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儒家生态文明思想的四维阐析

2018-03-29王建东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中心主义儒家境界

王建东

(福建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福州350117)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1]23。同时强调,“我们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为保护生态环境做出我们这代人的努力”[1]52。可以看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国家对于生态文明建设高度重视,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之一。作为中国主流传统文化,儒家具有丰富的生态文明思想,虽然相关研究成果颇丰,但对新时代生态文明的建设具有哪些思想借鉴,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1 “天人合一”的生态哲学观维度

从生态哲学观看,儒家提出的人与自然“天人合一”思想,有别于西方“深绿”的生态中心主义和“浅绿”人类中心主义,它是以物质本体论为基础的实践生态观,强调人与自然的 “天人合一”、自然的优先性和决定性、人的主观能动性。“天人合一”的生态哲学观,包含三个层面的涵义。首先,人与自然关系具有合一性。纵向上,自然先于人类存在,但自人类诞生后,自然与人就内在地联系在一起。横向上,人类是自然的有机组成部分,人类的所有行为都以自然为依据,并把人的最高境界看成是与天地共齐。“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能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2]11可以看出,人作为自然的一部分,圣人所追求的“至诚”真实无妄,是人与生俱来为上天所赋予的,而人毕生追求的最高境界,也是天人合一的境界。人与自然关系的合一性统一于“道”。“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2]5道不曾离开人,而是存在于人们内心。人们却没有觉悟到其中的道理,相反地去外面寻道,当然不可能得道。

其次,人与自然的关系中自然具有优先性和决定性。“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2]75天未尝说话,而四季照常运行,百物照样生长。天创造的世间万物,各有运行规律,也是人们遵守的行为准则。“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2]1天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气以成形,并将“理”赋予人,于是就有人之“性”,遵循理行事就是遵循道,这里强调了人的理是先天赋予的。“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2]30儒家认为德由天赋予,受天的保佑,人是不能侵犯的。

再次,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一方面理解为遵守天的旨意,孔子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2]71儒家认为天是有神性的,天有着非人力所能改变的力量。世间万物都受天命的主宰,人的命运归根结底是由上天决定的。“获罪于天,无所祷也”[2]11,如果一个人违背了天命,即违背了事物的道,就算是祈祷也是无效的。人只能遵循自然的规律行事。天既是一种自然之天,也是一种道德之天,人类的道德缘自于天。另一方面,在遵守天的旨意的基础上,实现对天的境界追求。儒家主张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天命。“人能弘道,非道弘人。”[2]68道作为上天赋予万物的规律,它本身是不能弘扬人自身的,然而人自身却能觉察明理,体悟道之精髓并将之弘扬。孔子表达了人在面对自然之道时,可以通过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发扬自然之道。“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2]34虽然天作为万物的主宰,但尧作为品德最高尚的人,最终也是能够与天同齐的,天被看做圣人修养的最终目标。“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能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2]11从方法论来看,儒家认为人达到天的境界,需要依靠自身的“至诚”,才能达到“与天地参”,强调人“至诚”的重要性;从过程论来看,人并不是直接达到天的境界,而是通过“尽其性”“尽人之性”“尽物之性”“赞天地之化育”等过程才能实现。

儒家“天人合一”的生态哲学思想对于我国生态文明新时代的建设具有重要的哲学观启迪。我国在现代化的进程中,面临着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三种文明形态的相互交错,在这种特殊的情况下,应该采取何种生态哲学思想呢?不同于西方“深绿”“浅绿”二元对立的生态中心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儒家早就提出了一种有机整体论的哲学思想,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达到“天人合一”境界。同时可以看出,儒家认为人和万物都有遵循的规律,必须依规律生存,而规律却是由天赋予。当然,儒家强调的天,具有一定封建时代的局限性,包含着一定神秘主义色彩。

2 “仁民爱物”的生态伦理观维度

从生态伦理观看,儒家提出的生态伦理思想认为人和自然都是天的产物,都有内在的价值,人们既要注重自我仁的修养,又要由自我的仁出发,达到仁民爱物的境界。这里包含两个方面的内涵,一方面是生态伦理思想发端于仁;一方面是爱有差等的仁民爱物思想。

生态伦理思想逻辑起点的“仁”,是儒家文化中最核心的道德理念。一方面,人自身的修养最根本的是仁。“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2]9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遵守礼仪有什么用?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奏乐有什么用?孔子把仁看做是人自身修养的基础和逻辑原点。“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2]13居住在有仁德的地方才是好的,选择住处,不住在有仁德的地方,那怎么能说是聪明智慧呢?另一方面,人自身的修养可以达到仁的境界。“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2]30仁离我们并不遥远,并不是在人心之外而难以祈求,仁就存在于我们的内心,只要我们内心追求仁,就可以达到仁的境界。

仁作为儒家的核心思想,仁的对象由内而外逐层扩展,体现了亲爱亲人而仁爱百姓,仁爱百姓而爱惜万物的思想。儒家的仁,更强调对人的关怀。“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2]42儒家的仁,同样强调对物的关怀。“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2]30对物的获取要尊重自然的规律,懂得保护。

儒家生态伦理思想,为我们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在当今世界现代化的进程中,生产方式的资本逻辑主导了人的价值取向和社会的发展方向,似乎一切都是为了人自身的利益服务,人类无法挣脱资本的束缚。然而资本真是人类毕生追求的全部么?儒家给出了不同于生态中心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的二元对立论,而是一种弱人类中心主义的由“仁”为中心推演出的爱物思想,充分肯定了自然的内在价值。但儒家“爱有差等”的思想应该如何审视呢?这里包含两个方面的差等。第一方面是人与物的差等。人类的所有努力都是为了人类社会向更高层面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价值导向也是为了向共产主义社会迈进,从而实现人自由全面的发展。因此,人作为社会发展最终的价值旨意,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情况下以人类幸福为核心是根本的题中之义。第二方面是人与人的差等。这更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境界论。我国作为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进入了由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的最终目标是所有人无差等的公正平等,儒家人与人的差等思想不可避免具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

3 “朴实理性”的生态节约观维度

从生态节约观看,儒家在理解自然时强调人的内在节约意识对于自然资源的保护。节约意识的树立,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理解。宏观即从国家和社会的治理层面树立节约意识;微观即从个人的层面树立节约意识。

作为国家的君王,要树立节约意识。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2]2治理一个千乘之国,为政应该谨慎而专一,对上下都能守之以信,节省财用爱惜人民,征用劳役应当遵照适当的时节,考虑民众的生产时间。作为普通的臣民,孔子主张质朴的生活,隐含着对生态的保护。孔子注重礼,因为礼乃培养仁心极其重要的外在形式,若礼不存在,那么仁亦将难以恢复。然而,孔子却说:“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2]9礼是反映人内在情感、美德的,这是它的本意,不是做给别人看的,所以礼不必铺张浪费而要节俭。丧礼不用办得周备完美,只要能让人哀伤即可。孔子同时将美德与俭朴紧密地联结起来:“奢则不逊,俭则固。与其不逊也,宁固。”[2]31一个人奢侈了就显得不谦逊,太节俭朴素就显得寒酸。与其显得不谦逊,不如宁可显得寒酸。孔子评价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不改其乐,贤哉回也!”[2]23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并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多么高尚。君子之道在于仁而不在于物质条件的丰厚,这实则蕴含了君子当存有俭之美德。又如“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2]29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会总是为了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在贫困艰苦的情况下照样可以很快乐,不道义而得到的富贵是不好的。

儒家的生态节约思想,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在资本逐利的现代社会中,为了经济高速发展的经济利益,日新月异的商品充斥着我们每个人的生活空间,人们依靠消费的刺激来维持自身的愉快体验,单一性地把物质享受作为幸福最重要的核心因素,从而产生了大量不同于人自身真实消费的虚假消费。所谓真实消费,就是满足人自身的基本需求,同时可以提升生活品质的必要消费。如提升人精神享受的生态旅游、优雅歌剧等。所谓虚假消费,是人本身已经有相关物品的消费,又重复性消费,造成资源的浪费。究其原因,有两个方面的误读。一方面是对自然资源无限性的误读。在工业社会到来之前,人与自然的关系基本和谐,对资源的消耗较少,因而也就没有产生生态危机,这导致人们还没有关注到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另一方面是对物质享乐主义的误读。过度的虚假消费使人们普遍认为消费是快乐的体验,享受是人生的价值追求。这是消费主义的人生观,没有领悟到两个关键因素。一是消费的层次性,过度的物质消费不利于人的生活体验,在适度物质消费的基础上,更应追求精神层面的享受,尤其是生态性的精神享受。二是价值的双重性。人们通常认为人生的价值在于更多的消费享受,而忽略了价值的创造比消费更能体现个人的价值。

4 “寄情山水”的生态幸福观维度

从生态幸福观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实现马克思所设想的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人的幸福观必然包含对美好生态环境的追求。

首先,儒家非常重视对自然的崇拜,给予了极其重要的地位,同时把人的品德和植物相类比,实现自然与人关系的同一性。“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2]39就是把君子的刚直品行和松柏相类比。

其次,儒家充满了回归自然的生态思想。自然不仅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也是人类的精神家园。寄情山水,回归自然是中国圣贤向往的理想境界,是人类与自然“天人合一”的表现。孔子主张回归自然,在大自然中寻找生活乐趣、精神依托。“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2]25

我国正在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社会的主要矛盾也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来看,自然包括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望,人民的幸福观也需要进一步转变和提升。改变以往过度追求经济效益,过度追求物质享受的幸福观,逐步加强精神享受和生态享受。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宋元人,注.四书五经(上)[M].北京:北京市中国书店,2015.

猜你喜欢

中心主义儒家境界
从“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三重“境界” 让宣讲回味无穷
论我国实体中心主义的非法证据排除模式
习近平外交思想对“西方中心主义”的回应与超越探析
论现代新儒家的佛学进路
品“境界”
法益中心主义的目的解释观之省思
An Eco—critical Interpretation of the Conflicts in the Poem “Snake”
慎独的境界
儒家视野中的改弦更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