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众创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

2018-03-29李伸荣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18年23期
关键词:众创体制背景

李伸荣

(吉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吉林吉林 132000)

随着国家经济形势的不断好转,世界全球化发展趋势越加明显。自李克强总理提出建设众创空间,拓宽就业平台后,我国人才培养策略更加偏向于创新创业型发展。众创背景对提高我国综合竞争实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有重要推动意义。高职院校作为集中型人才储备基地,如何在众创背景下,改革探索出一条适应社会形式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其重点研究方向。该文将基于此进行重点讨论。

1 众创背景对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

1.1 增加创业机会,提供创新空间

众创平台通过互联网将大众优秀的创业项目集中投资筹划,凭借其自身的包容性和开放性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优秀人才投入到自主创业的队伍中。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技能为主,学生更具备自主从事工作的能力。因此,在大众创业的社会背景下,学生的创业机会增加。众创平台通过收集大众优秀的创业项目可以为人才提供更多适合自身发展的创业机会,提高创业成功率。与此同时,人才通过互联网在众创平台上相互交流经验、想法,从而实现了线上线下结合的创新发展空间。

1.2 营造良好氛围,吸引人才涌入

大众创业的背景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不但可以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到众创项目中,还可以调动学生报考高职院校的积极性。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院校学生毕业后多是在工厂、车间进行技术工作,没有真正地发挥学生个人的创新创业精神。众创背景下,鼓励高职院校学生自主创新创业,学生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极大地丰富了人才市场资源[1]。由此可见,众创背景对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有重要意义。

2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2.1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体制存在缺陷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体制包括了培养目标、管理手段以及实施方法。由于众创理念还未深入到各个高校内,一些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体制还存在明显缺陷。首先,校方没有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学校管理者对于如何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没有一个切实可行的施行理念。对于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不足,与学生主体课程衔接不够紧密。其次,高职院校对于国家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政策了解过少。这就导致了校方的人才培养体制与国家政策脱节,在学生就业指导培训中没有渗透出国家社会的形势与政策。

2.2 高职院校课程体系设置过于老旧

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设置过于老旧,没有与学生实际相结合,也没有体现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社会发展势头。一方面,学校的创新创业型教育存在着重理念轻实践的现象。对学生的教育多停留在理论课上,如就业指导课、大学生素质教育课等,学生很难掌握创新创业的实际内涵。没有给学生安排相关的实践体验活动,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另一方面,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对学生创新创业机会的获得帮助不大。目前高职院校相关课程的授课教师经验不足,多是由辅导员或校团委担任,从而缺乏了对学生自主创业的技术指导和内涵传授。这就大大降低了高职院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可能性[2]。

2.3 高职院校教育资源配备不够充裕

高职院校对于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不能单单停留在理论知识上,还要切实提高学生的个人技能和创新能力。一方面,由于高职院校具备创新创业知识和经验的教师数量不足,经常会出现一学期一节课的现象。这对学生的双创教育并没有实际效果,还会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高职院校对有创新创业想法的学生扶持力度不够,一些学生尽管有想法,但没有资源可实行。另一方面,高职院校相关的学生创新创业竞赛安排不够多,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难以激发学生自主创新创业的兴趣。由此可见,当前人才培养模式中的这些问题会严重影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发展进程。

3 推进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策略

3.1 改革现有体制,创新培养模式

针对当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体制不够完善的问题,应当加快改革进程,创新培养模式。首先,高职院校要明确教育理念,深入学习国家相关的双创型人才培养政策。将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作为学生培养计划的重中之重。将学生的未来发展定位在创新创业方面,而不是一味地提高学生就业率。其次,推动学生的教育改革创新,完善人才培养体制。学校要成立专门的管理工作小组,定期召开会议,研究国家政策,明确学校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思路,从而避免流于形式的培养体制。最后学校要积极营造创新创业的校园氛围,鼓励学生投身自主创业的社会背景下。为毕业人才做好后勤保障体制,为学生提供创业指导、法人注册、业务贷款等相关服务,确保每个有创新创业想法的学生可以真正享受到国家政策[3]。

3.2 完善课程体系,创新授课形式

高职院校传统的创新创业型人才教育课程体系过于老旧,不但不符合社会发展趋势,还会阻碍学生双创能力的培养。首先,高校要抓紧完善当前的课程体系,将创新创业理念深入到课程体系的各个环节中来。具体表现在针对低年级学生要重视理论课程的安排,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发散思维,帮助学生认识到众创背景下的社会发展趋势,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思想。针对高年级的学生要重点安排创业实践课程,以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作为课程体系主导,要多鼓励学生参加校园创新竞赛以及社会创业项目。其次,教师要积极创新授课形式,合理安排授课内容。改变传统师生关系,可以通过更加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创新授课内容。比如,利用互联网让学生模拟创业,比赛竞争。还可以丰富校外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投入创业,增强现实体验[4]。最后,建立适应学生实际的教育体系,深入贯穿到学生的各个在校阶段。包括初级技能的培训、专业能力的提高以及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还要重点进行学生的入职技巧、岗前培养等。

3.3 加大投入力度,创新教师队伍

为了更加深入的落实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计划,国家应该加大资金、政策、教育资源方面的扶持力度,以鼓励高职院校积极开展相关形式的活动。其次,要为高校学生建立专门的创新创业活动基地,给学生提供足够的研究场所和创业资源,从而帮助学生获得创业机会,提升创业成功率。最后,高职院校要加强创新创业型教师队伍建设,在培养本校的专业教师同时,还可以聘请社会上经验丰富、能力出众的创业成功人士为学生实地讲座,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在创新创业方面的疑惑。

4 结语

综上所述,在国家积极鼓励人才自主创新创业的社会背景下,不但可以增加创业机会,创新发展空间,还可以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阶段。尽管当前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着教育体制、课程体系、教育资源以及学习兴趣等诸多方面的问题,但我们相信通过国家、社会和高职院校的共同探索改革,一定可以创新出一套适合创新创业型人才发展的培养模式。

猜你喜欢

众创体制背景
“新四化”背景下汽车NVH的发展趋势
试论乌俄案对多边贸易体制的维护
《论持久战》的写作背景
重庆科技学院“众创之家”简介
联合办公:众创时代的共享与协同
众创空间向“专业化”升级
晚清外语翻译人才培养的背景
建立“大健康”体制是当务之急
为“三医联动”提供体制保障
建立高效的政府办医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