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文明是马克思政治文化思想的一种呈现形态

2018-03-29媛,赵

池州学院学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自然界马克思文明

邢 媛,赵 娜

(山西大学 哲学社会学学院,山西 太原030000)

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尽快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1]。这是马克思政治文化思想在我国实践的具体体现,是马克思关于社会形态理论指向的文明形态。这秉承了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传统,将社会主义与生态文明在理论上与实践中很好的结合,是马克思政治文化思想的当代化呈现。

生态文明是一种新型的社会关系,其实质是指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生态关系,解决生态问题本质上就是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的社会问题。马克思认为“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到人们的头脑中,到人们对永恒的真理和正义的日益增进的认识中去寻找,而应当到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2]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和谐,只有在理论社会形态——共产主义中才能根本解决。

1 生态文明蕴含了马克思政治文化思想的大平等观

马克思政治文化思想是以社会化大生产的社会实践为基础,创立了人类社会的理想组织形态——共产主义主旨,突出人民主体地位的政治价值性的政治文化。它的形成以历史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为核心内容,揭示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即政治文化由社会存在决定,其核心是社会政治意识。马克思明确指出“必须时刻把下面两者区别开来:一种是生产的经济条件方面所发生的物质的、可以用自然科学的精确性指明的变革,一种是人们借以意识到这个冲突并力求把它克服的那些法律的、政治的、宗教的、艺术或哲学的,简言之,意识形态的形式”[3]。因此,马克思政治文化的内容包括了政治思想、政治理论和政治价值以及道德、宗教、哲学、文艺等的思想体系,是上层建筑中的主导意识形态。同时,如果只从政治文化中,从观念上寻找社会发展、政冶变迁的原因,会走向历史的唯心主义。因此,马克思政治文化思想作为一种政治文化意识是客观实践的主观印象。在这一实践基础之上,实现了马克思政治文化的社会化,应该说,生态文明就是马克思政治文化思想社会化当代形态之一。

马克思政治文化思想立足于实践,并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发展。“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各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4]。随着历史条件的改变,马克思政治文化思想不断增添新的内容,从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开始,生产力不断提高,人们开始疯狂地掠夺自然资源。到了20世纪工业革命高涨,问题逐渐显现,各种理论观点争锋相对,出现了人类中心主义、生态中心主义。然而,在马克思政治文化思想的视野中生态问题根本上是揭示了人与人的矛盾关系,现实的人负载着的本质力量通过实践活动转化生态自然力量,由此生态文明构成了马克思政治文化思想的一种外在表达。

马克思政治文化思想从本质上表明“人——自然——社会”是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而存在的。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的价值原则构成了生态文明的内在价值规范准则。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共产主义“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5]。马克思指出生产力发展是贯穿整个人类历史,通过发展生产力人类实现对自然界的占有,人与自然的关系凝聚为一种生产力的关系。同时获得了对自然资源的占有之后人类并未完成自己的使命,在人类获得劳动价值之后会进行价值的交换和转移,此时会形成各种各样复杂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因此,从本质上来看“人——自然——社会”是彼此相互关联的整体。人的客观存在的关系整体性决定了人与人关系的处理必须尊重这一客观现实,尊重主体与自然共存的这一关系,由此生态文明是马克思政治文化思想的内在要求。

生态文明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关照现实,并不断进行实践反思的政治文化的当代自觉。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类中心主义”与“生态中心主义”争论不休,生态中心主义者主张人与非人存在者之间具有平等的内在价值,而人类仅仅是地球上的普通一员,尤其强调人类与自然没有主客体之分,人类就是自然界,自然界就是人类。这样的主张受到人类中心主义者的批判,在人类中心主义者看来,人是一切的中心,自然界仅仅是作为一种工具而存在,人类是自然界的主宰,为了人类价值的实现不惜牺牲一切自然界的价值。两者都想从当下问题出发寻找解决问题的理论依据,但是生态中心主义者忽视了人与自然界主客体的关系,将二者混为一谈;人类中心主义者则过分强调和夸大主体的价值,从而忽视了自然界的价值,尤其忽视了人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二者都缺乏一种联系的思维。因此,在处理问题时陷入了形而上学非此即彼的僵化泥沼之中。

马克思立足唯物辩证法这一科学的辩证法,跳出了两者的怪圈,从而形成一种大的平等观。马克思的政治文化思想首先肯定了人与自然界的主客体之间的关系。在物质劳动生产实践过程中主体人类将其本质力量外化,使得自然界人化。人通过占有自然资源创造着劳动价值,此时价值是相对于人来说的,而对于物来说只有使用价值,因为只有它与人发生关系时才会产生价值。因此马克思的政治文化思想强调以人为本,把人的利益作为一切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马克思的政治文化思想肯定了自然界的先在性。“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9]。“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7]。“因此文明每走一步都要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决不是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9]。人与自然界发生关系的前提是肯定自然界的存在,人类最基本的物质生活需要并不能脱离自然界,而是在自然界之中发生一切的社会关系。因此,要求我们既要承认自然界的先在性又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将人的利益与自然的利益结合起来,在不损害自然的利益的前提下,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自身在当代的和解,进而实现生态文明。生态文明首先表现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在人类的对象性实践活动之中,人与自然界都能够直观地感受自己存在的本质,自然界也有人类存在的痕迹。在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今天,我们需要尽可能地摒弃异化,摆脱资本主义制度所带来的对人们的奴役和对自然的不合理控制。

马克思政治文化思想是基于历史唯物主义原则,围绕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这一核心呈现出的生态文明理念。因此,这一思想并不是将生产力的提高与自然的繁荣对立,而是认为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加快了自然界的人化,人类主体性不断得到发展,从而能够更好地选择如何充分利用自然界,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界真正的和谐。同时在社会生活中,人总是遵循着特定的发展规律,在必然的生态规律中实现着人的自由。因此,马克思政治文化思想强调关注自然界的整体性,也就是说,马克思政治文化思想所蕴含的平等观是站在人类存在与发展的整体性上,是超越了人类中心主义与生态中心主义的一种大的平等观,生态文明则是马克思政治文化思想的这一本质的集中体现。

2 生态文明凸显马克思政治文化思想的人民主体思想

马克思政治文化思想是在批判资本主义的不平等,揭露无产阶级社会存在残酷性中指出了无产阶级的出路——社会主义革命。它表明人民是社会发展的主体,历史是属于人的活动。因此,人民主体思想构成了马克思政治文化思想的核心内容。

在马克思政治文化思想的视域中,人民主体思想的内涵体现在三个方面:人民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无产阶级作为社会历史的创造者承担着唤醒社会意识,改造世界的使命。在生态文明的建设过程中必须深刻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是人民;人民是实践的主体。人民既是物质、精神生产主体,也是变革社会制度的主体。真正的社会变革在一定意义上都具有革命性,生态文明的革命性是通过一系列的生产实践活动理念与方式的变革而实现其价值;人民群众是利益价值的主体。每个人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前提条件,马克思与恩格斯也强调生产力的发展是一切的根本。因此任何的思想都是人民群众在追求生产力的发展,实现自身价值的实践中形成的。

生态文明建设本质上是人民主体地位和人民生态利益的体现。人民的普遍幸福建立在人类与自然和谐,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与生态文明的统一的基础之上。生态文明的这一本质思想与马克思政治文化思想的核心内容相契合,是马克思政治文化思想的充分呈现。

人民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从现实意义来看,任何一个社会都是由人民构成的,人首先是社会人。马克思政治文化思想强调了人民主体地位不可动摇,在生态运动的过程中充当主要力量的人民,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力量和源泉。马克思与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中写道“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8]。“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9]。这里马克思恩格斯第一次明确提出人民主体思想。人民不仅是物质生产资料的主体也是精神生产资料的主体,人民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创造了精神财富,而其中,生态文明在当代以一种系统的视角,越来越凸显出人民的基础地位与核心诉求。

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解放全人类并最终解放自己。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明确提出,只有在“无产者的占有制下,许多生产工具必定归属于每一个个人,而财产则归属于全体个人”[11];同样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阐明了共产党人同全体无产者的关系,“在当前同资产阶级对立的一切阶级中,只有无产阶级是真正革命的阶级。其余的阶级都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而日趋没落和灭亡,无产阶级却是大工业本身的产物”[10]。“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9]。无产阶级作为一种政治力量和社会力量在政治生活与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生态文明首先体现在生态政治的社会历史运动之中,其中起着主导作用的是无产阶级。无产阶级作为生态政治运动的重要力量,要求积极动员群众,唤醒群众最基本的生态意识,进而生成一种新的生态理念从而指导生态实践活动。因此,生态政治运动实现了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统一,人的发展与自然发展的统一。

人民是社会实践的主体。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思想本身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思想要得到实现,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19]。人类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再到生态文明本身就是一个社会历史实践过程,随着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不断高涨,工人与劳动产品、劳动本身与工人、工人同自己的类生活以及人与人之间发生了异化,这表现在生态领域就是工业文明抛弃农业文明的过程,虽然发生了异化但其中也包含着扬弃自身,走向生态文明的这一实践过程。

马克思的人民主体思想表明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要求保持自然、社会和人的和谐统一。生态文明贯穿于社会物质生产实践活动之中,同时遵循着“人——自然——社会”的和谐统一。人民的实践活动,是我们对物质生产活动以及人们的现实生活过程的主观反映。其中人民是社会实践的主体,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人民的自觉意识也不断完善,生态问题上升为一个政治问题,从而对生态问题的关注越来越多,这体现在生态建设实践中就是能够更深刻地认识生态进而人与生态的关系生成为人的存在的价值,以此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自觉。

人民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体现在人成为自己的主人,人的个性得到全面而丰富的发展。马克思的这一思想揭示了人的发展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表明了社会发展是和目的性与和规律性的统一。马克思指出了生命的生产表现为双重关系,即自然关系与社会关系。而生态文明就包含了这两种现实的关系,人生活于其中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解、人与人关系的和谐是马克思政治文化思想的文明形态实现的核心标志。因此,人的全面发展既是体现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主体的标记又是实现生态文明的内在要求。

人民是利益价值的主体。马克思主义哲学表明物质生产需求是基本的实践活动,人在其中创造了特定的价值,同时也享受着价值成果。这里的价值是指以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为主体的共产主义价值。马克思政治文化思想所呈现的价值观强调人民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同时人民也是实现和创造价值的核心力量。由此生态文明体现马克思政治文化思想的人民主体思想是由人的本质决定的。在社会关系中,人通过将自己的本质力量外化,使得自然界人化,从而实现自身的价值。人的最基本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是满足温饱,为了满足人最基本的物质生活需要,因此才出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利益价值关系。

人与自然的利益价值关系并不是人类终极的价值目标,其终极价值目标是实现人的解放和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进而使得人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生态文明建设的实现是人自由自主地发挥其创造性的重要内容,因为生态文明蕴含着人与自然、人与他人的关系,只有打破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异化,自然相对于人来说才既是一种手段也是一种目的。他人相对于自己来说才能够摆脱其工具性,进而真正地实现人与人社会关系的和谐。因此,最终建立的新社会是一种不断肯定和维护最大多数人利益价值的社会主义制度的社会。

3 生态文明的实现依赖于承载了马克思政治文化思想的制度保障

生态文明的实现立足于制度、文化、意识形态相统一的马克思政治文化的实践,马克思政治文化是观念性政治文化和实践性政治文化的辩证统一,是与社会发展、人的发展相契合的理论形态。它以共产主义的价值理念为导向向我们呈现了一幅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以及公平、正义、人人都有尊严的生态文明的美好图景。

著名的政治文化学者路辛·派伊认为,政治文化是政治体系中的主观领域,它规范政治制度、确定人们的政治行为[11]。威廉·布鲁姆也表明文化的有意识的心理模式是解释政治行为的一种因果或制约因素[12]。基于他们对政治文化的这一一般性理解,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形成的包含有生态思想意识、生态心理与生态价值评价的马克思政治文化思想呈现为一种影响人们行为模式和思维方式的稳定的心理结构和固定的价值取向的理念形态。

生态思想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动力机制。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马克思政治文化思想表明,生态思想是客观的生态现实在头脑中的反映。它作为生态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人们对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生态活动、生态现象以及隐藏在其背后的各种社会关系的系统的反映,也是意识形态走向制度化的基础。这里的制度化能够转化为一种社会力量和一种国家力量发挥重要作用。其中社会主义生态价值观就是生态价值系统的核心评价标准,充当了影响人们思维与行为习惯的文化力量。

生态心理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情感导向。社会成员在社会生态实践中表现的一种特定的认知,情感等的心理反应。从本质上来说,它影射了主体的性格。生态心理作为一种不显在的文化因素往往被人们忽视,而马克思政治文化思想表明生态文化本身是一个有机地整体,生态心理是生态文化的内在规定性,是与生态思想共同发挥作用而存在的。生态思想的形成离不开特定的心理因素和行为规则,而生态心理这一稳定性情感也总是伴随着生态思想重塑社会的生态价值观念。

生态价值观念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导向。生态文明的内在价值伴随着生态价值观念的生成而得以发展。生态价值观念与政治文化社会化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生态价值观念为个体进行行为活动提供了价值规范和行为准则。个体在价值判断和选择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稳定的生态价值观念,信仰和态度。个体通过学习知识获得对生态的认知,形成特定的生态认知与生态情感。个体所依赖的生态文化是通过实践践行中的不断选择、不断调整,强化并推进增加了新的内涵的生态文化的发展。

马克思政治文化的观念在其社会化的过程中会转化为实践性的政治文化。社会主义制度是马克思政治文化思想的具体形态,它承载了人民最基本的制度保障社会主义制度,也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实践的制度性体现。当我们谈到政治文化时候,我们指涉的是人们所具有的更深层的思想、信仰价值观以及行为倾向,或者是移入他们大脑中的政治制度[13]。马克思政治文化既是社会主义制度这一政治体制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又是基于马克思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唯物史观的对客观现实的政治生活的反映。恩格斯指出,国家是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力量来支配着人[14]。从这个意义上来看,一个国家的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个国家的意识形态的文化力量。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关于政治制度的理性把握,最直接地代表了一个阶级的利益同时反映了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因此,制度、文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统一于社会主义制度的实践,同时具体的制度、具体的实践同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辩证统一的。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人生产着自己的思想、语言,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15]。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生成于具体客观现实实践之中。

社会主义制度的实践是马克思政治文化思想社会化的生成土壤。社会主义制度下马克思政治文化的独立性对生态文明的建设有推动作用。马克思政治文化社会化的过程既是人们从事社会生态实践的过程,也是人们获得生态认知,塑造生态思想和生态心理的过程。社会主义制度是以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和权力地位为最大的政治价值取向和基本内容。通过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社会化使共同体成员形成自觉的社会意识和特定的社会人格。对社会共同体来说,社会政治体系将自己的信仰、准则、价值情感等传输给每一个社会共同体成员,使社会中的每一个人之间发生相互作用,推动社会化进程。对社会个体来说,政治文化社会化是塑造社会人格的关键。通过政治文化社会化这一过程,使得社会个体对生态文化产生相对一致的理解和认可,达致使人们拥有相同的生态文化符号,守护共同的生态理念,形成共有的思维模式[16]。由于社会生态实践深刻影响着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切身利益,他们会在参与生态实践社会化的过程中,形成了特定的生态心理、思维和行为模式。这一特定的思维模式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个体逐步形成一种成熟的符合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理性化的生态思想体系和行为倾向。因此,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逐渐从单一的人上升成为一个全面的人,开始形成自己特定的生态关系的文化理念,并承担相应的生态责任。

社会主义制度理念转化成为人们自觉行动的过程,同时也是生态文明的建构过程。马克思政治文化思想的核心是人的主体性思想,突出强调了人的客观现实性。“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10]。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从根本上反映了人民的利益价值诉求,终极目标在于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在人的社会交往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承载了这一理念的社会制度以普遍的刚性力量,促使主体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发生了转变,使得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在实践中趋向更加和谐,社会主义在制度层面保障了生态文明所倡导的大平等观的实现。反过来,人们思维观念和行为方式的转变,使得社会主义建设中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更加和谐,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生态文明不仅呈现了马克思政治文化的思想理念,而且推进了马克思政治文化思想的社会化,社会主义是其中关键的枢纽与核心保障。

4 结语

马克思政治文化思想突出了马克思的实践唯物史观,强调了生态文明是作为一种公平、正义人人都有尊严的理想形态存在的。这不仅揭示了生态文明的实质是人与人的社会关系,而且呈现了一种新的大平等观,使得“人——自然——人”这一生态理念,在引导人类未来理想共同体实现的实践中发挥突出作用。

马克思政治文化思想既是生态文明的理念来源也是它的内在规定性,它要求我们不仅需要看到自然的重要地位还需要重新审视人自身。马克思始终坚信人类社会终将进入共产主义,人的主体地位得以实现,人与自然关系真正和谐。生态文明、马克思政治文化以及社会主义制度是互为关联的整体,马克思的这一政治文化思想为我们阐释了未来理想的蓝图,而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生态文明建设则是这一蓝图的践行。

猜你喜欢

自然界马克思文明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自然界里神奇的“干饭人”
自然界中的神奇香料
请文明演绎
自然界的一秒钟
漫说文明
例说“自然界的水”
对不文明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