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现状及改革策略

2018-03-28姚艳秋封子军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8年10期
关键词:提高班师范院校大学

姚艳秋,封子军

(1.长春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吉林长春 130032;2.东北师范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吉林长春 130117)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要求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将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建立全方位的教育信息化体系,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教育部2017年工作要点要求全面实施《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开展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示范培育推广计划。自2014年教育部开展“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起,经过3年的深入推进,参与的教师达到600万名,2017年力争新增参与的教师超过270万名,让中小学信息化教学成为常态应用。

教育信息化的全面推进对中小学各科的授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培养中小学教师摇篮的师范院校,要相应地承担起更多责任,使走上工作岗位的教师有扎实的专业基础,成为具有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翻转课堂[1]、微课、慕课、创客[2]等多样化的教学手段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撑。所以,师范院校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教学内容与手段也要作适当调整,为未来的教师队伍输出更多优秀的人才。

1 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现状

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增强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使学生了解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正确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法律与道德行为标准,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3]。

高中的信息技术课程设置包括一个必修模块,即信息技术基础,包括五个选修模块,即算法与程序设计、多媒体技术应用、网络技术应用、数据管理技术和人工智能。通过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达到实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这一目标。由于该课程属于非升学考试科目,很多学校对之重视程度不够,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认可度低。

教育资源分配不均,不仅体现在师资力量上,还体现在硬件设施的配置及利用环节上。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师资源紧张,承担该课程的教师待遇低,影响了教师的工作热情与干劲,很难提高教学质量。学校在硬件资源构建方面的不足,难以满足信息技术课程基本的教学实践活动所需。

2 大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现状

大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能有效地掌握并应用计算机工具、技术和方法解决问题,具有判断和选择计算机工具与方法的技能,遵守信息社会道德规范的情操[4]。目前,大学信息化教育教学受到多方面的因素影响和制约。

首先,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因为地域的差异、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之间、城市中重点与一般学校之间的中小学计算机教学水平差别很大。有些学生在中学时就参加过信息学竞赛,而还有些学生只会上网和最基本的操作,他们之间的计算机知识掌握水平与实践应用能力差距悬殊。另外,学生自身对信息技术课的不重视,也是导致水平差异化的重要因素。对所有学生进行一致的教学势必影响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

其次,与中学课程的衔接不够。从课程设置角度来看,大学信息技术开设的课程同样包括信息技术基础、算法与程序设计、多媒体、数据库、网站设计等几个方面。虽然授课内容存在重叠,但中学阶段主要进行基础理论的讲授,培养学生的兴趣与信息素养,而大学生除了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外,还要注重实际应用与综合能力的提升。为使学生能学习到新的知识与技能,在授课内容上要与中学有所区别和侧重。

再次,专业的差异化不明显。大学生的培养模式按学科专业划分,对信息技术的要求也不尽相同。很多大学的公共基础课课程只包含如信息技术、程序设计课(如C语言)、数据库(如ACCESS)、多媒体之类的课程,没能体现出专业对信息技术的特殊需求。同时,各个学科一般也没有配备相应的师资来完成与本专业紧密结合的信息技术相关的教学任务。

3 大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改革策略

针对大学信息技术课程的调整与改革策略,下面分别从授课内容、课程设置、授课方式和评价标准四个方面分别阐述。

3.1 授课内容的调整

大学与中学信息技术课程在内容的要求上有很多是重叠的,大学授课内容的选定时,更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同时也考虑学生水平的差异性。大学信息技术课既要照顾底子薄弱的学生,也不能让学过的学生吃不饱,觉得枯燥而不认真听讲。如从办公软件基本技能的内容设置来看,中学阶段包括的文字处理、表格处理等在大学阶段也是必须学习和掌握的内容,存在着很多内容上的重复。但在制定课程内容时需要考虑多方面因素,大学和中学阶段对学生信息技能的掌握要求大体是一致的,前者对达到的标准和能力提升要求更高。

考虑到上述因素,大学阶段的信息技术课可以实行分班制,按基础班、提高班(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课程名称为信息技术1和信息技术2,本文为了表述方便,采用基础班和提高班的说法)分班授课,新生入学后自愿接受信息技术技能测试,对达到分数标准的学生按提高班的教学计划执行,特别优秀的学生可免修本课程。基础班与提高班分别在授课内容、授课方式和评价体系等方面有所区别。相对来说,提高班的授课内容广度与深度要求更高,课程结束后具备的技能水平与实践能力更强。

3.2 课程的设置

师范院校要求学生除了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外,还要熟悉和掌握与本专业相关的信息技能。制定培养计划时要考虑专业的差异,设置相应的信息技术选修课程,如算法与程序设计、数据库、多媒体、网络应用、统计分析、课件设计与制作等。课程的多样化设置方便学生选修自己感兴趣的课程,有利于提高学生在信息技术方面的素质。

课程的设置要因地制宜,授课时要因材施教。师范院校主要由文理两大学科组成,对文科生而言,多媒体、课件制作、静态网页设计和简单数据库的课程比较适合,而理科生除了这些,对算法与程序设计、统计分析和动态网页设计类课程都能很好地理解和掌握。例如,C语言、PHOTOSHOP+FLASH、JAVA、WEB网页设计和ACCESS数据库适合全校各专业的学生选修,MATLAB和SPSS专业性更强,适合仿真、数值计算和统计分析等学科的学生学习。

3.3 授课方式的变化

除了通常的多媒体授课方式外,适当地将微课或翻转课堂等新的教学模式运用到教学活动中,既能丰富教学环节,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应在保障教学任务的基础上,整理出适合开展微课、翻转课堂甚至慕课的知识点,适宜地开展几次新的教学课堂,更多地让学生自主学习、思考、完成任务与积极讨论。多样化教学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知识点的掌握。

在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必修课程可以案例的形式录制几次微课,供学生课下学习,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布置的任务,教师在课上与学生一起欣赏与讨论。选修课程案例的选择更加灵活,学生完成教学内容的学习后,每个小组贴近自己的专业完成作品的设计。新的教学模式必然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的积极性,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3.4 调整评价标准

学生入学时的信息技术水平存在差异,对信息技术基础薄弱的学生要与能力强的学生区别对待,采取入学考试的办法按成绩等级分班。成绩优秀的学生可以申请免修,针对成绩较差或没有基础的学生按学校制定的教学大纲正常授课,针对中等学生适度扩展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因为是同一门课,难度不同,如果都按各自的评分标准为最终成绩,必然对考试试题难度大的学生不公平,也会引起提高班学生的不满。针对这种情况,可以调整评价标准来解决这个问题,将课程最终成绩乘以难度系数进行调整,以体现学生真正掌握信息技术的能力与水平。另外,期末考试成绩所占的成绩比重也要相应地减少。对于选修课程,要把握好授课内容与考试试题的难易程度,使课堂要求、考核形式与标准尽量一致。

4 结语

通过对中学和大学信息技术课程教育现状的分析,以师范院校为切入点,指出大学信息技术课在课程设置、授课内容、授课方式及评价标准几个方面需要调整和完善,以提高学生的信息化素养与能力,加速推进我国信息化教育的进程。

猜你喜欢

提高班师范院校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南昌市师范院校食育开展现状及促进策略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艺术类高校大学英语分层教学提高班教学策略探析
试析高职英语分层教学模式与方法
权衡小学教学中的平等对待与差异对待
浅谈师范院校声乐教学中声乐作品的选择
就业后的廊坊师范学院“提高班”(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