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生社团为载体提升高校思政工作实效性
2018-03-29杨巧智
杨巧智
一、高校学生社团及其特性优势
高校学生社团,是指为共同的志趣与目标而由学生自发组建的,依据某种特定章程开展形式多样社团活动的非正式、群众性组织。学生社团现已成为高校教育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肩负着作育人材的重任。具体而言,高校学生社团具有综合素质教育、团队精神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及社会服务等五重功能,可作为高校思政工作的重要载体[1]。学生社团主要具有以下特性优势。
第一,有共同的志趣与目标,凝聚力强。学生社团是基于共同的志向追求、兴趣爱好及理想目标自发聚集起来的,社团成员可以无限制、无隔阂地沟通与交流,因此凝聚力很强。
第二,是非正式群众性组织,自主性强。学生社团是自愿结成的,具有非正式性与群众性,社团内部自由、平等,大学生选择是否加入社团,或者加入哪个社团,取决于其是否认同社团的宗旨与章程,是否有吸引自己的亮点;而加入社团后若对其兴趣降低等原因而退社,也无需受到任何约束,自主性很强。
第三,有相当程度的社会化,灵活性强。学生社团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并通过校内外的各种社团实践活动培养他们的职业素养、社交能力、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同时,学生社团可在完成学期、年度计划内活动,还可在国家重要节日、纪念日或者结合时政要闻、舆情事件等灵活举办相关主题活动。
第四,有利于校园文化建设,寓教于乐。学生社团组织的活动丰富多彩,知识性与娱乐性完美相融,如专业知识竞赛、艺术节活动、社会公益活动、课外实践活动等,可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获取知识与技能,实现自我价值,因而很受大学生的喜爱与欢迎,也产生了优良的教育效果与积极的社会影响。
第五,具备开拓创新的精神,创造力强。学生社团的成员是青年学生,是“八九点钟的太阳”,朝气蓬勃,活力十足,且有相当的知识储备,乐于接受新鲜事物,善于突破陈旧观念,在此平台上集团体之合力能迸发出惊人的创造力。
二、学生社团在高校思政工作中的作用
(一)为高校思政课开辟了第二课堂
思政课是高校思政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但课堂教学已难以满足新时代、新形势下的新要求,因此,拓展思政教育渠道、开辟第二课堂迫在眉睫。学生社团日渐成为开展课外渗透性思政教育的重要载体。
第一,将思政课教学由课堂延伸到课外。思政课程课时安排有限,仅靠课堂教学达到思政教育的目的是远远不够的。而大学生参加社团的比例很高,因此,思政教师可以学生社团为载体开辟第二课堂,如鼓励学生参与思政类社团,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知识、最新时事与政策进行研讨,或参与服务类社团,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加深对思政课理论教学的理解,最终提升思政工作的实效性。
第二,实现思政课教学内容的“三贴近”。思政教师要将高度凝练、抽象的思政理论具体化、形象化,并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就须深入了解当前的社会现实状况与学生的心理动态,这就需要加强教师与学生的联系。如果思政教师也能以某种方式参与学生社团,如作为社团指导员或顾问,深入了解学生真实需求,及时为其答疑解惑,还能引导学生就社会现实问题进行分析,并给出解决方案,真正使思政教学内容内化于心。
第三,将思政知识教育转化为信仰教育。思政教师可基于各种社团活动,引导学生关注国内外时政新闻和社会热点,并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分析、解决现实问题,或指导学生组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使其感知世界,并通过生活历练将理论内化于行,将知识教育转化为信仰教育。
(二)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生社团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体现着高校的精神,是开展思政工作的重要载体。当前,高校实行的专业、学科划分,学分制管理等,使学生社团则逐渐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力军。学生社团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展示其青春活力与各项能力,并激励各成员勤勉好学、自律自强,积极参与高校学生工作与精神文明建设,为建设优秀的校园文化做出自己的贡献。这对拓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发挥学生社团的思政教育功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是大学生自我完善的重要途径
学生社团为大学生提供了培养兴趣爱好、拓宽知识领域、锻炼社交能力、塑造内心世界、丰富大学生活、实现自我价值以及超越与完善自我的最佳平台。来自于天南海北、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基于相同的志趣与目标聚集在一起,在各种社团活动中相互交流、分工合作、共同学习,彼此间取长补短,不仅有助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与全面发展,更能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完成高校思政工作目标。
三、以学生社团为载体提升高校思政工作实效性的措施
(一)优化学生社团的管理机制
高校管理层或相关职能部门,要充分认识到学生社团的思政教育功能,及时更新管理理念,将学生社团建设纳入高校学生工作管理体系与思政工作体系,并做好组织保障工作。
第一,要制定相应政策,规范与保护学生社团的活动,使其有秩序可循,通过整合各方资源,明确各部门职责,最大程度地保证社团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要制定社团管理细则,对社团建设的各个环节均实现规范化管理,以保证社团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
第二,要加强对社团的正向引导,减少粗暴干预,要树立以人为本、服务学生的意识,帮助社团把握好原则问题与思想政治方向,对具体事宜则给予相当程度的自由度。
第三,要重视社团的负责人选拔,支持政治素养高、学习能力强、管理能力出众及群众评议高的学生参与竞选;同时,要有计划地培养社团负责人后备力量,尤其注重在政治素质方面的正确引导与业务素质方面的专业指导与历练。
第四,要制定社团的激励考评制度,在校园内形成良性的竞争氛围,以吸引更多学生积极参与社团的建设,增强社团的凝聚力与影响力。
(二)增强学生社团成员的理论水平
第一,要在学生社团建设中,切切实实地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使社团文化真正体现核心价值观。
第二,要树立“大思政”的教育观,将思政课、党团组织、学工部、学生社团及其主管部门等相联系,建立思政教育的联动机制,提升思政教育效果。
第三,要加强思政课与社团的互动,积极探索思政课理论知识与社团活动的结合点,实现课内外教育的完美结合。具体包括:对思政类社团,要加强其思想阵地建设,拓宽思政课的影响力;对服务类社团,要发挥其社会导向作用,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对专业类社团,要注重其就业导向作用,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与职业能力;对文艺类社团,要提供能展示它的舞台,全方位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不论何种社团,皆要开展以爱国主义等主题活动,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2]。
第四,要选聘思政工作者担任社团指导员,以把控社团发展的方向,并按社团的类型、活动宗旨与目的等具体情况予以指导,使思政教育与社团活动融为一体。
(三)提升学生社团的整体层次
第一,提升社团成员的整体素养。负责人与骨干成员是社团建设与发展的核心力量,其综合素质对整个社团的工作成效、发展方向及思政教育功能的实现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要选拔各方面能力比较出众的学生纳入学生干部培养体系,打造一批政治素质与业务素质皆强的社团骨干及负责人后备力量,以促进社团的健康发展和发挥思政教育功能。对于社团普通成员,要做好管理与服务工作,逐步提升其基本素养,使其对社团有归属感与荣誉感,进而扩大思政教育的覆盖面与影响力。
第二,端正社团活动的价值取向。在策划社团活动时,要注意端正其价值取向,多关注社会公共事务,尤其是要多参加一些社会公益活动或志愿服务活动,因此,高校要高度支持服务类社团的创建与公益性活动的开展,利用自身的特色优势投入社会实践,服务广大人群,参与国家发展建设等,学生在此过程中就会潜移默化地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四)加快学生社团的品牌建设
第一,打造精品社团与特色社团。一方面,创新学生社团的建设理念,对学校现有社团进行梳理、整合,制定一系列品牌建设与评选标准,创设一批典型的品牌社团活动,树立示范、标杆,以创新思政工作方式,提升其实效性;另一方面,要研发、实施学生社团的特色教育功能,深入挖掘社团自身“特长”,探索实践社团所肩负的“特色”思政教育功能,最终构建集“特色学生、特色社团、特色活动”三位于一体的思政教育体系[3]。
第二,加强社团宣传与对外交流。提高社团的知名度,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进而扩大思政教育的辐射面。具体做法包括:邀请专家教授、各界成功人士、高年级优秀学生等组成宣讲团,向更多的学生传播思政理论知识;借助互联网、智能终端创建思政类“两微一端”学习平台,使学生实现随时随地的学习;通过社团的社会服务与实践活动,提升社团的品位与社会影响力,对更多学生起到示范同化作用;建立高效社团联盟,与其他社团加强横向联系,搭建交流平台,鼓励校内、校际间社团密切交往等。
(五)加强学生社团的物质保障
当前学生社团的数量、类型及参与人数都在不断增加,但社团往往都存在经费短缺的问题,直接影响社团的活跃程度以及活动的规模、质量与影响力,进而严重影响思政教育功能的效果。为此,高校一方面要加大对学生社团的支持力度,划拨更高比例的专项资金,保证足够的活动场地,更新相关软硬件设施,为社团活动保质保量的开展、思政教育功能的发挥提供保障;另一方面要鼓励、引导社团在合理合法、学校允许的范围内,通过各种渠道如拉商业赞助、有偿社会实践活动以及其他商业化活动等,自筹经费,以补社团活动之用。[4]
应时代发展要求与教育发展趋势,高度重视学生社团在思政工作中的重要作用,积极主动地参与指导学生社团的建设与发展,为提升高校思政工作的实效性提供有力的保障,不断推动高校思政工作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