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的深层根基
2018-03-29杨明凤
杨明凤
(西南政法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401120)
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就像一辆车的四个车轮,共同支撑我们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屹立世界之林。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建党95周年庆祝大会上,明确提出不忘初心,坚持自己的道路前进,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时注重文化、理论以及制度等多方面自信,始终坚持我党基本的发展道路,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建设[1]。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再次强调在新的时期,我们仍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并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深厚、更广泛的自信。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深刻内涵
自信是一种自我肯定和坚守。一个国家的文化自信就是本国人民对于以价值观和信念为核心的本国文化的确信和坚守。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指出:五千多年传统文化发展历程,书写出我国文化的传承,在中国革命长期的斗争过程中,也形成了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等先进文化,这也是我国民族精神追求的高层次,体现了我国民族特有的精神品质[2],表明了中国文化自信是指包含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伟大的革命文化以及先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三重自信。
1.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历史根基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拥有五千多年未曾断流的灿烂文明,文化底蕴博大深厚,积淀了丰富的思想精华和浓厚的历史底蕴。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塑造了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使中华民族能够在世界之林中屹立,增强了我国的底气。诸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情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艰苦奋斗精神,“敬业乐群”“同舟共济”的公德意识等,皆是中华民族奋发前进的精神动力。今天,我们周边有一个大的“汉文化圈”,我们的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国建立,中华文化对于世界的影响力在不断地增强。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我国传统文化是民族发展的根本,民族复兴离不开文化的发展。中华文明的辉煌历史,值得每一个中国人自豪以及骄傲[3]。
1.2 党和人民的伟大实践是文化自信的宝贵养料
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主线。孕育和成长于战斗岁月的革命文化,是中国社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优秀基因,是文化自信的宝贵养料。中国共产党自成立开始,便将实现共产主义作为自身奋斗的目标,始终以聪明智慧和正义力量带领着、依靠着广大人民群众,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伟大胜利。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过程中,也形成了如长征、井冈山革命文化及神舟飞天等时代精神,这些精神构成了我们宝贵的革命文化,已经深深融入每一个中华民族儿女的血液里,正是这些精神品质激励着中国共产党人奋勇前进。新的时期虽然不再是革命时期,但是可以说革命文化仍然是宝贵的财富,我们还是要与那些“告别革命论”的历史虚无主义做坚决斗争。我们将革命文化铭记于心,始终不渝地继承和发扬,给予我们强大的自信和勇气,把它变成更大的精神养料,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1.3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坚持文化自信的根本动力
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主要是指在我国建国开始,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践行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在建设过程当中创造已经形成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正是有了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作指导,才能取得伟大革命胜利,才能使中国人民从“三座大山”中解脱出来。我们必须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引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这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立的根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确立了奋斗目标,同时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历程上的航标灯。
2 文化自信: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的深层根基
2.1 文化自信是构建理论自信的坚实基础
理论自信是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中涉及的理论所体现的自信。其中主要针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时还包括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坚持顽强奋斗的智慧成果,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在进入中国之后的第二次飞跃产生的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宝贵的政治以及精神财富。对理论自信,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充满信心。而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不仅只是针对该主义与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经验以及中国国情的结合,而且还包括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和共鸣。坚持文化自信,能够时刻保持着对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有利于马克思主义与我国传统文化的有效结合,在融合之后产生新的理论,同时对新理论也有高度的自信。倘若缺乏文化自信,那么会直接导致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的怀疑和否定,如此,何来道路自信。
2.2 文化自信是道路自信的精神支点
道路自信是指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对其发展道路充满着自信,坚持其正确性,同时也认为它是光明的强国富民之路。正是在这条道路的指引下我们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才取得辉煌成就,才使得国际社会承认现代社会不仅仅只有一个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体系,才使得中国模式在国际社会中闪耀光芒。文化对一个民族、国家和个人的影响始终是内生性的,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影响。正是在中国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人们形成了特有的价值观念、价值选择,进而选择了中国道路。没有传统文化的熏陶,我国的社会主义思想便会被弱化,同时也会弱化我们的民主气息。中国道路在具体的实施中也需要文化的力量去整合化解各种矛盾、碰撞甚至对抗,充分显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优越以及自信。
2.3 文化自信是制度自信的深层源泉
制度自信便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制度充满着信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制度包括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以及政治协商等制度,同时还包括民族区域自治以及相关制度。文化自信是制度自信建构的基础和内在要求,文化是制度的深层源泉。任何制度的建立都离不开特定的文化环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深受着中华文化的深刻影响,比如,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利用民族区域自治的制度体现出我国传统文化中所提及的求同存异这一思想。近年来,一些人受西方不良思潮的影响,开始宣扬西方的选举制、议会制和多党制等,企图淡化人民的社会主义制度认同感。这主要是他们缺乏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缺乏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和感悟。所以,只有坚定文化自信,才能保证制度自信不被淡化。
3 以文化自信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第一,增强文化的免疫力,坚持文化“引进来”的同时,要辩证吸收外来文化。无论哪一种文化也都不可能做到“独善其身”,不与其他文明交流,一个民族对于其他文明采取什么看法和态度,也是衡量一个民族文化自信程度的标准。习近平指出,文明是平等的、多样的,不同民族和国家的文化没有优劣和高低之分,只有姹紫嫣红之别,每一种文化都应该得到尊重[4]。我们应该对外来文化坚持包容开放、辩证消化吸收的态度。既不能盲目地全盘接受,也不能完全将外来文化拒之门外。因此,在坚持文化 “引进来”的同时,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免疫力,辩证借鉴吸收外来文化,抵制不良文明,加强文化自信,从而很好地坚持制度自信、道路自信和理论自信。
第二,提升文化软实力,增强文化的内聚力。文化软实力的强弱和民族内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息息相关。民族文化自身所具备的内聚力决定着我国人民对于民族文化的自信,而亲和力、吸引力以及向心力的总称是我们所说的内聚力。倘若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缺乏应有的内聚力,那么何来文化软实力之说,文化就无法起到凝聚人心、精神引领以及整合民情民意的作用,这样势必也会影响到民族成员对于我国文化的自信心,降低其认同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过程中,必须要注重文化自信,因为文化自信是理论、道路以及制度自信的精神支持,因此必须在此基础上有效地增强我国文化的内聚力[5]。对此应积极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加强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精神的滋养,注重道德实践,让广大人民在生活实践中感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的精髓。像习近平说的一样,必须使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生活,让它像空气一样无时不在,无处不有。
第三,强化文化的凝聚张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在当今文化全球化语境中,要想保持和增强文化在国际社会的张力,首先便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中建设相应的话语体系,利于中国故事以及中国声音的传播[6]。近年来,由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国际社会对我国的关注也越来越多,期许也越来越多,与此同时,一些国家对我们快速增长的实力感到惊慌和担忧,产生了一些误解,面对这些问题,我们要讲好中国故事,把中国声音传播出去,把我们的民族特色、和谐共享价值推向世界,推动和谐世界发展,使中国文化价值恩泽世界其他民族和国家,提升文化凝聚张力,使中国文化话语权进一步加强。
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强调,文化是国家以及民族的灵魂,不但可以使国运兴盛,同时可以使民族富强,因此我国人民必须要有坚定的文化自信。我们要撸起袖子加油干,坚定文化自信在四个自信中的基础作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1]张明学.文化自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的基础[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16(4):12-17.
[2]宇文利.文化自信与民族精神互促共生[J].前线,2017(3):43-48.
[3]李月明.文化自信的意义、来源及表征[J].实事求是,2015(5):105-108.
[4]高芝兰.重温传统精髓再铸文化自信——论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J].中国民族博览,2015(22).
[5]田旭明.文化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的深沉根基[J].湖湘论坛,2017(1):24-28.
[6]刘光牛.把握历史使命勇于发展和创新当代中国新闻理论——深入学习习近平关于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新论断新观点[J].中国记者,2016(7):3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