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高校教育管理研究

2018-03-29张文海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18年23期
关键词:创新型教学管理人才

张文海

(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福建福州 350003)

当前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中,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大学管理的问题正受到热议。有人认为高等教育治理是为实现高校办学目标而设置的一系列制度体系,它通过制定规则,厘清高校各方面利益相关主体的关系,来实现管理的目的。对高等教育管理者而言,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大学管理的创新之处在于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深入管理系统之中,打破高校管理从上到下的行政化管理主导,实现高校管理主体的多元化,丰富高校管理手段,提升人才培养效率。

1 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大学管理模式内涵

1.1 以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为根本目标

高等教育学府是培养高素质、高技能、高创新型人才的高地,也是国家知识创新的重要阵地和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在世界上的竞争力归根结底来源于创新能力和创造力,因此必须培养大批具有创新意识和思维的高精尖人才。所谓创新型人才,对于社会而言,是能够通过自身的创造性劳动,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在某一领域上做出一定贡献的人才; 对自身而言,是能够通过不断探索和实践达到自我创新和自我超越的人才。创新型人才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有:良好的人格素质、健康的心理、强健的体魄、深厚的人文积淀和人文精神、强烈的求知欲、富于探索的精神、清晰的逻辑思维能力、准确的判断力、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扎实的科学基础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从培养人才的根本目的出发,高校管理者能够更清晰地看到管理各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和障碍,从而更好地让管理体制为人才培养服务。

1.2 注重人才素质的全面培养

能力的培养与专业技能的培养有所不同,需要从德智体美劳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培养,以求培养出基础扎实、思维活跃、知识渊博、能力强、素质高、创新精神和实践精神全面发展的高级创新型人才。从这个角度出发,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管理模式应当注重强化基础,突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同时注重加强实践,拓展知识面的原则。注重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培养和开发学生的潜在创造力;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人才的个性优势和特长禀赋,以人为本;注重引导和激励,重视非智力因素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鼓励学生大胆探索,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2 当前我国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大学管理现状

2.1 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管理力量薄弱

高校的教学管理人员作为管理工作的主体,承担着组织教学活动、规划人才培养目标等重要作用,对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面对新时期、新任务,高校的管理干部队伍应当具有更加先进的管理思想、更加高效的管理业务能力和严谨的管理态度。但是在实际管理工作中,大学里的很多管理人员都承担了相对来说较为简单的重复性劳动,日常业务中缺乏创新意识和进取精神,难以主动去钻研创新人才培养的管理方法,业务技能的提升较慢,不能够很好地适应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管理模式。在工作方式上,大学管理者仍然存在着较强的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思想,虽然随着管理去行政化的深入,很大一部分管理者已经认识到了这些问题的弊端,但是在客观上还是无法避免用行政命令作为高校管理的主要手段,这也导致了在实际上的一些创新人才培养举措不能落到实处。

2.2 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管理方式不够灵活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计划在专业的划分和课程设置方面都实行统一的安排和管理,强调从上到下的直线式管理,这种模式看似有利于提高管理效能,整齐划一,但是在实际上却削弱了学生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自主选择权,没有很好地尊重教学主体的意志。人才培养按照统一的模式和规格,教学过程也是单一和同步,这种过于千篇一律的管理模式必然教育出缺乏创新性和创造力的人才,制约了“人”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个性发挥,违背了讲求创新精神和素质教育人才培养要求。

2.3 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管理改革进程缓慢

现代化的高校教学管理重要性已经随着现代化管理理念的发展受到了绝大多数教育管理者的认可,随着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水平评估工作逐渐推向深入,各个高校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管理水平逐渐提高,各类管理制度也逐渐趋于人性化。但是深入到校园内部我们依然可以看到,很多学校对于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学管理改革措施过于流于表面,把大部分的精力放在了制度的制订和模式的建立上面,但在实际上并没有认真去启用和遵循相应的制度,开展新型的管理模式,虽然表面上改革之声鼎沸,但实际上是“雷声大,雨点小”,并没有真正实现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管理目的。

3 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大学管理策略

3.1 打造精干高效的教学管理队伍

目前来看,高等教育管理工作是一项综合性强、技术含量高的工作,需要发挥专业技能和提升教学管理能力相结合。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走向了大众化教育,是时候建立一支精干高效的教学管理队伍,以适应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高校要积极引进优秀的管理人才,做好教学管理人员的招纳和提升工作,重视管理骨干和后备力量的培养。要重视管理人员的创新意识和责任意识构建,提高服务能力,促进其走向正规化、专业化的道路。在制度建设方面要完善考核、选拔和任用制度,促进形成能够自我约束、自我激励的发展机制,让高校教学管理人员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性和主导作用,为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保障。

3.2 优化高校教学管理机制

高校在经历连续的扩招过程后,会产生生源素质和知识水平参差不齐的状况,这种状况下,高校应当适当运用弹性学制、创新学分等手段,将弹性管理运用到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管理方式中去,形成运用多种智能结构,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引导和鼓励教师改进教学手段,创新教学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学习能力为目标,促进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发挥,实现个体的可持续发展。在专业设置方面,可以尝试打破以院系、专业为单位的课程设置,加强专业特色,突出和优化专业内核,推出精品课程等优质教学资源建设;同时可以推广开展实践性、研究性课程,促进学生自学能力的发展,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

3.3 制订全面的人才培养计划

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模式应该是一个整体的系统,基本上应该包括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和人才培养环境两个部分。首先,培养模式是人才培养的主要实现途径,在一定的教学组织管理之下实施,具体包括培养目标、教学制度、课程体系和日常管理等,但在我国的许多高校中目前还没能很好地建立。著名物理学家钱学森曾坦言:现代中国没有发展起来,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国家高等教育受到过去计划经济时代的人才培养需求影响,在管理模式和教学课程设置上习惯于从上至下的安排和计划式管理,实行行政化的管理制度,但弱化了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性,不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发挥和个性的张扬,制约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进度。其次,人才培养环境是人才成长的环境保障,从师资队伍建设到校园文化氛围营造,环境从方方面面影响着人才培养的道路。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培养应该从观念到环境,从软件设置到硬件条件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统筹考虑。

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改革迈向深入,改革的着眼点不限于某个具体环节,而是立足于高等教育本质,对高等教育的发展目标、实施步骤、改革措施等作长期战略性的部署和定位。创新人才培养在当前高等教育领域,既符合创新为首的社会发展理念,也符合教育和人才培养规律。

猜你喜欢

创新型教学管理人才
人才云
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教学管理信息化问题研究
巴斯夫推出创新型DURA-COLOR抗老化技术
新时期高中教学管理改革与实践
谈教学管理的艺术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