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童心无归处
——国产低龄动画的创作迷途

2018-03-28邓瑜武汉传媒学院

传播力研究 2018年27期
关键词:儿童心理低龄动画片

邓瑜 武汉传媒学院

众所周知,一直以来国内动画片因为内容非常不讨喜,时常遭到诟病。而其中最为尴尬、时常陷入孩子、大人、市场三方都不讨喜的,就是专门针对幼儿的低龄向动画片。

目前,不了解儿童心理的创作者充斥着国产国产动画片的创作市场。这些动画片或者以成人视角和思维展开故事,或者不自觉代入成人思维逻辑,或者不自觉带来政治性倾向。使得整个故事的世界观呈现强烈的碎片化和矛盾化,很多故事不仅过于说教而且无法带来趣味,甚至背后的价值观本身就无法自圆其说,具有剥削儿童的意味,透出严重的成人世界的虚伪和狡猾。

造成这种问题的根源,其实来自中国延续千年的儿童教育观。

在中国的传统观念里,基本没有把小孩子当做独立的人来看待,往往以大人的视角来解读,把孩子当作自己的附属品。所以时至今日,大众甚至也不认为儿童心理学是科学,相比对儿童心理发展规律,更习惯认为孩子什么都不懂,随便哄哄就行。对儿童的教育方式整体也呈现“去真存伪”的倾向,除了家长本着便利自己的心态要求孩子快速“懂事”起来,甚至常年以“孔融让梨”这样的价值观诱导孩子们学会虚伪。

科学研究证明,儿童心理发展分为语言敏感期、颜色敏感期等不同时期,尤其是在低龄儿童中,对世界的好奇和探索也多存于这两个倾向层面。这也就是为什么孩子在一个时期特别喜欢学大人说话,再到另一个时期又都对画画特别感兴趣的原因。但可惜的是,很多国产动画片的故事创作者对儿童心理发展却规律一无所知,秉持着一贯的傲慢本能,在针对幼童的故事的创作理念上基本上跟千年前的古人相差无几。

同时,由于国内动画企业多依靠国家扶持,动画片本身制作水准参差不齐,且制作公司不仅缺乏创作特色,甚至连本身的盈利模式有待独特探索和完善,造成不少从业者收入不高,对创作内容更是缺乏责任感和热情。

于是在以上种种的思维前提下,制作出来的,很多国产动画呈现出不讨喜的标配——没有针对性的说教式故事、时常乱七八糟情节、毫无美感的影像,简直堪称灾难。

其实,一部优秀的低龄向动画片看起来简单,背后却需要整合大量的儿童教育、儿童心理等专业的知识,更需要长期对儿童行为和心理的观察。小到人物造型、配色,大到角色言行举止都是需要专业人员甚至儿童研究专家来提供建议和修正的。但我国不少低龄向动画片不仅很少在这一块上下功夫,甚至认知度都还远远不够。

不少动画片往往喜欢采用简单粗暴地“拿来主义”,将从《猫和老鼠》那里拿来的“互相争斗其乐无穷”的套路剥削到极致。不是斗来斗去,就是互坑互整,如果还不够,再加上拙劣生硬的说教,最后结局强行升华剧情。这点上,凡举当下大热的动画片,从伴随90后们长大的《喜羊羊和灰太狼》、《熊出没》,到伴随80后长大的动画片《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这些目前被称为“大IP”的低龄向动画片,几乎无一不是在这种叙事模式下循环。

但其实这些基于“与人斗其乐无穷”逻辑的故事都非常成人化思维,几乎没有真正去考虑孩子们,尤其是学龄前幼儿对世界的认知程度、学习需要以及探索欲望。所以这些自以为是为孩子而制作的产物不仅家长们觉得教条,孩子们也因为不快乐,根本不喜欢看。原本被国家专门圈养保护起来的国产动画产业,在没有过多外来对手冲击的情况下,却因为自己的不上进始终保持着长期的市场低迷。此后,随着突出智力探索的日本推理动画片《名侦探柯南》和制作精良的英国学前动画《小猪佩奇》的先后正式引进,先后带来的冲击力不限于低幼,甚至都成年人间制造出热烈的话题性,几乎让热衷于劣质3D或f l ash制作、美术风格粗糙、故事无特色无新意的国产低龄动画更遭遇大危机,被踩的喘不过气来了。然而不少业内人士不从自己创作的角度寻找原因,却一心希望国家给予更多的保护和扶持,而在这里绞尽脑汁。

如此可悲的大人,又有何能力去承担起责任引导初来世界的孩子们。

孩子的世界原本简单,所以他们喜欢的东西也是很简单的。如果我们的低龄动画创作者们能意识到这份简单,回归到简简单单地好奇和充满幻想的吸引来创作,孩子们的心总会有回归的一天。

猜你喜欢

儿童心理低龄动画片
爱与职责——关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及其教育的思考
低龄未成年人案件核准追诉问题研究
低龄老年人再就业权益保障问题与对策研究
动画片是怎样播放的
推荐一部动画片
看,动画片开演啦!
——介绍一部你喜欢的动画片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策略探究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探究
推荐一部动画片
国内留守儿童心理弹性Meta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