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佛教文化对《聊斋志异》人物塑造的影响

2018-03-28

传媒论坛 2018年13期
关键词:僧侣佛教文化蒲松龄

(重庆财经职业学院,重庆 402160)

蒲松龄一直以为他是和尚的转世灵童。在《聊斋自志》中,曾经说过:“在三块石头上,我明白了原因。”那么,蒲松龄对他前世的看法是什么?在文章中他说,在他出生前夕,他的父亲梦见一个胸前有胎记的瘦僧,直奔卧室。当蒲松龄出生时,他和父亲有着同样的梦想,胸前有一个胎记,这不能不让他相信他是一个修道士的转世灵童。除了他艰苦的生活经历和艰难的生活条件,一个真正修道之人和贫穷的和尚也没有什么不同。更有说服力的是,他相信僧人的转世。可以看出,蒲松龄确信他是僧侣的转世灵童。在清代,著名的玉谿庵是由蒲松龄的父亲建造的。可以看出,他坚信他是僧侣的转世和家庭的传统,崇拜佛陀,蒲松龄信仰佛教也就理所应当了。

一、聊斋故事中佛教文化的推崇

在《聊斋志异》的许多故事之中,无不体现出佛法无边,以此来展现对佛教文化的推崇,其体现方式主要包括:看佛经、看佛号、看佛像、故事发生地点等。

(1) 看佛经。在《林四娘》篇,因遭国难死后十七年难以托生的林四娘,在认识陈宝钥后,“每夜都起念准提、金刚经咒”,仅仅三年就托生王家。至于其原因,正如女所说“阎王认为我出生前无罪,死后还不忘经咒,才让我投生于王家”,可见佛经作用之大。

(2) 念佛号。在《江城》篇,篇中的江城可谓忌妒忤逆之极,不但不尊重公婆,甚至对自己的亲生父亲也毫不客气,最终导致父亲被活活气死。对自己的丈夫高蕃,江城更是饱受折磨,不但动辄打骂,更因丈夫和婢女说了几句话,就“把婢女肚子上的肉用绣花剪剪掉”。高蕃父母倍感无奈之际,高蕃母亲一晚梦到神人谕示:每早起床,虔心诵佛号百遍,一定会有效果。

二、佛教故事对人物塑造及人物性格的影响

(一)佛教文化对人物塑造的影响

在《聊斋志异》中蒲松龄明白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真谛。在《顾生》的一篇文章中,顾生被邀请进入一座巨大的房子看戏,他在途中有点晚了。当他顺原路而进入,之前的婴儿已成为头发蓬乱驼着背的老太太,年轻王子下巴下已经长出一尺多的胡子了。一眨眼,年轻人已老,时间是无情的,这是作者的生活经历。

(二)佛教因果观念对人物性格的影响

佛教一直推崇所谓的“因果循环”及“业感缘起”学说,这些在《聊斋志异》的故事中屡见不鲜,如王六郎以仁慈之心造化世人最终修成正果,最终被玉帝封为一方土地,造福乡里;穆生因贪财忘义、恩将仇报,最终也未逃脱应有的报应,如此这般的故事不胜枚举。而我们所要讲的主要是《聊斋志异》中的人物性格及形象是如何受到佛教文化的影响的。佛教文化中讲究的是前世今生、六道轮回、灵魂不灭、飞天遁地,这些理论为蒲松龄的作品创作提供的广阔的想象空间及创作灵感。《聊斋志异》许多故事中人物都因为前世今生的种种因果,今世所种的恶果,今世没有报应,也会在来事承受,而且对于一些道行高深的人是可以自由行走在天、地、人三界之间的。这些佛教元素不仅对故事的情节进行了渲染,而且让人物的形象被刻画得更加栩栩如生,并且完美地表达了作者想要传递给读者的思想。如《连城》中,连城和乔大年因积德行善,所以可以在人间与阴曹地府之间自由出入,而且还可以同生共死、死而复活,这正是在佛教的转世观的基础上进行改编创作的,这也让《聊斋》中的故事发生在了天地人三界,也包括了人物的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大大加强作品的玄幻色彩。

(三)以佛教特有的僧侣观念塑造人物形象

《聊斋志异》创造了许多闪亮而逼真的人物,包括与僧侣活动相关的约四十部小说。大量的佛教人物,佛祖、得道高僧,有不同的面孔,无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他们充满了佛教文化。这些佛教人物的成功刻画,显示出独特的佛教文化观念对人物形象形成的深远影响。在《聊斋志异》中,许多正面的僧侣,反映了佛教独特思想对蒲松龄创作的直接影响。例如,长清僧就是这些僧侣的代表,这位和尚是长庆县一名70岁的得道高僧。在他去世后,他的灵魂与一位已经去世的乡绅的儿子联系在一起。仆人将带他到他家,面对美丽的妻子和家里的美酒以及万贯家财,长清僧丝毫不心动,却坚持回到长清县的原始寺庙,在那里继续他曾经的修行。

三、结束语

总之,蒲松龄在作品的创作过程中受到一定程度的佛教文化的启发及影响,其中有因为自身家族传统的影响,有来自的那个历史时代的影响,也有来自于个人生活感悟及生活阅历方面的影响。而在《聊斋志异》作品中,许许多多的人物形象的创作都或多或少地受到了佛教文化的影响。这不仅让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的塑造更加丰满,也更加贴合那个时代读者的喜好,让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活灵活现,更对在此之后的文学创作的艺术形式及创作技巧产生了一定的指导意义,并且其作品也得到了广大读者的一致好评。

猜你喜欢

僧侣佛教文化蒲松龄
从佛教文化遗存看天水在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性
夕阳下的僧侣与大佛
蒲松龄:努力换来逆袭
僧侣的祈祷
蒲松龄
西夏僧侣社会活动管窥
从佛教文化中汲取精进的智慧
佛教文化研究专辑
蒲松龄
佛教文化的内在结构与价值取向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