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环境下公安院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路径探析

2018-03-29吴星儒

关键词:互联网+政治环境

吴星儒

(吉林警察学院 组织宣传处,长春 130117)

“互联网+”是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且与公众生活紧密结合后的产物,截止到2017年12月,我国的互联网用户已经高达7.72亿人,普及率高达55.8%,已经超过全球平均水平,其中年轻人为主的网民群体更是成为我国互联网用户主力人群。在此环境下,多元的信息、复杂的网络环境也直接影响了公安院校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价值观等。公安院校大学生是未来公安队伍的中坚力量,必须借助“互联网+”来创新公安院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才能让互联网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利器,而不是阻碍。

一、“互联网+”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结合的必然性和重要性

(一)网络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如今,大学生作为互联网使用的主要人群,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来拓展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知识、改进学习方式方法、充实业余生活。但是,网络对于大学生来说就好似一把“双刃剑”,如果大学生接收正能量的信息较多的话,会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意识形态建设有积极影响和帮助。相反,如果不同程度地受到网络带来的负能量影响,则会极易产生消极情绪或者更加严重的后果,甚至是犯罪。比如,最近国家全面禁止了抖音小视频、内涵段子、视频直播等网络上一度盛行的网站和手机APP,这些软件中的许多节目通过展现低俗的段子、“社会摇”等舞蹈、脏话连篇的直播等来赚取眼球,获得粉丝,看起来是所谓的搞笑、诙谐、娱乐、幽默,其实质是在哗众取宠、赚取报酬,传播低俗文化、不文明用语、拜金享乐主义价值观,其毫无价值、毫无营养、毫无意义。而我国有很多大学生是这些节目的主要用户,因此,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目的。

(二)“互联网+”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结合的必然性

网络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一方面,互联网技术的革新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扩大了受众的覆盖面,比如大数据分析、云技术、“网络慕课”等技术都为高等教育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更加丰富、现代、有趣、鲜活的教育手段,增强了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和主动性;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也为构建健康干净的网络环境提供了坚实有力的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加速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知识价值的传播。比如在很多网络上经常出现“调侃”名人的段子,像“陈独秀请坐下”“董存瑞个不高”等,这些看似是娱乐性的段子,实则背后隐藏着对中国传统价值观的侮辱和否定。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向大学生宣传正确的唯物史观、历史故事、价值引领等,帮助学生辨别真伪、明辨是非、明确人生理想与目标。

(三)“互联网+”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

大学生在接触先进技术、先进思想方面有着素质优势,尤其是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强,且愿意学习和使用先进的技术以及知识。作为对学生进行思想意识引导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适应教育环境的改变,适应性地作出创新、调整,才能满足当代大学生的需求。为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在传统的教育工作基础上,借助“互联网+”的视角来顺应先进技术发展,才能让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更有实效。

二、“互联网+”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特征与存在问题

(一)“互联网+”环境下思政工作的特征

1.“互联网+”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开放特征。互联网最大的作用就是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形式,使得时间、空间不再是信息交互的阻碍,更多的信息可以直接完成同步共享。信息的传播已经从一对多变为多对多,借助社交平台、视频软件等,信息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影响更多的群体,而这样的传播往往是几何倍数扩散。思想政治工作也应重视信息共享,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广泛的信息交互,从而实现多角度、精准化的思想引导,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在校园内、网络上开展更加全面的宣传。

2.“互联网+”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平等特征。互联网提升了信息的对称性,教师、学生都可以通过网络了解趋同的信息,其离散型、无中心的特征,使得获得信息的个体面对网络是平等的,不会因为年龄、地位、职务等出现差异。人与人之间在网络中都是相对平等的,社会环境、校园环境都在网络中呈现扁平化。此时传统的信任权威、教师权威、信息权威等都已经不能影响学生对信息的获取以及自身世界观的形成。

3.“互联网+”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跨界”特征。网络世界中,各种文化、理念都同时出现在学生面前,各种资源都在整合形成新的信息平台,各种信息被细化,也在相互融合。此时单纯地关注某个层面的信息或者思想意识已经不能满足思想政治工作的需求,而应拓展眼光,看到教育以外的各种问题,人际交互的普惠性、交叉性,使得学生更愿意涉猎多元化的信息内容,也愿意在不同的平台上完成信息猎取和人际交互。所以在“互联网+”环境下,思想政治工作应关注更加广泛领域的汲取信息,集合多元化信息,形成适应自身的教育模式、信息等,打造适应本校的育人生态环境,从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际影响力。

4.“互联网+”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特征。互联网为各种信息交互提供了平台,打破和信息、技术、知识的空间界限,而这样的信息碰撞就给创新提供了更加肥沃的土壤。互联网与商业意识结合塑造了当前的商业模式创新,只要在使用网络就已经参与了网络发展与创新,唯一不同的是参与创新或者使用创新产品。这样的环境和创新氛围恰恰是网络的魅力,也吸引了更多的年轻人。大学生更是喜欢猎奇的群体,他们在互联网中更愿意尝试“新奇”交互方式、购物方式、游戏方式等,此时思想政治工作也必须重视创新意识的引入,驱动高校育人模式的改变,这样才能适应当前的社会发展趋势。

5.“互联网+”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大数据”特征。大数据是针对网络而言的新名词,这里的大数据主要就是针对各个领域开展的信息采集以及数据分析等。针对性的数据加工就可以产生更加有效的信息,从而指导实际的工作开展和改进等。高校虽然是育人场所,但是众多的学生聚集其行为模式也可以利用大数据进行分析和研究,虽然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但是其在网络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下,会呈现宏观的趋同性,比如购物喜好、信息喜好、知识喜好、行为喜好等,这些都可以直接说明学生在校园环境、社会环境中所呈现的行为模式、思想意识等,关注“大数据”,掌握本校、同类学校的相关数据信息,了解相关专业的学生群体的行为模式、思想动态等,从而找到思想政治工作的切入点,也是“互联网+”模式下需要关注的焦点。

(二)“互联网+”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存在问题

1.思想政治工作思路缺乏“人性化”。从现有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看,学生群体的思想结构、思想意识以及与社会接触的紧密性都发生了改变,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借助“互联网+”可以接触到更加广泛的信息,此时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状况发生改变,其思想“需求”也发生了改变,而目前的思想政治工作仍没有作出针对性的调整,缺乏“人性化”的调整,使得思想政治工作内容、方法等不能适应当前学生的客观条件和特征。

2.思想政治工作内容缺乏“时代性”。在实际的思想政治工作中,教师没有根据时代变化进行工作内容的调整,一些传统、模式化的教育材料仍在沿用,缺乏对教育内容的改进,在信息化的环境中显然已经不能适应思想政治工作的需求,枯燥的教育内容不被今天的学生所接受也是必然结果,因为与时代的脱节就意味着不被理解,此时缺乏“时代性”的教育内容反而导致了学生的抵触,也就不能起到教育目的。

3.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缺乏“适应性”。教学方法或者思想政治工作方法需要针对不同的主体灵活设计,而目前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仍然不够丰富,不能适应“互联网+”的信息共享特征,价值内容上的枯燥也就不易被学生所接受。工作方法的单一直接影响了思想政治工作的辐射范围、接受程度等,这样的问题显然不利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开展。

4.思想政治工作评价缺乏“标准化”。当前在网络环境下,各种信息采集以及统计都可以借助网络实现,但是这样的情况也使得工作评价必须面对分散的信息和数据。这就给思想政治工作的评价带来了难度,工作中缺乏评价标准、规范是最为突出的问题,以往的问卷、调查等都已经不能适应分离散的评价信息,因此必须有更加规范统一的评价方式来改变现状。

5.思想政治工作策略缺乏“数据化”。如今“互联网+”是一个信息爆炸的环境,此时各种信息都会形成“数据”,而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还没有意识到“大数据”所带来的战略价值。一些思想政治工作内容或者方法之所以存在不适应的情况,其本质就是没有借助数据分析来制定策略,明确工作改进的方向和思路。而这样盲目的工作也就直接影响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时代性改变。

(三)“互联网+”环境下公安院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路径

1.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的“人本”路径

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从公安院校的实际情况看,创新的“人本”路径应重视两个层面。第一,是服务学生,作为国家安全人才、执法人才的培养阵地,必须突出社会需求育人为本的理念,从人民警察的核心价值观入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强调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从细节入手将思想政治工作与教学、生活结合起来,从学生的需求出发,在保障学生的学习、生活的前提下,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将思想政治工作与学习生活贴近,潜移默化地对学生产生影响;第二,是要提升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素质和能力。知识化、专业化的专业队伍可以有效地帮助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顺利开展。在队伍组建以及培训上学校鼓励具备高学历的教师参与,并积极组织队伍成员参与培训和深造,鼓励其获取心理、直接指导等专业资质。主要目标就是要打造一专多能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通过提升教师自身的基本素养来提升其辅导学生、引导学生、开导学生的能力。

2.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的“内容”路径

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习近平总书记还提出“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推出更多高水平教材,创新学术话语体系,建立科学权威、公开透明的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评价体系,努力构建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为此公安院校应针对公安教育需求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学术话语体系的构建,选择适应公安系统需求的相关理论和思想等引入到思想政治工作中,对不同专业进行思想政治课程设置和内容选择。在创新中主要的思路就是“适应”,即适应时代、适应党的需求、适应社会需求、适应公安工作需求,围绕当代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发展的需求,建立适应校园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包括指导思想、课程设置、教育内容、辅助措施、评价制度等,按照这样的思路,思想政治工作成为了高校育人的基础性课程,尤其是针对各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更结合了工作特征,使得思想政治工作有较大的改进和提升。

3.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的“方法”路径

教学方法是提升教学和教育效果的重要基础,为此在方法上选择专业与思想教育详解的方式。如在刑侦专业教学中,将刑侦课程与精益求精思想、勇于刻苦思想、除暴安良思想引入到教学中,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大胆创新、刻苦钻研,借助专业技术教学和思想磨练详解,从而提升学生对专业的理解并在心理建设上形成正义意识、服务意识、刻苦意识等,并最终形成良好的公安职业操守。同时,在教育方法上还应有效地借助“互联网+”的开放性和跨界性,借助网络平台和软件等帮助学生广泛涉猎公安系统的英模事迹、经典案例等,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围绕这些案例进行思想内核的拓展,在一个个案例和案件信息上附加指导性解说,让案件背后的“故事”呈现在学生面前。因为每一个案件背后都有公安战线战斗人员的付出和努力,任何一个案件的侦破都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让学生在信息汲取中关注这些不为人知的付出,显然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公安职业,明确自己将要面对的工作和艰辛,这样显然有利于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精神。

4.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的“评价”路径

在创新中应对评价体系进行改进、创新,这样才能适应“互联网+”环境影响。应当从两个层面进行创新,第一,是“标准化”评价。主要是从制度执行、指标统计分析等方面入手,将思想政治工作的时间、绩效、学生表现、专业提升等方面进行指标构建,针对性地选择可以量化的指标作为评价指标。同时还考虑到学生的职业特征,还引入了对应的综合性评价措施,包括职业素养、思想考核等,将这些纳入到思想政治工作评价中。第二,是考核内容需要与教学和职业目标结合。在考核中编制了对应的考核手册,记录各种工作内容和对象等,以及思想政治工作开展情况和效果等。在工作中不仅仅局限在日常直接对话上,还包括了网络沟通,如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中所体现的学生思想状况、交流情况等。

5.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的“数据”路径

大数据是网络时代的特征,虽然是被称之为大数据,但是其往往可以落实到微观层面,即大数据可以反映“某一类特征”。“互联网+”已经不仅仅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也在拓展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视野,还改变原有的看待学生思想动态的方式,借助大数据来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显然更加有效。尤其是公安院校的横向信息来分析比较、利用,更快地抓住学生的学习动态、思想动态等。通过数据库数据,进行采集和分析、数据挖掘来判断学生的信息、发现问题,这样一方面有助于明确问题所在,一方面则可以分析趋势进行工作改进,真正指导服务实践工作;通过占领“微信”“微博”等新传媒思想政治教育阵地,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达到掌控信息、畅通交流、引领思想、防微杜渐的目的。

三、结束语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环境已经发生了改变,不论

是教育对象、教育环境都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互联网+”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做出改进才能适应社会需求、教育需求。而创新则必须明确“互联网+”带来的改变,从而选择更加适应社会发展和教育需求的创新路径,从人出发借助方法、制度等改进,实现全面的思想政治工作适应性创新,让思想政治工作顺应时代和社会需求,培养出适应我国社会发展的公安人才。

猜你喜欢

互联网+政治环境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