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影视批评相关问题的再思考
2018-03-29周祥东
周祥东
(内蒙古师范大学 新闻传播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00)
互联网的出现,改变着中国电影发展的进程,也使得网络影视批评发展势头日益迅猛,专业影视批评在影视批评领域中的声音愈发渺小,取而代之的是网络影视批评的喧哗与热闹。网络影视批评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着影视艺术的发展,但其暴露出的问题,却阻碍着自身的发展。在中国电影市场不断有新的突破和惊喜的同时,网络影视批评如何健康发展成为影视理论界必须面对的问题之一,这也是新时代对电影人提出的一个重要问题。
1 网络时代影视批评的特点和作用
网络影视批评伴随互联网的发展而崛起。它具有的全员参与、互动、开放、便捷等特性,使得网络影视批评迅速吸引大量“草根”参与,成为大众参与影视批评、推动影视艺术进步、促进影视作品传播的重要阵地。
首先,在网络未大范围兴起前,传统媒体是大众获取信息的重要来源,人们主要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等途径接触影视批评作品。伴随互联网的出现,影视批评不再是著名批评家的 “专利”,一大批年轻的、非著名的影视批评家和他们的影视批评作品呈现在大众面前。各类影视批评作品在互联网上交相辉映,大众能够看到的影视批评作品也越来越多。不仅仅是知名影视批评家对影视作品的解读,更是各种专业与非专业、知名与不知名的影视批评家对影视作品的看法。
其次,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影视评论不再局限于纸媒和专业影评人。从微博博主到微信公众号,再到各种各样的手机APP,民间影视作品批评人日渐增多。谢飞导演在一次接受采访时谈到:“网络是个好平台,现在大家看了电影在网络上发表感慨太多了,我常常在网上看那些评论,又专业,又有思想,我觉得懂电影的人不在电影学院,在网上。”[1]互联网时代的影视评论,不再只是专业术语的阐述,更多的是自我的表达和情绪的宣泄,价值观也更加多元化。网络影视作品批评使影评的语言更加生动接地气,可以有“玛丽苏”“杀马特”的文字,也可以有各种表情、电影截图、小视频的加入,影视作品批评的表达形式与语言更加多样化,能使人在更短时间内对电影有更加立体的理解,符合了当下人们快节奏的生活文化,也有利于影视作品批评面向大众发展。
第三,互联网影视批评的出现,促进了移动式交互阅读,在一定程度上对影片具有宣传作用。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日益迅猛,交互式的阅读使得大众的言语表达得到了空前的开放和自由,各类关于影视批评的平台层出不穷,使影视评论不再高不可攀,而成为大家手指、键盘间流露出来的心声。网络影视评论者,不是专业的影视评论员,他们只在于一种情感的宣泄、一种自我的表达,是民间大众用网络写作表明自己存在的一种方式[2]。而这种方式,容易引起广大网民的共鸣,促进广大网民进入电影院观看电影。可以说,因为互联网的发展,影视评论已经逐步走下神坛,不再是精英文化,而是慢慢地与大众进行零距离的接触,成为大众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第四,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得网络影视批评信息储存量更大。自1895年12月28日世界上第一部电影《火车到站》到今天,电影走过了100余年的光影历程。2017年,中国全年生产电影970部。不管是图书、报纸或者是杂志,所能刊发的影视评论屈指可数,相对于互联网所承载的数据而言,则不值一提。在人民日报网络版的平台数据库中,截止到2001年大约存有15个G的数据,相当于75亿汉字的信息量[3]。
第五,检索更加便捷。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过程中,不仅存储内容增大,而且检索也更加方便。按照传统方式,查阅一部影片的影视批评,需要查阅大量报纸、杂志、书籍才能够得到想要的内容。而在今天,我们只需要通过在计算机上进行检索,便能够查到我们需要的一切相关数据。以2017年电影《缝纫机乐队》为例,通过百度进行相关检索,可以看到8 710 000个数据结果,大大地缩短了我们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的时间。不仅如此,由于传统纸媒印刷、审稿等过程需要大量时间,大众很难在第一时间看到批评家的影视评论作品,而批评家在网络上发布的影视评论分析,则能够在第一时间被读者阅读、转发、收藏。
2 网络时代影视批评的问题
2.1 缺少批判精神,影视作品批评成为自媒体赢利点
伴随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影视评论门槛降低,这就意味着网络影视作品批评的质量良莠不齐。一些影视评论的专业性难以保证,跟风现象严重,降低了评论的学理性和客观性。大量自媒体也伴随网络出现,这些网络自媒体在发布一些影视作品批评时,并非站在客观的角度来撰写文章,而是研究大众心理,哗众取宠,迎合大众或者制片方心理,以娱乐化的方式写出低俗的网络影视作品批评,以赚取大量的浏览数据,而这使得一些影视作品批评失去了它应有的客观属性,这些文章也成自媒体的盈利重点,但同时也成为了互联网中的垃圾信息。
2.2 缺少坚持精神,影视作品批评被市场左右
电影作为一个学术领域早在60年代初就愈来愈为人们所重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电影已经由文化事业变成了今天的经济事业。商业化的电影市场也在慢慢吞噬影视评论的客观性与公正性。大部分的批评文字沦为精致的商品包装广告语,再就是一些不负责任的酷评甚至是胡言乱语,而一些态度严谨而且颇具学理的艺术批评则无人问津[4]。观众难以看到对电影的真心批判,大多是对电影的赞扬和褒奖。在市场化洪流的今天,水军的大量出现,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影视批评,站在制片方利益角度的分析越来越多,而真正理性的作品却在互联网的大浪中被筛选出去、被淹没。如今的影视作品批评,一部分被利益所驱使,引导舆论导向,进行炒作。那些没有营养的影视批评,不仅是对观众的误导,更是对作品的亵渎。这恰恰体现了如今影视评论界的一种浮躁之风。
2.3 演员近,作品远
一部分网络影视批评,往往仅停留于表面,无病呻吟,缺少有灵魂、有深度的见解。大多千篇一律,缺乏创新,表达的思想难以契合影片主题,更多关注艺人的状况,而恰恰忽视了最重要的作品本身。在市场经济的促进下,大量具有“流量”的影视明星出现在影视作品之中,从而拉动票房或收视率,以此来获取利润。大量的明星粉丝在撰写影视评论分析时,紧扣住明星本身不放手,仅仅对明星表演、服装等进行关注,成为网络水军,为电影宣传造势。
2.4 网络吐槽与专业影视作品批评交织共存,难以分辨
互联网背景下的影视作品批评分析,已经不再是电影人的专属,它成为全民介入、全民参与、全民观看的一个普及型作品。但是在网络影视作品批评的发展中,一些网络吐槽在影视作品批评中慢慢具有一席之地且具有了大量的受众。大量的影视作品批评已经不仅仅是电影人从专业角度解读电影,促进电影的发展,而是成为了大众“吐槽”的一种重要表达方式。在网络发展迅速的今天,网络“吐槽”与专业影视作品批评交织共存,难舍难分。
3 网络时代影视批评的健康发展道路
3.1 国家和相关学会应当引导网络影视作品批评的健康发展
国家和相关学会的支持,是网络影视作品批评发展健康成长的指挥棒。国家和行业学会应当主办网络影视评论大赛,唱响网上好声音,传播网络正能量。另外,国家应当正确引导相关平台做好网络影视作品批评“守关人”,将低俗、辱骂、谩骂等具有人身攻击的相关网络影视批评删除,严查水军和低素质网络影视作品批评人,将他们移出相关平台,只有这样才能引领网络影视作品批评健康发展。
3.2 充分发挥网络影视评论员的“意见领袖”功能
“意见领袖”拥有大批忠实的粉丝和拥趸,他们的一言一行、举手投足,对于粉丝而言具有巨大影响。对于网络影视作品批评而言,我们也应当培养或鼓励一批专业影视作品批评家成为网络“大V”,从专业、理性、学术角度解读分析电影、与大众进行零距离接触。这种拥有学术理性和网络特性的“大V”,必定会引起大众的鼓与呼。
3.3 坚守高等院校教育阵地,开展大学生网络文明教育
网络影视作品批评话语暴力倾向日益彰显,无端指责、恶搞谩骂,甚至人身攻击亦时有发生——显露出“草根”文化的肆意、无序[1]。高等院校是培养中国未来人才的阵地,大学生是中国的未来。高等教育院校之中,应该在相关电影学科或者艺术通识课,开设网络影视批评写作相关课程,将网络影视批评语言贯彻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引导和校正成为网络影视批评发展的当务之急,通过对大学生的教育,能够引导网络影视批评健康发展。
3.4 网络影视作品批评人需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和精神境界
网络影视作品批评人是网络影视评论的直接创造者,应当坚守独立精神、不哗众取宠,不盲目跟风,坚守文化自觉,运用文明语言,撰写有深度、有理性、有见解的作品。网络影视作品批评人应当发表有见地、负责任的影视作品,将公正、客观、独立、文明贯彻在自己的影视评论作品中,运用自己所拥有的电视知识和大量观影体验,创造出无愧于自己的网络影视评论作品。
在互联网如此普及的今天,各式各样的影视作品和批评文章层出不穷,但网络影视批评的质量也参差不齐。网络影视批评的茁壮成长,不仅需要大众关注影视作品,还需要影评人的真知灼见,更需要影视管理部门对影视批评话语空间的扩大,只有这样,网络影视批评才能更好地肩负起推动影视实践的重大使命,推动中国电影发展。
[1]李建强.应关切、扶持与引导网络影评的发展[J].传媒,2013(12):30-31.
[2]周军.被理论界遗忘的角落——应当重视和构建网络影视评论的研究[J].电影评介,2007(4):29-32.
[3]王震.多媒体语境的艺术批评研究[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12.
[4]吕旭峰.当代艺术批评中的新问题与跨学科视野——2009中央美术学院青年艺术批评奖颁奖活动暨当代艺术与批评理论研讨会综述[J].世界美术,2010(1):105-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