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组活化凝血因子Ⅶ对自发性脑出血患者的疗效分析

2018-03-29鲍渝霞高荐辕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8年6期
关键词:自发性血肿脑出血

鲍渝霞,高荐辕

(1.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医学检验科/云南省实验诊断研究所/云南省检验医学重点实验室,昆明 650032;2.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管外科,昆明 650032)

数据显示,自发性脑出血是目前国际上发病率和致死率最高的疾病之一。西方国家自发性脑出血约占卒中患者的15%,中国自发性脑出血占卒中患者的比例高达50%~60%[1-2]。自发性脑出血病死率很高,接近50%,幸存者大多遗留有偏瘫等严重神经功能障碍后遗症,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和社会问题。因此,改善自发性脑出血患者的预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是当今迫切需要解决的医学难题。尽管目前有多种治疗手段治疗自发性脑出血,如外科清除血肿、降颅内压及控制血压等[3],但效果并不十分理想,特别是对自发性脑出血导致的偏瘫等后遗症,常规治疗更是显得无能为力。研究显示,患者早期应用重组活化凝血因子Ⅶ(rFⅦa)可有效降低患者继续出血的风险,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4]。本研究对自发性脑出血患者应用rFⅦa治疗,发现其可以改善患者的长期预后,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方法,连续选取2013年1月至2016年6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自发性脑出血患者128例为研究对象。根据电脑随机抽取原则,分为观察组患者69例,对照组患者59例。观察组男39例,女30例;年龄42~71岁,平均(54.3±10.1)岁;病程为2.5~12.0 h,平均(6.9±4.0) h;入院后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为(15.34±6.97)分。对照组男34例,女25例;年龄46~73岁,平均(55.1±12.1)岁;病程为3.5~12.05 h,平均(7.1±3.3)h;入院后NIHSS评分为(16.05±7.09)分。两组患者在性别、病程、NIHSS评分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与入选标准 所有患者均符合第4届脑血管病会议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中关于自发性脑出血的诊断标准[5]。入选标准:(1)颅脑CT明确诊断为自发性脑出血;(2)年龄40~80岁;(3)发病时间<12 h;(4)为首次发病,幕上出血量≤30 mL,行保守治疗者;(5)患者或亲属对本研究知情同意并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1)继发性自发性脑出血;(2)凝血功能异常,或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聚集和抗凝药物;(3)近6个月内有颅脑外伤及手术史者;(4)患者存在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等严重疾病;(5)出血量大,需手术治疗或意识不清者。

1.3方法 入院后所有患者完善相关辅助检查,及时给予对症处理。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治疗,包括心电监护,吸氧,降颅内压,控制血压、血糖,以及预防血管痉挛等,并给予酚磺乙胺1.0 mg静脉注射;观察组患者除接受常规治疗外,给予rFⅦa按80 μg/kg体质量静脉注射。治疗过程中,定期检测两组患者的生化指标及症状、体征。

1.4观察指标与疗效判定 治疗前和治疗后24 h行颅脑CT平扫检查,计算血肿体积并进行比较;在治疗后3、7 d记录NIHSS评分变化情况;治疗后90 d门诊或电话随访患者,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和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估患者的长期预后;记录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情况。

2 结 果

2.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肿体积变化情况 两组患者在治疗前颅脑CT平扫显示血肿体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4 h行颅脑CT平扫检查发现,对照组患者血肿体积较治疗前明显增大,且对照组血肿体积大于观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两组患者血肿变化的体积进行比较,对照组患者血肿增大体积较观察组患者更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肿体积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与治疗前比较,#P<0.05

2.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经治疗3 d后,病情明显改善,NIHSS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所改善,且观察组患者较对照组改善更为明显(P<0.05)。治疗7 d后,两组患者临床症状进一步改善,与各组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NIHSS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评分比较分)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与治疗前比较,#P<0.05

2.3两组患者3个月随访情况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mRS评分与ADL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90 d两组患者mRS评分与ADL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好转,观察组mRS评分与ADL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mRS评分、ADL指数比较分)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与治疗前比较,#P<0.05

2.4治疗安全性评价 观察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有1例出现不良反应,为恶心、腹痛;对照组无不良反应发生。两组患者均未出现因不良反应终止治疗情况。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5.89,P=0.758)。

3 讨 论

自发性脑出血的原发性损伤主要是血肿的占位效应和直接破坏作用,它造成组织损伤、脑水肿、移位甚至脑积水,由此产生的机械性压迫严重损伤了神经元和胶质细胞[6];同时血肿的继发性损伤还触发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加快细胞损伤,加重脑水肿,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7]。此外,血肿还通过引起病灶区血流减少,神经递质的释放,线粒体的功能障碍和细胞膜去极化等路径,进一步损伤神经元和胶质细胞[7]。随后,凝血块和血红蛋白的降解引发继发性损伤的发生。

自发性脑出血发生后,尽管在短时间内局部止血过程就能被激活,但是资料显示73%患者于3 h内血肿增大,甚至有35%患者伴有明显临床症状恶化,部分血肿增大发生在出血后12 h。同时,周围水肿面积24 h内亦不断增大,出血后5~6 d达高峰,可持续约2周[8]。血肿及水肿的体积、增长的速度,以及持续时间是影响自发性脑出血预后的决定因素。自发性脑出血主要治疗措施是止血、清除血肿及控制脑灌注压[9]。

自发性脑出血后迅速给予有效的止血手段,可明显抑制血肿体积的持续增大,rFⅦa作为一种通过外源性途径发挥止血作用的药物,被广泛用于出血患者的止血治疗。rFⅦa能够在损伤血管附近产生大量凝血酶,启动外源性途径;在组织发生出血时,rFⅦa可以增大与血小板的亲和力,从而激活FⅩ,产生凝血酶,发挥止血效果[10]。另有研究显示,rFⅦa的作用范围较为局限,只在破损小动脉损伤处发挥凝血作用,而不影响全身凝血系统,且rFⅦa的半衰期仅为2.6 h,极大降低了由凝血异常所引起的诸多不良反应,并且其所形成的密集血凝块具有持续长久的凝血功能[11]。

本研究中对自发性脑出血患者采用rFⅦa治疗,治疗后24 h患者血肿未见明显增大(P<0.05),其增大体积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7 d,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观察组患者的NIHSS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有1例出现不良反应,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采用rFⅦa治疗自发性脑出血患者效果显著,能有效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控制病情发展,且不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1]BRODERICK J,CONNOLLY S,FELDMANN E,et al.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spontaneous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in adults:2007 update:a guideline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merican Stroke Association Stroke Council,High Blood Pressure Research Council,and the Quality of Care and Outcomes in Research Interdisciplinary Working Group[J].Stroke,2007,38(6):2001-2023.

[2]WEI J W,HUANG Y,WANG J G,et al.Current management of intracerebral haemorrhage in China:a national,multi-centre,hospital register study[J].BMC Neurol,2011,11(1):16-20.

[3]GERNER S T,KURAMATSU J B,MOELLER S,et al.Specific lobar affection reveals a rostrocaudal gradient in functional outcome in spontaneous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J].Stroke,2017,48(3):587-595.

[4]李强,丁素菊,李威.重组活化凝血因子Ⅶ治疗超早期脑出血的临床疗效观察[J].国际脑血管病杂志,2007,15(11):818-820.

[5]洪素妹,孙淑岩,贾小平,等.高压氧联合通腑醒脑方治疗急性高血压脑出血94例临床观察[J].河北中医,2015,37(9):1358-1359.

[6]KIM J Y,BAE H J.Spontaneous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management[J].J stroke,2017,19(1):28-39.

[7]XIE L L,LI A,SHEN J B,et al.OTUB1 attenuates neuronal apoptosis after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J].Mol Cell Biochem,2016,422(1/2):171-180.

[8]Al-Shahi S R,Labovitz D L,Stapf C.Spontaneous intracerebral haemorrhage[J].BMJ,2009,24(1):339-344.

[9]FIORELLA D,MOCCO J,ARTHUR A.Intracerebral hemorrhage:the next frontier for minimally invasive stroke treatment[J].J Neurointerv Surg,2016,8(10):987-988.

[10]LINKEVICIUS M,SANDEGREN L,ANDERSSON D I.Mechanisms and fitness costs of tigecycline resistance in Escherichia coli[J].J Antimicrob Chemother,2013,68(12):2809-2819.

[11]COHEN M C,SCHEIMBERG I.Evidence of occurrence of intradural and subdural hemorrhage in the perinatal and neonatal period in the context of hypoxic Ischemic encephalopathy:an observational study from two referral institutions in the United Kingdom[J].Pediatr Dev Pathol,2009,12(3):169-176.

猜你喜欢

自发性血肿脑出血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出血的疗效观察
自发性脑脊液鼻漏误诊变应性鼻炎一例
扩大翼点入路改良手术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并脑疝疗效观察
穿刺颅内血肿消除术在基层神经外科临床应用
头皮血肿不妨贴敷治
CT混杂征对脑出血血肿扩大的预测价值
4例自发性肾破裂患者的护理
膝关节自发性骨坏死的病因学研究进展
纳洛酮在脑出血治疗中的应用探析
脑出血微创置管吸引术对老年脑出血患者血清IL-6、TNF-α和hs-CRP的影响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