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文化认同与民族凝聚力于民族文化品牌的创建
2018-03-28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广东深圳518060深圳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广东深圳518060
张 牧 (1.深圳大学 文化产业研究院,广东 深圳 518060;2.深圳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广东深圳 518060)
当下,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来袭,大量西方文化产品和品牌通过多种渠道向我国输入,洋节日、好莱坞电影、流行音乐、快餐文化等产品充斥着我国市场,而通过这些媒介所同时带来的是西方的价值观、政治理念、思维方式和意识形态,我国民族文化受到严重影响,一些民族的语言、文字、手工艺乃至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日渐式微甚至濒临灭绝,不少传统文化活动受到冷落,从而不同程度地淡化了社会成员的民族认同感,导致社会矛盾增多,对国家文化安全和民族团结也构成了某些威胁。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打造我国自己的民族文化品牌,推进文化的演进以适应现代社会需求,实现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的对接,通过文化价值提升加深民族文化认同,就成为一条促进民族团结、提升民族凝聚力的必由之路。在创建民族文化品牌的过程中,将文化认同与民族凝聚力的理念融入其中,深入理解文化认同对民族凝聚力的重大意义以及文化产业对文化认同的作用关系,有助于从中找到我国文化认同的共通点,从而开辟提升民族凝聚力的又一有效路径。
一、文化认同对提升民族凝聚力的影响和意义
(一)文化认同能够建立民族归属感,是形成民族凝聚力的根本所在
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会影响民族成员的心理,在文化演进过程中逐渐会形成一个民族完整的信仰、智慧行为准则,它在保持社会秩序的同时也完成区别于其他社会的功能。当民族成员能够对其所在民族的语言、生活习惯、价值理想、伦理道德观念等产生文化认同,就会形成不同于异族的文化圈,这是超越地缘和血缘之上的、能让这个民族中不同个体相互识别和聚合的一个重要条件。中华文化并不是属于某个单一民族或者多民族文化的简单相加,而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个民族文化之间不断交流、共同生长、深入了解后而形成的一体化的形态和有机的统一整体,并最终融合为中华民族灿烂多彩的民族文化,所以它本身就具有了“精神链条”的作用,它将中华民族之中多元的个体紧紧联结在一起。因此,民族文化认同是民族中每个成员可以自我确认、与民族其他成员建立亲密联系的重要依托。
(二)文化认同可以激发民族自强意识,是提升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前提
民族文化以其无形但强大的感召力、辐射力和先导力,对社会成员的思想意识、精神行为加以指引,具有强有力的组织动员和行为整合作用。民族文化蕴含着一个民族的理念和思想精华,而共同的文化本身就具有聚合人心、统一认识的力量。增进文化认同,就是强化民族文化的引导力量,唤醒人们心灵深处对自我的认知和对本民族的归属感,塑造和引领民族成员共同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指引着这个民族未来的发展方向。共同的精神文化能够帮助民族成员认识到共同的利益以及在心理形成与他人求同存异的思维逻辑,当民族成员对其民族文化产生相同的认识,就会将民族理想和民族利益上升为自我行动的准则,调动各民族各阶层共负社会责任和国家使命,引领民族战胜各种困难。
中国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近14亿人口的大国,这样庞大的民族能够发展到今天,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人们有着一个共同的精神家园,这个精神家园凝聚着每个人共同的民族记忆,是我们能够不断发展的根脉所在。文化认同就是民族文化通过凝结共同的情感思想、生活方式、观念认知,使各民族及民族成员对本民族产生依存感,是聚合人心的精神纽带,是这个民族安身立命的前提,更是一个民族可以生生不息发展的重要保证,它既决定着该民族在世界上的地位,也是其能够与其他民族进行竞争的坚实基础。所以,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坚持本民族文化的独特性,提升民族成员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才可以提升中华民族的内聚力和向心力,是我国实现民族复兴的内在动力。
二、在民族文化品牌的创建中增进文化认同
文化虽然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但涉及到文化的传播和延续必然要存在于具体的时空中,凭借一些物化的载体而存在。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信息大量流通交织,现实社会中不同的价值理念纷乱复杂,要在一个社会乃至国家中达成集体共识,自然成为一项越来越难以完成的事情。在这种情形下,如何能够凭借现代人所能接受并喜欢的方式,将文化和思想进行通约、整合、转化,最终渗透于民族成员的内心深处,是提升民族凝聚力的必然选择,而通过发展文化产业,创建民族文化品牌,应该是一条有效的助推途径。从国际视角来看,各国都不约而同地意识到发展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原因之一就在于它不仅仅是经济发展的一个方向,更关乎到国家的凝聚和民族的振兴。我国作为一个世界文化大国,完全可以通过构建更多、更好的具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文化品牌,大力发展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品牌来形成和创造可以持续发展的“中国符号”,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增进民族文化认同,进而提升民族文化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发展民族文化品牌之所以会有提升文化认同的作用,是因为品牌不仅包括产品名称、外观、特征等标识,还包括随时间积累的、被认同和赋予内涵的品牌标识[1]。它一经确立就会在人们心理上产生一种暗示,通过影响人们对实物产品的主观情感,间接改变人们在现实生活中作用于这样产品的一种行为意识,这实际上就是一种认同。特别是文化品牌作为意识观念加产品经济所构成的现代文化形态,其构成的关键在于它内在所具有的文化功能效益和独特的文化意蕴[2](P43)。一般来说,文化品牌将特定文化进行提炼与演绎,附着于多样的文化产品中进行传播,潜移默化地对受众的思想和认知给予一定的影响,并通过这种影响的积累,逐渐改变大众的价值观念、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并最终形成一种社会文化氛围和文化导向,其作用的过程是由量变到质变的最终更替。我们所说的民族文化品牌就是围绕民族文化精神内核,对优秀文化资源进行创新和开发而形成的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符号,所以,当我们把我国民族文化和民族理想与现代文化发展和传播方式融合在一起时,通过文化品牌具有的品牌效应,就可以加强这种认知效益带动民族文化对内对外的影响力,打造中华民族的标志和名片,从而激发民族成员对自己身份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
作为一种中华民族文化传播的的载体,多元而丰富的文化品牌也能够促进民族间的交流和欣赏。文化品牌作为一种文化交流的方式,可以对一些文化符号抽象化,使之以现代的、易于理解的、生动的面貌呈现。尤其是对于很多少数民族来说,多彩独特的民族文化需要不断地创新和传播才能够更好地留存下来。不同的民族文化品牌塑造,既可以使人类多元文化的多样性叙事能够得以展开,也可以使不同的文化价值、文化理念能够以不同的文化符号形式在全球化文化中存在,从而使民族文化品牌具有了对内呼唤认同、对外彰显自我的意义[3]。此外,通过文化品牌的文化传播能力在各民族间所进行的文化交流,能够起到消除疑虑及偏见的积极作用,强化整个民族的核心价值观和文化理念,增强各民族之间对于民族观念的认同。总之,要唤醒大众对于民族文化的认同,就需要将我国的民族文化根植于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包括文化产业和品牌建设的全过程。要通过文化产业的不断发展和品牌的不断传播和渗透,让人们在生活中就可以很好地接受、感知、领悟民族文化的力量,并在内心形成强大的信任感和认同感,从而去按照这样的观念为国家的发展效力。如此可见,民族文化品牌也就具有了提升文化认同的重要功能。当今世界各国都积极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以确立自身所具有价值的文化品牌。我国也需要加强本民族文化品牌的建设,探究民族文化品牌发展的方向及着力点,以期从一个更新的和更宽泛的领域去寻找我国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的共通点,跳出仅从政治的视角去找寻提升民族凝聚力的单一路径。
三、文化认同视角下我国民族文化品牌的发展方向及其着力点
(一)本土性
首先,一个国家的文化必然有其自身的灵魂,它决定着这种文化发展的道路和持久力,而这个灵魂就是该民族所传承下来的独有的文化内涵和文化信仰。中国作为一个具有五千年文明的大国,其本土文化具有强大的影响力,也正是这些优秀的本土文化为中华民族提供了得以生生不息的持久生命力。共同的文化记忆是建构文化认同的根本。在现代文化产业的发展中,如果我们不能融入民族历史沉淀下的文化精髓,不能传承民族文化的价值资源,文化建设必然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优秀的文化品牌能够成为一个民族的标志和名片,影响每个民族成员对于自我身份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以及建立在这种情感之上而形成的的民族理想和愿望,这是形成文化自信的基础。从这个层面来说,我国的文化产业建设首先就要让国人了解和传承我们的民族文化,可以说,这是建设民族文化品牌的首要任务。其次,具有本土性和民族性的文化品牌在国际市场更具有竞争力和影响力。因为“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提升民族性是构建世界性的前提条件。品牌从其概念来讲,就是具有独一无二的特殊性质和与其他竞争对手相区别的作用,具有明显的排他性,尤其是在产品同质化问题严重的今天,品牌更需要有自身的特色价值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而正是由于不同民族不同的环境历史所造就的多元民族文化具有了这样的性质,所以,本土性是本民族最具特色的文化元素。我们只有立足于本土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并加以创新和运作,才能够使我们的民族文化品牌在世界文化市场中获得令人瞩目的表现。
(二)多元性
我们今天谈到的中华民族文化,不仅是指华夏主体的汉族文化,而且包括了境内所有民族的文化。五千年来逐步形成的中华民族文化的自觉正是体现在对其他文化理性的认知和包容的态度上。我们可以看到近现代先后崛起的国际强国几乎都是以对外民族文化的包容心态在借鉴、学习、吸收、转化中发展自身文化的,中华文化在多年的演进中也正是在兼容并蓄其他民族文化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壮大的。所以对于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来说,在坚持本土化的同时还要重视文化发展的多元性,尤其是对于民族文化品牌建设而言,要更多考虑到不同民族的多种文化需求,从而形成可以共享的开放的文化产业发展方向。要坚持包容多元,理解差异,学会尊重和欣赏。事实上很多少数民族文化在中华民族文化中都具有别样的风采,它们能够提供的文化资源是十分丰富的。如果可以更好地保护、开发和创新,不仅会极大地促进我国文化产业的提升,而且一定会极大地促进各民族之间的认同和欣赏。我们要充分挖掘中华文化中的精髓,加强对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使少数民族文化不断为中华文化添加养分,使中华文化的内涵与外延更为丰富,通过打造多元的文化品牌,形成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从而建立各族人民共同的理想、价值和情感,铸造国家认同的深厚文化氛围。
(三)国际性
文化的软实力并不是一个自我确认、自我命名的文化属性,而是一种通过广泛传播之后才能够兑现的文化力量[4]。所以,文化产业作为一种文化软实力的衡量标准,也必然要参与到全球的竞争与互动中。我们的文化品牌不仅要满足国家自身建设的需求,而且一定要能够走出国门,为世界所认可和接受,走国际化道路应该也是我国民族文化品牌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和着力点。可以说,中华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内蕴、恒久的价值、广泛的适用性和极强的再生能力,与西方的一些市场观念也有着高度的契合性与亲和力。只要我们能够在民族文化中寻找到与消费市场的契合点,就能创造出具有强大魅力和普世意义的文化产品[1]。借助文化品牌和产品,可以更快、更直接地传播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声音,对构建一个国家或民族对内对外的民族身份起到重要的影响,是传达和彰显民族文化价值力量的重要途径。因此,在这样的语境下,要求我们要能够通过国际化的语言去诉说本土化的内容,即要用一种国际共同接受的形式和载体来呈现我们的观念,这样构建的文化品牌就具有了国际化和普世性的特征。事实上,当我们的文化符号能够进入国际平台,并以一种现代的形象被外界所接受,这种自豪感就会在民众之中油然而生,并成为促进民族凝聚力的一剂良药。
(四)当代性
随着历史的不断演进,不同时代的主体对于文化及精神需求也各有不同。打造具有民族文化特征的民族文化品牌,除了要具有本土性、多元性和国际性特征外,还要与时俱进,能够彰显现代文化产业的最新风貌,并且适应现代文化环境与经济发展的要求,如此才能使我们的民族文化品牌焕发出新的生机。因为真正能够长存的文化品牌一定是要被大多数社会成员所接受和喜爱的,要能够跟随时代和国际的节奏,融入大众生活,这样的品牌才会具有强大的亲和力,才会被大众最终接受和认可。尤其是随着时代发展步伐的加快,需要我们打造出更多的能够引领人们精神走向和价值认知的文化品牌,让文化品牌不仅有精神和灵魂,也具备符合时代要求的审美、娱乐、教育等体验性,这样才能更有效地增进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四、打造我国民族文化品牌、增强民族文化认同的基本路径
(一)强化民族文化品牌的精神内涵,不断创新传达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信息和精神追求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日渐提高,我们向世界传达自身真实的民族文化更显必要,通过打造中国民族文化品牌,让世界更多地了解和认知中国的民族文化;同时,要将符合中国发展的时代形象“植入”到我们的文化产品和文化品牌之中,通过具有民族基因的文化品牌承担文化核心价值的传播职能。在创建民族文化品牌的过程中,要将民族文化与现代产业相融合,以先进的思想和先进的文化为先导,将文化资源进行转换,打造具有前瞻性的民族文化产品;并且要提升我们的创新能力,学习如何在现代主流文化产品中融入民族文化,以文化的民族性为前提,在文化产业创新过程中着力挖掘中华文化的精髓,准确把握当代中国社会的新面貌和新特点,依据丰富时尚的品牌形象传播民族价值观和民族面貌,进而向国际社会展示崭新的中国视野和中国形象。
(二)更新传播方式,打通多种传播渠道,积极开展国内外文化交流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文化不仅需要在本民族得到发扬,也需要在国际市场上得到认可。当我们的文化在国际上占有一席地位时,民族文化自信心、自豪感也一定会得到加强,文化认同自然会获得提升。为此,需要着力打造民族文化精品,增加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文化品牌数量,灵活运用文化品牌的运作规律和价值特征,按照当代文化市场的原则来构建我们的文化品牌;尤其是在传播方式和传播策略上要多做文章,运用现代先进技术,打通多种传播渠道,建立我国对外文化贸易及交流平台。同时,要学会吸收和融合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在打造民族文化品牌的过程中善于换位思考和“软传播”,既要深入理解国内各区域民族的文化特征,也要了解各国、各地区民族的文化需求、风俗习惯、消费心理,不断探索国际化的传播规律和传播技巧,在民族文化品牌中巧妙地植入中国思想,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其他民族对我国文化的认同感和亲切感,提升中华民族的国际形象,增强民族文化的影响力和辐射力。
(三)完善政策机制,积极扶持民族文化品牌的成长
发展我国民族文化品牌离不开政府的引导作用,因此需要不断完善相关的政策机制。2017年1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其中对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组织实施和保障措施做了明确规定,并且在政策保障、资金扶持、立法保护、人才奖励等多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意见和建议,这对于我国文化企业创建民族文化品牌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各地政府要将其精神进行有效地贯彻和落实,制定出具有前瞻性、发展性的目标及规划,具体包括对于具有潜力的民族文化品牌在税收和财政方面要予以支持,通过政策的导向作用,促进民族文化创意品牌进行自主创新,鼓励企业和社会资本的投入和运作,推动民族文化产业集群化、品牌化,促进各地特色文化资源的利用及不同民族文化产业多样化发展等。同时,政府不仅要重视制度建设,还需要与市场形成密切的配合,以提升民族文化品牌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此外,还应该通过多渠道整合文化品牌发展资金,加大力度促进文化和金融市场的联姻,引导金融机构开发适合文化创意品牌需求的创新型综合型金融服务和产品,为民族文化品牌创新提供更为宽松的政策环境。
总之,建立民族文化品牌,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进行升华和创新,让文化品牌和产品作为有效媒介推进国民对于中华文化的认同,进而形成各族人民在文化认同基础上的目标和真知的统一,有利于我国实现多民族的团结和稳定,有助于将民族文化品牌和文化产品转化为提升我国民族凝聚力的新动能。
[1]罗坤瑾.从传播人类学视角看民族文化品牌的塑造[J].广西民族研究,2012(2).
[2]王均,刘琴.文化品牌传播[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3]张牧.文化品牌的民族性及其对民族凝聚力的影响[J].理论探讨,2016(2).
[4]贾磊磊.中国文化软实力提升的策略与路径[J].东岳论丛,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