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校企协同视角的地方本科院校经济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2018-03-29刘运材郭毓东
刘运材,郭毓东
(湖南工业大学 经济与贸易学院,株洲 412008)
一、引言
高等教育以毛入学率为标准,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低于15%为精英教育阶段,超过15%但低于50%为大众化教育阶段,而超过50%则为普及阶段。根据教育部统计,2016年底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42.7%,处于大众化发展阶段,已成为世界高等教育第一大国。与此同时,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新常态,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涌现,经济增长动力由传统的要素投资驱动转变为创新驱动,为了鼓励创新,国家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号召,以推动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增长。众所周知,高等教育的重要目标是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的创新型人才,而在我国全部本科院校中,地方本科院校占90%以上,作为我国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地方本科院校,如何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是值得广大高校教育工作者认真思考的问题。本文以地方本科院校经济类专业为例,针对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基于校企协同的视角,探讨经济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二、地方本科院校经济类专业实践教学现状
(一)经济类专业课程结构特征
根据国家教育部2012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经济类专业主要包括经济学、财政学、税收学、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保险学、投资学等。与其他专业相同,经济类专业课程教学体系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理论教学是以教师为主导,通过教师的课堂教学实践,理论教学强调知识的逻辑关系,学生需要根据教师的讲解思路,理解及记忆相关知识。相比而言,实践教学则以教师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中学生处于主动参与的地位,通过学生的智力投入、创造性的实践活动以及有针对性的现场体验,获得对知识的感性认识、同时提升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理论教学主要是使学生掌握深厚的理论基础,实践教学突出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经济类专业是地方本科院校普遍开设的专业,以湖南省为例,据统计,在全部40多所地方本科院校中,有接近90%的高校开设了经济类专业。经济类专业毕业生主要是面向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等经济管理部门,由于岗位应用型、实践性强的特点,对经济类专业学生来说,具备良好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显得尤为重要,而这种实践能力的培养必须在经济类专业的课程教学中体现。在地方本科院校经济类专业的课程体系中,通过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是经济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经济类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包括实验、实习、社会调查与实践、学科竞赛、技能考证等内容,其中实习又包括课程实习、认知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等,通过实践教学环节的训练使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及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经济类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般来说,经济类专业毕业生由于具备良好的经济管理相关知识和能力,将有助于推动地方经济的转型升级,对发展区域经济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尤其是在我国市场经济取得巨大成就的今天,为大量优秀的经济类人才施展才华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笔者通过对湖南省部分二本及三本高校经济类专业实践教学的调查,发现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学校对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很多地方本科院校在传统的追求学术型、综合性及研究型大学的影响下,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认识不够,认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等同于培养高职学生,会降低学校的办学层次,导致对应用型人才培养关键环节的实践教学重视不够。(2)实践教学投入不足。受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教育思想影响,很多地方本科院校没有针对经济类专业的实验室和相关教学软件,缺乏与专业对口的校外学生实习基地。对于一些开设了实践教学的高校,其实践教学也从属于理论教学,实验室从属于各教研室,实验教学内容、实验项目从属于某一门课程,各门课程按照自身的需要开设实验,忽视了相关课程的关系。(3)实践教学课时少。部分地方本科院校对一些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仅安排理论课时,导致教师在教学中既要讲授理论,又要安排实验,困难很大。据笔者了解,某学校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计量经济学》课程只安排了56节理论课时,没有实践课时,这对于一门主要培养学生借助计量软件去研究现实经济问题的课程来说,这种安排是不恰当的,很多学生感觉在学习完该理论课程后不知道课程有什么作用,教师也只好在课堂上补充软件的操作方法,而学生则缺乏实际操作的机会。(4)缺乏双师型教师队伍。地方本科院校教师一般授课任务较重,教师很少有时间到企业去搞调查研究或参加生产实践。而专业师资的补充,主要是高等学校毕业的博士或硕士研究生,从理论到理论、从学校到学校,由于缺乏对实际工作的了解和实战性的专业锻炼,在指导学生实践技能方面显得力不从心,导致教学效果欠佳,束缚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5)缺乏实践教学内部质量控制体系。一些地方本科院校的实践教学没有建立一整套关于实践教学的管理制度和质量评价规范,管理较为松散。实践教学的管理往往靠指导教师的责任心来实现,而一些教师工作懈怠,对学生的管理标准不一;学校对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提高缺乏必要的引领和监控机制,实践教学质量难以保证。其次,教学思想、教学方式落后。(6)缺乏与经济类专业相关的实践教学基地。实习基地是地方本科院校开展校外实践教学的主要场所。但是,受到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加上企业对建立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不够,学校与企业之间没有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
以上问题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地方本科院校与地方企业之间未建立一种有效的校企协同人才培养机制。因此,探索一种学校和企业“双赢”的实践教学合作模式,成为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亟待突破的难题。
三、校企协同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一)校企合作制定实践教学目标
地方本科院校经济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满足国家及地方经济发展所需要的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具有团队精神和创新意识,能在银行和非银行性金融机构、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及企业事业单位从事经济管理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区别于传统的经济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面向实践的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体系具有更强的应用性,侧重金融和期货、国际经济与贸易及经济学等相关知识的学习和应用,突出实践类课程的教学,通过课堂模拟、课后实践、认知实习、专业实习等教学方式实现。地方本科院校应该结合地方经济发展和学校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实践教学目标,构建实践教学模块和课程体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意识,全方位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实践教学培养目标的制定分两个步骤进行:一是通过对企业和相关单位进行实地调研,获得应用型人才的基本素质和能力指标要求。具体可以采取向企业员工和管理人员现场发放调查问卷、利用互联网进行问卷调查,电话采访、实地访谈等方式进行。通过调查获得经济类专业应用型人才所应具有的各种能力;也可以组织学校经济类专业实践教学指导教师到企业采购、管理、生产及销售等部门短期实践,真实体会企业对人才素质和能力的要求,从而为以后的教学提供参考;二是对经济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应当具备的能力进行全面分析,确定每一项能力的重要程度,从而得出哪些能力需要在实践教学中重点培养。
(二)校企合作组建实践教学团队
相对于工科类专业,实践教学在经济类专业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相对较弱。因此,长期以来,我国地方本科院校经济类专业实践教学师资队伍不稳定,实践教学指导教师安排随意性较大,严重影响实践教学效果。
在笔者看来,基于校企协同的实践教学团队应当包括专职的高校专业课程指导教师和兼职的企业实际岗位指导教师。高校指导教师由学校双师型教师、专业课教师和管理人员组成。双师型教师既有足够的专业知识素养,同时也具备一定的职业实际操作能力,可以为学生提供理论和实际的双重指导;而专业教师主要是负责各具体实践能力的培养,管理人员负责后勤保障工作;企业指导教师由企业高级管理人员、一线员工以及普通行政人员组成,高级管理人员负责与学校沟通联络,做好实践教学的总体安排,一线员工负责学生在企业实习的具体指导,普通行政人员负责后勤保障工作。校企协同的实践教学团队成员应当具备一定的资质,特别是双师型教师,应当既懂学科理论,又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一般应具有某项经济管理岗位从业资格证书,如金融分析师、资产评估师、证券分析师等职业从业资格。通过双师型教师自身的工作经历和实践经验,向学生传授工作中可能会碰到的问题和解决办法,这将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产生重要影响。此外,由于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为了保持知识的不断更新,校内实践指导教师要通过继续教育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知识水平,保证教学与实践不脱节。具体来说,可以安排校内实践指导教师定期去企业学习或培训,了解最新的企业技术水平、管理经验、产品开发情况等,根据企业对人才素质要求的新变化,适时调整、改进教学内容与方法。
(三)校企合作改进实践教学方法
一般来说,经济类专业的实践教学课程包括校内和校外两部分,校内的主要包括课程实习、上机操作、调研报告、学年论文等形式,而校外实践环节则包括认识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市场调查等。在校内实践课程的教学中,可以采用互动式案例教学、参与式实践教学、情景模拟式教学等方法,也可以借助电子视听设备和多媒体网络技术,在模拟实验室中进行教学。为了增强教学效果,教师在讲解的时候,可以邀请企业人员参与授课,或者让学生进行软件的实际操作或者实务模拟,从而真正理解并掌握相关内容。这种教学方法将脱离传统的“满堂灌”式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在课外实践教学环节中,可以通过校企协同组成联合导师制来进行教学。具体来说,以学生校外完成毕业论文为例,首先,由校内外导师共同把关,对学生的毕业论文选题进行把关,校内导师主要侧重选题的理论意义和专业方向问题,而校外导师主要关注选题的实际意义及可行性问题,通过校内外导师的共同审核,使学生的毕业论文选题既符合专业方向,具有理论意义,同时也有实践价值,这种毕业论文选题当然是非常理想的。选题确定后,学生可以一边实习一边调研,收集与论文写作相关的数据资料,根据企业指导老师的意见,把握研究的重点和方向,而校内导师则重点关注论文的逻辑结构和写作规范。在毕业论文答辩时,可以邀请校内外导师共同担任答辩委员,这样将会对毕业论文给出一个客观公正的评定。这种校企双方指导老师分工合作指导学生选题、过程管理、成绩评价的实践教学方法,将极大提高实践教学效果,使应用型人才培养真正落到实处。
(四)校企合作建立实践教学管理制度
为了保证地方本科院校经济类专业校企协同人才培养的长期有序发展,必须建立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规章制度,通过专业化管理来提高实践教学效果。实践教学管理制度的建立包括如下内容:1.地方本科院校与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协议,该协议在明确校企双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的基础上,能够保证协议的强制执行。从而构建校企双方的长效合作机制;2.以地方本科院校为主,并邀请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加入,成立专门的校企协同实践教学管理机构,针对校企合作中各项工作的组织安排和布置进行明确具体分工;3.由地方本科院校教务部门牵头成立实践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包括学校主管校领导、学院主管教学的副院长、系主任、双师型教师、企业负责人、技术与专家以及管理人员组成,对实践教学实施效果进行考核和评价,提出改进措施,为学校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出谋划策;4.由学校教学管理人员和企业负责实习安排的管理人员共同协商,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规范实习过程中师生的行为。
(五)校企合作构建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教学质量反映了实践教学的效果,体现了学生通过实践教学之后动手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提高的程度,是经济类专业实践教学追求的目标。实践教学的质量监控可以从如下三个方面进行:一是校企双方共同制定实践教学的标准和规范,对各实践环节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效果评价等方面作出具体规定,制定统一的标准;二是校企合作开展教学检查。建立一支由企业和高校实践教学指导教师及管理人员组成的教学效果检查小组,通过设计一系列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效果评价指标,对实习、实验效果及学生能力提升程度进行全面检查及评价,与实习预期目标进行比较,总结经验并找出存在的不足;三是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人员考核制度,对参与实践教学工作的全体人员在实践教学中的表现情况进行分类考核,并进行量化评价,将考核结果分为不同等级,与相关人员的福利待遇、职称晋升以及评优评先挂钩。对于工作认真负责、专业技能水平高的指导教师予以表彰,对工作懈怠、消极应付的人员予以批评。通过以上措施,奖优罚劣,充分调动所有参加实践教学人员的积极性。
四、校企协同实践教学体系的保障措施
为保证校企合作的良好运行,需要学校、企业和政府三方的协调配合,因此,有必要搭建高校、企业、政府三方合作共赢的“政—校—企”实践教学保障体系。
首先,作为校企合作的主要方,地方本科院校应当高度重视校企合作,要意识到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学校领导要达成共识。在此基础上,学校要加大对校企合作实践教学的投入力度,从硬件、软件等各方面为实践教学创造条件。地方本科院校要积极主动与企业进行合作,找出校企之间的利益共同点,从而通过合作真正实现共赢。高校要充分考虑企业的实际情况,建立校企合作关系以不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为前提。在合作对象的选择上,作为地方本科院校,不能盲目地选择大型知名企业,可以考虑所在地区周边具有一定规模、技术水平领先、管理科学规范的中小企业作为合作对象。当然,合作企业的选择也要考虑到企业的生产管理业务与经济类专业实践教学课程教学的相关性、企业所能容纳的学生人数等因素。
其次,要使企业通过校企合作,获得实实在在的利益。主要包括:一是通过校企合作,企业可以从实习生中择优招聘员工,从而使企业获得发展所需人才,并且由于这些实习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工作技能和实践经验,能够为企业节省员工培训成本。二是通过校企合作,企业可以将自己的产品、品牌在学校及学生中进行推广,也可以将自己与高校的科研和教学合作情况向社会宣传,从而扩大企业的知名度;三是企业可以利用高校优秀的教学与人才资源进行员工的教育和培训,从而提高员工的素质,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四是利用高校在知识、人才及研发方面的优势,校企联合进行课题研究、科技攻关、新产品开发等,解决企业在生产、经营及发展过程中的难题,提高企业产品的竞争力。五是通过校企合作,企业可以争取政府的税收优惠及相关补贴。
第三,政府作为校企合作的桥梁,主要任务是搭建校企合作平台,为实现校企合作创造条件。主要包括:1.政府提供促进校企合作的优惠政策,比如通过财税部门对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提供税收优惠,为校企合作实训场地建设提供土地及资金扶持,对于取得成功的试点项目进行宣传;2.政府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对具备参与实践教学条件的企业做出强制性规定,使得企业明确在为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必须履行相应的义务;3.政府积极为高校和企业牵线搭桥,政府在了解本地高校和企业的校企合作意愿的基础上,为有合作意向的学校与企业创造合作磋商的条件,对成功签订合作协议的企业予以宣传报道。
此外,校企合作的长期稳定离不开双方的人际交流及情感沟通,因此,要建立地方本科院校与合作企业之间的互动交流机制。比如:1.围绕合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定期召开校企双方各层次人员参与的座谈会,不断改进合作效果。2.校企双方互派人员进行交流。学校可以安排主管教学的领导不定期走访企业,企业也可以组织管理层到学校考察参观,使校企双方保持交流常态化;3.为了使校企双方增强互信,地方本科院校与企业要相互通报本单位的重大事件,比如企业的重大发明、新产品的发布、学校和企业的重大人事任免等信息,以此增强彼此的互信。
地方本科院校经济类专业应用型人才要求学生具有宽广的视野、灵活的思维和强大的实际动手能力,做到积极创新并且能够把创新思想付诸实施。作为综合性应用学科,经济类专业的教学过程应当打破常规的“满堂灌”教学模式,摆脱传统的僵化思维,突出实践教学,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升。通过校企协同,从教学目标、教学团队、教学方法、管理制度、质量监控五个方面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是实现经济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最佳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