导大学生勤思善变,敢于批判和勇于创造,成为有责任、敢担当、守纪律、有底线的人,这既是当代大学生作为公民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要求,也是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2]为此,在使用网络媒介最广泛的大学生群体中,强化网络媒介素养教育,不但能提升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整体水平,还能促进大学生个人综合素质的提升。
(二)提升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是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需要
新媒体的发展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如现场采访、现场参与等图文并茂、声情融会并用的形式,承载了直观形象、丰富充实的教育信息,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美国学者德弗勒·鲍尔-洛基奇指出:“虽然媒介自成一个行业,但它们已经深深地渗透到我们的社会之中,在有限的程度上,它们已经成为我们教育体制的一部分。”[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包含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帮助大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不仅能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同时,媒介素养的提高,还可以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三)提升网络媒介素养是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内在要求
新型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属于意识形态范畴。伴随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不断推进,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巨大变化,思想意识形态变得也愈加复杂。“尤其是随着网络社会的崛起,意识形态渗透已成为西方‘网战’的主要形态之一,一些利己主义的西方国家凭借其‘网络信息强势’,借助网络对他国渗透不良思想,甚至抨击、诋毁和攻击他国政治制度和价值观念。正处于社会核心价值观形成期的青年学生,他们的思想极易受到冲击,甚至被利用。”[4]同时,网络媒介也深刻地影响着高校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网络空间已成为高校重要的学习载体,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和交友方式均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他们对世界的认识和看法无时无刻不受到网络信息的影响。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深入研究如何提升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无论对于引导高校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还是引导其他网民朝着良好有序的方向发展均具有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二、提升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面临的挑战
(一)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整体水平不高
大学生处于从青少年到成年期的过渡阶段,情感丰富,个性独特,猎奇心强,接受新事物能力强等特征凸显,他们潜意识里认为网络与时尚潮流挂钩,把网络当作情感宣泄场、消遣娱乐所和自我形象展现平台。而当网络作为媒介的代表,向大学生输入多元的大众文化时,绝大部分学生也只是被动接受信息,缺乏甄别能力和批判能力,不具备辩证看待大众文化背后的负面,大学生所理解的网络媒介素养更多的是停留在只要不造谣、不传谣就行,甚至最多地只是意识到不去言语辱骂,他们对网络媒介素养的认知存在偏差。此外,很多大学生在面对某一热点话题时往往持非理性心理,人云亦云,出现“群体极化”现象,使错误的判断和决定更趋极端,有的甚至趁机突破道德和法律底线,做出违反道德和法律的行为。由此可见,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整体水平并不理想。
(二)网络监管体制的不健全
互联网的繁荣发展和移动通信终端设备的普及化,媒体的传播方式实现了由“点到面”到“点到点”的转变。高校大学生是互联网的重度依赖者。当前,大学生已基本拥有智能手机,绝大部分高校网络基本全覆盖,这就进一步延伸和扩展了他们的话语权和舆论空间。然而,相关部门对网络监管机制构建的工作进度要远远落后于网络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速度,新媒体的迅猛发展无疑给高校网络安全与监管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另外,网络的良莠不齐、网络的虚拟性、把关人的缺失等特征,也催化了大学生滥用网络媒介的现象。
(三)高校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缺失
与网络的快速发展和广泛普及比较,我国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速度和覆盖面都相差甚远。媒介素养教育兴起于上世纪三十年代的英国,而中国关于“媒介教育”的概念于1997年才得以引入到教育领域当中,而且没有引起高度重视。到2002年,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等少数高校才开设“媒介教育”这一门课程。直到现在,媒介教育这一学识教育仍然未深入到我国高校教育当中,针对媒介素养教育专门开设课程的寥寥无几,相关师资队伍也非常欠缺,更谈不上其教学大纲和教学评估问题了,而有关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课程更是凤毛麟角,大学生仅有的网络媒介素质要求不过是在网络实践当中了解、认知,仅仅停留在潜意识里,要学生真正实现网络“为我所用”的目的任重道远。由上可见,强化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刻不容缓。
(四)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环境亟待改善
伴随着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的不断融合,智能手机的广泛普及,自媒体不受时空限制的便捷性、互动性等特点极大地改变了大学生的生活环境,最直观的影响即是大学生日常生活的媒介化。如大学生接受资讯不再限于报纸、广播、电视等,而是依赖于网络,知识的传播也不再停留于书籍杂志,而是依赖于搜索引擎强大功能,社交圈也逐步由现实生活转到网络平台上,现实生活中的社交被弱化。然而,在这“人人都是发声者、人人都是传声筒”的自媒体时代,良莠不齐的信息充斥着网络,加大了本就缺乏研判能力的大学生对信息进行筛选和甄别的难度。加之,在市场机制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下,媒体从业人员不顾职业道德操守,为了提高收视率、点击量,吸引眼球,制作出商业化、娱乐化和低俗化的内容,“标题党”“网络水军”的出现屡见不鲜,糟蹋网络生态环境,严重影响了大学生树立正确媒介素养的意识。同时,相关法律法规尚不健全,也导致网络舆情事件的频发,这些都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形成。
三、提升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对策
(一)健全网络法律法规体系
法律法规是网络安全文明的重要保障,离开了法律这一强制性的规范,网络技术以及网民的行为将会缺乏约束,哪怕是拥有再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水平,都是不可靠的。完善的法律法规是网络安全建设的基本保障,能确保其发挥最大的效益,并有可能及时遏止或减少不必要的负面事件。网络执法是实现依法办网的根本保证,我们应当在推广试点“网络警察”的基础上,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建设好一支网络执法队伍。高校则应该全面组建网络监管队伍和意见领袖,不仅要精心挑选,还应经常进行业务培训,全面提高网络“意见领袖”的综合素质,引导大学生文明上网,促进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不断提高。
(二)改善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环境
网络事件与媒体互动作用明显,众多网络事件的源头、扩散,往往跟主流媒体和“把关人”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如果主流媒体能提供准确且权威的可靠信息,公众就会减少猜疑,如果“把关人”能遵守职业道德操守,客观真实地把关新闻第一手资料,不捏造事实,那么,各种谣言和小道消息就随之消失。因此,高校在面对一些较为复杂的大学生突发事件时,应该在第一时间通过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或者善于借助有公信力的主流媒体发布权威信息,澄清事实,告诉大学生正确的理解立场和态度,使网络突发事件得到有效解决,为网络媒介素养教育营造良好的环境,促进学校的安全稳定。
(三)完善高校网络媒介素养教育体系
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是一种指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于网络媒体的教育,培养学生成为更有主动分析筛选信息能力和更有批判力的网络媒介使用者。大学生还处于“准社会人”,为成为社会人的身份跃跃欲试,高校应依托现代化教育技术,主动占领思想政治教育网络阵地,打造一支强技术、高水平、专业化的媒介素养教育师资队伍,将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循序渐进地渗透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去,有针对性且科学合理地设置网络媒介素养教育课程,颠覆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形成合作、互动、民主的教学氛围,着力增强媒介素养教育第一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同时,高校应结合校园文化建设,利用网络资源,创新活动形式,积极开展和丰富大学生的第二课堂活动,提高校园文化内涵,潜移默化下提高大学生媒介素养。
(四)强化大学生自身学习
近年来,网络谣言蔓延滋生,既有针对公众人物事件的谩骂诽谤,又有对某网民的人身攻击,严重者还涉及国家安全建设,严重影响社会秩序的有序进行。大学生作为高智商的网民群体,是建设新媒体时代的主力军,应不断与时俱进,更要“与网俱进”,不断夯实自身网络媒介理论基础知识的同时,还应注重培养自身网络道德修养和法律素质,提高对网络信息的批判能力,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的入侵。“应充分发挥新媒体的功能,帮助自身解决实际问题,且不断完善自我和发展自我。”[5]同时还要善于利用自身知识的力量助推社会形成良好风气。
结语
无线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快速更新与广泛普及,为信息的共享、传播、集聚等提供了技术保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挑战的同时也提供了契机。有关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提升也一直是社会关注的问题,对于这个特殊的群体,大学生学习生活是否健康发展关乎社会是否持续走向进步,健康网络的建设也需要大学生作为新一代青年人的引领和助推,因此,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提升需要来自社会的监督和影响以及大学生自身自觉的学习领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