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年轻人手机依赖行为研究
——基于19—28岁年轻人手机使用现状的分析

2018-03-28采国润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依赖症中度受访者

采国润

(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滁州 239000)

当今社会,手机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日常用品。一方面,手机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便利;另一方面,因手机功能多元、操作便捷,人们似乎对其已产生某种深深迷恋。“手机依赖症”这一新鲜语汇便表征了上述现象。本文以年轻人手机依赖行为为对象,试图深入分析该现象,并作出相应解释。

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自编问卷《年轻人手机使用情况调查(19—28岁)》,共包括24个问题。问题设置分为四个部分:Q1—Q6为“人口统计学信息”;Q7—Q10为“手机使用现状调查”;Q11—Q19为“手机依赖症”操作化定义问题;Q20—Q24为“手机依赖自我评定”部分。问卷发放通过网页形式进行,并通过微信朋友圈进行滚雪球式调查。最终,回收有效问卷302份,其中男性101人,女性201人。

一、研究变量

1.人口统计学信息(Q1—Q6)

这部分共设置六个问题,旨在了解每位受访者的基本特征与手机依赖的关系,即性别、年龄、身份阶段、性格、爱好、专业与手机依赖的关系。

2.手机使用现状调查(Q7—Q10)

这部分设置四个问题,旨在了解受访者的手机接触情况,并为进一步研究手机依赖现象提供现实根据。问题的具体内容为:使用手机的年限是否对手机依赖产生影响;是否话费越多手机依赖越严重;是否流量使用越多手机依赖越严重;手机用途与手机依赖的关系。

3.“手机依赖症”操作化定义及手机依赖程度分析(Q11—Q19)

为评定受访者是否有“手机依赖症”,本研究根据受访者的手机使用日常行为及情景,在参考现有的“手机依赖症”量表的基础上,综合设计九个问题。问题选项包括“非常符合”“符合”“不知道”“不符合”“非常不符合”,根据里克特五分量表设计而成。受访者选择“非常符合”记5分,“符合”记4分,“不知道”记3分,“不符合”记2分,“非常不符合”记1分。最后,将每位受访者所得分数通过相加求和的方法进行统计,生成新的变量——手机依赖程度。

为进一步区分受访者手机依赖程度,本研究将总分9~18分定义为“零度依赖”(无依赖),19~27分定义为“轻度依赖”,28~36分定义为“中度依赖”,37~45分定义为“重度依赖”。通过对受访者手机依赖程度的评定,本研究认为处于中度依赖和重度依赖状态的人有“手机依赖症”。

4.手机依赖自我评定(Q20—Q24)

这部分设置五个问题,旨在探讨受访者对手机依赖及其影响的自我认知评定,包括对手机地位的自我评定,手机使用与时间问题,手机使用与身体健康问题,自我评定“手机依赖症”,以及手机依赖治疗的意愿倾向。

二、研究假设

基于上述四个问题中的研究内容和研究变量,本研究将研究变量分为客观和主观两方面,并由此提出几个假设。

(1)背景1:日常生活中女性偏爱用手机购物、拍照和看电视剧。由此提出:

假设1:女性对手机的依赖程度高于男性

(2)背景2:本研究将年轻人的年龄划分为五个阶段:19—20岁基本处于大一至大二期间,学业相对轻松,社交圈不广;21—22岁处于大三至大四期间,面临考研、就业等问题,事务较多,精力有限;23—24岁处于读研或刚就业阶段,积极扩大社交圈;25—26岁处于初入职场阶段,较为忙碌;27—28岁处于职场平稳阶段,工作事务较为繁重,手机依赖现象相较于其他年龄阶段不明显。根据日常生活经验,23—24岁的年轻人基本处在积极扩大社交圈的阶段,因此处于此年龄阶段的年轻人使用手机较多,更易有手机依赖现象。由此提出:

假设2:23—24岁的年轻人对手机的依赖程度高

(3)背景3:根据日常生活经验,性格外向的人更喜欢在社交平台进行自我表露。由此提出:

假设3:性格外向的人对手机的依赖程度大于性格内向的人

(4)背景4:研究者认为,经常参加室外体育运动的人更会合理规划自己的时间,生活较为充实,因而减少在手机上花费的时间和精力。由此提出:

假设4:经常参加室外体育运动的人对手机的依赖程度比不经常运动的人低

(5)背景5:在“手机地位”自我评价中,认为手机重要性高的人,往往对手机的使用和依赖更多。由此提出:

假设5:自我评价“手机地位”越重要,手机依赖程度越高

三、假说检验与研究发现

1.假设1:女性对手机的依赖程度高于男性

在性别与手机依赖程度关系的研究中,研究者发现除零度依赖以外,对手机轻度依赖、中度依赖和重度依赖的女性所占比例均高于男性。具体而言,轻度依赖者中,男性占41.9%,女性占58.1%;中度依赖者中,男性占27.3%,女性占72.7%;重度依赖者中,男性占25.0%,女性占75.0%。此外,男性受访者中,轻度依赖者最多,占48.5%;其次是中度依赖者,占40.6%;重度依赖者较少,占6.9%;最少的是零度依赖者,占4.0%。而在女性受访者中,中度依赖者最多,占54.2%;其次是轻度依赖者,占33.8%;重度依赖者占10.4%;最少的是零度依赖者,占1.5%。

此外,将性别与手机依赖程度进行卡方检验,P值为0.03(P<0.05),说明性别与手机依赖程度密切相关,验证了上述交叉表中的结果。由此得出研究结论:女性手机依赖程度高于男性,假设成立。

2.假设2:23—24岁的年轻人对手机的依赖程度高

在年龄段与手机依赖关系的研究中,发现23—24岁的年轻人在轻度依赖、中度依赖和重度依赖者中所占比例均为最高。其中轻度依赖者占55.6%,中度依赖者占57.3%,重度依赖者占60.7%。此外,23—24岁的年轻人中处于中度依赖状态的人最多,占50.3%;其次是轻度依赖者,占38.0%;再次是重度依赖者,占9.9%;最少的是零度依赖者,占1.8%。

研究发现无论处于何种年龄段的年轻人,处于中度依赖状态的人数比例均较高。其中,19—20岁的有50.0%;21—22岁的有55.6%;23—24岁的有50.3%;25—26岁的有40.0%;27—28岁的有54.5%。

将年龄段与手机依赖程度进行卡方检验,P值为0.602(P>0.05),说明年龄段与手机依赖程度没有显著相关关系,这与上述交叉表中的结果有出入。由此得出研究结论:年龄段与手机依赖程度无相关关系,假设不成立。

3.假设3:性格外向的人对手机的依赖程度大于性格内向的人

在性格与手机依赖关系的研究中,研究者发现轻度依赖者中,外向者占40.0%,内向者占39.7%;中度依赖者中,外向者占34.0%,内向者占18.7%;重度依赖者中,外向者占17.9%,内向者占21.4%。除中度依赖以外,其余比例基本持平,无明显差异。

对性格和手机依赖程度进行卡方分析,P值为0.617(P>0.05)。由此得出结论:性格与手机依赖程度没有显著相关关系,假设不成立。

4.假设4:经常参加室外体育运动的人对手机的依赖程度比不经常运动的人低

在“是否经常参加室外体育活动与手机依赖程度关系”的研究中,研究者发现不经常参加室外体育运动的人在手机中度依赖和重度依赖者中的比例远远高于经常参加室外体育运动的人。在中度依赖者中,有72.7%的人不经常参加室外运动;在重度依赖者中,有78.6%的人不经常参加室外运动。在经常参加室外运动的人中,比例最多的是轻度依赖者,占52.3%;而在不经常参加室外运动的人中,比例最多的是中度依赖者,占55.9%。

将是否经常参加室外体育运动与手机依赖程度进行卡方检验,P值为0.01(P<0.05),说明是否经常参加室外体育运动与手机依赖程度显著相关,验证了上述交叉表中的结果。由此得出研究结论:经常参加室外体育运动的人对手机的依赖程度比不经常运动的人低,假设成立。

5.假设5:“手机地位”自我评价越重要,手机依赖程度越高

在“手机地位”自我评价与手机依赖关系的研究中,研究者发现在手机中度和重度依赖者中,认为手机越重要者,其对手机依赖的程度越高。在轻度依赖者中,选择“看情况,有时候出门不带也无所谓”的人占51.3%,选择“非常重要的必需品,随身携带”的人占47.9%;在中度依赖者中,选择“看情况,有时候出门不带也无所谓”的人占18.7%,选择“非常重要的必需品,随身携带”的人占80.7%;在重度依赖者中,选择“看情况,有时候出门不带也无所谓”的人占89.3%,选择“非常重要的必需品,随身携带”的人占10.7%。与此同时,在选择“非常重要的必需品,随身携带”的人中,占比例最多的是中度依赖者;选择“看情况,有时候出门不带也无所谓”的人中,占比例最多的是轻度依赖者。

此外,将“手机地位”自我评价与手机依赖程度进行卡方检验,P<0.05,说明“手机地位”自我评价与手机依赖程度显著相关,验证了上述交叉表中的结果。由此得出研究结论:手机地位自我评价越重要,手机依赖程度越高,假设成立。

同时,将“手机影响正常作息和身体健康”的自我评价与手机依赖程度进行卡方检验,P<0.05,说明自我评定手机影响与手机依赖程度显著相关,验证了上述交叉表中的结果。由此得出研究结论:越是认为手机影响正常作息和身体健康的人,手机依赖程度越高。

四、总结与讨论

通过上述假设检验与分析,本研究在此可大致得出以下相关结论:

第一,就性别维度而言,女性对手机的依赖程度明显高于男性,且男性与女性在手机功能使用方面差异显著。

第二,经常参加运动的人对手机依赖的程度相对较低。对手机依赖程度深,本质是对“远方”的关注较多,而经常运动的人对自己的身体及周遭世界的关注较多。

第三,就心理认知维度看,用户对“手机地位”评价越高,越可能依赖该技术设备。同时,依赖手机设备又使其意识到手机对日常生活及身体健康的影响。

本研究采用的是滚雪球式问卷调查,在样本性别比例上(男性101人,女性201人)存在平均问题;另外,本研究通过微信朋友圈转发进行样本收集,在年龄段和身份方面受到一定局限。这两点在某种程度上会影响研究结果,均需在以后的研究中得到相应完善与改进。

[参考文献]

[1]陈跃男.独立学院大学生手机依赖与人格特征的关系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4.

[2]韩登亮,齐志斐.大学生手机成瘾症的心理学探析[J].当代青年研究,2005(12).

[3]颜利飞,王积超.“低头族”手机依赖的现状及原因分析[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2017(1).

[4]杜立操,熊少青.大学生手机依赖状况调查及干预对策研究[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9(7).

[5]梁娜,杨烁.80后大学生的手机依赖程度调查报告[J].东南传播,2009(3).

[6]汤敏佳.当代大学生“手机依赖综合症”分析[J].江苏高教,2010(1).

[7]白新欢.手机依赖症的哲学诊断[J].南方论刊,2016(12).

猜你喜欢

依赖症中度受访者
今天,你休闲了吗?
关于安全,需要注意的几件小事
十二星座有哪些依赖症
低碳生活从我做起
五成受访者认为自己未养成好的阅读习惯
扶贫别陷入“公益岗依赖症”
小米手表
摆脱依赖症
特异性抗P . g-IgY龈下冲洗液对中度和重度慢性牙周炎的疗效观察
你有手机依赖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