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高校国学教育研究

2018-03-29张梦瑶

关键词:国学礼仪仪式

孙 瑜,张梦瑶

(山西大同大学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山西 大同 037009)

改革开放以来,文化思潮呈现多元化态势,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及价值取向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为了强化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国家提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扎根于传统文化,这就为国学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结合指明了方向。当前,针对国学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这一问题的研究很多,如周能、王光彦等在《国学经典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及其实现路径探析》一文中提出,国学经典蕴含了丰富的人生理念,应当把大学生学习国学经典纳入课堂教学计划,加快国学经典教育教材的编写。孙体楠在《大学生传统节日文化教育的现状与对策》一文中指出,目前,由于各高校缺乏面向所有大学生使用的传统节日文化方面的教材,无法形成对传统文化知识的系统认知,失去了情感转化的必要条件。总之,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国学所蕴含的教育理念及其作用等方面,在提出解决方案时,强调教材开发的重要性,对于教材的选择和编写尚缺乏深入的理论研究。本文在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建议将国学中优秀的礼仪文化及节日文化引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并对高校国学教材的选择与编写提出一些具体的构想。

一、国学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一)国学的教化内涵 中国被称为“礼仪之邦”。“礼”和“仪”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礼”是制度、规则和社会意识观念,“仪”是“礼”的具体表现形式,它是依据“礼”的规定和内容而形成的一套系统而完整的程序,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仪式。张树业指出:“礼是社会教化的根本手段,在精神文化层面推动社会成员对社会制度及核心价值的认同,对个体人生而言,礼仪活动是一个人参与和融入群体生活而实现社会化的过程,通过这种方式而为社会所认可和接纳,同时也是一个人学习、认知和获得基本的价值信念和体证其生命意义的过程。”[1]仪式具有历史性,代表着一种传统,当我们身处仪式之中,通过氛围、环境、程序的渲染,会在潜移默化中习得历史,牢记传统,从而感悟现实。仪式是庄重而严肃的,通过举行仪式,可以加强群体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培育人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产生凝聚力,对个人来说可以得到精神的升华。[2](P2)通过严肃的仪式程序,可以给大学生强烈的心理暗示,从而使大学生把仪式所传递的观念转化为个人的修养,在这种环境中更容易唤起学生的认同感、归属感,激发责任意识,形成强烈的感染力和心理内化力,增强学生对教育的认同。

传统的节日文化是由全社会集体创造,靠民众的口口相传而得以传承和延续的文化。我国传统的节日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重阳节等,每个节日都有其深刻的内涵以及相应的庆祝仪式。传统节日不仅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也是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重要精神纽带,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不竭动力。[3](P1)传统节日中蕴含的感恩思源、立德树人的原则、家人团聚的美好愿望、尊老爱幼的道德风范是社会所共认的价值观念,在学习参与节日仪式活动的过程中,可以潜移默化地认同并接受传统文化所蕴涵的价值观念,因而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及教化作用。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重要思想作为理论基础,目的在于培养大学生形成正确的观念和完善的人格,指导其树立远大的理想,以及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和精神。2016年12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他指出,我国有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走自己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要使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扎根于我国的传统文化,才不至于丢失民族之魂、文化之根。

(三)二者结合的可行性分析 “国学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目标上具有很多相似之处,两种教育理念都十分重视人的思想道德教育和全面发展教育。”[4](P14)二者都坚持以人为本,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教育目标的相通为两者的结合奠定了基础。

责任感缺失、诚信意识淡化、崇尚西方文化、推崇西方节日的现象,在当代大学生群体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其主要原因是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已无法适应当今大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过分强调分数,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道德建设。所以,对当代大学生的教育应该进一步强调并遵守德育为先的原则。传统礼仪与节日文化以其深刻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礼仪形式而具有相应的教育意义。如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既是对先贤道德风范的缅怀,也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时机。中秋节,家人团聚,赏月、吃月饼又何尝不是一种仁爱教育。在节日仪式的氛围中不仅可以增强民族认同感、民族凝聚力,也可以使教育更加生动化、生活化,使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自然地受到教育。将节日和礼仪引入高校,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也让其在参与的过程中提升教育效果。

二、国学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调查及分析

笔者以山西大同大学、山西大学、山西师范大学、山西科技大学、太原师范学院、运城学院等山西省6所高校的学生为调研对象,选择每个学校的100位同学调查,随机发放《高校国学教材使用情况调查问卷》共计600份,回收566份,回收率为94.33%,有效问卷542份,有效率为90.33%。

(一)调查内容 问卷从国学概念、高校国学相关课程开设情况、教材使用情况、与国学相关的校园活动以及高校节日现状等五个方面进行调查。

1.国学概念调查 表1数据显示,在所抽调的高校学生中,有52.03%的学生准确知道国学的概念,23.25%的学生认为国学就是以儒学经典为主的传统思想,而16.61%的人觉得国学是指传统的礼仪文化以及在长期生活中形成的习俗,2.21%的学生认为国学是指一些熟悉的经典篇目,甚至有5.90%的人选择了“不了解”。从中可以看出有一半的学生对国学概念是模糊的,国学在高校发展、渗透的情况不容乐观,没有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4.1 建立了两种测定注射用硫酸核糖霉素中硫酸盐含量的方法。HPLC-ELSD法,专属、准确,易操作,仪器普及程度高,克服了络合滴定法用肉眼判断滴定终点的主观性,能客观准确地对硫酸盐的含量进行测定。HPIC-CD法,阳离子和核糖霉素在该条件下无响应,硫酸峰与常见阴离子均能得到良好的分离,并且可以给出线性结果,使计算更加简便准确;但仪器普及率低于HPLC-ELSD,并且对实验人员的要求较高。统计分析两种方法所测结果无显著差异。

表1 国学概念调查表 N=542(N表示有效问卷)

2.高校礼仪及节日相关国学课程开设情况调查

表2 高校礼仪及节日相关国学课程开设情况调查表

表2数据显示每个学校都开设了与礼仪有关的课程,大都是围绕社交礼仪展开,在进一步访谈中也发现,这类课程一般都是选修课。其中,运城学院经济管理系旅游管理专业的同学表示,该校开设专门的礼仪课,通过教师示范、学生实践的方式学习个人礼仪、社交礼仪、岗位礼仪以及拓展礼仪,拓展礼仪包括涉外礼仪、宗教礼仪、少数民族礼仪等。另一门导游基础知识课程,简单介绍春节、端午、中秋等节日的起源、内涵以及其不同的礼仪形式。对于其他专业的学生,学校并没有开设礼仪及节日类课程,面向全体学生的相关国学课程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3.高校礼仪及节日相关国学课程使用教材情况调查

表3 高校礼仪及节日相关国学课程教材来源调查表

从表3的数据显示来看,目前山西各高校的国学课均无正式教材,这也是目前全国高校国学教育的一个常态,教师根据课程内容自备教案,学生手中并没有教材。关于礼仪与节日类课程,高校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教材,学校没有充分挖掘礼仪和节日的教育意义。

4.与国学相关的校园文化活动调查

表4 与国学相关的校园文化活动调查表

在调查中发现,每个学校都成立了各种各样的社团,其中,学生参与度比较高的有以上几个。如国学社,大多高校的国学社都有一个共同的仪式,就是晨读国学经典,成员手中都有国学经典篇目,他们聚在一起大声朗读,也可以根据自己意愿选择喜欢的内容来分享。山西大同大学和运城学院的国学社在每一年接纳新生的活动中,会挑选部分学生身穿汉服来进行迎新生活动。

历史协会的活动偏向于对传统历史文化的追溯及对先人的缅怀,如山西大同大学历史协会在“九·一八”事变纪念日组织成员去参观“万人坑”;太原师范学院的历史协会组织大家参观徐永昌故居。用参观历史遗迹、名人故居的仪式来表达对历史人物的缅怀之情,提醒大家勿忘国耻,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5.高校节日现状调查

表5 高校节日现状调查表(多选) N=271

表5数据显示,大多数学生参与西方的节日庆典,在2月14日情人节里玫瑰花成为最热销商品,由此可以看出大学生对情人节的追捧,而在国传统的“七夕”节,大学校园里却非常安静。在“平安夜”、“圣诞节”,学生们又陷入买苹果的狂潮中,商店随处可见圣诞树、圣诞老人在出售。从调查数据中也可以看出,部分学生也会过我国的传统节日。但在访谈中发现,学生们除了对端午节、中秋节、春节这三个节日的内涵有所了解外,对于其它传统节日知之甚少。在问到他们会以什么样的方式过节时,回答异常统一,不外乎端午节吃粽子,中秋吃月饼,冬至吃饺子等等,传统节日俨然已经变成了“饮食节”,传统节日的丰富内涵已经被人们遗忘,传统文化带给我们精神层面的崇敬与感动也在一步步消失。

(二)调查结果分析 从上述调查中发现,在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层面上,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着一些问题。从课程体系建设来说,传统的古礼精粹以及节日课程没有进入通识、必修的课程体系,相关教材的应用更是少之又少,少有的选修礼仪课程教学模式陈旧,教学效果较差。从校园文化建设来说,有社团举办相关活动,采用一些仪式来进行文明礼仪及爱国主义教育,但有些活动的组织策划不够完善,参与人数有限,影响较小。无论是哪种形式的礼仪及节日教育都缺乏有效的形式,没达到应有的教育效果。

三、礼仪及节日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引入

(一)成人礼与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 在中国古代,冠礼即成人礼。男子二十行冠礼,女子十五岁行笄礼,表示成人。据《仪礼·士冠礼》的记载,冠礼的仪式非常严密,首先在加冠前请加冠之人的父亲请司、卦者等人挑选一个良辰吉日,并选定为青年加冠的人即“宾”。等到加冠之日,宾客等人到庙中按座次入座。接下来,正式举行加冠礼,要加三次,每一次宾都要献祝词。第一次是加缁布冠,教育青年不忘先辈创业的艰辛,祝曰:“令月吉日,始加元服。弃尔幼志,顺尔成德。寿考惟祺,介尔景福。”[5](P3)再加皮弁冠,是教导青年进德修业,祝曰:“吉月令辰,乃申尔服。敬尔威仪,淑慎尔德。眉寿万年,永受胡福。”[5](P3)三加爵弁冠,祝曰:“以岁之正,以月之令,咸加尔服。兄弟具在,以成厥德。黄耇无疆,受天之庆。”[5](P4)三次加冠后主人设酒款待,冠者由西阶下拜见母亲,再往东由宾为青年命字,完成后,青年要以“成人礼节”来拜谢嘉宾亲人。冠礼的目的是教导青年改掉小时候任性的脾气,开始按成人世界的规矩办事。青年在盛大而庄严的仪式下使情感得到强化,认识到自身的责任。冠礼是一个人走向成熟的标志,学会承担社会责任的开始,在自尊自重的过程中,也学会尊重他人。

在当今高校校园中,作为接受了十几年教育的青年人,一切以自我为中心的现象在大学生群体中屡见不鲜。比如,餐厅里设置了收餐台,却很少有人主动在饭后将餐具放回去。责任意识淡漠,还以此标榜个性。如果使每个青年接受成人仪式,使其被庄严的氛围所感染,将是一堂生动的思想道德教育课。在高校,成人礼可以在大一年级举行,这时学生告别中学时代,刚开启新生活篇章,是学会承担责任的重要时机。时间可以选在开学,也可以在一些有特殊意义的节日里举行。“举行集体成人仪式应该选择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来主持,他不仅需要掌握仪式的进程,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受礼者去完成‘成年’这一过渡。有声望的长者具备精神上的信服力和感染力,这对仪式的成功有很大作用”。[6]同时家长代表也应该出席。为了保证效果,可以系为单位来举行,把三次加冠仪式设计得更贴近生活,分为父母发言、教师致辞、学生宣誓三个部分,强调仪式的庄严性和教育意义。

(二)春节与感恩教育 春节是我国最隆重的节日,从腊月初八开始一直延续到正月十五。“春节最原始的意义便是感恩,感谢大自然的恩赐、感谢诸神的帮助以及祖先的庇佑,再辅之以全民狂欢,以此调节人们身心以及人际关系,这使春节一开始便具有道德伦理教育的意义”。[7]

对于感恩教育,应该尝试新的方法,让学生在过春节的情境中接受感恩教育也许会是一种很好的教育方式。学生可以参与到家庭大扫除、年货的准备及春联的书写等活动中,体会家的氛围、家的温暖、家的意义。通过叩拜先祖和父母的仪式强化感恩意识。通过拜年活动,在喜庆热闹而又温暖的氛围中,教育学生学会如何更好地与人相处,树立以和为贵的社交意识。春节作为我国最为隆重的传统节日,除了感恩这一主题外,蕴涵丰富的人生道理,应该深入挖掘以春节为标志的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以此作为高校德育课堂的生动教材。

(三)重阳节与孝、义观念的培养 九月初九是重阳节,古人在这一天登高赏景、赏菊花、饮菊花酒、佩茱萸等等,以祈求健康平安、洪福长寿,也有辟邪、祛灾的意思。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敬老节”,为传统节日赋予了时代意义。在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情况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孝老凸显出更为重要的意义。

在大学生群体中重新审视节日文化,重视孝义观念显得尤为重要。孝敬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高校可以在重阳节组织学生去敬老院拜敬老人、给老人送温暖等仪式和活动,增强学生对敬老、孝老的认同,让学生自心中树立起敬老、爱老的意识,并将之付诸行动。此外,旌表作为一种特殊的表彰仪式,自古即受重视,楼劲先生指出,孝一直是我国古代核心价值观,南北朝时期提出旌表孝义,用精神奖励加物质奖励的方式来鼓励这种行为以求巩固。[8]学校可以通过开表彰会,颁发证书等形式,鼓励并激发学生的敬孝意识,同时也可以强调榜样的作用。

四、礼仪及节日教育教材的构想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挖掘传统文化的内涵。古人强调知行合一,我们可以采用教学与仪式体验相结合的方式,教学中增加以传统礼仪、传统节日为内容的必修课程,面向全校学生开设。在节日教材选择方面,由于目前没有系统的教材,学校可以组织教师编写校本教材,以主要传统节日的渊源及意义为基础,在传承仪式的同时,重点挖掘其中的深刻内涵及教育意义。如清明节踏青扫墓,怀念先人,祭祀祖先;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是对先哲道德风范的缅怀,对爱国主义精神的弘扬;重阳节登高赏菊蕴含着对孝道的传承;中秋节分享赠送月饼,家人团聚是祈求月神庇护,保家人平安的亲情教育;七夕是中国最浪漫的节日,它更多的是表达忠贞不渝的爱情,是教导人们要有责任心。在编写教材时要结合学生的特点,让学生做到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在礼仪教材的编写中,要注重实用性。课堂上,教师要把我国传统礼仪的内涵、仪式向学生讲述清楚,培养其文化自觉意识和民族自豪感。课堂外,学校要组织活动让学生积极参加,这是仪式教育的重要部分,这样生动的教材胜过千言万语。组织活动时要紧紧把握其内涵特征,精心设计活动方式。其次是要符合时代特征,要勇于探索新形式,让传统文化与时代气息接轨。同时也要符合学生发展规律,活动设计要让学生充分参与进来,才能发挥仪式教育的意义。

为了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建议将国学中的优秀礼仪和节日文化引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通过礼仪及节日教育进课堂、进教材、进生活的方式,把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体化、实践化,使学生亲自参与仪式,体验节日的氛围,在潜移默化中实现教育目标。将礼仪和节日文化写进教材,是一种教育的手段,也是一种文化传承的方式。

[1]张树业.冠礼与成人之道——由冠礼释义看儒家哲学的礼义诠释特征[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04):01.

[2]周凤梅,张 斌.仪式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的作用[J].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6):02.

[3]尹耀樟.传统节日视角下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建设的思考[J].湘南学院学报,2011(04):01.

[4]冯莎莎.国学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4.

[5](清)阮 元.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2009.

[6]萧 放,李晓冬.成年礼的仪式传统及其当代实践[J].中原文化研究,2015(01):03.

[7]赵丽娟.中国春节对青少年的道德教育作用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4.

[8]楼 劲.证圣元年敕与南北朝至唐代的旌表孝义之制——兼论S.1344号敦煌残卷的定名问题[J].浙江学刊,2014(01):03-07.

猜你喜欢

国学礼仪仪式
“垂”改成“掉”,好不好?
十岁成长仪式
仪式感重要吗?
筷子礼仪
奋斗鸡—我的国学日常
礼仪篇(下)
Talking strategies
开营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