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学困生的转化
2018-03-28于振友
于振友
在一线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老师们都知道,在每一所学校每一个班级中都不乏有这样一些孩子:他们有的精力充沛,上课不老实,小动作不断,违反课堂纪律是家常便饭,骂人不假思索脱口而出,并且不服管教,逆反心理严重;有的躲在角落沉默寡言、无声无息,对整个课堂教学活动无动于衷,好像与他们没有任何关系一样;不论他们表现如何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对学习没有兴趣,学习成绩“居差不上”。他们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后进生,如何转化提高他们是教育界的重大课题,也是每一名一线教师梦寐以求的心愿,下面我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谈谈个人的几点拙见以期和广大同仁们共勉。
首先,作为老师要学会赏识后进生。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过:“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要是渴望被赏识。”因此,注重对后进生的赏识,发现其后进的原因和进步所在,因势利导,逐步扬长和补短,让学生获得自尊心,树立自信心,从而不断自我挖潜,自我超越。这一点我们可从抚养婴儿的事例中得到启示:每名为人父母者面对自己牙牙学语、蹒跚学步的孩子时,从没有过批评、嘲笑、冷眼甚至放弃,而总是在不断地赞美、鼓励、夸奖。循循善诱且极具耐心,时时细心地观察着孩子身上发生的每一处细微地变化,并不断加以强化。这个不断地赞美、鼓励、夸奖的过程就是赏识的过程,是我们最习以为常的生活体验,但在我们的教育实践中却往往被我们所忽视。
其次,老师要经常关爱后进生,促进他们的转化。苏霍姆林斯基說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作为教师要从思想上、学习上、生活上去关爱后进生,既真心赏识,真诚关爱,又不断鞭策他们前进,让他们感受到心灵的温暖和震撼,从而实现转化。比如去年冬季的一个中午放学不久,我正在办公室吃着刚买回的蒸包,忽然有学生跑来说:“老师,不好了,小刚在教室里打架了!”我来不及询问,放下刚咬一口的蒸包急忙向教室奔去。
教室里人声鼎沸,真是热闹。“老师来了!”不知是谁喊了一声,教室里霎时安静下来。“小刚向我要钱,我不给,他就骂我,还打我……”被打的小明委屈的说。“是吗?”我极力压住心中的怒火,控制着自己的情绪问小刚。小刚没有出声,但他一直低垂着的头说明了一切。“跟我到办公室去!”说完我转身就走,他在后面乖乖地跟着。
小刚,一个聪明活泼的孩子。父母因为双双外出打工把他交给了爷爷奶奶管。因是家中“独苗”,爷爷奶奶对其异常地溺爱,一味地满足孩子的需求,逐渐养成了小刚自以为是、我行我素、争强好胜的个性,以至于“一天一小仗,三天一大仗”,成了同学们经常“声讨控告”的对象,也成了老师最感头疼和无奈的后进生。批评、教育、训斥、交流、家访毫无作用,半分钟热度之后涛声依旧,我常常为如何转化他而深虑。
在从教室到办公室的这段时间里,我脑筋飞速旋转着,冥思苦想寻找对策,可终是无果。到了办公室后我没有出声,而是在沉思中拿起刚才没有吃完的蒸包放在嘴里咀嚼着,当我伸手去拿另一个时,不经意地抬头看了小刚一眼,突然发现他正呆呆地看着我,由于刚才打仗而脱去外套的他在气温不到十摄氏度的办公室里有些瑟瑟发抖,我的心猛地一震继而一亮,连忙拿起我挂在墙上的外套披在他身上并且问:“你吃饭了吗?”他木木地摇摇头。“那我们一块吃吧”,随说着我拿起手巾将他那满是灰尘的小手擦干净,然后拿过一个蒸包放在他手里。“这是您的饭,我不能吃”他执拗地把蒸包又放回了桌上。“你不是白吃,是有条件的!”他睁大眼睛不解的望着我。“为了防止饭凉的过快,老师总是分两次买,今天老师感觉有些累了,想请你帮忙去买,行吗?”“行!”他肯定地点点头。“那你就得吃,因为这是你的劳动所得,你若不吃老师心里会不安的!”说着我将一杯热水和一个蒸包又放在了他的小手中。“我错了,对不起,老师。”当我回到座位上时听到了小刚哽咽的声音,这时我看到的是他那真诚的眼神和顺着腮边滚落而下的晶莹的泪珠……
从那以后,小刚像是变了一个人似的。课堂上不再捣乱,和同学不再蛮横,和老师不再执拗。虽然有时也还表现不佳,但毕竟他已经有了巨大的改变并在不断地进步着,这难道不足以使我们高兴吗?
第三,要实行分层教育,及时鼓励后进生的点滴进步,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在后进生的转化过程中,教师不能搞一刀切,不能以多数学生的标准去要求他们,而应以后进生的自身发展为基准,适当降低标准,实行分层教学,敏锐地发现他们身上表现出的积极情感,抓住他们的点滴进步,适时加以鼓励,让他们感受进步的成功和喜悦,以增强其上进心和自信心,从而不断激励他们进步。
学无止境,教无定法,后进生的转化方法绝不仅此,在实际工作中还要根据学校的现实情况,后进生的具体表现而“因人施法”,但不论怎样,只要我们每名教育工作者尽自己所能帮助后进生,用自己的真心去温暖后进生,那么我们的梦想就一定能够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