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加莎·克里斯蒂小说里的五个秘密
2018-03-28杰弗里·萨默斯
〔美国〕杰弗里·萨默斯
在浩瀚如烟的文学长河中很难留下通俗小说作家的身影,英国侦探小说女王阿加莎·克里斯蒂却把她的名字永远镌刻在了世界文学史册上。大多数作家——即使那些著作等身、获得无数奖项的畅销书作家——也会在死后很快被读者遗忘,其作品也渐渐无人问津。乔治·巴尔·麦卡琴(George?Barr? McCutcheon,1866—1928)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在20世纪早期出版了多部畅销小说,其中《酿酒师的百万横财》(Brewsters Millions,1902)还曾七次被改编拍成电影,在当时是声名远扬的文学之星。然而,100年之后,已经没有几个人听说过他的名字,即使有人知道他的代表作《酿酒师的百万横财》,那可能也是因为曾主演过同名电影的影星理查德·普赖尔(Richard?Pryor)。
而克里斯蒂则完全是个例外。这不仅因为她是有史以来作品最畅销的小说家(她的小说已经卖出约40亿册,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还在于她的作品历久弥新,始终深受不同年龄和阶层的读者的欢迎。当然,克里斯蒂的作品之所以始终没有从人们的阅读视野中消失,是因为不管时光流逝还是科技发展,犯罪和阴谋总会存在,抽丝剥茧、直抵真相的侦探小说有其不可替代的阅读需求。
这使得克里斯蒂的小说特别适合改编,事实上,她那些最出名的小说仍然不断地被拍摄成电影或电视剧。无论是原封不动地照搬原来的故事,还是旧瓶装新酒地加入新时代的元素,它们都保持了一部侦探小说围绕“谁是凶手”(whodunnit)为核心的叙事模式。此外,尽管作为一名侦探小说作家,出版的都是平装本的廉价书,在世俗看来登不了大雅之堂,但是克里斯蒂常常无视旧有的写作樊篱,她标新立异,给读者带来惊险刺激的阅读体验。毕竟,她是个女人,竟然写了一本由凶手自己来讲述故事的书,这在某種程度上就是一部推理小说。
这可能就是克里斯蒂的作品一直广为流传的原因。尽管创作的是让读者一口气读完的侦探小说,它们像煎饼一样被快速卖掉,并随即被遗忘,但克里斯蒂对探案的推理过程总是精心布局,并努力使其与情节、结构等完美契合,从而凸显出侦探的智慧。事实上,在克里斯蒂的小说中,仅仅关注那些显而易见的线索是远远不够的,那些隐藏在小说中的作家自己的身影才更能让我们看出凶手是谁。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隐藏在阿加莎·克里斯蒂小说里的五个秘密,它对于我们进一步了解作家本人及其作品显然大有裨益。
晚年患了痴呆症
克里斯蒂始终是一位笔耕不辍的作家,她在几十年的职业生涯里创作了大量高水准的侦探小说。然而,她最后的几部小说(除了《帷幕》,Curtain,1975,她去世前一年出版,但30年前就写好了)质量明显下降,构思粗疏,文笔无趣。
这不是几十年高产后一个作家想象力衰退的结果;在她后期几部作品中,你能从字里行间看到克里斯蒂渐渐陷入痴呆的证据。多伦多大学为此专门进行了一项文本研究,通过逐字逐句分析她的作品,发现她最后几部小说中词句的复杂性显而易见在急剧下降。尽管克里斯蒂从未去医院接受过确切的诊断,但有假设认为她患了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又称老年痴呆症)或类似的疾病,让她的大脑不再听使唤,尽管她仍奋力坚持写作。
令人心碎的是,克里斯蒂好像意识到了自己状态的下滑。她生前创作的最后一部小说《大象的证词》(Elephants Can Remember,1972),就是以记忆为主题来展开故事。主人公阿里亚德娜·奥利弗夫人是位作家(显然是克里斯蒂的化身),要破解一起十年前的陈案,但她发现这超出了她的能力,于是寻求好友赫尔克里·波洛侦探的帮助。不难想象,克里斯蒂知道自己正在走下坡路,于是写了这部小说来说明她已无力再去做过去对她来说轻而易举的事情。
她讨厌波洛侦探
克里斯蒂笔下最受欢迎和最具生命力的人物是赫尔克里·波洛,一名又矮又胖的比利时侦探。他睿智机敏,脑袋里装满了“灰色小细胞”。波洛出现在克里斯蒂的30部小说中,时至今日仍然是一个深入人心的侦探形象。克里斯蒂从一开始就另辟蹊径,着意塑造一个迥异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流行的绅士侦探形象,比如在与阿加莎齐名的英国作家多萝西·L.塞耶斯(Dorothy?L.?Sayers)的笔下,侦探彼得·温西勋爵总是精力充沛、干练优雅、气质非凡。与此相比,矮小肥胖但讲究尊严的比利时人波洛反而更让读者觉得亲近。这也许正是克里斯蒂身为大师的过人之处。
然而,克里斯蒂后来渐渐厌烦起她成功塑造的这个人物形象,真心希望波洛不再深受读者青睐,这样她就可以不用再写他了。这不是什么秘密,克里斯蒂自己就在多次访谈中提及此事。有趣的是,你能从她小说的字里行间看出作者的这种态度。她对波洛的描述永远停留在外表上——我们从来没有听到来自他内心的真实独白,这足以说明波洛侦探在克里斯蒂心目中的地位还远没有达到灵肉合一的高度。而且,波洛在与他人打交道时,总是招来他们的闲言碎语。显然,克里斯蒂只把他作为一个滑稽可笑的小丑式男人,其身上唯一的可取之处就是破案能力——当然,实际上是她的破案能力。
更有甚者,克里斯蒂在1945年写的《帷幕》中让波洛死于非命,然后将之束之高阁,只允许在她临终前才能出版。克里斯蒂之所以这么做,一方面是她想在自己死前给波洛安排一个合适的结局;另一方面是她想确保在自己去世后,没有人能续写波洛的故事,让大侦探继续活在人间。从1945年写成,到1975年出版,也就是说,30年前,克里斯蒂就在这本当作自己人生谢幕的作品中,把波洛设置成凶手并最终毙命,由此可以看出她对这一角色的讨厌程度。
同一个文学世界
当然,除了赫尔克里·波洛,克里斯蒂还塑造了其他侦探形象,马普尔小姐就是她笔下的第二号侦探,也是为数不多的女侦探之一,汤米和塔彭丝这对侦探夫妇则出现在她的四部系列小说(《煦阳岭疑云》《密码》《暗藏杀机》《犯罪团伙》)中。然而,细心的读者会发现,克里斯蒂笔下的所有人物都生活在同一个虚构的文学世界里,这可以从几部马普尔和波洛小说的背景人物中得到证实。
《白马酒店》(The Pale Horse,1961)最能说明问题。小说里有四个同时出现在马普尔系列和波洛系列中的人物,这意味着马普尔和波洛侦查的案件发生在同一个文学世界,即同一时期和同一区域。如果只是从名声这个角度来看,可以想知两位大侦探可能知道彼此的存在。这是一个细微之处,意识到这点,有助于你了解克里斯蒂是如何构建她的文学世界的。
隐身在自己的作品中
阿加莎·克里斯蒂曾一度成为世界上最出名的女性之一。1926年,在她莫名消失的十天里,各种猜测铺天盖地而来——而那还只是发生在她开始写侦探小说的第六个年头。她的作品通常被人们街谈巷议,所以,每当她在作品中采取一些出人意料的改变,舆论都一片哗然;人们对她的关注已远远超出了小说本身的情节和结构。
然而,克里斯蒂确实在作品中以微妙的方式提及自己,比如在小说《藏书室女尸之谜》(The Body in the Library,1942)中就出现了她自己的名字:一个孩子罗列出他收集到的诸多著名侦探作家的亲笔签名——包括多萝西·L.塞耶斯、约翰·迪克森·卡尔、H.C.贝利,还有阿加莎·克里斯蒂!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克里斯蒂创造了一个虚构的世界,在那里也有一位叫克里斯蒂的侦探小说作家。这种书里书外、虚虚实实的人物设置有时还真让读者分不清真假。
克里斯蒂还以“著名作家”阿里亚德娜·奥利弗来作为自己的化身,以自嘲的口气讲述她及其职业生涯的故事。其实,克里斯蒂这是在变相告诉你她对自己职业和名声的看法。
不到最后一刻她也不知道凶手是谁
一般来说,作家在动笔之前已对故事的脉络和结局了然于胸,而克里斯蒂则坦言:在打字机上敲下第一个字时,她经常对谁是凶手还是心中无数。事实上,她和读者一样,也是根据情节的发展,通过对一条条线索的梳理来发现真凶的。
知道这点后,当你重读她的一些小说时,你会发现还真是这么回事。她的作品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就是,侦探在查明真相的过程中,会排查出许多嫌疑人。这多半是因为克里斯蒂自己也不知道真相,她得靠對相关人物的逐个摸排来最后锁定凶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