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命共同体:马克思生态思想的当代阐释及其现实践履

2018-03-29袁小云

池州学院学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自然界共同体文明

袁小云

(福建工程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福州350118)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的“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方略中再次明确我国建设生态文明必须践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2018年5月18日至19日,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习近平总书记对生态文明体系提出了具体部署,阐述了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意义,以及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原则。我们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命共同体。生命共同体思想是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部分。习近平的生命共同体思想是以“山水林田湖草”的整体论维度阐发人与自然的互为关系,是马克思生态思想的最新发展和当代阐释。生命共同体思想深化了中国共产党对生态思想的理解,完善了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也进一步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治理体系。

1 人与自然:马克思的元素

人与自然的问题始终是人类社会基本问题。资本主义社会打破了温情脉脉的封建社会关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社会财富。但是,资本主义工业现代化也带来了自然环境日益恶化的现实难题。马克思直面资本主义社会问题,对资本逻辑社会的批判,重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构建未来共产主义社会,为人类社会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现实践履。

首先,人异于自然而在,但又是自然的产物。在马克思看来,自然界是人类生存的基础。自然具有先在性,人源自于自然界。人栖居于自然界,无法脱离自然界而持续生存。自然界就是人的无机身体,人在肉体上首先必须依靠自然界才能生活,人与自然是辩证的对立统一关系。马克思将人与自然的关系确立于自然生态和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之间,在改变自然生态过程中,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也促进人获得生存和发展的权利。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人们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同时间接地生产着自己的物质生活本身”[1]147。可见,社会生产实践是人类与自然沟通的桥梁。人类只有在认识自己和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活动中才能确立人与自然的关系。正是这种转向使得人们对实践的认识从天上拉回了人间,从自然的人的实践深化至生活世界的人的实践。

马克思认为,“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2]83。由此可见,马克思认为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虽然自然界先于人类历史,但是自然界是维系人之关系的纽带。人在与自然的交互过程中,必然表现出人的社会属性。也就是,人以什么样的社会属性呈现,这与其生活世界密不可分,与其周围环境不可割裂。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在社会发展规律中始终呈现人的愿景,并按照自己的图景加以改造自然界。人与自然界的张力也就在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演化规律之间牵扯着。因此,马克思认为,一个人怎样展开自己的生命活动,取决于他周围的物质生产条件。若人类社会真正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那么,只有对无机自然和有机自然的双重重构,实现人的类本质的复归,才能使人与自然有机统一。

其次,自然是人化自然。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哲学手稿》明确了“人化自然”的思想。“人化”顾名思义,就是自然界在变迁过程中,烙了人类劳动的印记。尤其是在现代化社会里,自然与人的现实生活密不可分。正如在《1844年经济哲学手稿》所说:“在人类历史找那个即在人类社会的形成过程中生成的自然界,是人的现实的自然界”[2]89。这就是说,自然界纳入到了人类的现实中的生产生活中来,自然被转化为人化的自然。人类通过实践将自然转化为人的另一种身体,人与自然之间的交换是人的身体之间的互相交换,自然界是人类物质和精神的食粮,人可以通过创造性的劳动改造自然界,将自然界变为为人化的自然,人类从自然界获取劳动产品。这些产品成为满足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人们只有依赖自然供给我们的物质资料才能够实现生存与发展。可见,人化自然映射了人的意志自由。在物质生产过程中,浸透了人们自己的欲求和目的性。人们通过对物质生产对象的生产和改造,使自然界不断加持人类的意愿而形成人化的过程。现代化社会发展愈是裹挟人类科技文明,自然界就愈加彰显人化烙印。

再次,“和谐共生”是人类发展的终极使命。自然界为人提供满足其生存发展的物质资料,人类的生活依赖自然界,人类要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合理开采自然界的物质资源来满足发展的需求。马克思主义认为,工业文明的生态危机根源在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化解人与自然困境的出路就是对资本逻辑的消解。只有敬畏自然、尊重自然,才能形成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恩格斯在《自然辨证法》中指出,人类与动物本质区别在于人能够改变自然为自己的目的服务,但是,“我们不能过分陶醉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3]998。发生在20世纪的“美国的黑色风暴”“秘鲁大雪崩”“雾都劫难”等都以血的教训警示我们,我们不能无限地对有限的大自然索取。

马克思认为,导致生态问题的根源正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方式。这种以资本构建的私有生产方式导致了劳动异化,也导致人与劳动产品异化,更致使人与人异化、人类社会异化等问题。以资本为基础的生产,创造出一个“普遍利用自然属性和人的属性的体系”,在这个体系中,资本创造出了社会成员“对自然界和社会联系本身的普遍占有”资本按照自己的发展逻辑,追求着利用自然的普遍性,既改变了以往人类的“地方性发展和对自然的崇拜”状态,又克服了“把自然神化的现象”。在资本的眼中,感性的、诗意的自然界不再存在,自然界只是资本实现增值扩展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构成要素,而这一构成要素仅仅作为冷冰冰的增殖工具为资本主义提供无偿服务而毫无任何感性和丰富性可言。于是,在资本增殖、利润增长的诱惑下,资本完全无视感性自然的存在,资本家更是对自然展了疯狂的剥削和破坏,而这一切势必造成资本主义社会的日益腐败的自然界。要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双重解放,只有消解资本的逐利性。

2 生命共同体:马克思生态思想的当代意蕴

历史的车轮滚滚前行,马克思的人与自然的生态思想至今熠熠生辉,这是真理耀眼的光芒。新时代面对新问题,在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现代化强国过程中,马克思仍然没有过时。习近平生命共同体思想就是新时代境遇中的人与自然的现实解答,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新发展,具有丰富的思想理论性和现实实践性,包含自然、人以及人类社会三个层面的意义。即自然向度的生命共同体、人与自然二维的生命共同体和人类社会面庞的生命共同体。

首先,习近平生命共同体思想是指自然界之间是整体性的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空间生态相互作用、互相依存而形成的生态功能体系。生态系统中各类生物不可能离群索居,总是和其他生态物种形成完美的生物链,相互作用,组成有序的自然整体。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哲学手稿》里指出:“历史本身是自然史的即自然界生成为人这一过程的一个现实部分”[2]90。尤其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深刻地阐释了“自然史”和“人类史”两者的关系。他认为虽然自然史具有先在性,但是,自然在人类社会实践过程中,自然界对人来说是一个生成过程,从而延伸了自然史。换而言之,人类史就是自然史的现实生活的延伸部分。可见,整个自然界包括人类在内都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自然生态系统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如: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中指出:“我们要认识到,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4]。习近平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五次会议上再次强调,“生态系统是一个有机生命躯体”,要求人们“要用系统论的思想方法看问题”[5]56。可见,习近平总书记把生态文明作为一个整体考察,指出山水林田湖草都是互相依存的完整的自然系统,不是孤立地、单向度地考察自然界。这正是马克思生态整体性思维的当代阐述,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的辨证统一地现实反思。建设现代化强国就必须做到以系统思维、整体思维处理生态环境问题,对山水林田湖草等自然生态作为有机整体共同治理。切记“种树的只管种树、治水的只管治水、护田的单纯护田,很容易顾此失彼,最终造成生态的系统性破坏”[4]。

其次,习近平生命共同体思想是指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思想是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认为,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存在之基。它为人类社会带来生命存续的自然环境和物质条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生态整体系统的先在条件,否则将遭到自然界的惩罚和报复。习近平总书记充分考察新时代的新矛盾、新问题,尤其是经济发展过程中带来的生态危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的生命共同体思想。即人与自然是共生关系,彼此不可割裂。如:“要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5]8,“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5]8,在中共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进一步明确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要“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6]24,在2018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的讲话指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让自然生态美景永驻人间,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7],等等。这些重要论述充分彰显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命共同体思想。充分肯定自然界的客观先在性,也十分注重人与自然的整体性。人作为有机自然和无机自然的统一体,岂能置身于自然之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生态系统自然发展规律的本质属性,也是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

再次,习近平生命共同体思想是指人类社会是荣辱与共的命运共同体。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最终是建立自由人的联合体。在未来社会里,人与自然和谐相生,人也成为自由全面发展的人。但是,时至今日,人类社会仍然深处资本的逻辑架构中,难以摆脱商品拜物、货币拜物、资本拜物带来的各种幻境。于是,在资本疯狂的侵蚀下,生态危机日趋世界化、全球化。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退回到自我封闭的孤岛”[4]。今天这个世界已经变成了共同体。在面对人类社会的种种生态危机的时候,应该以全球视野,共同治理,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非命运共同体”“中拉命运共同体”“亚洲命运共同体”等诸多人类命运共同体,而且以实际行动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如:设立南南合作基金、一带一路的倡议、缔结《巴黎协定》、率先履行温室减排等等。

马克思认为,“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共同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1]199。因此,一个自由人的共同体关照自然世界,必然需整体辨证审视人的外在世界。当前,全球化的地球村思想的出现,昭示着我们必须以地球共同的理念去审视当代生态危机。习近平的生命共同体思想从人类社会维度来说,就是不分制度差异的国度,不分肤色差异的种族,也不分服饰差异的民族,共同呵护自然界,共同保护人类的家园,共同解决生态问题,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 习近平生命共同体思想的现实践履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良好生态环境的诉求日益强烈,如何有序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习近平生命共同体思想对当前我国生态问题、人民群众现实生态诉求给出了明确的路径和价值关照。从根本上来说,就是满足人们对美丽家园、美丽中国的期许,走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新时代。

3.1 价值指向:构建生命共同体,走向和谐共生的生态伦理向度

习近平生命共同体思想超越了传统生态伦理的价值。它以整个人类为价值主体,超越文化、民族、种族和国家的界限,不是只谋求自己国家的利益,而是谋划全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利益,让人类社会发展在生态危机面前有更广阔的价值基础,为人类社会发展提供更为明确的价值指向。习近平生命共同体思想确立了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实现世界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指向,确立了以生态伦理精神为根基的新伦理精神,体现了生态正义、天人和谐、人人共责的伦理精神,构建了“个体伦理精神—组织伦理精神”的辩证伦理体系。新时代的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协调伦理与文化、经济、社会等各层面的价值观照,必须注重社会发展历时态与共时态兼容的立体坐标,构建一个绿色的自然生态、开放的经济生态、共享的文化生态以及创新的社会生态景观。

习近平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发表演讲时,把“坚持绿色低碳,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个重要方面,并指出:“我们要倡导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的生产生活方式,平衡推进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8]。由此可见,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致力构筑的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具有内在逻辑的一致性。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应有之义。自然物构成人类生存的自然条件,人类在同自然的互动中实现自身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提出的“自然是生命之母”“人类善待自然,自然也会馈赠人类”“让人民群众在绿水青山中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等重要论断,深刻表明了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持久力量,关系着民生福祉。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创造性地提出“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可见,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当今,经济全球化是全球环境治理的现实背景。经济全球化对人类生态环境产生了双重的影响,它一方面加剧了全球生态危机,一方面又为全球环境治理提供了可能。随着我国国际影响力的进一步增强,中国作为最大发展中国家日益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和贡献者,将有效连通起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的梦想,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过程中为世界各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创造人类美好未来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习近平生命共同体思想就是对时代的解答,对人类社会生态理性给出了明确的价值指向。这一思想理念被多国接受和认同,并写入联合国决议就充分证明了这一思想理念的意义。

3.2 现实践履:建设美丽中国,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

中国梦的题中之义之一就是要建设美丽中国,使中国生态文明迈入一个新时代。美丽中国是山川秀美的美丽,是经济健康发展的美丽,是社会和谐之美的美丽,是人心之美的美丽展现。美丽中国的建设蕴意丰富,它是进入一个文明新时代和“中国梦”实现的标志,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目标。习近平生命共同体思想的现实指向就是要建设美丽中国,走向生态文明的新时代。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人近代以来的夙愿。复兴什么呢?当然是我们的经济,我们的社会,还有我们的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把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表述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美丽中国”就是中国人民的生态梦,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图景。习近平生命共同体思想深刻地揭示了生态与经济政治社会发展的辩证关系。环境在一定意义就是生产力。保护环境、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只有坚持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思想,才能实现人们对“百姓富、生态美”的美好生活的向往。只有保护好生态、改善生态,才能留得住乡愁,才能真正人们向往建设美丽乡村、美丽中国。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各层面,从提出“美丽中国”到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充分彰显建设“生产发展、社会富裕、生态良好”的“美丽中国”决心和意志。在过去的五年,在社会层面上,生态文明建设在打破各种藩篱中有效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长足发展。“特色小镇”“美丽乡村”“海绵城市”“森林城市”等等一个个创新理念出现在我们的视野,先后确立100多个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在实践层面切实践履生命共同体思想,推动了“美丽中国”的进展;在国家层面上,坚定不移地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的方针。推动绿色发展,减低能源消耗,提高GDP的质量。把能源消耗、生态效益、环境保护等因素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考评指标,从顶层设计构建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体系;在价值层面上,把代际伦理、生态价值和资源补偿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评价指标,从伦理价值层面构建“遵循自然生态,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共同体的全景图。

生态的兴衰关乎人类文明的兴衰。“美丽中国”就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必然选择,与生命共同体理念具有内在逻辑的一致性。习近平生命共同体思想既重视绿水青山,也注重金山银山。深刻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要求,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人类文明发展规律,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发展规律。随着生命共同体思想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必将构建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类社会和和共存的命运共同体,也将为世界的发展提供更多的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

猜你喜欢

自然界共同体文明
爱的共同体
自然界里神奇的“干饭人”
自然界中的神奇香料
请文明演绎
自然界的一秒钟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共同体的战斗
漫说文明
中华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例说“自然界的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