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新时代绿色发展理念的价值维度

2018-03-29郭天娇

池州学院学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自然界马克思主义文明

郭天娇

(中南民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武汉430074)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生态问题作了一系列深刻的阐释,从治国理政的高度论述了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辩证关系,认为新时代中国现代化的发展应该实现从传统发展向绿色发展的价值观念的转变。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继承和发展,也是我国现代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行动指南。

1 绿色发展理念的理论价值

生态问题是当今世界所面临的全球性问题。在对环境失衡、生态危机的反思中,关于生态问题的根源、出路是人们思考的重点。正是在对生态问题的研讨中,作为中国现代化的实践产物、作为对西方全部发展观批判的理论总结,绿色发展理念彰显了当代最进步、最科学的发展观的时代价值。那么,如何深入认识绿色发展理念的价值之维度?笔者认为,我们首先要从出场学的视角把握绿色发展理念的内在价值。

1.1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当代发展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具有丰富而深刻的内涵。“要真正地挖掘并展示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中所隐含的生态观点,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即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和正确把握产生生态危机的根源”[1]。马克思认为坚持自然界的优先性是维系人类社会长远发展的生态基石。当然,承认自然界的优先地位并不意味着人类屈服于自然,受自然界肆意的支配与统治,而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依照客观规律办事,把人类的实践活动控制在自然界可承受的界限之内。他指出:“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也就等于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2]。从中不难发现,马克思认为自然界是先于人类而存在的、是人类存在的前提和基础,而人类是自然界长期发展分化的产物,是依赖于自然界的,可见他早已认识到自然界和生态环境保护问题的紧迫性和严重性。然而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快速发展,人类深受资本逻辑的驱使,开始对与人类有机联系着的“无机身体”无节制的攫取与破坏,用马克思的话说就是“因为从人那里夺走了他的无机的身体即自然界”[2]。可见,马克思早在160年前就科学预见了资本主义私有制下的异化活动对自然界的任何戕害,都会造成对生态系统地极大破坏。

绿色发展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生动阐释和具体行动,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当代形态。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3]。习近平倡导的绿色发展理念说明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是要受到客观规律机制的限制和约束的,人类与自然界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中,既不能随心所欲改造自然,凌驾于自然界变化的客观规律之上,也不能任意听取自然界的调遣,要严格把控生态底线,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变革人和自然的关系,真正摆正人在生态系统中的历史地位。

1.2 当代生态理论的批判与创新

近年来,随着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蔓延,就如何建设一种以低碳发展、循环发展、绿色发展为主的生态文明理论,在国内外学者之间引起热议。法国左翼思想家高兹曾说过“在经济理性的指导下,‘越多越好’的原则取代了‘够了就行’的原则,人们通过生产尽可能多的商品来满足无止境的消费;推崇效益最大化和效率至上原则,人们将利润尺度作为一种客观标准来衡量工作的成效”[4]。这种西方主流经济学生态理论只注重实现经济效益和消费者效用的最大化,人类深受生态环境可以随意支配这种经济理性思想的影响,往往忽视生态环境的可承受性,盲目追求高消费的生产生活方式,促使“资源的有限性与人们欲望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急剧加深,并不能从本质上解决生态环境恶化问题。针对于此,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性地批判西方经济学生态理论的缺陷,认为这种只追求资本主义利润最大化的物质生产方式必然会导致生态危机的产生,并在此基础上对生态文明理论提出新的观点。生态马克思主义学者认为,只需提高消费者的觉悟,调整人们的消费和需求观念,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人们奢侈消费,就能够解决生产和消费之间的矛盾。然而,生态马克思主义并没有触及到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底线,这种不彻底的批判与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背道而驰。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看似在某种程度上继承了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但其仍与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有着一定的偏离,并不能解决生态危机问题。

人类实践活动也证明,无论是以西方经济学生态理论为指导,还是以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都不能从本质上理解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习近平指出:“建立在过度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基础上的增长得不偿失。我们既要创新发展思路,也要创新发展手段。要敢于打破旧的思维定势和条条框框,坚持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5]。因此,习近平新时代绿色发展既是理念又是指针,理性批判了传统的生态发展理念,致力于形成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产业结构和生活方式。绿色发展理念是立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高度,既遵循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主导地位,又汲取了西方生态理论的精髓,为解决全球性生态危机指明方向。

2 绿色发展理念的实践价值

理论是行动的先导。面对如何解决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带来的生态问题,中西方国家先后依照不同的生态发展模式来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实践证明,那种与其生产条件相背离、违背可持续发展原则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势必会造成生态环境破坏,无法实现人类社会永续发展。习近平新时代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发展绿色生产力是对中西方工业现代化发展模式的反思,是调节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模式的枢纽,既具有科学的现实指导性,也具有内在的实践要求。

2.1 中西方现代化发展道路的发展现状

生态问题是现代化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面对全球性环境污染严重破坏、资源约束趋紧的情况,引发越来越多的学者去探索生态危机的本质,认识到资本对人类社会的无限扩张是引发生态危机的根源所在。这可以从中西方现代化发展道路的发展情况得到论证。西方发达国家为了夺取世界现代化的战略制高点和主导权力,不被后发型国家追上和超越,不惜采取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竞相追逐竞争。同时面对巨大的物质利益诱惑,甚至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走上一条“先污染后治理”或者“先污染不治理”的发展主义道路,他们甚至还妄想把在工业化过程中造成的环境破坏和资源枯竭等问题转移到发展中国家,造成对殖民地和发展中国家新的环境破坏与污染,从而威胁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而作为现代化后发型国家的中国,生态环境形式也是极为紧张,为了大力发展生产力,迅速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盲目采取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并未及时做到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反思,导致大工业的发展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这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长期超负荷的发展模式引发了大量的生态问题,如环境污染、水污染、生物多样性锐减、资源能源急剧短缺等等,诸如此类的生态问题时刻影响着人与自然的和谐与稳定。

从中西方现代化发展模式的现状来看,他们这种一叶障目、竭泽而渔式的做法日后只会让他们陷入自我尴尬的境地之中。这种只顾当代人利益而不计后果的暂时的成功,虽给人类带来一时的物质享受,但会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系统,人类必定会遭到自然界的反噬。威利斯·哈曼曾说过:“我们时代严重的全球问题——从核武器的威胁到有毒化学物质,到饥饿、贫困和环境恶化,到对地球赖以生存的体系的破坏——凡此种种都是几个世纪以前才开始统治世界的西方工业思想体系所产生的直接后果”[6]。长此以往,必然会限制人类社会的发展。

2.2 践行现代化绿色发展的应然之义

从以上情况可分析出,人类只有改变传统经济发展理念和生产方式,秉承绿色发展理念,创建现代化绿色发展模式,抓住绿色生产力这一原动力,才能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产业的高度融合,全面建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永续发展之路。习近平总书记也曾强调“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7]。我们从中不难发现,只有大力发展绿色生产力、开展绿色革命才是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支撑,才能确保全球生态安全。其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绿色生产力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在绿色发展生产力的精准定位下,实现由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向集约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主张利用先进的绿色科学技术,提高资源循环使用效率,形成绿色生态的产业链,开发出新兴产业和商业模式,为清洁型、生态型产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并将生态潜力转化为经济动能,从而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产业的高度融合,构建出符合经济新常态背景下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体系,从而为社会生产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其二,绿色生产力促进人、自然和社会的和谐统一。绿色生产力其本质就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的科学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是文明的生产力。习近平指出:“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我们要以对人民群众和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和责任,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8]。绿色生产力并不是只顾眼前和局部利益,为了满足当代人的自我需求,而严重透支子孙后代绿色财富的发展模式,它以促进人类社会自由全面发展为目标,倡导树立整体和长远绿色发展观念,使自然界成为当代和后代永续发展的源泉,使人类社会与自然界实现协调、可持续发展。

3 绿色发展理念的现实价值

新时代绿色发展思想以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为现实指导,是对破解我国社会发展性难题和顺应时代发展的本质反映和具体表达。践行绿色发展理念,这不仅是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对治国理政理念新表述、新思想、新论断的重要体现,也是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对我国现代化发展问题在理论和实践上新认识、新探索、新目标的重要思考。

3.1 深化了对我国现代化发展道路的认识

马克思曾说过“我们且从当前的经济事实出发”,可以说,任何社会经济发展理论都离不开现实的人类实践活动。面对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等问题,我们要遵循社会主义经济运行规律,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立足国情和社会发展实践,认真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经验,彻底改变只重视经济而忽视生态的片面发展模式,力图打破经济与生态对立的僵局,从而形成具有鲜明特点的绿色发展观[9]。习近平指出,“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人心是最大的政治人民呼声,推进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倾听人民呼声”[10]。而“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11]。习近平以问题意识时刻警醒我国目前处于怎样的困境和发展阶段。大力强调,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民生,抓住生态就抓住了人民的幸福,要把维护生态文明建设摆在社会主义发展的突出位置,这不仅是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更是响应广大民众追求美好生活的心声。绿色发展理念作为新时期生态文明的建设性成果,不仅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践的经验总结,更深化了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深刻认识。

3.2 是对新时代生态价值观的重新建构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深刻认识到绿色发展就是一种生态文明的价值观,是对生态文明观的全新的价值引领。习近平总书记大力强调“必须弘扬生态文明价值观,把生态文明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人人、事事、时时崇尚生态文明的社会新风尚,为生态文明建设奠定坚实的社会、群众基础”。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要及时跟进生态文明价值观,把生态文明观念融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当中,成为当下引导社会发展的主流意识形态。其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引导人们树立绿色价值观念。生态马克思主义者认为,生态文明建设属于核心价值观问题,是人类与自然界是否能够和谐共生的灵魂问题[12]。因此,人们核心价值观念的转变是实现绿色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生态马克思主义者们依据生态危机产生的原因,揭示出当代民族国家核心价值观念的转变是与人类活动不当所产生的生态后果和与此同时相伴而生的人类福祉息息相关的,生态文明的实现和生态危机的化解,都需要通过树立绿色价值观念,用正确的思想观念引导人们,以此来打破人类与自然界之间的对立,从而实现绿色发展与人们的生态价值诉求相协调。

另一方面,引导人们自觉遵循绿色化的生活方式。“真正的文明的现代生活方式是什么?从哲学的层面来看,真正的文明的现代生活方式,就是人的生活方式,就是一种在美好生活中生活的方式,就是真、善、美的生活方式”[13]。们必须摒弃那种“我消费,所以我存在”作为衡量物质财富多少的唯一尺度的传统价值观,树立生态文明的价值观就显得尤为重要。人类生活方式的绿色转化则会把人从“奴役”的状态下解救出来,从根本上消除异化消费的倾向,改善自然资源浪费严重的现象。同时,注重向精神生活领域发展,使推崇文化日益成为人们的生活方式,从而推动了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由此看来,绿色发展理念提高了全党全民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全民的环保与生态意识,形成了一种以节约集约为主的绿色生活模式,真正实现了绿色可持续发展。

因此,针对在人们的生产生活领域出现的生态化趋势,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及时调整人们的实践活动,实现人们思维方式的绿色化是很有必要的。只有这样,才能更好指导绿色实践活动,真正进入绿色发展的新时代。

猜你喜欢

自然界马克思主义文明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自然界里神奇的“干饭人”
自然界中的神奇香料
请文明演绎
自然界的一秒钟
漫说文明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例说“自然界的水”
对不文明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