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视野下应用型高校的通识教育改革分析

2018-03-29

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通识应用型学校

杨 曙

(常州工学院教育与人文学院,江苏 常州 213022)

应用型高校主要是指那些带有一定鲜明的学科特色、应用型专业比较突出,而不是以科研为办学定位的本专科院校,这些院校主要集中在当前的一些本科第二批和专科录取的高校。应用型高校促进当前的中国经济发展,满足日益旺盛的中国经济发展需求,对当前和以后的高等教育普及化起到了十分正面的影响作用。应用型高校重点在于实践教学,同时也需要体现出时代所需要的人才观,按照教育部规定开设一定的通识教育课程,这样才能在全新的高等教育体系之下培养适应社会的高能力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而新媒体时代为这些应用型高校带来了机遇。

一、新媒体对应用型高校通识教育的影响

美国哈佛大学早在1945年就提出了通识教育的概念,《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将通识教育定义为“学生在整个教育过程中,首先作为人类的一个成员和一个公民所接受的那部分教育。”[1]之后各国诸多专家有过关于通识教育的定义,中国有学者针对通识教育中的频率较高的词汇进行总结,将通识教育概括为:“通识教育旨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的人和国家的公民;就其内容而言,通识教育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2]。在当前新媒体时代,数字化技术纷纷渗透到各行各业,许多行业获得互联网的帮助而突飞猛进。从教育的基础作用看,通识教育成为诸多应用型高校的春风,新媒体助力传统通识教育,使得教育获得了较多的生命力,在当前具有可塑性的教育环境下如何利用新媒体影响通识教育,需要进行一定的研讨。

(一)为通识类课程的教学改革营造了便利度

在应用型高校中,大部分专业为理工类专业,所以办学理念方面也常常使用理工类思维去进行通识教育,主要教学方法为项目讲授。在新媒体环境之下,如果简单使用讲授方法来获得一定的人文素养,实际已经不符合时代需要。同时,在应用型高校,常常因为学校专注教学使得很多老师教学任务量很重,日常授课结束即继续下面的授课,和学生没有什么联系,这样无法给予学生一定的课业指导,学生对课程学习也被动,没有什么学习激情。当新媒体技术出现之后,很多通识课的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学校特点,利用新媒体,进行合理授课,而不是简单传授知识。通识课利用相关的视频、音频、图片、在线平台等能够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也能让学生随时补充相关的信息。

与传统的通识教育比较,应用型高校始终要坚持自己的特色,在建立自身的品牌时,可以大量采用新媒体不断进行通识教育。通过新媒体开展通识教育,在保证学生获得专业知识大前提下,让教师更好地和学生开展交流互动。教师在通识教育的人文或艺术选修课中,利用微信、QQ、微博、在线网络课程平台等新媒体和学生加强交流;学生可以用新媒体进行通识教育,结合自身的兴趣特点,进行一定的分类学习,利用QQ和其他相关网络平台,和教师与其他学生进行互动,学生也可以利用自身的平台,分享知识,将通识教育获得的人文素养用于自己的日常生活和学习,分析成功的经验,这些对于激发学生的通识教育学习热情有很大的作用。

对于应用型高校而言,通识教育的一个问题就在于师资建设,学校能否充分重视通识教育对教师的知识素养和整体水平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对于不同的专业的学生,应该充分考虑到其知识和专业兴趣,通识教育课上每个学生的接受度实际上也是不同的,这对于教师本身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也提出了要求。新媒体的流行能够促使当前的通识课教师去进修和学习,随时随地关注各地的专家学者,去了解在多种领域中的通识教育成果。通识教育在某种程度所强调的即是一种发散和开放式思维,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时会遇到学生提出的一些比较有特点的问题,而教师也一时觉得不好回答,可以将问题拿出利用微信或者微博或者QQ群等和其他相关教育者进行交流,并寻找一个合适的答案。在这样的情况下,交流本身就跳出原本狭窄的专业和平台限制,达到教育资源和信息共享,以此迅速实现通识教育教师的教学能力的提高。

(二)负面影响

将新媒体融合到通识教育中,意味着如今的通识教育不再受人数限制,学生可以随心所欲去选择自己想要学的课程,不存在选课难的问题,但是也有一定的缺陷。当这些学生学习不仅仅局限在传统课堂时,使用网络平台进行学习也就降低了信息的真实度,网络课程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3],通识教育不需要学生对某个领域有着十分深入的理解,但是他们在进行一些网络资源的运用时,一些无用资源会给学生带来一定的冲击。个别学校用网络平台完全替代教师授课,这实际上也是对学生的不负责,不同学校学生情况不同,平台毕竟是虚拟性的,在授课过程中不可能根据学生情况及时调整思路实现较为完美的教学效果,原则上要根据学生实际进行合理的教案调整。

二、新媒体环境下应用型高校的通识教育现状

不少学校表面实现了通识教育的网络化,通识教育的课程从原先的新开课到如今的各种课程学习和考核全部要在学校教务处或其他的相关网络平台中完成,促使教师群体和学生在整体通识选修课的学习方面实现学习资源互动和共享。在对学生的调查中发现,学生觉得目前学校对通识教育越来越重视了,管理也比较规范,但是由于传统教学习惯的影响,很多学生觉得当前新媒体对通识教育所起的实际效果不大,主要问题归结为以下几点:

(一)课程设置的错位

应用型高校的课程设置是由相关校领导去征求校外专家审核后决定的,通识教育课程也是由学校的实际需要所决定的。应用型高校中的通识教育平台中的必修课即传统意义中的专业课和基础课,是按照学校的教学计划事先安排的,授课的教师和学生都是确定的。大部分应用型高校的传统选修课即通识课,完全是根据学校的实际师资状况决定的,有些课程会遇到撤销情况,因为该课程的教师调任到其他学校了。当前所开设的通识课程,基本上又以任课教师讲解为主,利用了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方法,学生对教师的授课内容不满意,便会去玩手机,较多学生对通识课程的学习处于被迫而不是主动学习。所以,当前绝大多数的应用型高校的通识教育课是基于学校的需要进行设定,课程设定上面也没有跟从学生的兴趣,没有达到学生的需求,课程的设置呈现出一定的学生本位错位。

(二)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质量不乐观

为满足企业和社会的需求,较多应用型高校十分鼓励教师开设一定的文化素质课程,将原先的人文教育融合到专业教育中,规定和鼓励各个系部多开设通识课。但是开设过程中缺乏相关的整体设计,较多的专业教师在进行授课过程中较为被动,缺乏主动性,而受学生欢迎的老师实际开课不多。从目前已经开设通识课程的教师情况看,大多数开设通识课程的为年轻老师,教学经验丰富学术有造诣的教授开设通识课程较少,大部分学校为“通识教育课程资源不足”[4]。当前开设完通识教育课后,主要消极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紧缺专业教师自身的教学工作量过重,这是不少应用型高校的通病,有些教师个人承担课时量每年已经超过700节课,由于教师受到时间和精力的限制,在本身的专业课讲授完以后,已经无力再分身讲授通识课程;二是在技术限制之下,很多专业教师只是在授课过程中进行简单的PPT展示,没有使用其他新媒体进行技术指导;三是受限制于教学经验,很多通识课教师在整合资源方面,没有完全发挥课堂的主渠道。

(三)考核过于宽松

很多通识课教师在进行课堂的日常管理中,对学生玩手机并不在意,作业布置也显得十分随意,以至于对学生采用了纵容的态度。学生因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考核宽松,也就对通识课产生了不重要不重视的错觉,以此形成不良循环。另外,学生在整体的选课过程中也没有引导,选课时候十分盲目。学生们在避重就轻的情况下,并没有认真去总结社会对自身的人才需求和能力提升,或者结合个人专业发展和兴趣选课,因为没有严格考核使得他们在思维上很不重视通识课的开设。

三、新媒体视域下应用型高校的通识教育改革思路

(一)集中新媒体资源,树立正确的通识教育改革观

现代化通识教育实行的不只是传统的教育模式,而是一种新的教学实践。现代化的通识教育要利用新媒体技术,实现良好的通识教育氛围。当前大部分应用型高校仅仅在考虑学校方而不顾学生实际需要下进行通识教育的课程设置,容易使得学生不感兴趣而上课玩手机。学校应该利用微信平台、百度贴吧、校园广播等平台进行有效宣传,让教师和学生纠正自身的错误观念:一是通识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传统理论;二是通识教育和人文教育课程不能完全划等号;三是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可以融合。实际上,通识教育究其本质仍旧为一种教育形式。作为教育,不能和传统人文教育划等号,其内涵十分丰富,包括教学教育、人文教育、科学教育等,是诸多良好教育观念和课程的融合,作为通识教育,可以和专业教育结合,培养学生良好的判断力和敏锐力。学校方面应该对通识教育进行良好宣传,以此帮助师生去全面了解通识教育,获得师生的支持,以此让教师和学生纷纷明确通识教育的目的,获得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使用网络资源,构建通识教育平台

“通过网络搭建的教学平台,向学生和教师提供教学管理、海量的电子资源、交流和协作的空间、辅助评价的工具等功能,大大地简化了教学过程,弥补了原有通识教学的不足,也带来了新的教学模式的形成”[5]。经过相关调查发现,网络课程可以让学生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而获得大部分的自由时间和地点进行学习,而且网络资源中拥有相关的课程资源包,能很大程度扩展学生的眼界。网络课程不仅可以让校内教师制作,也可以让校外的诸多专家和名师资源积极引入,使得资源富有吸引力。要时刻关注学生的网络使用状况,使用微信、QQ等及时沟通工具,和学生进行相关的沟通,帮助学生排除疑问。

(三)构造顶层设计系统,帮助建立通识教育机制

1.完善的顶层设计

有效建设通识教育需要得到相关领导的支持,完善整个通识教育的系统,并配套一系列的制度。利用通识教育的实施,进行制度方面的完善。在建设通识教育的实施过程中,经费是重要的教育保障,也是制度建设的重点。制度建设就包括:一是应用型高校的课程开发体系;二是通识课程的申报方法;三是利用通识课程进行制度设计;四是通识课程的评价体系。利用相关的管理制度,能够有效推进通识教育的发展,实现学生的成长。

2. 促使评价体系进入多元化

第一,学生方面,评价要高度重视学生因素,充分将学生放置在重要的地位。应用型高校要定期开展学生座谈,去进行调查并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认真听取学生的合理建议,并对学生的建议进行研究。如果学生的建议合理,学校要和相关部门一起执行,确保课程的设置以学生为本,对课程的设置拥有一定的发言权。另外,要鼓励学生多采用新媒体技术,登陆相关的课程学习平台学习通识课程。第二,教师方面,不少应用型高校的教师教学任务十分繁重,常常把开课时间安排在晚上,这个时间段本来是诸多教师的休息时间,这个时间开课往往教师自己很累而报酬很低,这会容易导致教师参加开课的积极性降低,这方面需要学校重视,一定要给予经济上的支持,这样教师才有认真授课的动力。第三,学校要根据不同系部、不同专业进行协调,以保证各个部门之间相互理解并顺利开展通识教育。

总而言之,新媒体背景下的应用型高校应该注重从整个系统出发,多个角度合作,多方面进行考虑。要鼓励教师采用新媒体技术进行教学组织,采用现代化的授课方式,也要鼓励学生利用现代化的学校和外部所给予的网络教学平台进行通识课的学习。对考核制度进行完善,集中学校内外资源,完善网络资源库,进行系统建造,有秩序地推开,实现合力,帮助新媒体环境下通识教育质量不断提高。

[1] 哈佛委员会. 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5.

[2] 王凤红.对我国大学实施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1,(4):5.

[3] 赵剑.网络课程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7:4.

[4] 蔡忠兵. 当前高校开展通识教育的困境与对策[J]. 教育探索,2010,(7):81-82.

[5] 张小虎,张瑾.Blackboard与Blog网络环境下通识学习模式的探究与思考[J].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6):8 - 10.

猜你喜欢

通识应用型学校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简述大学通识课教学改革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通识少年“种”石油
通识少年小课堂 血液之旅
通识少年·拿破仑
学校推介
基于应用型的成本会计教学改革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