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典型人物的报道创新
——以“一号哨位”王继才报道为例

2018-03-29刘小铭

传媒论坛 2018年24期
关键词:哨位王继才典型人物

刘小铭

(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北京 100081)

让·鲍德里亚在《消费社会》一书中提出,人们已处于“消费”控制着整个社会的境地之中。在消费主义语境的媒介生态环境中,新闻文本呈现出流量高度过载的态势,受众在媒介所塑造的“景观社会”包围中选择、感知、理解新闻文本,不断进行文化经验与意识形态的更新和修正。文本极大丰富伴随着受众文化素养的不断提升,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媒体对文本生产进行主动优化以迎合不断升级的受众消费水平。新时代的典型人物报道需要在极大丰富的新闻文本资源中突出重围,驱动受众对文本进行选择与消费,以实现核心价值观念的有效传达。《推荐一份年薪百万的工作,签约32年!》一文(以下简称《年薪百万》),契合了消费主义语境下的受众对文本的阅读喜好,为新媒体平台典型人物报道的文本生产创新提供了理念与思路借鉴。

一、议题设置与故事“虚构”:激活受众认知经验中的文化标签

议程设置理论指出大众传媒“不仅可以让公众想什么,还可以让公众怎么想。”媒体可通过议程设置来影响受众的“所思所想”,进而影响社会舆论走向。媒介融合时代下典型人物报道的议程设置需要进一步契合网络受众的阅读习惯,以社会“痛点”引发舆论热点,直击较易引发受众关注的文化标签,驱动受众在海量的新闻信息中对典型人物报道文本进行选择、消费与互动。

消费主义语境下“年薪百万”的文化映射效应。标题中的“年薪百万”一词是议程设置的关键。在当前的消费语境与文化场域下,“年薪百万”形成对优质物质生活条件的含义所指,在“签约32年”文字逻辑联结下,更深化了这一所指含义。在受众的普遍认知经验下,一份年薪百万且合约期为32年的工作意味着一笔巨大财富;换言之,“年薪百万”与“签约32年”是激活受众向往美好生活这一普遍文化认知的符号标签。重新审视文章标题——《推荐一份年薪百万的工作,签约32年!》,可发现“推荐”一词的使用体现出一定的宣传与营销色彩;从受众文本认知心理出发,“推荐”一词拉近了受众与“年薪百万工作”的心理接受距离。由此可见,作者通过“年薪百万”这一别出心裁的“虚构”情节,契合了消费主义语境下受众的猎奇阅读心理,为驱动受众对文本进行选择与消费、拓展典型人物报道传播力提供了可能。

知乎问答与微信聊天截图的承接。在充满噱头的标题下,作者没有立即对王继才夫妇的事迹做出相关阐述,而是引用了一条知乎平台上关于“世界上都有哪些不为人知的职业?”的问答,并以获得1800赞的问答——“2018年7月27日江苏灌云开山岛民兵哨所所长王继才在岛上巡逻中因病去世,他和妻子王仕花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下坚守孤岛32年”作为报道主题的起点;然而,作者随之借助近期苏格兰政府以百万年薪招募岛主的热点信息,并附上自己与好友就此话题的对话截图,进一步为全文报道设下了悬念。作者与好友的问答,以岛主招募为噱头逐步引入王继才夫妇的守岛事迹,某种程度上发挥了线上新闻调查的媒介功能,利用微信聊天截图这一可视化媒介,为受众营造出具有现代网络特色的文本消费环境。

二、选择、强调与表达:对“孤独坚守”的体验式呈现

个体命运呈现与二元对立的情节设置。“报道框架”通过“选择现实的某些方面在传播文本中加以凸显”,从而对信息做出概念化的传达、解释和评价。不同新闻记者基于自身所属社会群体利益的意义,有针对性地甄选某一新闻信息或意象资源进行强化呈现。

“规定动作”驱动下的传统典型人物报道,常以“军功章”式的叙事逻辑,列举典型人物的丰功伟绩,并针对典型人物具体事迹所折射的精神品质进行评述。“一号哨位”在推出《推荐一份年薪百万的工作,签约32年!》(以下简称为《年薪百万》)一文时,正处全国媒体对王继才夫妇进行“井喷式”报道的热点阶段。作者甄选了王继才这一典型人物所映射出的“忍受孤寂、不离不弃”的价值观念,并以体验式视角对这一具体精神意象进行突出表达,呈现出区别于传统典型报道的价值取向与认知倾向。在这一宏观价值认知框架驱动下,作者将故事主人公王继才夫妇孤独悲苦的个体命运进行了微观情节的细腻呈现,与“年薪百万”的“虚构”情节在同一文本中形成有效二元对立,成为博取受众情感共鸣的基础。从新闻文本的接受角度看,《年薪百万》的报道框架是对受众过往文化经验中典型人物报道“刻板印象”的突破,在顶层设计层面为该文获得“10万+”阅读量的传播效应打牢基础。

亲历式采访与平视化叙述结合。在消费主义语境下,亲历式采访已成为典型人物报道的“标配”。《年薪百万》一文规避了“上帝视角”及仰视视角的表彰式、瞻仰式话语风格,不一味引导受众“模仿与学习”先进典型。笔者通过文本细读,并结合对作者的线上访谈得出:作者在对开山岛的特殊环境形成了心理感知图景、并对王继才妻子王仕花进行扎实采访基础上,在行文过程中将自身代入守岛人的角色,力图以体验者的姿态重现王继才夫妇32年以来的孤独心境与忠贞信仰。

作者在对王继才夫妇32年守岛心境形成一定感性认知后,以主人公视角对常年守岛的内心图景进行二次阐述。如文中写到,“32年的每一天,几乎都是同一天,枯燥、孤独、无助、绝望,夫妻俩把所有心酸、痛楚咬碎了往肚里咽,只为让五星红旗每天在孤岛上冉冉升起。32年,这个岛就是家。”其中,以“把所有心酸、痛楚咬碎了往肚里咽”这一表述为例,忍受心酸和痛楚归属于守岛人的具体内心活动,而“咬碎了”则呈现出鲜明的第三者称叙事色彩。《年薪百万》在亲历采访的基础上以平视视角行文,通过对报道对象孤独、酸楚的内心图景的强化呈现,建立起受众与报道对象的互动桥梁,促使受众对王继才夫妇这一典型人物形象形成更具价值贴近性的感性认知与更强烈的情感共鸣。

三、“为你站岗”的媒介品牌文化强化议题激活

报道主题与媒介文化的巧妙映射。“一号哨位”作为非官方性质的涉军微信公众号,以传播军旅文化为主要媒介职能,并以“为你站岗”打造特色文化标签,成为其媒介品牌营销的一大亮点;此外,其平台主打的周边产品“哨位日历”在每一页日历上均有不同内容的哨位“口令”与“回令”,成为一种基层部队文化与媒介品牌文化的融合传播载体。《年薪百万》一文呈现了王继才夫妇32年守岛的尽忠职守,与“一号哨位”平台“站岗” “守护”的媒介文化意象形成有效呼应。文章开头第一句便以“这是哨位为你站岗的第1479天”作铺垫,通过媒介文化的再现为下文的主题呈现埋下伏笔;作者在文章末尾特意将采访当天的日历图片进行呈现,口令恰巧是“为你站岗”,以首尾呼应的媒介文化植入策略实现对报道主题的巧妙映射,同时也为其平台周边产品营造了良好的市场宣传效应。在“10万+”点击量的传播效应下,以平台文化与热点事件主题巧妙呼应的营销策略将进一步扩大“一号哨位”的品牌影响力。

竖式文字排版与诗意化文本阅读体验。短文竖排的编辑手法是“一号哨位”践行军旅文化软传播职能的“工具”之一。整篇文章的文字均以竖式排版的形式进行呈现,每行文字数量较少。从受众对文本的接受角度看,纵向的文字排列形式契合智能手机终端以滑动屏幕进行顺序阅读的普遍操作;控制每行文字数量,能够降低受众从文字中获取信息的视觉阻力,迎合了新媒体时代受众的碎片化阅读习惯。从报道主题与情感氛围营造的角度看,竖式文字排列与现代诗的文本呈现形式具有异曲同工之妙,为报道的价值观念传递与文本阅读氛围的营造提供了良好的形式载体。文章多处采用了排比句式,在竖式排列的形式作用下,作者在文字中对王继才夫妇守岛精神的情感认知传递将更有感染力与代入感。

四、结束语

总之,在我国主旋律宣传战线中,典型人物报道是意识形态渗透与价值观念传播的重要媒介。“一号哨位”《推荐一份年薪百万的工作,签约32年!》一文通过贴近受众文化认知的议题设置、突出核心价值观念的报道框架与巧妙植入的媒介品牌文化阐述王继才夫妇坚守开山岛的感人故事,实现了传统典型人物报道从“硬新闻”向“软新闻”的有效转换。

猜你喜欢

哨位王继才典型人物
新时代新闻媒体如何做好典型人物报道
守岛就是守国——女儿眼中的父亲王继才
话剧小岛往事
做好典型人物报道的若干思考
王继才 瞭哨抛家赤胆琦
探索典型人物报道的融媒体采编创新手法
哨兵之歌
基于多目标规划的部队哨位排班优化模型
两个人的五星红旗
网络典型人物报道的“三度”——以江西网连续发掘全国重大典型人物报道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