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许渊冲“三美论”诗歌翻译探析
——以《乡愁》三个英译本为例

2018-03-29郭齐园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8年9期
关键词:音美意美许渊冲

郭齐园,金 铠

美国诗人Robert Frost曾说过:“诗者,译之所失也。”(Poetry is what is lost in translation.)中文诗歌语言凝练,韵律感强、意象丰富,使得翻译难度系数增加。尽管翻译的路途艰难,热爱翻译的文学家仍努力探索,试图将瑰宝般的诗歌推介给世界。对翻译而言,译者需要理解源语文本,而诗歌翻译中理解显得尤为重要,理解的深度和广度不同,后面译作再现会产生很大差异。笔者以余光中先生经典作品《乡愁》的三个译本为例,体会原文的“意美,音美,形美”。

一、“三美论”

中国诗歌有着谐美音韵、严整格律、丰富内涵及特定形式的特征。相比于一般文学翻译,诗歌翻译除了忠于原文,还需传达原文风格,表现出原文音韵美。因此,在翻译界形成一种共识,译事难,而译诗则更难。诗歌是形神兼备的瑰宝,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体,译诗应尽可能达到原诗的形似和神似。根据多年翻译实践经验,许渊冲先生提出“三美论”,即诗歌翻译要尽可能达到“三美”标准,即“意美、音美、形美。”即“译诗要像原诗一样能感动读者的心,这是意美;像原诗一样有悦耳的韵律,这是音美;还要尽可能保持原诗的形式,这是形美”[1]。

诗歌最美在于它的诗意。诗歌翻译时,要传达出诗歌所蕴含的诗意,即译文能再现诗歌的意境和情感[2],译诗也应有意象以及由意象组合而成的意境。诗歌翻译首先要正确传递原文所表达的含义,不可为了片面追求音美或形美而影响原文意美。因此,“三美”中的意美最重要。中国诗歌常常借助双声(声母相同)、叠韵(韵母相同)或尾韵来体现韵律美,简而言之,音美就是译诗也应具有英文诗的节奏美和押韵美。汉语诗歌在诗的行数、每行字数及平仄上均有规定,“要尽可能保持原诗的形式(如长短、对仗等)”[3]。许渊冲先生认为,力求意美,其次音美,最后形美,尽可能做到三者和谐统一。

二、《乡愁》英译中“三美”的体现

《乡愁》是余光中先生的经典作品,是一首风格典丽的现代诗,简明中见绵密之韵致,诗歌采用朴素、简明、隽永的语言和传统诗歌的艺术技巧,表达了对故乡的恋恋不舍、无比眷念的情怀,承载了诗人余光中期待中华民族早日统一的美好愿望。诗人通过意象把抽象乡愁具体化,以时间的变化组诗: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及现在的四个人生阶段,以空间上的阻隔构成四幅鲜明而具体的生活画面,四种对应物表达乡愁。第一小节:幼时求学,母子分离,书信以慰别情;第二小节:成年后,告别新婚妻子,离乡背井,各自异乡,船票以慰别情;第三小节:母亲去世,阴阳两隔,坟墓以慰别情;第四小节:游子漂泊,国家统一,海峡以慰爱国情怀。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精炼而单纯的四个意象,全然无堆砌而蓄有情感的张力,本极其抽象的“乡愁”物化、具体化,将“寄情于物”表达到最后的艺术效果,唤起了读者的强烈共鸣,平铺直述中掺杂哀愁、欢欣、动人心魄的魅力。笔者以《乡愁》赵俊华、许景城及余光中先生本人的三个译本为例,体会原文的“意美,音美,形美。”

(一)意美

诗歌最精华的美在于诗意。翻译诗歌时,正确传达原文的内涵,不能为了追求音美或形美而影响意美。这要求译者在词语上用心,掌握原诗的美,以多种灵活的手段重现原作的意境。题目“乡愁”,译法一为“homesick”;译法二为“nostalgia”。根据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7版),“homesick”释义为“sad because you are away from home and you miss your family and friends”[4],而

“nostalgia”为“a feeling of sadness mixed with pleasure and affection when you think of happy times in the past”。[4]可见,“nostalgia”比“homesick”范围更广,意思和原文更加贴切,原文作者的乡愁不仅是对故乡的怀恋之情,还有对过去美好的缅怀意境。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这一句,赵俊华译本(以下简称赵译)为“I was homesick for a little tomb.”许景城译本(以下简称许译)为“Nostalgia was a low tomb.”余光中先生本人的译本(以下简称余译)为“Nostalgia was a low,low grave.”我们发现,“坟墓”的译法有两种,“tomb”和“grave”,根据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7版),“grave”为“a placein theground where a dead person is buried”[4];“tomb”为“a large grave,especially one built of stone above or below the ground”[4]。对比之下,“tomb”更正式,庄重。

诗歌中反复出现四次“乡愁是…”,一个“是”将朦胧的乡愁具体化为物件。赵译采用“be homesick for”结构,表达的意思是“我怀念家乡的是…”与原文略有出入;许译采用“was”“was”“was”“is”; 余 译 采 用 “was”“was”“was”“becomes”。三个译本,诗歌前三段均采用一般过去式,最后一段采用一般现在时。中英文行文习惯不同,通过时态的转化,巧妙地将作者的乡愁由过去到现在、由小家到国家,时光荏苒,那份对故乡的眷念也随之厚重。

诗歌中,“这头”和“那头”相较于余译的平铺直叙,以下译本传达出原诗的内涵意义。赵译中 ,“alone”“remained over”“rested over”“ lies over”这几个动词极为出彩地运用,让人感受到诗歌潜在的恋恋不舍之情。“alone”刻画出母亲在故乡的孤单;“remained over”使一幅悲伤的画面跃然纸上:新婚不久的新娘深情凝望着逐渐消失在海面的新郎;“rested over”描述了在母亲墓前久久停留,心中满是“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之情和丧母之痛;“lies over”传达出期盼祖国统一的爱国之情。许译中,“on that shore”“on this coast”“at this end”这些词的运用,将每次分别的地点具体化,意思表达充分,具有画面感。“far away”含有“遥远,远离”之意,原诗没有离别二字,但尽显离别之情,如果直译,外国读者很难理解这其中暗含的意境。“connecting”“linking”“walling”“seperating”分别将浓浓乡愁和几个意象连接起来。“connecting”表现出远在他乡,邮票是客观的事物,但承载的是浓浓思乡之情;“linking”表现出船票是客观事物,但却是连接新郎和新娘的爱情之物;“walling”表现出坟墓表象是一堵墙,但更是心里的一堵墙,从此阴阳隔离,但却是缅怀母亲的纪念地。由此可见,译诗潜心用词就能传达出原诗的内涵美。

(二)音美

诗歌翻译中,“音美”即译文应具有节奏美和押韵美,带给读者听觉上的美感,中国诗歌注重平仄和韵律,因此,在英译时采用抑扬格或扬抑格音步。此外,中国诗歌音美体现在双声(声母相同)、叠韵(韵母相同)或尾韵(词尾音素重复)来重现,使得译文有严格的韵律,具有歌咏性和音乐性。

原诗中,“小小的”“ 窄 窄的 ”“矮矮的 ”“ 浅 浅的”这些叠词的运用,读起来朗朗上口,表现出诗人那连绵不绝的乡愁,抑扬顿挫的音乐美。赵俊华、许景城、余光中恰当选择形容词,力求保留原诗的音韵之美。赵译本中的“small ship ticket”“shallow strait”,许译本“narrow ship ticket”“low tomb”“shallow strait”及余译本“narrow boat ticket”“low,lowgrave”“ shallow strait”与所修饰的中心词构成尾韵,其中“low,lowgrave”还构成了头韵,从而使得译诗富有音乐美。

原诗结构是每行四节,第一行三个音节,短小精悍,节奏感强。赵译(As a boy/when grow up/Later on/And to-day)、许译(As a child/As an adult/Later/Now)抑扬顿挫、句式简洁,尽量贴近原诗。译文关于“这头”和“那头”的处理,赵译重复使用“here”“there”,韵脚均为[r];余译重复使用“on this side”“on the other side”,韵脚均为[d],使得译文具有动人的音调,构成音乐美。

(三)形美

形美,是“三美论”最后一个准则。即中国诗歌的体裁和格律,译文也应具有形式美,对仗整齐,给读者视觉上的美感。许渊冲先生指出,译者要注意诗行的长短、诗节的行数及对仗。诗人“意意于形”,通过诗的形式传达诗歌的意义。

诗歌特点是有严格的韵律,因此,诗歌的行长统一,译者应尽量保留原文的行文准则。译文遵循每行四节,尽量保证小段字数统一。相较之下,赵俊华译文用词简洁,尽量保证译文行数和行长的统一,结构整齐,做到与原诗近似对等。

如: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赵译本:I was here/Mom lived alone over there/I was here/My bride remained over there/I was here/Mother rested over there/I am here/The Mainland lies over there.

余译本:Me on this side/Mother was on the other side/Me on this side/Bride on the other side/Me on the outside/Mother on the inside/Me on this side/Mainland on the other side.

赵译反复使用“here”“over there”,余译反复使用“on this side”“on the other side”,对仗工整,其中赵俊华的译文严格遵循“形美”原则,对仗工整,为最佳。

笔者从三美论出发,对许渊冲先生的主要观点进行解读,从音美、意美、形美三个角度对《乡愁》及其三个英文译本进行了全面的解读、赏析和比较,有助于读者理解“三美论”在诗歌翻译及赏析方面重要的作用,并从更深层次体会作者所传达的思想情感。总的说来,许景城译本最具意美,余光中译本最具音美,赵俊华译本最具形美。参考文献:

[1]许渊冲.文学与翻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曾详宏.“三美对等”视角下的古诗翻译——以许渊冲的古诗英译为例[J].江西社会科学,2012(11).

[3]许渊冲.翻译的艺术[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4

[4]A S Hornby.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7版)[M].牛津大学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音美意美许渊冲
诗译英法唯一人:许渊冲
许渊冲英译杜甫诗歌中的译者声音及其文化认同
摔得挺美
“第三届许渊冲翻译大赛”英译汉原文
许渊冲的“三美”论对中国古代文学翻译的指导探究
李白《蜀道难》两个译本比较
挖掘汉字之美,打好语文基础
英语课堂中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