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武汉市农技推广服务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制约因素与对策建议

2018-03-28邓德红杨新华张凯刘倩

长江蔬菜 2018年12期
关键词:个区农技武汉市

邓德红,杨新华,张凯,刘倩

(武汉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430012)

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的主题是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对强化农业科技推广作了专项部署。

为了深刻理解、切实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探讨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工作如何助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武汉市农技推广中心接受武汉市农委的调研课题,组织专班就武汉市农技推广服务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对东西湖、江夏、新洲、黄陂、蔡甸、汉南等区农技推广部门及所属部分农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采取问卷、座谈等形式进行了调研和走访:一是对6个区农技推广人员基本情况进行了统计,二是对6个区的种植户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共设计了4个问题,要求各区找种植户填写,完成30份问卷,除黄陂区只完成16份以外,其他区均完成30份,合计166份问卷。

参加填写问卷的166户,男性145人,占87.3%,女性21人,占12.7%;50岁以上的83人,占50%,30~50岁的82人,占49.4%,30岁以下的1人;高中以上的79人,占47.6%,初中的74人,占44.6%,小学以下13人,占7.8%;其种植规模既有15 hm2以上的,也有1 333 m2的,涉及的作物有水稻、玉米、小麦、棉花、油菜、蔬菜、食用菌等,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1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给农业技术推广带来的机遇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农业政策改革和完善的主要方向,将给农业技术推广带来新的机遇。

1.1 新型农技推广服务主体不断涌现

近年来,国家鼓励企业成为农业新技术投入、组织和成果转化的主体,各路工商资本纷纷涉足,新型的社会化、市场化的生产、服务组织不断跟进,可在产前、产中和产后各个环节为农户提供服务,在对农技推广事业起协同发展作用的同时,为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和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1.2 农技推广服务向专业化发展

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中小生产者抱团加入专业合作社,由于其规模化、机械化、集约化程度提高,技术推广服务的实用性、针对性增强,社员更加积极主动参加农业规模化、专业化生产的新技术培训,以提高自身的生产和经营水平,促使农技推广服务向专业化、高端化发展。

1.3 农业“星创天地”为农技推广服务提供技术支撑

农业“星创天地”是发展现代农业的众创空间,是推动农业农村创新创业的主阵地。武汉市农委将联合市科技局、市财政局等职能部门,整合科技、人才、信息、金融等资源,以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农业科技园区、农业高等院校、农业科技型企业等为载体,为科技特派员、大学生、返乡农民工、职业农民等创新创业主体提供技术支撑服务,集中打造融合科技示范、技术集成、成果转化、融资孵化、创新创业、平台服务为一体的综合平台。

2 农技推广服务提档升级的制约因素

2.1 体制不顺,机制不活

由于机构改革的先后、部门设置等因素,原来的工作对接习惯被打破,现在省、市、区推广部门对接出现“一对多”或“多对一”的情况比较多,比如省一级蔬菜、农作、土肥、植保等都是分设的,对应的市级只有市农技推广中心,而新洲区农技中心对市级有农技、农机等4个部门。区一级虽然实现了大部制,但职能上依然条块分割,各专业均出现技术人员老化和短缺的局面,而且新洲区和江夏区果茶推广的职能依然留在林业局,工作衔接不够顺畅。从运行模式上看,乡镇一级技术推广人员表现为“以钱养事”,如江夏区实行行政主管部门“派出制”模式,而黄陂、新洲、蔡甸、汉南、东西湖5个区实行的是委托服务制。从运行情况看,江夏区人、财、事统一归口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管理,运行较好。其他五区,“财”由财政部门管、“人”由街乡镇政府管、“事”由农业部门管,体制上不顺畅。

2.2 管理过紧,效能不高

2015年机构改革后,市财政局、市农业局按照中央、省、市有关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改革的要求,将科技推广项目补助资金采取 “因素法”、“目标任务法”直接分配下达到各新城区,由各新城区具体组织实施。新的项目政策调整后,推广单位只能单一承接市财政的推广项目,不能承接部、省和横向联合的推广项目,项目来源受到制约。而且项目经费全部切块直接拨到实施单位,市、区级推广部门要贴钱做事,特别是市级推广中心陷于“有钱养人,无钱办事”的困境,制约了工作的顺利开展。

2.3 观念落后,知识老化

农技推广服务力量不足,特别是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结构矛盾突出,配置不合理,主要存在年龄老化、专业结构不合理、技术人员数量偏少等问题。

武汉市各区农技推广人员情况参差不齐,6个区中心农技推广人员总数399人,技术人员270人,占67.7%,蔡甸和黄陂非技术人员占比较大,分别为61.5%和28.8%。

就技术人员分析,年龄结构,全市6个区50岁以上占50.4%,35岁以下16.7%,年轻人偏少;从职称结构看,全市6个区农技人员具备高级职称的占31.9%,中级职称占37.0%,初级职称占31.5%。从学历结构看,大专以下占比71.1%,本科以上的78人,占比28.9%,学历较低的人数较多。反映武汉市农技推广人员存在职称结构不合理、人员老年化和技术力量弱等现象。

2.4 形式单一,手段落后

从推广方式来看,以项目推动为主。调查结果显示,农户喜爱的农技推广形式,排列前3位的为科技培训(占75.9%)、田间指导(占67.5%)、电话咨询(占19.9%)。调研发现,农户能够接触到的农技部门推广方式与农户喜爱的方式差距较大。

从农户的农业科技信息来源,排序为技术推广部门(占74.7%),科技培训(71.7%),农资销售部门(37.4%),种田能手或大户(占 34.9%),电视、杂志、网络(30.7%)。由此可见,农村基层技术推广站目前依然是农户采用新技术的重要渠道,而互联网在农技推广中的应用还少之又少,远远满足不了更多农户对更多生产技术和各种科技信息的需求。

3 建议

3.1 完善机构

一是在机构设置上,各级农技推广机构保持相对一致,方便工作上的对应关系;二是管理上试行业务上下级的垂直管理,强化目标下达、督促、检查业务工作的职能。

3.2 经费保障

加强经费投入,改善工作条件和基础设施,保证基层农技推广中心工作正常开展。建议:一是推广项目保持一定的连续性,如要求5 a进行持续性推广;二是推广经费中明确,按比例切块部分作为推广人员交通费、发表费等工作经费。

3.3 强化队伍

一要鼓励更多科技人员充实到农技推广队伍中来,尽量减少机关抽调年轻农技人员;二是加强农科教融合,壮大农技推广队伍;三是加强农技推广人员的知识更新,每年全市安排1~2次专业交流,提高推广人员知识业务素质。

3.4 多措并举

在保证政府主导的绿色环保等公益性推广项目的同时,应积极拓展“互联网+农业”,实施智慧农业工程,通过虚拟的网络平台为小而散的小农家庭提供 “统”的商贸流通、信息服务、生产协同等基础设施;并试行向社会化、专业化农业服务组织购买服务,实现技术承包、技物结合、技术推广与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使得农业科技推广惠及更多农户,产生更大效益。

猜你喜欢

个区农技武汉市
武汉市勘察设计有限公司
有一种坚守叫农技推广
武汉市中小学优秀自制教具评选活动成功举办
“秋冬种及冬季农业开发农技行动”启动实施
武汉市勘察设计有限公司
培育乡镇农技人员立足当下更要看重长远
看仪陇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