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文化意象词翻译看中西文化差异

2018-03-29

昌吉学院学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中西文化意象差异

张 敏

(吕梁学院外语系 山西 吕梁 033001)

前言

语言是文化的外在形式,其实质是文化内涵。不同的民族用不同的语言来传承自己民族的文化,而这个过程中,便产生了独特的文化意象词,且在自己的民族语言中有着独特的文化意义。在文化传译热潮高涨的今天,众多学者一门心思想要将中国优秀文化译出国门,然而,在实际操作中遇到了文化意象词如何翻译及中西文化隔阂与差异问题。在国内译入的大量异国作品中,许多文化意象词的翻译混淆了中西文化差异,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造成不小“冲击”。谢天振教授在《译介学》[1]中表明文化意象词是各国文化中较为特殊的文化代表,是文化信息翻译和外传的重要因素,需投入大量的探索研究和实践,真正实现跨文化传递文化信息。

一、文化意象词概念及翻译

“文化意象”源自谢天振的《译介学》:文化意象是“不同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慢慢形成的一种文化符号”,它“大多凝聚着各个民族的智慧和历史文化的结晶,其中相当一部分还与各民族的传说及各民族初民时期的图腾崇拜有密切的关系”。[2]可见,文化意象词在文学作品翻译中是文化外传及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环节,不容忽视。

文化意象词的翻译相对难以掌控。其一,文化意象词一词蕴含很多文化信息。“按照人类学家泰勒的说法,文化包括知识、信念、艺术、法律、道德观、风俗,是指一个人在特定社会中为生存所需而获得的一切能力和习惯。”[3]尽最大可能再现该文化意象词所蕴含的完整文化信息是译者遵循的首条翻译标准。其二,文化意象词是各民族中含有独特民族意味的词语,多数在异语文化中属于空白。目前,大部分译者采用“异化”或“归化”策略翻译文化意象词,而有些文化意象词则被弃之不译。

众所周知,“英汉两种语言所体现出的文化异同表现在多个方面,但主要集中在概念意义和联想意义上,可粗略归类为等额对应、差额对应、文化空缺。”[4]其中等额对应是指在英汉两种不同语言中,英语中某一语言表达形式在汉语中有现成的并且是语义一致的表达形式;差额对应是英汉两种语言中都拥有某一文化概念,但在文化语义层面并不完全一致;文化空缺是文化社团里的出现阙如,这是因各自特殊的政治、经济、社会、历史等存在差异形成的。其中,等额对应类词在翻译中是可以保证文化意象词及其蕴含的文化完全再现的,差额对应很多译者采取加注、音译或意译等策略进行文化信息补充再现,也不会影响读者体会其意味。而文化空缺中的文化意象词,多是具有独特民族信息的类型,如“气”、“运”,等。为实现译本的可读性,诸多译者会选择译入语读者容易接受的语言风格和表达习惯,来迎合译入语读者,甚至直接采取省略或者意译,谢天振在《译介学》[5]中提到这样一个例子,我国庸朝诗人孟郊写的一首诗《古别离》,原诗为:“欲去牵郎衣,郎今到何处?不恨归来迟,莫向临邛去!”该诗末句中的“临耶”含有一个传承千古的典故,卓文若和司马相如的故事,是含有中国独特文化信息的意象词,表达的是说话者女主人公希望丈夫离别后不要在外另觅新欢、弃家不归的深切愿望。弗莱彻(Fletcher)的译文[6]:

“You wish to go,and yet your robe I hold.

Where are you going——tell me,dear——today?

Your late returning does not anger me,

But that another steal your heart away.”

该译文直接回避了感到棘手的“临邛”这一意象,采取了意译法,直接译出意象所包含的信息。诚然,这篇英译唐诗有很多成功点,如准确表达出原作基本信息,也译出了原诗作者的感受,可以被读者获知,以及整齐的诗行、抑扬的音步和押韵的韵脚等特点都使该诗颇为成功;然而,丧失了文化意象词“临邛”,也失去了其原有的民族特色,已造成信息传递上的偏差。译诗中末句“But that another steal your heart away.”语言含有强烈的指责意味,指责要偷走她丈夫的心的“人”,意思很直白,语气很强烈。而原文“莫向临邛去”,一句的感觉是轻轻的、满含期望的和丈夫表白,用意较为含蓄。体现的是中国妻子在临行离别时,对丈夫的嘱托,是依依难舍、满目含情、反复嘱托,深怕自己遗漏了一丝一毫的关怀。显然译诗并没有再现中国文化特色,仅是迎合了英语读者的文化价值观。

捷克翻译理论家伊列克(Bohuslav Tlek)对意象特征的分析中强调:意象与特定语言之间的密切联系,突出意象“融入了一个由特定的文学、美学传统构成的复杂整体”,他的《论意象的翻译》分析了译者在翻译意象时存在的三种弊病:“意象常常被略去不译”、“意象被译者解释、引申而遭破坏”、“一个新鲜的意象常常被陈旧、平庸的意象所取代”。[7]替换意象词在翻译史中也曾受到很多译者推崇,这种做法在很大程度上是违背文化传译目的的。比如说用“情人眼里出西施”、“班门弄斧”这些中国传统文化意象组合的短语去译外国作品中的信息,虽然达意,但在文化层面简直就是在制造灾难。因而,无论是归化还是异化,亦或者是融合,文化意象词的翻译需要遵循中西文化差异。

二、中西文化差异

经过大量的文化意象词翻译实践得知,中西文化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价值观差异

中西文化差异根本在于价值观不同,是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伦理主义与信仰主义的差异[8]。西方是信奉宗教,《圣经》被基督教人奉为经典,为英语文化中增添了浓重的宗教文化色彩,“God”、“heaven”、“evil”等宗教文化意象词成了英语中独特色彩。而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没有宗教信仰,传承的主流是“儒家思想”,信仰“天人合一”思想。同时,西方追求个人价值观的体现,中国讲究的是集体主义价值观。因而也决定了很多文化理念的不同。如《红楼梦》中,第一回“世人都晓神仙好”,中国著名翻译家杨绛译做:All men long to be immortals.[9]英籍汉学家霍克斯译为:All men know that salvation should be won.[10]这句话意为“人们都觉得做神仙好”。文化意象词“神仙”分别译作“immortals”(神仙)和“salvation”(赎罪)。显然,杨译忠于原文,更保留了源语背后的文化色彩,而霍克斯则用归化法修改了该词的文化色彩,译作了基督教中的“原罪”之意,虽然使译文读者容易读懂文章,但扭曲了文章的文化色彩,显然无法实现文化的外传,读者也无法感知原文文化信息。

(二)生活环境不同

西方国家的生存环境和中国有很大不同。如英语国家文化以英国为典型,是一种临海的岛国文化,生活与海洋息息相关,因而产生了很多与海洋及渔业相关的文化意象词,如“as mute as a fish”中的“fish”表达沉默之意,“close as an oyster”中的“oyster”表达保密之意,“to reston one’s oars”中的“oar”是渔民所用的桨,表达歇一歇的意思。相对而言,中国人民大多数生活在内陆,以农耕生活为主,产生的是与农耕方式一致的文化意象词,如“土气”、“土生土长”、“卷土重来”、“土包子”,等。可见,生活环境的不同对文化意象词的衍生和翻译有着较大的影响。

(三)风俗习惯不同

中西风俗习惯不同,不仅是因为所生活的环境不同,更有千百年来思想不同所致,而风俗习惯更是一个民族内在的文化本质体现。如中西方国家的民族图腾不同,英国的图腾是狮子,德国的是狼尾,美国是鹰,中国是龙,等。“dragon”在西方国家是邪恶的化身,在中国,龙自古以来是帝王的象征,代表着神圣与才能,因此在中国也将才智优秀者称为“真龙天子”。如今,“龙”这个文化意象词被译为“loong”[11]或“Sino-dragon”或“Chinese-dragon”[12],显然是为了区分中西方不同风俗。再如“红”这个意象,在中国有着很特殊的文化意味,它代表着“喜庆”、“幸运”、“进步”,在喜庆节日时用红色装饰家居,来表达红红火火的景象,同时也是对美好未来的深刻祝愿。然而在西方,“red”的意味却截然相反,表达的是“生气或愤怒”,如“see red”表示愤怒,“paint the red”表示“骇人听闻”。若对这些风俗习惯不甚了解,显然无法完成文化意象词的准确再现,甚至可能造成文化误解。

(四)思维方式及语言表达不同

中西方国家思维方式与语言表达也相差较大。西方是直线型思维,重抽象、逻辑思维,中国人讲究的是曲线型思维,重形象、具体思维。如:《名利场》“…who is a good Christian,a good parent,a good child,a good wife or a good husband,who actually does have a disconsolate family to mourn his loss…”[13]这句话在描述其所承担的不同身份,原文中很直白地用几个“good”表达其各个身份都做得很好。杨必将其译为:“……真的是虔诚的教徒,慈爱的父母,孝顺的儿女,贤良的妻子,尽职的丈夫,他们家里的人也的确哀思绵绵的追悼他们……”[14]原文只用了一个“good”,直白而且简洁,而汉语通过对意象词加不同修饰语使文化意象词的表达明显更形象也更具体,中西方语言差异立显。杨用归化法勾勒出一副中国家庭温馨和谐的画面,利于中文读者接受。但间接扭曲了原文所含文化信息。西方文化理念中没有“孝顺、贤良”之类的思想观念,如前文所述,西方追求的是个人主义,18岁成人之后便独立于父母,成为独立个体,并非像中国价值观中,长大后需要赡养老人。中西文化渊源不同,思维方式和表达自然差距较大,但中外文化交流日益盛行,思维方式和语言表达差异可以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再现文化信息。

三、结语

文化意象词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符号的转换,更是文化的交流与传播。翻译中无论采用归化还是异化,其核心一定是在划分和遵循中西不同文化背景下,完整再现原文化意象词的意义及文化涵义,这也是文化意象词外译的标准杠杆。如此,才能真正让译入语读者感受到异语文化的独特之处,进而实现文化外传。

猜你喜欢

中西文化意象差异
相似与差异
基于新媒体专业能力培养的“中西文化比较”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抚远意象等
诗词里的意象之美
书介:《中西文化关系通史》
意象、形神
找句子差异
中西文化视阈下的《艺术概论》课程教学改革
生物为什么会有差异?
从电影《推手》看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