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本教育衔接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2018-03-28张英波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8年10期
关键词:职业院校应用型中职

张英波,丁 颂

(长春师范大学,吉林长春 130032)

随着数字化技术广泛应用于工业控制的各个领域,普通机械制造业逐渐被高效率、高精度、高自动化的智能制造工业取代。产业的转型升级对人才需求提出了新的要求,培养与产业结构高度匹配的职业人才成为迫切要求。职—本教育衔接成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必然趋势。实施职—本教育衔接,应注重内涵式发展,实现职—本教育自然融合、无缝对接。职—本教育衔接的方向在院校,关键在教师,基础在课程,成效在学生。

1 职—本教育衔接国内外研究现状

1.1 国外研究现状

为适应产业结构转换以及终身化教育思潮,推动职业技术教育与社会需求相适应,提高劳动者的综合素质,西方发达国家逐渐加大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联系,但是由于国情的不同,各个国家的衔接模式不尽相同。当今国外典型的几种衔接的模式为德/法的“补习式衔接模式”、英国/澳大利亚的“职教一体化衔接模式”和美国/俄罗斯的“教学体系一体化衔接模式”。“德/法模式是一种极具补习性质的中、高职衔接模式,该模式的突出特点是使中职毕业生在职教机构中接受一定时间的集中、专门补习,从而达到高中段学历标准,实现中、高职的有效衔接”;职教一体化衔接模式将高中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衔接起来,使不同层次的职业资格证书与相应的普通教育文凭等值,有利于人们进行终身学习;美国/俄罗斯教学模式的显著特点是“中等与专科层次职教大纲或课程里呈现一体化,由大纲、课程的衔接保证这两个层次职业教育的顺利衔接。”

1.2 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诸多学者经过多年探索,对中高职衔接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中、高职衔接模式主要为学制衔接模式,可以分为两种具体的操作模式:(1)一贯制,即“五年一贯制”,此种衔接模式基本符合ISCED的标准,又被看成是“3B+5B”的办学模式;(2)分段式,有学者称之为“对口招生”模式,即中职学生毕业后参加规定的考试后取得进入高职进一步学习的机会。在“对口招生”模式的研究中,研究者大多认可对口招生为沟通中、高职教育的桥梁作用。但他们也不得不承认该种考试制度给中、高职教育所带来的弊端,即为了所谓的“升学考试”,中职学校的正常教学活动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同时由于中职生源素质较低,高职办学的难度相应增加。

2 职—本教育衔接人才培养需求

为适应智能制造市场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职—本教育衔接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基于国家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也是职业院校发展的必然选择,职—本教育衔接能有效解决匹配产业转型升级对职业人才的需求。

2.1 职—本教育衔接是职业教育的时代需求

“中国制造2025”作为我国强国战略行动纲领,核心是主打中国装备,推进制造业的产业升级与转型,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紧密联系,相互支撑。为适应产业升级对职业教育人才的需求,职业教育必须调整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在职业教育的基础上继续向高等教育学习,提升理论基础,掌握复杂结构设计与加工技能,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因此在发展职业教育中需要加强职—本教育的衔接。对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中共吉林省委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吉林特色现代职业教育的实施意见》都强调推进职—本教育衔接,系统培养本科层次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2.2 职—本教育衔接是职业院校发展的需求

职业教育主要包括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中职教育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2~3年,主要培养初、中级一线技术工人。高职教育招收高中毕业生,学制2~3年,与中职教育属于相同的培养类型,但强调职业发展能力,更强调技术性和职业性的发展,培养较高专业水平的技术人员。随着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发展,职业人才需求由单一技能密集型向先进技术技能与人类智慧相结合的应用型人才发展,探索职—本教育衔接是职业教育打通和拓宽技术技能型人才向应用型人才发展的通道,是职业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2.3 职—本教育衔接是技能人才发展的需求

职业教育毕业的学生,工作不稳定,在职业发展方向上看不到希望。为适应市场人才需求,拓宽个人发展通道,需要在提升个人职业技能的同时提升学科理论水平。职—本教育衔接,跳出普通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综合素质提升更有针对性,职业发展更有竞争力,是职业技能人才可持续发展的最佳选择。

3 职—本教育衔接培养模式探索

职—本教育衔接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一体化培养模式,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导向,突出教师一体化、课程一体化、考核过程化。

3.1 一体化师资队伍构建

高等院校的师资队伍的优势是学历高、科研能力强,具有较强的理论教学水平,不足在于高等院校的教师多缺乏行业实践经验,不利于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职业院校的教师优势是实践经验丰富、现场操作技能强,具有较强的实践教学水平,不足在于职业院校的教师多工作在生产一线,缺少理论创新经验。职—本教育衔接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强调“技能+技术”,职业教育阶段需要强化基础,高等教育阶段需要提升技术应用能力。为实现“3+2”职—本教育一体化培养,职—本两校应建立师资互聘机制,使高等院校教师参与职业教育阶段的教学研究和教学过程,使职业院校教师参与高等教育阶段的教学研究和教学过程,两校教师共同完成职—本教育一体化教学过程。职—本两校教师通过教学交流和教学实践,提升职业院校教师的理论创新能力,提升高等院校教师的行业实践经验,共同培养高水平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3.2 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

“3+2”职—本教育课程一体化构建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保障,课程设置应保证五年一贯制,强化理论知识应用,弱化原理推导,强调“技能+技术”为主线的课程体系。“3+2”机械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前三年职业教育阶段应以本科课程体系为主,如“机械制图”“工程力学”“机械设计基础”“电工电子技术”“公差及互换性”“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等,提升学生的专业理论水平。后两年的高等教育阶段应以工程师培养模式为主,根据应用型人才岗位需求,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创新能力和工程应用能力,通过校内双导师制——校内理论教学导师和校内实践教学导师,锻炼学生的机械零部件设计能力、高精密加工和检测能力,通过校外工程师现代学徒制,让学生到企业做工艺工程师学徒,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创新能力和工程应用能力。“3+2”职—本教育课程一体化构建能有效满足产业升级对职业人才提出的新要求。

3.3 转段考核过程化

“3+2”职—本教育衔接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一贯制的探索。三年职业教育转段到两年高等教育,应体现出一贯制过程,转段考核是确定学生是否适合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不同于专升本人才选拔过程,应充分考虑培养模式的适应过程。因此,“3+2”职—本教育衔接转段考核应突出职业技能,以平时训练难度为宜。

4 结语

产业转型升级对职业技能人才培养提出新的要求,要求职业教育层次结构上移。本文以机械专业为例,对职—本教育衔接教师一体化构建、课程一体化构建和转段考核过程化培养进行探讨,初步构建了机械专业职—本教育衔接培养模式。目前,长春师范大学与长春科技学院进行职—本教育衔接,通过实践检验,不断探讨和优化职—本教育衔接培养模式,为我国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合格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猜你喜欢

职业院校应用型中职
基于职业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数学建模实践活动探索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应用多媒体技术 创新中职德育课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基于应用型的成本会计教学改革
浅谈中职英语教育三部曲
中职高考与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