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青马工程”协同育人过程中的变量分析

2018-03-28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青马工程青马协同

迟 慧

(长春师范大学 学生工作部,吉林 长春 130032)

几乎每个时代的教育,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都强调知识时代对育人过程在团队协作、主体协同、系统教育等方面的诉求,都致力于寻找受教育主体全方位发展之路。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要求,也是推进改革的重要方法。”因此,我们有必要把时代要求与思想政治教育育人模式有效结合起来,从而形成整合、开放、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模式。

随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念和模式的发展变化,高校“青马工程”的教育内容、体制机制、育人模式教育也发生变革。更新教育目标、丰富教育内容、改进教育方法、创新教育模式逐步成为高校“青马工程”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选择。具体来说,高校“青马工程”的协同育人研究以目标追求和价值需求两个变量为研究起点。本文在分析高校“青马工程”发展内生需求的基础上,力求探索高校“青马工程”协同育人的理论进展和实践突破。

一、高校“青马工程”协同育人的目标追求

任何教育过程当中的协同育人研究首先都要面对目标追求问题。目标追求是否一样,不仅会对教育过程产生重要影响,更决定协同育人过程能否形成。协同育人不仅是对教育结果的追求,更是教育过程的实现。从这个意义上说,目标追求不仅是协同育人过程的逻辑起点,更是协同育人过程中的一个变量。目标追求虽然是协同育人的前提条件,但在教育过程的起初,其目标追求是可以发生冲突的,这是可以并且合理存在的。将冲突的目标转变为一致的目标是协同育人的关键,也是协同育人存在的意义。

高校“青马工程”协同育人首先要面对的是不同主体之间的目标追求。高校“青马工程”的培养目标“要将理想信念教育和综合能力培养有机统一起来,从而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才质量。”[1]高校“青马工程”自实施以来,始终以“帮助大学生健康成长和实现人生价值为追求目标”,并根据时代发展和社会需求不断传承和发展这一目标。高校育人实践表明,各种教育主体、教育载体都在不断形成教育合力,推进高校“青马工程”协同育人,不断提升高校“青马工程”实效性。但在高校“青马工程”协同育人的过程中,尤其是在具体实践层面,教育目标冲突难以避免。一方面,教育主体认识水平是动态发展的,在不同阶段对高校“青马工程”的认知水平、理解程度是不同的,因此其教育目标的认知过程也是不同的;另一方面,受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将教育内容转化为自身思想和实践行动的程度也是不同的。

二、高校“青马工程”协同育人的价值需求

任何一种协同关系的产生都源于价值需求,教育过程也是如此。协同育人的价值需求是指为达到目标追求,协同各方主体、载体、资源的需求而达到育人效果最大化的需求。也就是说,协同育人形成的可能性来源于各方面对价值需求的实现。这种价值需求中存在三种需求关系:一是人与人之间的需求关系,如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不同教育者或受教育者之间的价值需求;二是资源与资源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资源间相互依赖的关系;[2]三是人与资源之间的需求关系,即教育者与教育资源的相互需求。按照人与资源之间的相互需要程度,可以将价值需要划分为两种关系:一是单向价值需求。这种需求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资源与资源之间、人与资源之间并未呈现出明显的依赖需求,协同育人程度不高,没有认识到资源互补对育人实效性的促进作用;二是双向价值需求。相对于单向价值需求来说,双向价值需求是指各主体、各资源之间相互依赖、彼此需要或者能够认识到资源互补对于协同育人的重要性,对目标追求的实现能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高校“青马工程”协同育人需要政府、高校、社会、家庭等各方主体的参与,需要人力、物力、财力各方面资源的保障。在协同育人格局形成前,高校扮演着寻求资源、达成共识的角色,同政府、社会、家庭等教育主体进行沟通和协调,使各教育主体积极参与到育人实践过程中。协同育人格局形式以后,高校扮演着沟通协同、资源整合的角色,优化配置各种人力、物力、财力,以实现教育目的。

三、高校“青马工程”协同育人的内生需求

在经济学领域,需求是指价值主体在一定范围内主观愿意并且能够购买某种商品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价值主体的主观意愿,二是价值主体具备一定的支付能力。我们可以据此将高等教育的需求定义为:“社会(广义)、家庭(个人)对高等教育有支付能力的需要”[3]。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除了具备高等教育的基本属性外,还具有自身特殊的属性。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是由教育前沿问题引发的,表明了中国共产党理论发展的前瞻性。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在保证物质文明发展的基础上促进了精神文明的有效发展,多层次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从国家、社会和个人层面来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是国家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战略需要,又是个人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生活需要。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系统内部各要素的合理配置和有效整合。

高校“青马工程”作为一个系统发展模型,按照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可以将其发展需求分为内生需求和外生需求。“主体内生是指大学生群体出于自身发展需要,对教育内容认知、认同、接受和践行的过程。客观生成是指高校青马工程促使大学生群体的价值选择发生变化的过程。主体内生与客观生成共同形成了教育效果的合力,并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始终。”[4]从这个意义上说,高校“青马工程”的内生需求是由高校“青马工程”内部因素决定的需求,直接体现为内涵式发展需求;外生需求是高校“青马工程”外部条件和因素决定的需求,具体表现为外延式发展需求。高校“青马工程”的主要载体是学校,教育过程能否形成教育合力,主要决定于教育主客体、教育过程等因素。因此,高校“青马工程”协同育人集中体现为内涵式发展需求,具体包括目标整合、特色定位、品牌构建、质量提升、科学管理、行为养成等六个方面。通过合理定位战略目标、准确树立特定定位、适时构建品牌活动、有效提升教育质量、有序进行科学管理和注重规范行为养成等手段不断进行内涵发展,形成教育合力。

四、结语

“只有将掌握的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积极运用到实践中去,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才能使理论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巨大物质力量,才能通过青年的实践把高尚的信仰变为现实。”[5]要形成高校“青马工程”协同育人的教育合力,就必须关注高校“青马工程”协同育人过程中的几个关键变量,厘清高校“青马工程”内涵式发展的理念和思路,转变传统教育方式,不断推进高校“青马工程”协同育人的内涵式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兴海,朱明仕.夯实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基础[J].中国高等教育,2016(1).

[2]刘俊峰,王晓珊.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整体协同机制探究[J].党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5(1).

[3]约翰·希思.教育经济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18.

[4]迟慧.高校“青马工程”建设的“四化”研究[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6(23).

[5]张兴海,朱明仕.知识到信仰: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实践逻辑[J].中国高等教育,2013(24).

猜你喜欢

青马工程青马协同
创新“青马工程”实践持续夯实“青马工程”广州模式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参考答案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高校“青马工程”建设的“四化”研究
高职院校“青马工程”与学生党建的衔接路径探析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信仰教育视角下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问题与对策
高校党委如何占领青年的信仰阵地——以长春师范大学“百优青马工程”为例
“青马工程”在高校团组织思想引领工作中的作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