贷款重组业务的审查要素分析
2018-03-28姜建军
姜建军
【摘要】经济下行期,银行业整体信用风险持续暴露,授信客户的风险现状也在发生大的变化,信用评级普遍下降,重组贷款作为银行重点审查的业务,其审查要素和要点极为关键。本文从贷款重组的审查角度出发,分析重组贷款的风险防范措施。
一、拟重组业务的特点
拟重组业务的基本情况包括重组业务的借款人、存量业务品种、业务余额及敞口金额、业务到期日、目前是否发生逾期或欠息、该笔业务目前的资产分类等,上述信息均可以通过银行的风险管理系统查询。
二、借款人整体经营情况分析
介绍借款人的主营业务及主营产品情况,在重组贷款审查过程中,要注重分析变化情况。按照企业所处行业的不同,需分析及关注的要点不同,比如,生产制造类企业,需了解企业已经成熟的年产能水平,根据调查所提供的生产、销售数据,分析企业的开工率、产销率、成本及销售价格的变化情况:贸易流通类企业,需分析企业的上游、下游企业是否有明细的变化,采购、销售的数量和金额的变化情况:建筑施工类企业,需关注企业承揽工程量、完工情况、收回款项的变化情况等。
分析借款人财务报表的反映出的情况。要关注企业收入规模、盈利能力的变化情况,关注资产负债规模,以及财务报表中各科目、各项目的变化情况,分析了解数据背后的原因。比如,企业的应收账款若有大幅的提高,则企业可能存在赊销规模扩大、销售回款速度下降的问题:企业的存货大幅增加,则可能出现了产品的滞销、积压:企业的长期股权投资增加,需关注企业是否存在跨行业投资的情况、分析企业的投资是否能够按照计划收回等。另外,对于“其他应收款”、“其他应付款”科目,需要予以关注,如果企业存在与关联公司大额的资金占用,在这两个科目往往有所反映。同时,近年来一些企业在编制财务报表过程中,为避开外部审查者(如银行)对这两个科目的关注,可能会选择将本应记入“其他应收款”、“其他应付款”科目的项目记入“预付账款”、“预收账款”,这也是在审查中需要关注的。
三、企业发生违约的原因
第一,行业周期。審查中发现,申请贷款重组的企业主要集中在产能过剩(如煤炭、煤化工、煤贸、基础化工)、房地产、建筑业等行业,这些行业的周期性较强、受经济下行的影响较大。行业整体的下滑,企业对于需求乏力、价格下降、利润空间缩减的感受明显,进而会表现为企业经营业绩的下降。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行业整体的下滑,是企业在经营中面临的普遍现象,是导致企业经营下滑的一个重要原因,但不是企业经营陷入困难的唯一原因以及发生违约的直接原因。在贷款重组的审查中,还需要从企业自身经营的具体情况出发,分析企业违约的原因。
第二,自身经营。同一个行业会有不同的市场细分、经营策略,企业在经营中选择的细分市场或经营策略不同,会出现不同的经营成果。
第三,企业经营策略,扩张、投资较为激进,导致资金链紧张。此类情况多出现在民营企业中,主要表现为:1、新建项目规模大,投入大量资金,项目建设缓慢、或项目建成后产能没有得以释放,占压大量资金;2、对外投资较多,存在跨行业、多元化投资,但没有按计划去的投资收益。
第四,企业资金被集团公司、关联公司占用,而后集团公司、关联公司的经营出现问题,导致被占用的资金没有及时收回,进而影响了企业自身的现金流。此类情况较多的出现在资金受集团公司统一管理、调动的企业中。
四、重组贷款的方案分析
贷款重组方案主要包括:借款人、重组金额、重组期限、重组方式、担保方式。对于贷款重组的方案的评价,实际主要是分析重组的必要性、合理性和可能性,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结合对于企业目前经营情况、授信业务违约原因的分析,判断企业在重组之后是否能够维持生产经营。
第二,关注企业是否针对其自身经营情况以及面临的行业、市场情况,制定了化解风险、缓解资金压力的方案,分析方案的可行性。比如:对于企业有年内新签订的合同或订单的,分析下游企业的稳定性、付款能力和付款意愿,判断是否能够保证产生现金流:对于企业拟转让其资产的(如采矿权、机器设备等),关注与企业与买方谈判的进度、是否达成一致意向、是否确定转让的时间进度、资金支付进度等,判断转让是否能够实施、以及是否能够顺利收回资金:对于企业计划清收存量应收账款的,判断企业与欠款方的谈判能力、欠款方的付款能力及付款意愿等,判断欠款是否能够如期收回。分析的重点在于关注企业在重组后的生产及经营中创造的现金流,能否支持企业还本付息。
第三,重组的担保方式和担保效力是否有变化。对于保证担保,需分析保证人的经营、财务、信用、融资等情况,结合保证人与借款人之间的关系(包括业务往来、股权控制、实际控制人之间关系等)判断保证人的担保能力和担保意愿。对于抵质押物,需分析抵质押物是否合规、价值是否发生变化。建议在贷款重组阶段,原担保为保证担保的,尽量争取追加抵质押物。
对于贷款重组业务的审查,落脚点还是在于贷款重组的必要性、合理性和可行性,在审查中,应把握以下原则:
一是风险可控原则。贷款重组必须符合“风险降低”、“真实反映”、“合规办理”、“有责必究”的基本原则。
二是KYC原则。必须了解企业生产经营、财务、信用、融资等方面客观真实的情况,并在此基础上对于重组贷款期限内企业经营情况、资产负债、现金流的变化情况做预判,尤其是判断企业是否能够维持生产经营,以及是否均有支持还本付息的现金流来源,以分析贷款重组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三是风控措施到位原则。对于重组贷款,应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可采取“一户一策”的管理措施,保证有的放矢、及时应对。
四是实质重于形式原则。贷款重组关注的核心点是借款企业本身,对于其他外部因素带来的贷款重组的压力应理性对待,不能“为了重组而重组”。
五是主责任制原则。款重组应完善“主责任人”制度,应明确每笔重组贷款的管理主责任人或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